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枪杀
Ⅰ 入室抢劫被枪杀了!犯罪吗
入室抢劫被杀属于特殊正当防卫,不会被判刑。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Ⅱ 枪杀怎么判刑
法律分析:枪杀构成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Ⅲ 甲和乙同时向丙开枪,杀死了丙,但不能确定是谁的那枪杀死的,甲乙怎么定罪
甲和乙同时向丙开枪,杀死了丙,但不能确定是谁的那枪杀死的,甲乙应该以故意杀人未遂定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甲乙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构成犯罪,而收集到的证据无法查明这一枪到底是谁打中的情况属于关于犯罪是否既遂的认定,而不再属于是否构成犯罪的认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实施终了的未遂犯,造成损害后果的,比照既遂犯轻处20%;未造成损害后果的,比照既遂犯轻处40%。未实施终了的未遂犯,造成损害后果的,比照既遂犯轻处30%;未造成损害后果的,比照既遂犯轻处60%。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是:
1、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杀人罪客观上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
3、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Ⅳ 玩枪走火,过失枪杀跳楼的人应该是什么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行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故意杀人罪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例极少,通常要避险+立功才可能会不构成犯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本条对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规定了具体的处罚原则,正是体现了上述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原则。本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对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有一定的控制力和预见力,但又是有局限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发展过程中,既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这里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不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Ⅳ 枪杀抢劫犯属于正当防卫吗
对抢劫犯拥有无限防卫权,造成对方死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枪支从哪里来,违反了枪支管理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会追究非法持有枪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一百二十八条【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Ⅵ 枪杀俘虏属什么罪
违背了最基本的善待俘虏的国际法公约。公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
禁止杀害或伤害投降或已退出战斗的人”
Ⅶ 我国现行的死刑制度还是用枪杀的吗
是,我国现行死刑的执法方式有枪杀和注射两种。
枪毙,即用步枪从死刑犯脑后打一枪,行刑时死刑犯采取跪姿,行刑人员(警察,有别于普通警察)用步枪从死刑犯脑后打一枪,如果打偏了,需要执法人补一枪,直至犯人死亡,经过法医确认,犯人已死,然后尸体就近火化,不通知家属领回尸体。
注射,这是近来使用较多的死刑执行方法,行刑时犯人被绑在椅子上,由法医向犯人的手臂静脉注射药剂(顺序为麻醉剂、肌肉松弛剂和心跳阻滞剂),犯人一般在几分钟内因心跳停止而死亡。经法医确认,通知家属领回尸体,自行火化。
(7)刑法枪杀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死刑的执行,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执行死刑前,罪犯提出会见其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提出会见罪犯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第二,对死刑犯的游街示众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受旧习惯的影响,为制造声势,增强法律的威慑效果,将死刑犯插上写有姓名和罪状的标签,拉到繁华地区游街示众。
这种做法是对罪犯人格的侮辱,违反法律关于执行死刑不应示众的规定。而且,这样做容易对外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曾多次联合发出通知,严禁对死刑犯游街示众,以体现文明执法。
第三,对外国人执行死刑后,通知外国驻华使、领馆的程序和时限,应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我国的死刑除死刑立即执行外,还包括死刑缓期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指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给予两年的缓期,这就是刑法中所称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Ⅷ 行刑式枪杀是什么意思
行刑式枪决是指枪决被判处死刑的囚犯,枪杀刑法是在枪支出现之后才出现的。囚犯跪在地上,武警从背后将其击毙。
发生重大犯罪,危害国家刑法都有可能会执行枪毙。在我国的法律中,行刑式枪决仍存在于大多数省份,如重大犯罪、极端残忍手段、极端恶劣社会影响等,如谋杀、勒索、绑架、抢劫、强奸、贩毒等危害国家刑法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行刑式枪决处理。
(8)刑法枪杀扩展阅读:
行刑式枪杀执行方式:
1、犯人要背对行刑者跪下,行刑者向罪犯头部或后心开枪射击将其击毙。
2、犯人面对行刑者站立,行刑者向罪犯前胸射击将其击毙。
3、如果犯人当时未死亡,要向其要害部位补枪将其击毙。
Ⅸ 张三正在持枪扫射多名路人,李四用非法枪支将其击毙,请问李四该怎么判
这种情景,在我国是难以出现的,在允许私人持有枪支的国家可能会出现。从提问标题来看,“张三正在持枪扫射多名路人”是属于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李四用非法枪支将其击毙”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李四对于张三的死,不承担刑事责任。李四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还要他为何非法持有?是什么状态下使用的?仅凭一句情况介绍是难以定性的!我们就来推测性地分析一下。
结束语:
综上,李四使用非法持有的枪支,击毙了正在枪杀路人的张三,阻止了张三的犯罪行为,保护了更多的无辜群众,属于正当防卫,击毙张三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保护群众有重大立功表现,他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可能会免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