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救助暖人心

司法救助暖人心

发布时间: 2022-04-29 15:00:37

法治阳光,温暖老龄的心得体会400字

《通知》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不断拓宽老年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覆盖面,切实形成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新格局。要明确服务重点,着力解决医疗、保险、救助、赡养、婚姻、财产继承和监护等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法律问题;要加大服务力度,进一步降低老年人法律援助的门槛,把民生领域与老年人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通知》指出,开展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要重点关注高龄、空巢、失独、失能半失能、失智及经济困难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需求;倡导对经济困难但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案件等减免法律服务收费,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予以免费,并对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以及行动不便、患病残疾的老年人实行电话和网上预约、上门服务;要建设专门队伍,依托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视情况安排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此外,《通知》还提出,今年10月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1次为期1个月的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题的“法治阳光温暖老龄”专项服务活动,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适应其群体特点、满足其特殊需求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通知》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老龄工作机构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定期沟通机制,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不断提升服务老龄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树立和表彰一批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老服务的优良传统,展示法律服务行业的良好精神风貌。

Ⅱ 感恩锦旗,感谢的锦旗用语

人民交警 情系人民
抢险救危 真情为民
事故无情人有情 助人为乐显真情
雪中送炭 冬里暖阳
系百姓情谊 保一方平安
忠于职守 为民服务
见义勇为 为民解忧
警民鱼水情
人民卫士 一心为民
人民的好警察
感谢人民好交警 助人为乐新风尚
为民解危 爱的奉献
有你们的付出 有民众的温暖
为民排忧 心系百姓
情系百姓 恩重如山
金色盾牌 热血铸就 危难之时显真情

Ⅲ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法律分析:要加快构建起以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完善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除了针对经济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以及农村“三留守”人员提出了救助保障要求外,还提出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取暖救助、困难职工救助、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救助,持续开展“牵手关爱活动”“希望小屋”“春蕾计划”等关爱服务措施。

法律依据:《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 第三条 确立了“用2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以信息化为支撑,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同时,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惠民措施和要求,如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比缩小到1.3:1以内”“到2022年底,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不低于60%”和“ 2021年底前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审批权全部下放到镇(街)实施”等具体目标。

Ⅳ 《急》以《法伴青春 呵护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拥抱青春

青春是一种永恒的心态。真正的青春,是一种坚强的毅力;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拥抱青春,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保持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的乐趣。青春的美丽,不是街衢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弹奏的缠绵忧伤;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股的忸怩作态;青春的快乐,不是车轮旋转的郊游飞扬。青春是浪漫的季节,更是创造的季节。
珍惜青春,是人生不懈的誓言;是人生路上不竭的动力;是人生前进的一马平川。青春途中,有苦有甜,有忧有乐,那是好像饱受经霜的劳动人,时常表现在他的脸上。青春的流逝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倘若你能抓住那一丝亮光,将为你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你的青春也好似成长中的少女,愈加丰满;倘若你让青春仿佛语言随风而逝,那你将是风中摇摆的“孔乙己”,随青春而泯灭。青春并非一帆风顺,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使人趋于顽强,也给青春留下一个宽广的锻炼空间,使之趋于成熟,不被外事物折服。青春有坎坷和泥泞,但不足以停滞前进的步履。因为,失败中同样浇铸着辉煌;青春是人生,人生没有失败!
拥抱青春,拥抱未来,那时人们对自己奢侈追求的梦想,这将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驻足青春,不使他在时间中被“湮灭”,那是人生一件之大快意,即使那微渺的一刻,他也不会因少而在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春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此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青春,“乐”在将来,那才是人生的真谛。绿叶无悔,扑向那大地,那是为了报答泥土清香的气息;青春无悔,永远的奋斗,那是为了将来不再悔。人应该永远年轻,让青春之源灌输到你的每个角落,使你在永远的青春度过,完成自己意愿和使命。“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我得青春所在,目标所向。
青春需要我们去拥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得去追求;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向往未来,让青春在自己的人生驿站上流露亮丽的光点。在这驿站上,我们要有信心百倍得意念,要有努力向前的冲击力,要有成功的喜悦,不要让青春之光白逝。
拥抱青春,拥抱明天,拥抱未来!

Ⅳ 刑满释放人员到民政局真的可以领钱吗

这是可以的。
可以,有这个规定。对刑释人员要积极安排就业,解决生活出路。对无业可就,无家可归,无亲可投人员给予的过度性生活救助金(比照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所在地司法机关协调民政局发给。
《监狱法》 第三十七条: 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帮助其安置生活。刑满释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济。
《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十)对城市(含城镇)户籍的刑释解教人员,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各级民政部门应将其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Ⅵ 如何在法院工作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

目前全国法院正在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端正司法理念,改进司法作风,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切实把司法为民根本宗旨落实到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切实提升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是每一个法官要认真思考并要切实做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执法办案时面临着群众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首先,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及主体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社会矛盾纷纷凸现,各种利益格局纵横交错,群众思想呈现出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选择性的特点,一些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易抚平,特别是基层法院群众工作的环境日趋复杂甚至恶劣。工作对象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法院及法官的期望与要求日益增高。而法院群众工作的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大量的年轻干警充实到法院干部队伍之中,文化素质虽有了很大幅度的上升,但也表现出年轻干部缺乏社会阅历和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其次,如何正确处理好群众工作与执行法律的关系。人民法院担负着执行法律、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职责,法律是刚性的,与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往往发生激烈碰撞,群众对法律有一个认识、接受、服从的过程,如何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又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通过开展法律释明,辨法析理,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让群众自觉遵守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较难的重大课题。第三,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与建立公正高效司法权威的关系。司法权威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正高效,其表现形式是要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服从,人民法院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中,必然会触及一些利益群体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发生对抗。因此怎样去宣传、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理性对待裁判结果,做到胜败皆明,理性、客观评价法院工作,共同维护司法权威,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工作任务。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有很多,自身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干警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缺乏理想和目标,办案质量不高、司法效率低下。一些干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一些干警工作日久,思想麻痹,见多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阴暗面,淡薄了为民意识。还有一些干警司法不公、不廉,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法院和法官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总体评价。

为强化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人民法官宜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以优质高效的审判活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使法院工作得到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一、提高审判质量与效果,确保司法为民。法院结合正在开展的“审判管理年”活动、司法巡查活动及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狠抓案件质量,努力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大力推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 通过立案公开、庭审公开、审判结果公开、执行过程公开,使全部办案过程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使公平正义能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

二、强化司法为民意识,落实司法便民举措。努力把司法便民措施落实到接待、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在法院诉讼活动中的方便、明白、受尊重、公平、及时。大力开展巡回办案、送法下乡、法官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使法院工作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办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通过审判和执行保障民生。注重解决好“农民工维权”、“三农”、劳动争议、赡养、邻里纠纷及涉及妇女儿童纠纷的案件,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党的政策的温暖。同时接受监督,取信于民。通过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公布案例、庭审观摩、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加大对法院及法官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四、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要注重提高案件服判息诉率,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案件。要加强诉讼指导,进一步完善诉讼须知、诉讼风险的提示,促使当事人加强自我防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加快办案进度,加大打击规避执行行为的力度。建立健全“院领导开门接访”、“院长接待日”、“预约接访”等制度,进一步畅通涉诉信访渠道,防止矛盾激化。进一步开展集中清理信访积案活动,力争使所有信访案件都能圆满结案。

五、以实现和谐稳定为目标,继续做好案件调解工作。坚持调解优先,扩大调解范围,把和谐稳定作为司法追求的目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法官调解与人民调解的优势互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样化的调解方法,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因素,提高调解成功率,更多地通过调解方式千方百计地化解纠纷矛盾。

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作风,践行司法为民。法院正在开展的“五除”(除骄横、除冷漠、除懈怠、除私情、除贪腐)专项活动就旨在进一步增强干警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正与效率意识,培养求真务实、公正司法的精神,切实推广便民之举,拓宽亲民之路,探索利民之策。人民法官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意识牢记在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适应司法新形势对人民法院为民司法的新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感情,维护群众利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水平,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真正把司法为民落实在执法办案的具体实践中。

Ⅶ 江歌为救闺蜜失去生命,法院判决刘鑫赔偿近70万元,这说明了什么

一份力透纸背的司法判决为善良撑腰,全网刷屏。2022年1月10日,山东青岛城阳区法院对备受关注的江歌之母江秋莲起诉刘暖曦(原名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刘暖曦赔偿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万元、精神抚慰金20万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如江歌案一样,一起起案件告诉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上,对于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有法治、有人管;对于百姓深恶痛绝的违法失德现象,司法机关必会惩治追责。江歌案中敲响的法槌,是司法机关再一次有力地宣示——当道德失重时,正义总可期盼,法律不会缺席!

Ⅷ 社会救助的救助原则

政府干预社会救助的权力正当合法,防止政府权力异化。由于政府在社会救助中权责的特殊性,必须通过立法界定公权,使政府社会救助的管理内容合法,权责明晰。另一方面,防止公权“合法”异化。立法是国家权力的程序性分配,保障各项权力对人民的忠诚是立法的根本目的。社会救助立法必然担负保障权利(生存权)、制约权力两大任务。社会救助公权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或者极少数几个部门,所以必须通过法治对政府公权进行合理分配,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形成“垄断经营”权力;又要防止权力分散,多头管理,以致职能交叉,相互推委扯皮,造成公共权力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要加强社会救助中政府公权的监督,加强社会救助立法权的制约,规制政府“造法功能”的不良膨胀,避免“法”之泛化。
社会救助法制的基本价值目标确定之后,能否通过法律程序实现这些价值目标是社会救助法治的关键。依法救助不仅依据法律规范,还应当包括法律原则、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要合理行政,高效便民,以维护和实现受助对象的基本权利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救助管理活动,着重防止政府权责范畴的不作为,不履行给付义务或履行瑕疵。国家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积极、越重要,对于程序的要求也就越强烈。因此,必须着力规范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行政程序。社会救助主管部门遵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既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又维护社会公平。
社会救助法律“不仅应宣示权利,而且还应同时配置救济的各种程序” .获得权利救济既是尊重和实现受助对象的生存权,也是受助对象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社会救助法治的薄弱和实践操作的不规范,侵害救助对象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应保”者不能“尽保”,救助机构擅自降低救助标准,甚至挪用救助款物等等,受助对象的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因此,必须完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规范和操作简便的司法救济程序和行政救济程序,并规范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使其真正发挥抵抗权与监督的作用,排除侵害并加以补救,确实尊重受助对象的基本权利并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完成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产业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的双重现代化课题,社会救助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满足其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现实课题,需要调配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社会组织和民众为重要参与力量的救助体系,从过程和结果上保证公民生存权的实现。从管理的技术层面看,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如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扶贫的返贫现象等。政府公权是社会救助的主导力量,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社会救助中完全“包干到底”、“包打天下”,如低保对象应得收入核实,低保资金监管、灾害监测、灾情评估等。社会组织和民众是我国未来社会救助事业的基本力量,其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职能,毫不逊色于政府公权救助。要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社会救助的中间力量。第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加快社会救助法治进程,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救助中的义务,组织志愿者队伍,推进社会救助社会化。以“扶贫济困送温暖”为主题,进一步加强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健全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各尽其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二,以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实现救助方式多元化。社会救助基于一定的事由(法律事实)而发生,受助对象的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时间及自身条件等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出发,采金钱给付、物质帮困、沟通交流、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方式,从社会法领域实现对特定群体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第三,规范救助程序,建立我国严密而强大的社会救助网络。中间力量的社会救助是我国救助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必然趋势,通过立法设定一套程序,让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此预设程序,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救助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以建立和维系长期有效、严密细致、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
规范社会救助法的规划和体例,尤其防止制定错位的下位法来实施上位法的现象。“违背法制统一原则和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法治方针政策的调研和起草工作的权威” 是当前行政管理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制定严密的社会救助立法规划,依法立法,厘清社会救助立法的位阶和体例,确定适度的立法进程。同时,社会救助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我们认为,社会救助法治,一是不能搞统一的社会救助法。所谓统一的社会救助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条文简练,仅为原则性规定的“宪法式”的法律规范,另一种是内容翔实,条文多而全的社会救助法典。本文所指为后者。至于前者,我们认为,简单的叠加或抽象忽略了社会救助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无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立法、执法和司法,甚至学理研究,均不可趋之。社会救助的内容宽泛,具体操作有非常大的区别,加之当前社会救助的法制化程度底,很难用一部法律把各项业务规范起来。以法治的旗号勉强地把社会救助的各项业务用法律语言拼凑在一起,无异于拔苗助长。制定统一的社会救助法典,条件不成熟,也没有必要。二是大力推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各领域的高标准立法。应当制定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中长期规划,以保障特定群体基本权利为核心和基石,兼顾各单行法间的协调,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法律制度。在立法进度上,社会救助的各项单行法是十分急迫的,应当齐头并进,没有主次和轻重之分。这在实务操作和学理上都是可行的。在法律位阶上,以法律为主干,完备适用要件,形成宪法——法律——法规的救助法律体系。避免以下位法,尤其是欠完备的政府规章实施上位法——规章作为行政政策(授权的例外)的表现,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有关社会救助的规章要避免和克服“扩大或者缩小上位法规定的管理事项范围、增加或者减少上位法规定的种类、提高或者降低上位法规定的幅度;违反上位法规定,或者自行设定增加管理相对人义务的内容,或者自行设定降低或者减少管理相对人合法利益的内容” 的问题;避免法律的细则化,产生复杂的“副法”,跳不出“基本法还不如单行法,单行法还不如国务院的法规,国务院的法规还不如一个乡政府的决定,乡政府的一个文件似乎可以超越宪法” 的怪圈。
此外,在社会救助法与公私法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救助法属于社会保障法的范畴,是典型的社会法,有其独立的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但并不排斥公法和私法。相反,社会救助的基本权利规范、权利救济、社会救助的行政管理程序和监督等内容离不开公法和私法,二者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构筑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Ⅸ 赵新民的主要事迹

任职虞城法院院长五年期间,他带领党组一班人廉洁奉公,开拓进取,生活上关心同志、不搞特殊,工作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该院连续四年被县委府命名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委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2001年荣立集体三等功,2002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建设高素质队伍
他上任之初就完善了“四个机制”。一是建立学习机制。规定周二、周五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每月25日例会组织全院干警进行一天的集中学习。二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从院长、庭长至每位干警,层层签订“无违法违纪保证书”。实行“违法违纪曝光追究制度”,对有损法官形象的人和事,一经查实,一律予以曝光公示,并视情节给予党、政纪处分;为所有法官建立廉政档案,跟踪管理,对大小违纪违法行为均记录在案。实行了无违法违纪保证金制度,对违法违纪干警年底算总帐,实行经济处罚;加大对干警违法违纪事件的查处力度。三是抓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择优用人机制。早在99年,该院就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中层领导干部开展了“内部轮岗、到龄退岗、竞争上岗”的人事改革活动,使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干警脱颖而出,正职平均年龄由竞岗前的45岁降到了竞岗后的37岁,副平均年龄不足32岁,这一富有成效的举措得到了省高院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法院基层建设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四是抓人才培养机制。采取组织学习和鼓励自学相结合,在职学习和离岗培训相结合,还有计划地安排了部分法官参加专升本教育,使全院除个别老同志外均已达到法律专科以上文凭。 质量建院 一是强化审判流程管理,认真解决办案超期现象,以立案管理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立审分离、分案审理、结案登记、通报催办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立案审限监督管理办法》。二是注重岗位练兵,全面提高干警业务技能。每年坚持开展庭审观摩、法律文书制作比赛、庭审记录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三是狠抓司法文书质量。1999年该院即建立了司法文书评查制度,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评分标准,并抽业务骨干组成评查小组,坚持对司法文书定期评查,定期通报。评查工作中,该院不仅对裁判文书中的说理、认证、法条引用、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的原则性问题高度重视,对标题与正文要用多大号字、什么字体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这一做法被《人民法院报》宣传推广。 热情服务在全院干警中着力推行“四个一”(即对待当事人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声再见相送)服务承诺。在立案工作中,实行审查、立案、交费“一条龙”服务体系,以往当事人要跑几小时甚至一上午办的事,现在只须几十分钟便可解决。对于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弱势群体,在诉讼费收取方面该减则减,该免则免,积极提供司法救助。该院还长期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做到有访必接,有难必解,1998年以来,院领导接待来访群众数千人,当场解决率达70%以上”

Ⅹ 如何推进平安法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万事皆归于一,网络皆准于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再次传承了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精髓,开启了法治社会的新篇章。因此探索新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已成为当前我们探索的主要方向。

坚持依法治理

着力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法治思维。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遵守。抓好阵地建设。依法治镇要紧紧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建、管、用”并重。“建”要建好党员之家。“管”要管好基层活动场所。“用”要用好基层建立的各类之“家”,为全体居民学习、交流、活动服务。提高服务意识。着重抓好以便民服务为中心的民生服务阵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解决百姓身边的急事、难事、小事。坚持权力服务百姓,保证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全民守法。依法治理的基础在于全民守法。要组织实施“六五”普法,树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消除公民违法的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加强常态管理。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总体来说,我们要摆脱旧的工作模式,旧的工作方法,旧的工作理念。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法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是依法信访常态化。通过加大对《信访条例》的宣传,树立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信访氛围。同时,对于无理缠访闹访的上访人进行思想教育,如有触犯法律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三是治安防控常态化。一方面要加大、加密治安队伍的巡逻,发挥治安志愿者、社会管理信息员、邻里守望等小区巡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主要出入口、道路、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安装监控探头力度,织密技防覆盖面,逐步达到全覆盖。再一方面要加大防控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切实提升社会治安的保障能力。四是城镇管理常态化。应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严格执法,绝不纵容。形成抓巩固、抓反弹、抓常态、抓长效的落实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设置疏导点,有效缓解乱设摊点的负面影响。探索大城管管理模式,实现部门联动机制。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党政领导队伍,党政领导是掌握全镇发展的决策队伍,也是直接决定统筹全镇发展的主体队伍。因此要带头贯彻依法治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依法管权管事管人,同时要多下基层,多和百姓接触,为集体决策提供民意参考。二是基层组织队伍,是指村(居)两委领导干部,是和群众接触最多,掌握民生民意最直接的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服务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支队伍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矛盾源头。三是职能部门队伍,是指职能执法部门,特别是公安、城管等掌握了一定决策权和执法权的队伍,必须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发挥好自身的能力,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四是志愿服务队伍,需要进一步规模化、正轨化、广泛化。这支队伍抓好了,将会给全镇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着力加强民生福祉。首先,加强民生福祉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区域增加便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宣传,提升文化内涵。同时,增加村(居)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努力让百姓不出村就能办理多种业务,使百姓真正享受家门口的便利。其次,规范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目前,我镇注册的社会团体有百余家,但是大部分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要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建设,以“昆山壹方慈善公益发展中心”为起点,逐步健全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使每个社会组织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百姓提供专业的服务,承担本不该由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为政府简政放权提供渠道。同时,根据百姓各自的兴趣爱好,搭建多种群众自治平台,引导广大居民百姓由松散型向紧密型集合,不断凝聚社会正能量,逐步走向群众自治的良性轨道。再次,拓宽自主创业门路,提升百姓创业动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引导,鼓励大学生、青年人自主创业,注重选拔有思想、有活力、有项目的青年人才优先创业,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为“4050”人员再就业提供平台,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另一方面要开放融资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能人提供资金支持,不断壮大民营企业,为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再一方面要提供技术支撑。在为能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也要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断引进符合本镇经济发展的项目,特别是节能环保优、互联互通畅、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坚持司法为民,深化法律服务

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着执法更严、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的形势。因此,如何践行司法为民,就要从创新联动思维、法治思维、维稳思维、奉献思维着手,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为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司法行政一线综合平台,已成为下一步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队伍建设要强化。司法行政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一线综合平台,司法队伍的建设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队伍活力;二是提高队伍能力;三是规范队伍行为;四是稳固队伍根基。

执法重点要突出。基层司法所要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监控特殊人群,预防再次犯罪。

帮扶救助社区服刑及回归人员,以法育人,以德服人,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注重监管到位。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成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经济状况、家庭和社会关系及在接受社区矫正中的表现,认真开展入矫初期、中期、解矫三阶段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所处监管等级,定期开展“普访”“专访”以及“重点访”工作;二是注重教育到位。通过集中学习、分别谈心、GPS定位轨迹图分析其矫正对象活动规律,对排查出的异常人员及时提出告诫和开展深入谈心谈话,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三是注重关心到位。对生活困难和没有职业的矫正人员进行帮扶,通过深入走访各村(社区),了解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帮他们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异,各尽其能,各施所长。让他们步入生活正轨,顺利地完成人格重塑,尽早融入社会。

法律服务要加强。充分发挥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以服务保障民生,以群众需求为工作指导,立足本职为民解忧。要加强法律服务人群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站点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覆盖面。主动向社会保障、医疗纠纷、食品药品安全、人身损害赔偿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和社会热点领域拓展,并将法律援助纳入到党委、政府应急体系中,积极介入重大事故、突发事件、信访案件等应对处置工作,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普法方式要灵活。法制宣传弘扬法治文化,将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普法工作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创新普法宣传的新形式,有特色有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能够弯下腰,蹲下去,耳朵听,眼睛看,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同时法制宣传要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大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要加强镇机关干部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调解体系要延伸。人民调解方式方法不能单调生硬,要适度要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警醒自己,任何人情不能超越法律,宪法精神是工作的最高指引。调解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矛盾排查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巡访与矛盾纠纷排查有机结合,及时掌握社会稳定形势,及时做好重大社会矛盾及不安定因素的监控和管理,找准预防对象,提前介入防控调处,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整合“大调解”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调解合力,应对各类矛盾纠纷,确保调解有效、调处有果,创造“五指并拢”的拳头效应。按照“强化工作指导、完善联防联调、巩固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对接机制,不断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层次、宽领域渗透,提高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坚持依法治访,构建和谐信访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诉讼渠道,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不仅使信访工作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因此,信访工作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信访问题,为依法信访提供法律保证。

健全矛盾排查制度,加强源头预防。注重矛盾排查和源头预防,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排查制度,继续加强落实巡访机制,并扩大巡访范围。通过每月定期到村(居)及相关部门走访,了解排查最新矛盾问题,及时掌握最新情况,确保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除了每月定期巡访外,还要加强与村(居)及相关部门的对接,源头问题的积极防控和源头矛盾的及时化解是维护有序信访的积极保障。

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改善党群关系。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有利于更好的处理群众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鉴于上访人员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真正落实领导接访的过程中,可指定具体接访日,采用随机接访和指定接访相结合的方式,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事实。

实行信访听证制度,推进阳光信访。通过信访听证制度,召集部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以及信访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对个别难解的信访案件进行评判,从而促使老大难的信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建立诉访分离制度,完善依法治访。要加快诉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接下来的信访工作中,可以通过律师这个第三方的介入来参与信访矛盾化解,从法律和公正的角度,为信访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确保信访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坚持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

言出如箭,执法如山。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只有坚持把依法治理的理念、要求、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平安淀山湖建设,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严密安防保平安,措施到位求实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着力构建以公安派出所民警为骨干、治安巡防队和保安人员为主要力量、农村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巡逻防控格局;其次,加强重点地区整治。必须科学规划,加强排查整治,切实维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安全;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视频监控平台,提升指挥调度、视频监控、街(路)面巡逻,全时空、无障碍的点对点监控能力水平,确保警情一呼百应、实时调度有效防控。

网格管理惠民生,精细服务筑幸福。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情况、化解矛盾,使之成为平安建设一大亮点。首先,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员考核用人机制,鼓励有知识、有威信,热心公益的健康公民充实到队伍当中;其次,完善多项功能。建全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流程、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工作职责任务、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网格工作室,开辟公示栏,便于在工作中服务、管理和宣传;再次,强化网格化党建。加强网格化党建工作。探索建立大网格党小组,努力做到网格建到哪里,党小组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和江苏省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坚持开展数据采集、民情收集、建立健全“大数据库”分析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联动执法有保障,齐抓共管聚合力。找准警务联动与治安防控的结合点,整合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多方力量,健全相关部门之间治安防控警务联动机制,把整体联动思想融入各项日常打防管控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治安防控资源的整体效能,全面加强镇区治安、交通和市容秩序综合管理,深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对执法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疏理,共同研究工作措施。

主动服务塑形象,亲情执法促和谐。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执法者要着力创建服务型队伍,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派出所要积极组织警员定期主动为群众提供各项业务服务,广泛宣传流动服务、资询业务的时间及业务种类,便于人民群众提前做好办理相关业务的准备;交警中队要切实给每一位群众以人性温暖,无论是在路面执勤执法、交通事故处理,还是在违法处理窗口服务时,都要耐心为群众服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交警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城管中队要改变理念,主动收集资料,健全网络服务平台,为百姓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和帮助,变被动处理为主动服务,变滞后管理为前置提醒,从而塑造城管执法为民新形象。

热点内容
刑法中的领水 发布:2024-11-07 20:15:26 浏览:254
有律师法院怎么还指派l法律援助呢 发布:2024-11-07 20:14:01 浏览:648
司法拍卖丽水 发布:2024-11-07 19:46:51 浏览:494
法院内网涉及 发布:2024-11-07 19:46:41 浏览:331
劳动法保密协议ppt课件免费 发布:2024-11-07 19:15:39 浏览:769
李永军民法 发布:2024-11-07 18:18:21 浏览:669
格式条款合同法解释 发布:2024-11-07 18:02:00 浏览:830
合同法原理在建设工程合同中的应用 发布:2024-11-07 17:55:40 浏览:190
森林防火条例及禁火令 发布:2024-11-07 17:51:11 浏览:821
司法考试几月份报名 发布:2024-11-07 17:43:58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