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舆论绑架司法典型案件

舆论绑架司法典型案件

发布时间: 2022-04-30 13:06:46

❶ 法律会不会被舆论所绑架

一、法律是庄严的神圣的,不该也不会被舆论绑架。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我们经常会在舆论中看到一句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比如多年前的药家鑫杀人案件,可谓是丧心病狂,作案手法残忍,社会影响恶劣。不过按照刑法来说,其实也在可杀可不杀之间。对此网络舆论战不可谓不热烈,大量的水军妄图扭转舆论,不过最终水军还是败北。药家鑫最终被判死刑。这就是舆论监督的作用。

❷ 于欢二审判5年算不算舆论绑架了司法

于欢二审判5年不算舆论绑架了司法,应当属于通过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关注,最后得到司法机关高层的重视,最后,于欢故意伤害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❸ 在药家鑫,唐慧及李天一案中,舆论绑架了司法吗

个人观点 有这方面的嫌疑

❹ 社会舆情绑架的作文素材

林州警察郭增喜摔童案出现了舆论一边倒的趋势,大有不将犯罪嫌疑人郭增喜立即枪毙誓不罢休的态势。网络舆论之所以一边倒,除了因为郭增喜酒后无故摔童情节恶劣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认为郭增喜是一个警察,干了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就必须罪加一等,因此不枪毙郭增喜不足以平民愤。不知道这些善良的网民们在发帖跟帖时是否理性思考过:我国是法制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任何判决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以网络舆情作为判决依据。既然我们要求法院不枉不纵,公正判决,就不应该试图以网络舆情绑架法律,不应该试图以网络舆情干扰司法公正。

犯罪嫌疑人郭增喜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判决都应该由国家司法机关依法依律进行,不能因为他曾经是一个警察就要求法院超越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进行法外严判,也不能因为他曾经是个警察就给予法外开恩减轻或者免予刑罚,所有的判决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这才符合法制精神。郭增喜是否构成犯罪,将来如何判决,不仅要看犯罪情节轻重,而且还需要看犯罪后果等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郭增喜犯的是故意伤害罪,那么除了看犯罪情节以外,更主要的是还需要看伤害后果,因为伤害的后果是认定故意伤害罪的重要依据和量刑的重要尺码,如果经过法医鉴定,受害者的伤情构成了重伤,那么依法严惩郭增喜自然不在话下,也是他罪有应得;但如果经过法医鉴定受害者构不成轻伤,那么郭增喜的行为即使再恶劣也构不成故意伤害罪;如果经法医鉴定受害者构成了轻伤,那么郭增喜也就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轻伤害)。中国法律对于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处理也有是有原则可徇的,如果受害者是轻伤而不是重伤,依照我国的法律是允许犯罪嫌疑人与受害的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的:即不论在事件刚刚发生,或者是在侦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哪个环节都是允许犯罪嫌疑人与当事人调解的。只要当事的受害者愿意,我们应该允许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民调组织、犯罪嫌疑人的单位领导、街道办事处、律师、以及法庭等等出面与受害者进行沟通并给予调解,弥补犯罪嫌疑人的过错,这并不是什么包庇犯罪嫌疑人,更不是所谓的徇私枉法,也应该允许郭增喜私下给受害者以经济补偿,因此在此事没有暴露前,郭不论是通过什么途径给了受害者家属十几万元钱并不是什么过错,并不是一些所说的什么用封口费收买受害者,虽然事后受害者对此予以了否认,但即使有这么一回事也不是法律所禁止的,只要不是重伤害,当事人对调解结果谅解要求当地司法机关不予追究刑责、撤诉或者免予起诉、免于刑事处罚也是法律允许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郭增喜曾经是警察就剥夺了他的这些合法权益,也不能因为网络舆情压力就不让犯罪嫌疑人郭增喜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陈述、辩解或者忏悔、弥补过错,也不能因为郭增喜曾经是警察就要求

❺ 有哪些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例

刑事案件居多,如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复旦博士杀同学案,还有几起城管打死小贩或小贩捅死城管的案子如夏俊峰案和瓜农案,李天一案。
民事案件较少,最著名的就是南京彭宇案。

❻ 舆论真的能绑架司法吗

舆论是不可以绑架司法的,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法律那么轻易的就被影响,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❼ 有哪些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例

当年的药家鑫案。

此獠“撞伤不如捅死”的清奇脑回路固然可恨,但如果没有被媒体报导并引起广泛舆论,实际上还是有希望判个死缓或者无期的,(对比药家鑫案发后某地一男子强奸并杀死被害人,又以摔死被害人弟弟,最后判了死缓)正是因为药家鑫案子引发的社会影响过于恶劣。

因此本来一个有保命余地的案子变成了必死的案子。

案件细节阐述

药家鑫说,当日他开车行至事发地时,正在用影碟机看滨崎步的演唱会,不清楚车是否在走直线,突然听见“嗵”地一声,感觉出事了便下车察看。结果发现车后有一个女的侧躺在地上,发出呻吟声。

“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于是,两三秒后,“一念之差”下,药家鑫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一把单刃刀,向张妙连捅数刀,然后驾车逃跑。

开出一段路后,因为“心里发慌,手打颤、脚也不听使唤”,药家鑫又撞上两名行人。这次,他没能跑掉,被赶来的村里人堵住了。

之后,肇事车辆被交警大队暂扣,药家鑫和父母赶往医院处理后来的两名伤者治疗事宜。在经历了警方的两次询问后,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向父母说出实情,并向警方投案。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药家鑫案

❽ 在药家鑫案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说药家鑫案是舆论干预司法

其实确实如你所说,药家鑫这个案子判死刑毫不奇怪,但是就我所知,这个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舆论干预司法的情况。
1最初,出了这个事之后,舆论一边倒地批判药家鑫。这一步还没什么,毕竟罪行恶劣。
2在药家鑫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句【农村人难缠】,这句话立马传遍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报道都只对这一句话进行报道而没有任何上下文。此时舆论开始过度。
3接下来,众所周知的,舆论将药家鑫描述为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并毫不掩饰地直接在标题中使用这些词语,塑造药家鑫的形象,直接把药家鑫的家庭塑造成了特权阶级,激起民众更大的愤怒。实际上除了其父当过兵之外,其余一律为捏造,药家鑫的车也是他上大学后自己挣钱所买,真是富二代谁会给人当家教那么晚才收工啊?
4至此,全国【杀】声一片,皆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矛头直指司法机关要求杀人。被害者家人开通微博引领舆论攻击,停尸家中,药家鑫不死女儿不葬以要挟司法。以上,是从正面看这个案子里的舆论干预司法。
5药家鑫死后,被害者家属向药家索要民事赔偿,其实这也应该,因为杀人案件除了刑事责任之外还有民事责任。问题是,当年药家曾经凑了三十万要赔给被害者家庭,被害者一方本有意收下,但被律师告知一旦收了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对犯人的谅解从而减轻刑罚(确实如此),就拒收了。此时被害者家庭起诉药家要求赔偿,舆论又一齐占到了药家,认为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赔的,何况当年自己拒绝了赔偿,有视频资料为证。那之后,双方律师都开通微博,拿出看家本事努力抢占道德制高点,之所以要做这种事,恰恰反映出了在之前的案子里舆论起了多大的作用。
所以,药家鑫这个案子,判死刑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过于激烈且抓住一点不放、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舆论是有问题的。

❾ 你觉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例有哪些

2015年6月23日上午,来浙江省永嘉县人源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刘某等人聚众斗殴一案。在法警将刘某押解至法庭时,刘某的妹妹刘某1、刘某2等人起立鼓掌。面对法官和法警的劝说制止,刘某1、刘某2等人不仅拒不听从,反而变本加厉地鼓动喧闹,致使宣判被迫中止,刘某被法警带回暂押。刘某1、刘某2等人见状,强行闯入审判区域和羁押通道,围困、推搡、拉扯法警衣物。其间,刘某1持手机将前来劝阻的法警郑某头部砸伤,并伙同刘某2纠集部分旁听者不停打骂郑某及法警黄某,导致黄某全身部分软组织挫伤,郑某全身多处表皮剥脱。

❿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舆论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就像一面镜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时刻警醒他们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维护司法公正,并且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明。2009年12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司法腐败是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第一条指出:“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们倾向于安全,有序,可预见的世界,不希望出于混乱,难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适应中,由于权势,金钱的影响,导致一方受到偏袒,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无序的状态。”人们对于自己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人们渴望在后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舆论监督,司法活动就被置于公众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由于金钱和权势带来的不公,为司法审判涂上了一层防腐剂,从而有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现。

(二)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舆论不仅对社会、对群众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它对于党、对于政府、对于一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起着监督作用……经过这样经常的舆论监督,这类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例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以及各地方卫视的法制节目在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农民时建峰伪造军车牌照骗免高速公路通行费案,电视台对其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类似的舆论监督使得案件在公开、公平、公正环境中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此外,舆论监督是的广大的普通的民众参与到案件的评论中来,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监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专断以及冤假错案的出现。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于案件的持续跟踪报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识以及警示社会大众的效果。

(三)社会监督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绝对的正义需要完善的追求正义的环境和设备。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要坚决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监督可以使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四)舆论监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由于我国建国较晚,法学教育起步晚,各个地区的司法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偏远地地区,司法工作人员的水平更无法保证。舆论监督对于一些案件的关注和评论,迫使司法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办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猫猫”事件中被处理的民警,就值得整个司法系统人员学习,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农民时建锋被指控伪造军牌骗免368万多元高速通行费案件中被处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钟。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用好人民赋予你们的权利,尽心尽力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

(五)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披露了孙志刚死亡的情况。此后有关孙志刚死亡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上被转载,引起国人的一片哗然。一时间孙志刚以及导致此次悲剧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国各地的收容所纷纷摘牌,旧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渐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讨论的劳教制度的改革无不体现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劳教制度很难保证程序正义,并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是不符合现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原则。改革劳动教养制度,不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当然要求,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会舆论会像促进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样监督劳教制度改革的。

二、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妨碍作用

如文章开头关于许霆的案例,一些法学家认为是社会舆论绑架了法官,干扰了司法独立。在中国有关新闻、网络媒体的相关立法不健全,媒体在报道有关案件的时候缺少监管,新闻媒体便会做一些捕风捉影的报道,或者只对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做倾向性的报道,从而给了舆论错误的导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关者为了逃避自身的责任,滥用新闻舆论的报道、媒体舆论的善意炒作以及公众同情弱示群体的心态,扰乱司法人员正常的办案程序。(本文来自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一)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道德评判有失法律公正影响司法审判。舆论监督对具体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而司法审判则要求司法人员以法律的标准来进行审判,二者评判标准不同,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社会舆论对于一个案件的判断总是出于主观的感性的认识,所谓的公知很少从法律的角度对一个案件作出评判。而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会用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报道一些案件中的热点问题,在案件没有作出最后的法律审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报道。作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员难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做最后的法律判决的时候难免会考虑社会大众的承受度。这样的话,舆论监督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司法活动作用,反而干预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断,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二)给审判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媒体对于案件的热点做失真的盲目报道,这样的话法律裁判者就有来自案件本身和社会舆论两方面的压力,他们势必为了平衡这两种压力而做出一些妥协,而很多时候法律裁判者会向社会舆论妥协。因为那样或许会导致司法的不公,但不会有来自公众的不理解和社会的舆论压力。

(三)作为舆论监督主力军的各种媒体素质参差不齐,盲目的报道会侵害法律权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缺少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逐利性使得广大媒体会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报道中,并且会做持续的跟踪报道。甚至会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实的、具有倾向性的报道去迎合公众的情绪。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侵害,损害了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四)舆论监督会扰乱司法程序。舆论监督具有炒作性、制约性、倾向性的特点。舆论监督的这些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也会妨碍司法公正。在实践中,由于缺少监管,一些媒体炒作某一案件,对某一案件做具有倾向性的评价来博的读者的眼球。于是一些人便利用媒体的这些特点,炒作一些关键词,欺骗广大的读者。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态来干扰办案人员的视线,以期做出有利于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现阶段,由于有关新闻媒体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因此,我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有利也有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立法规范新闻监督、完善司法独立制度、吸收国际立法,公约的先进经验等方法来完善舆论监督。从而更好的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掌握好舆论监管的度,发挥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应该努力做到既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又合理的处理舆论的监督,做到办案不受社会舆论的倾向性引导,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公开。这就要求广大法院检察院应该坚持依法办事,依章程办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要求作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办案能力,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平衡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两者的关系,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包华斌李新鹏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法院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热点内容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发布:2025-01-13 21:59:53 浏览:403
梦见自己当了法官 发布:2025-01-13 21:29:12 浏览:853
根据反补贴条例 发布:2025-01-13 21:17:25 浏览:597
酒店总经办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3 21:06:14 浏览:973
法院驻场外包 发布:2025-01-13 20:58:10 浏览:566
行政协议受合同法的约束吗 发布:2025-01-13 20:37:39 浏览:970
湖南司法遴选 发布:2025-01-13 20:33:21 浏览:451
中心规章 发布:2025-01-13 19:54:16 浏览:4
劳动合同法81条 发布:2025-01-13 19:24:42 浏览:870
加油站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3 19:24:39 浏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