司法的发展
A. 谁能简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司法机构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以及完备的监察制度,同时中央到地方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司法机关.
总之,封建社会的司法机关是一个逐步发展,从名称的变化,到从一个司法机关发展到三大司法机关,最后三大司法机关的职权、工作范围等有变化.这是一个由简单走向完整化、系统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从审判到复核及监察司法机关的体系,起到了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且分工明确具体,同时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领导和监督的体系
附: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从秦到明清的司法机关设置及演变:
秦朝时期中央的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属于秦皇,丞相和御史大夫则协助皇帝行使权力,中央设司法机关廷尉,其长官也教廷尉.充分显示了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设郡守、县令,兼管地方司法.另外地方设专职司法官员决曹掾,在县以下设蔷夫、三老、游檄.确保亲王的司法统治意志的贯彻.
汉朝时期,中央司法机关有所变化,中央仍设有廷尉,在汉初时期在中央设有丞相,到了汉武帝以后为五曹主断狱,设御史主监察机关,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规定各封国有独立审判权,但不构成司法管辖权.
三国两晋时期,与以前相比,中央司法机关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机构扩大、编制增加、分工详细,还有机构名称与机构长官名称分开.初期为廷尉或大理,到东汉后期设中央三省制度、尚书台、中央行政机构兼领行政司法事务.在地方上,依秦汉的传统,行政司法机关合而为一,分州、郡县,司法权由县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司法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设立了主管审判的大理寺、主管行政复核的刑部和主监察的御史台,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司法机关、司法制度和监察制度.在地方上也加强了行政机关监理.
明清时期沿袭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设有大理寺、刑部,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它们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大理寺由主审判改为主复核,刑部由主行政复核改为主审判,都察院主理监察.另外,明朝还设有九卿会审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朝还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特务机关――厂卫制度,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监视和对各级司法机关的监察.
B.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版组织法》第三十权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
司法现实中,对于案件是五花八门的,而我国的法规是粗线条、也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具体主导性细节的;所以就要请示具有法定权力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依法对具有普遍性案件细节、对下属法院、法官审理进行指导性、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释。
广义上是指,每一个法官审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对法律做出理解,然后才能够具体适用。因此,必须对法律做出解释,才能做出裁判。由最高法院对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解释就是司法解释。中国的司法解释有时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历史发展
1949年10月30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国第专一部宪属法颁布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同时在全国各大行政区成立了行政区司法部,大行政区撤销后,又陆续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地区、市一级设有专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机构。
在建国初期的一年里,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改革旧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建立律师公证制度,创办政法大学,培养法学、法律专门人才,培训司法干部,开展法制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1959年,全国司法行政机关被撤销,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种状况整整延续了20年。
1979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决定,加强全国司法行政工作,重建司法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机构的通知》。中国的司法行政工作揭开了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D.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发展
1、司法机关:
明以后的皇朝体制,许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响,原有刑部继承元的体制,仍然以刑部作为主审机关,虽然恢复了大理寺,却成为了复核机关。
清的中央司法机关是以刑部为首,大理寺和负责监察的监察院为辅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机构有省、府、县,省一级设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现的较为独立的地方司法机构。清代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四个审级。
3、廷杖与厂卫:
廷杖。廷杖不始于明,廷杖真正影响和制度化在明代最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厂卫,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清朝没此机构。
4、诉讼制度:明代的九卿会审(又称九卿圆审),清代的秋审、朝审,以及秋审、朝审以后如何来处理的四种情况。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为总则,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这个名称将《唐律》中的11篇分门别类进行编排,这是一种新的体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这种稳定的法律形式和“例”这种非稳定的法律形式。
E. 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发展的思考
一、在思想认识上有所突破。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地方政府忽视司法所的作用和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央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对基层司法所的认识必须有所突破。一方面,基层司法所承担着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这样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社区矫正和矛盾调处这样影响社会稳定的执法类工作,既有像中医这样治本性的工作,也有像西医治标性的工作。但是,一些人对司法所的认识还还停留在过去司法办的阶段,在人员使用、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上还没有及时跟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司法所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希望各级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力度。
二、在业务用房上有所突破。中央提出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要求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两所一庭”建设热潮, “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国债资金20.5亿元,下达国债项目3万个,中西部地区共新建改建无房、危房司法所2.8万个,东部地区自筹资金新建改建司法所7千个。[④]我区属于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公用房建设上没有国家专项基金的支持,也很少得到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目前,我区的基层派出所、法庭绝大部分都已建有独立的有产权的办公用房。相比之下,我区的15个基层司法所中,有独立办公用房的司法所仅3个,而拥有产权的仅一个,其他司法所办公用房均与乡镇(街道)行政办公楼混用,往往就是乡镇(街道)政府行政楼里的一两间办公室,建设标准和规模大小不一。因此,希望司法部、司法厅能考虑像中西部一样配套专项资金,像派出所、法庭一样建设统一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司法所业务用房。
三、在规范管理上有所突破。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规范,在全市统一建立起垂直管理的制度,对司法所的人、财、物以及经费进行全面垂直管理,改变现在名义上的垂直管理;二是在业务管理方面进行规范,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司法所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司法所每天应当做什么,用制度进行明确,这一点江苏省司法厅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我们应当很好的执行;三是在司法所配备方面进行规范,通过文件进一步明确司法所为副科级建制,明确司法所长为副科级,并且只有司法行政专编人员担任司法所长,杜绝占编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司法科员任命为司法所长,另外,为了提升执法管理的权威性,尽快为司法所工作人员统一配备警服和执法证。
F. 中西方司法组织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司法从国家产生之初便进入到人类的视野,有关司法的理念和制度设计不断地涌现,成为批判和建构的领域。现代司法文明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司法在变迁中,并不总是依照严格规定的发展路径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根据时间、地点、国别、民族的差异产生出不同的发展路径。研究的任务就是建立司法变迁的一般理论,了解司法变迁意味着什么,变迁的方向、力量、方式何在。尽管如此,建构司法变迁的一般理论并非最终的目的,而是借助司法变迁的一般理论来解说中国的司法变迁过程。探索中国司法变迁的规律、方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推动中国司法的继续发展。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在司法变迁的理论框架一章中,将司法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司法系统的结构可以区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司法的外部结构是指司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权能,以及其与立法权力、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内部结构是指以司法权的运行为核心所构筑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进一步分为几个层面。首先是司法活动所依据的裁判规则,这里将裁判规则理解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部分;其次是司法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组织;再次是为司法系统提供指引的价值;最后是司法所承担的角色。价值、角色、组织、规范构成了司法系统的内部结构。随后分析了变迁的三种解释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分化理论、理想类型理论,并得出了几个基本的结论。司法变迁是指结构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是司法系统的结构不断分化的过程,这种变迁生成了三种不同的理想类型-压制型、自治型、回应型。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司法的历史变迁。对中国传统司法、清末司法改革、民国司法、建国后司法的发展和演变作了梳理。历史梳理的主要目的是揭示隐含在司法变迁过程中的方向、方式、力量。因此,这种历史梳理并非是对司法变迁过程的详细描述,而毋宁是历史学的理想类型。关注点在于探索中西方司法变迁司法系统的内外部结构的变迁,在规范、价值、角色、组织等层面的体现。
第三章的内容是对现今中国司法形态的考察。通过国家的类型、司法权力的组织、司法程序的运作三个层面来分析中国司法的形态。在中国司法的形态一章,并没有采用价值、角色、规范、组织的分类方法而是采用达玛斯卡的分析模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和此种分析方法之间无内在的关联。制度化的司法形态是司法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由理性设计和经验实践逐步地衍生出来的,这种集合了理性设计和经验实践的制度化形态包含着价值属性的内容,换句话说,司法的制度化形态是价值属性的载体。在司法权力的组织中,区分了科层型和协作型两种不同的类型,这种区分是对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进一步细化。同样,司法程序运行脱离不开司法系统结构中的角色和规范要素。在这种内在关联的基础上,
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司法的基本类型--科层型的政策实施型。由于采用静态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不能反映司法的变迁过程,所以这一结论并非是一种定论,而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第四章的内容是探讨90年代后期中国司法变迁中的问题。西方司法变迁的历史表明司法的变迁的方向就是确立司法的自治,司法变迁的一般理论也论证了社会要进一步的进化,法律系统的自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90年代后期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确立相对自治的司法,但是围绕着如何确立自治的司法却存在众多的争议,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司法自治并未成为一种共识,司法自治和监督、民主的关系尚未理顺。为此,本章从概念界定、制度实践、价值冲突三个层面对司法自治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实现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探讨回应型司法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司法变迁产生的影响。转型中国的特定历史场景造就了中国司法的多面性,一方面,司法试图脱离原有体制的束缚获得自治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转型时期政策的不稳定、立法滞后、群体性纠纷的大量出现,司法在尚未实现自治的情况下,不得不过早的回应社会需求。然而在原有的制度背景下,司法的运作表现出了资源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这造就了中国司法发展的困境。应该说价值冲突、角色紧张、制度缺失构成了中国司法变迁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司法变迁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社会转型期间,司法在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也需要保持适度的开放。通过保障公民诉讼权利,法律推理技巧的提升,个案正义的实现,价值的整合来适应变迁的需要。
G. 谈谈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认识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为您解答
继续推进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社区矫正试点和公职、公司律师试点,深化公证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推进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司法部部长张福森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化这六项改革,进一步促进司法行政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张福森是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做此表示的。他指出,这些改革目前都处在关键时期,有的需要巩固成果,扩大试点;有的还需要理清思路,克服障碍。 据了解,在2004年底以前,监狱体制改革第一批6个试点省(市)要进行总结验收。张福森要求,重点抓好监狱和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特别是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确保监狱和监狱企业围绕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一共同目标协调运作,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对于深化和完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张福森指出,还要继续扩大试点规模和范围,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推进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公职、公司律师试点,重点是要规范对公职、公司律师的管理。”张福森指出,要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建立起适合公职、公司律师制度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 “探索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与法官、检察官作用和律师执业制度相统一,建立统一的职前培训制度等。”张福森要求认真研究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不断改进、优化司法考试的具体设计。 在公证体制改革和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制度等方面,张福森要求继续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进相关立法进程,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程。
H. 司法判决是否应当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因素
司法判决是否应当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原因?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