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法的问题
1. 关于刑法的几个问题
我就当是在考试,按考试的规格回答一下。
概念题:
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答: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2、侵占
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3、拘役管制
答: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管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
简答题:
1、未成年犯罪应当怎样
答:(1)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构成犯罪,但应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八大罪承担法律责任。(3)未满18周岁的人构成犯罪的:a、要从轻或减轻处罚。b、不适用死刑。
2、数罪并罚不超过多少年
答:(1)管制不超过3年(2)拘役不超过1年(3)有期徒刑不超过20年。
3、拘役管制多少年(简略的回答,你也可以这么记忆)
答:管制——323(即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
拘役——161(即1个月以上半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
4、防卫过当的主观罪 (此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提问要点不明。)
5、犯罪的外国人用什么刑罚
答:我国的八个刑种都可以适用,并且多出一条驱逐出境。
6、缓刑的使用条件
答:(1)对象必须是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根据其犯罪情节和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至再危害社会。(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7、财产犯罪的类型(12个)(这个不会,对不起了。)
8、只能由法院执行的刑罚手段
答:死刑立即执行、罚金、没收财产。
9、我国刑法中告诉才处理的罪名
答: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
10、国家机关人员犯哪些罪从重处罚
答:这个没研究过。。。对不起了。
11、刑法分则分为十大类的主要依据
答:依据的是犯罪的同类客体。
2. 问几个和刑法相关的问题
是这样的,刑法中的犯罪地包括了行为地和结果地。其中行为地包括预备地、实行行为地、如果犯罪是持续或者连续状态的,经过地也算行为地。结果地包括了实际结果发生的地方和结果可能发生的地方。结果实际发生地主要是指一半清醒,例如A在中国将B杀死,那么B的死亡结果出现在我国,我国刑法应有管辖权。结果可能发生地是指根据遍在说,在未遂犯场合,行为地与行为人希望、放任结果发生之地、可能发生之地都属于犯罪地。例如A欲杀死中国的B,在中越边境开枪,子弹从越南穿过中国,打到中国的一棵树上,这是未遂犯,但结果可能发生在中国,中国刑法亦有管辖权。另外,在网络犯罪中,A在日本通过网络传播淫秽作品,中国的B能够从网络上看到该作品,可认为结果第发生在中国。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属人管辖并没有采用双重犯罪原则,但是根据张明楷教授的观点,如果中国公民在国外的行为都没有触犯所在地国的刑法,行为也没有侵犯我国的国家与公民的法益,不宜使用我国刑法。因此,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即便我国认为是犯罪,也不应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隔隙犯是指在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事件的、场所的间隔的犯罪。其中,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事件间隔的成为隔时犯;存在场所间隔的叫做隔地犯。例如:A在甲地破坏了B驾驶的汽车的刹车装置,B后驾驶该车行至乙地盘山公路时因刹车装置失灵导致连人带车翻入山崖摔死。此时,A的行为与B死亡的结果之间发生了地点的间隔(空间的间隔)。又如:A在潜入位于甲地的B家中,趁B熟睡之机,将B家的煤气打开后离去。2小时过后,B因吸入过多的煤气导致死亡,这就是时间的间隔。反之,如果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没有时间、场所的间隔的犯罪,则是非间隙犯。例如:A在甲地遇到仇人B,开枪杀死B。这时A的行为在甲地,B的死亡结果亦在甲地。此时就是非间隙犯。
3. 关于适用现行刑法的情况问题
如题,这两种情况都适用新刑法。这涉及的问题是刑法对一个行为的评价及刑法的适用问题。在刑法适用有一个原则,就是从旧兼从轻。但是这种评价事由前提的,即行为是旧时发生过的,且新刑法或旧刑法对其有相关的评价。而本题所列这种情况,犯罪行为处于一种持续的状态,且到新刑法生效以后,所以,不论旧刑法对其评价如何,轻重程度怎样,都适用新刑法。当然也要严格区分犯罪行为持续性和
犯罪结果
的持续性之间的不同。
4. 关于刑法从结合犯量刑的问题
结合犯的量刑是,应按结合后的新罪,认定为一罪进行处罚。结合犯,是数个各自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而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5. 关于刑法的问题请解释下
数罪并罚的量刑原则有简单相加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吸收原则。
我国的刑法版规定,有权期徒刑和拘役、管制赎罪并罚的时候,采取简单相加原则,即先执行并罚中的有期徒刑,再执行拘役、管制。
被判处数个有期徒刑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数个有期徒刑之中的最高刑以上,数个有期徒刑之和以下判刑,且不能超过20年。
而有一个刑罚为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时候,采取吸收原则,即只执行一个无期徒刑,或一个死刑,不能先执行有期徒刑再执行无期徒刑或者先执行有期徒刑再执行死刑。
6. 关于刑法的有关知识
1,不追究是考虑成本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追究很少考虑,因为既然最高刑是3年一下的一般都是比较轻的犯罪
2,那就在4-9年的范围内量刑
3,继续犯的概念
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从行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来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恢复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时候为止,这一非法拘禁的行为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
继续犯的特点是不法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不仅仅是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的继续。不法行为继续则不法状态必然继续,但某些犯罪,当不法行为终了以后,不法状态仍然可能继续。例如盗窃罪,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赃物这一状态也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赃物起获为止,这就是单纯的不法状态的继续,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状态犯,它不是不法行为的继续,因此不是继续犯。
继续犯也叫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
所谓继续犯,是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一个犯罪行为从着手实行到行为终了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例如:行为人第一天将张某拘禁于甲地,第二天转移拘禁于乙地,第三天再转移到丙地。尽管拘禁地一再更换,但非法拘禁行为并未间断,且作用对象始终是张某,所以实质上只存在一个非法拘禁行为。
继续犯的构成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构成继续犯呢?我们认为,构成继续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继续犯是一个行为,因为主观上继续犯具有对于一个犯罪行为的故意,尽管具有长时间实行的性质,但都是为了达到其犯罪的目的。行为具有这种延续性,但不能由此认为是数行为。例如非法拘禁,拘禁一天是一个行为,拘禁一年也是一个行为,只是行为延续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并不涉及行为的单复数问题。具有一个行为是继续犯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是数行为,那就不可能是继续犯。
2、继续犯是持续地侵害同一个法益,如果其所侵害的是法律所保护的不同权益,就不可能是继续犯。
3、继续犯是在犯罪既遂即完全齐备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以后,犯罪状态仍然处于持续之中。不仅是犯罪状态的持续,而且同时也是犯罪行为的持续。
4、继续犯是犯罪行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地存在,而且是不间断地存在。如果没有行为的这种持续性,就不可能存在继续犯。持续时间长短不影响犯罪构成,但作为犯罪情节,对量刑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如果持续时间很短,综合全案,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可以按照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但那是另一个问题。
认定继续犯的意义
认定继续犯,对于确定追诉时效的起算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追诉时效是以犯罪行为终止起计算的,什么时候犯罪行为实施终了,追诉时效就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所以,认定某个犯罪是否继续犯,计算追诉时效大有意义。
继续犯的基本特征
1、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
2、犯罪行为出于一个故意
3、犯罪行为侵犯了同一犯罪构成内的法益,犯罪行为自始至终都针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行为对象和法益。
继续犯的处罚原则
对于继续犯,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据应以一罪定罪处罚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
1.连续意图问题
连续意图,是指行为人在着手实施一系列犯罪行为之前,对于即将实行的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的连续性的认识,并基于此种认识决意追求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连续进行状态实际发生的心理态度。连续意图是决定是否成立连续犯的要素之一。
(1) 连续意图的性质
行为人的连续意图的性质与其所支配的各个具体犯罪故意的性质必须一致,即连续意图既定实施的犯罪行为与各个具体的犯罪故意,应同属于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特定犯罪必要构成要件的内容。否则,与连续意图性质不符的犯罪故意所支配的犯罪行为,不能成为连续犯的组成部分。例如,行为人的连续意图是计划连续实施投毒杀人的犯罪行为,但在杀人行为连续进行的过程中,行为人又产生强奸犯罪故意并实行了强奸行为,强奸故意显然与投毒杀人的连续意图性质相异,强奸犯罪当然不构成杀人罪连续犯的组成部分。连续意图的这一特性,是由连续意图与具体犯罪故意的基本关系即主从关系决定的。
(2) 连续意图的形成
连续意图必须形成于一系列呈连续状态的犯罪行为实施之前,并在全部连续犯罪行为终了之前始终起支配作用。这是由前述两个特性派生的连续意图的又一重要属性。根据这一特性,凡不是在某一特定连续意图支配下产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应的犯罪行为,均不属于基于该特定连续意图所构成的连续犯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有:
——在某一特定连续意图形成之前产生的犯罪故意及其支配的犯罪行为,不属于以该特定连续意图为必要构成要件的连续犯的组成部分。如出纳员某甲在偶然发现单位财务制度存在疏漏之处,认为有机可乘,遂将8000元公款窃为已有,此后某甲产生利.用财务制度混乱连续实行贪污行为的意图,并分7次窃得公款60000余元。此案中,某甲贪污8000元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为,就不是后来构成连续犯的贪污犯罪的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连续意图支配下的最后一个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之后产生的犯罪故意及相应的犯罪行为,不属于以该特定连续意图为必要构成要件的连续犯的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连续意图支配的一系列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为,不属于以该特定连续意图为必要构成要件的连续犯的组成部分。其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在特定连续意图所制约的既定犯罪实施过程中,产生与连续意图性质不符的犯罪故意及相互犯罪行为,不论原既定犯罪是否继续进行,新的犯罪故意支配的犯罪不属于连续犯的组成部分,原既定犯罪依然构成连续犯。如其甲连续作案窃得80000元以偿还赌债.在第三次入室行窃时曾强奸一女。以后某甲依然连续作案。该案中某甲就构成一个强奸罪和盗窃罪的连续犯。其二,在特定连续意图所制约的既定犯罪实施过程中,行为人产生另一特定连续意图并转而实施另一性质的连续犯罪,行为人侵构成两个触犯不同罪名的连续犯。例如,某甲伙同某乙曾连续抢劫数次,后感到抢劫犯罪易于暴露且每次所获赃款太少,进而转为连续进行盗窃犯罪。该案中,行为人就分别构成抢劫罪的连续犯和盗窃罪的连续犯。
总之。凡与特定连续意图性质不符的犯罪故意,或者在既定连续意图之外产生的犯罪故意,其所构成的犯罪均不属于特定连续犯的组成部分。
(3)连续意图的形式
连续意图的基本形式分为确定的连续意图和非确定的(或概括的)连续意图两种。两种连续意图没有本质区别。[1]连续意图确定与否,主要指行为人对即将实施的一系列犯罪行为的连续性程度.以及具体犯罪的对象、结果、时空条件、方法、次数等因素认识的确定程度,而并非指行为人是否具有对犯罪行为连续性的认识,以及是否具有追求犯罪行为连续进行状态实际发生的心理态度及此种心理态度是否确定。[2]换言之,无论是在确定的连续意图,还是在概括的连续意图的条件下,行为人对数个犯罪行为之间的连续关系都有所预见,并且对各个具体犯罪的连续进行状态都持希望发生或追求其发生的心理态度。确定的连续意图,通常表现为或在犯罪着手实行之前转化为犯罪人拟定的详尽、具体的犯罪计划,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按计划逐一实行的。非确定的连续意图,通常表现为犯罪人只有概括的连续犯罪意向,并无明确的作案计划和严格按计划实施的连续犯罪行为。例如.某甲为筹措结婚经费决意连续进行盗窃犯罪。但具体的作案对象、地点、方法、次数等并不确定,而是见机行窃。
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实践中,连续意图可能呈现复杂的样态。某一特定的连续意图在形式上发生确定与确定的相互转化,或者某一特定的连续意图同时兼有确定与不确定的特点。连续意图形式的相互转化,主要是指行为人在犯罪之前具有确定或不确定的连续意图,但在连续犯罪进行过程中连续意图的形式发生变化,转为另一种形式的连续意图但连续意图性质依旧。例如,某甲具备连续盗窃的不确定意图,实施过程中发现被盗单位的防范制度宽严不一,于是转为查明情况选定对象,一夜之间连续行窃数次。连续意图同时具有确定和不确定的特点,主要是指行为人于犯罪之前形成的特定连续意图,既有确定的内容也有不确定的成份。例如,会计师某甲意图连续实行贪污犯罪,作案地点选择在本单位,作案对象确定为自己经手的公款,但至于何时实行犯罪和犯罪的具体次数等并未明确。
2.连续关系的认定
连续犯构成的数个犯罪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这是成立连续犯的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相互统一而形成的综合性构成标准。关于判断犯罪之间是否存在连续性的标准,刑法理论上存在主观说、客观说和折衷说三种观点的聚讼。主观说主张构成连续犯以行为人的意思或决意是否单一为标准。客观说主张构成连续犯以行为人客观上实施的行为是否连续为标准。依行为客观方面侧重点不一,具体客观说分为:时间说(犯罪事件和地点有连接)、结果说(结果单一)、方法说(行为的手段方法同一)、机会说(利用同一机会)、类似说(行为外部有相类似的特征)、法益说(侵害同法益)、罪质说(罪质同一)等。折衷说主张用主客观方面两方面要素研究连续关系,犯罪意思与犯罪结果都必须单一,才构成连续犯。[3]我们认为,认定数个犯罪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应当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反映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对立统一特性的连续意图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为的连续性作为标准,即基于连续意图支配下的数个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时期之内连续实施了性质相同的数个足以单独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数个犯罪之间就存在连续性。
从本质上讲,连续关系是犯罪的连续意图及其所制约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的连续状态的统一,犯罪的连续意图与犯罪行为的连续状态相互作用于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辅相成。犯罪之间连续关系成立的主观根据,是行为人的连续意图及其制约下的数个同一统犯罪故意;犯罪之间连续关系成立的客观基础,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行为连续进行的状态。[4]具体而言,行为人虽主观上具有连续犯罪的意图,但在客观上缺乏连续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在客观上具有连续实施的犯罪行为,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连续犯罪的意图,都不能构成连续犯,只能成立其他犯罪形态。犯罪的连续意图和犯罪行为的连续状态,对于认定连续犯的成立,具有不可分离的同等重要价值。连续意图是连续关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表现为:一是连续意图是犯罪行为连续进行状态形成的主观前提;二是连续意图对于认定连续关系的形成与否具有重要的甄别功能。即一旦确认行为人在主观上缺乏连续意图,即使其具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出某种连续状态,也不能成立连续犯;三是确认连续意图及其所支配的犯罪故意,有助于将不属于连续犯组成部分的犯罪分离出来,即见在连续意图之外产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应的犯罪行为,不可能依附于或客受制于连续意图,因而也当然不是连续关系或连续犯的组成部分。行为的连续状态是连续关系形成的必要性因素,其表现为:一是犯罪行为的连续状态是连续关系的客观外在表现,若行为人的连续意图在犯罪已经着手实行后并未转化为连续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的连续关系便不能成立;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有必要通过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犯罪行为连续状态有无的危害行为性质或特征(如手段、时间),才能准确判断行为人有无连续意图以及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之间有无连续关系。
此外,数个犯罪行为之间相隔时间的长短,并非决定犯罪之间连续关系的独立因素,只是从属于犯罪的连续意图和犯罪行为连续状态相统一标准的附属因素。构成连续犯的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必须是在判决宣告之前实施的,判决宣告是中断连续犯所包含的数个犯罪行为之间连续性的界限。
4基于立法者的预见能力所限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法律必有漏洞。现代的法治发展表明,在民事案件中,法官不得因为法律没有规定而拒绝裁判;此时,便允许法官根据法律原则作相应的解释以填补法律漏洞,类推解释便是填补法律漏洞的一种解释方法。类推解释是指对于相类似的案件应作相同处理,其法理基础在于平等原则,也是正义的要求。
王泽鉴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说的是罗马法上的一个非常绝妙的案例,能很好的说明类推解释的适用原理。
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其推理过程如下:
1、法律之所以仅规定四条脚的动物的所有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不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赔偿责任,是因为未能预见到还有二条脚的鸵鸟,四条脚的动物显然不能解释为二条脚的鸵鸟,但如不给受害人予以救济,显然不符合法律的目的和正义的要求,所以,法律存在漏洞,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的赔偿问题。
2、四条脚的动物的所有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其立法目的在于使动物的所有人尽其管束动物的义务,避免损害他人,对任何动物,不论其为二脚或四脚都应如此。
3、基于同一法律理由,关于四条脚动物所有人的侵权责任,对鸵鸟所有人,应类推适用
绝对禁止类推解释!!!
7. 关于刑法的一些问题
1、抢劫、杀人,只定抢劫罪。
2、显然是未遂。
3、举例:你叫了5、6个人一起去盗窃,主要策划、工具、指挥都是你。但是盗窃的时候大家一起上,都很积极。所以都是主犯,而你是首要分子。
8. 关于刑法的问题
1984年4月26日《最高人民自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关于强奸与通奸区别部分的内容。
应当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解答》(文中所用词语现在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依据法力常识:即然第一次已经构成强奸罪,且已达到既遂状态,犯罪已经完成,以后无论发生什么行为,都不能改变这个已经完成的犯罪事实。所以,以后的自愿性交并不能改变第一次的强奸罪构成。
另:该《解答》是针对79年刑法中的条款,而该条款在97年刑法第七修时已变更,解答对象已不复存在,因此,该项解答也应自然失效,至少不能再适用了。
希望对你有用。
9. 关于刑法的问题
缓刑和假释在数罪并罚上适用不同条款,是因为:
一、二者含义不同
1、缓刑:是对于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间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2、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二、二者性质不同
1、缓刑,不是刑罚的种类,只是刑罚执行期间的一种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拘役(管制除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认罪、服罪、悔罪表现,认为原判刑罚可以暂缓执行,规定一定期限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的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期不再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2、假释,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适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二者的法律实质效果不同
1、缓刑:是暂缓执行,原判刑期没有执行。
2、假释:是提前释放,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
四、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不同
1、缓刑:因为原判刑期没有执行,因此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应当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
2、假释:因为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因此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已经无法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
五、适用数罪并罚后果不同
1、缓刑: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应当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假释:出现数罪并罚情形时,需要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后决定。
综上所述,缓刑与假释在适用的数罪并罚上的差异,是刑罚合并的问题,不是单纯刑期计算的问题。虽然二者都是在刑罚执行期间使用的,由于使用制度性质的完全不同,导致假释上适用数罪并罚的刑罚往往比前者要重、刑期要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假释的原判刑期已经执行过半而无法与原来刑罚合并比较决定新刑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假释的前提条件是“确有悔改表现”,一旦出现新罪或者新发现的罪,假释对象就“确无悔改表现”,在刑法理论上有加重处罚的倾向。为分别对待数罪并罚,刑法就区别规定在不同条款中,第六十九条是一般规定,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是特殊规定,体现了数罪并罚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工作中,缓刑适用数罪并罚“酌情”比较容易作出合理的新刑罚,假释适用数罪并罚“酌情”较难掌握,相关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10. 关于刑法溯及力的几个问题
您好,《刑法》第复12条规定:“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本法。这就是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该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新旧刑法之间的矛盾问题,且主要是针对新刑法溯及力的问题。即新刑法对公布之前的行为是否认为是犯罪问题,以及如何适用等问题。 如果犯罪时间是在旧刑法有效期内,则适用旧刑法; 然后对比新旧刑法轻重,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适用新刑法; 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处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