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

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

发布时间: 2022-05-04 07:55:09

A.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

一.
权利和义务对立统一。
二.
权利和义务相互依赖
三.
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可放弃。
四.
权利和义务是一种对应关系。
五.
有时有些权利本身也是义务。
法律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统治阶级是通过法律规范为人们规定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维护有利于本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例如,宪法从总的方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他部门法律从某个方面规定公民在某一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规范实施的目的,正是为了把对统治阶级有利和合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固定下来。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规范。
在法律中,权利与义务永远是同时出现的,它们呈现出以下的相互关系:
一.
权利和义务对立统一。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权利与义务这对矛盾的双方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偏废其中任一层关系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一般说来,人们比较注意权利与义务的区别、对立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较少注意它们之间更深一层的统一性关系,即在本原上的一致性。事实上义务并不是独立于权利之外的一种异在物,而是发韧于权利大树上的一簇分支,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象化了的权利,是主体和内容发生了转化的权利,每一权利主体只有尽其义务才有条件实现其权利并维护其权利。由此可见义务的实在内容和设定义务的目标指向仍然是一定的权利和利益,义务本身不过是为实现某种利益,享受某种权利而同时应尽的责任。从民法的角度看,权利是利益分配的法律技术手段,义务则是使这种利益分配能正常进行(只允许获取正当利益)而设立的另一技术概念,所以义务是为权利设定的。权利界定利益,义务界定权利,义务设定的动机、目的、着眼点和落实点都是围绕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这根中轴旋转。法律上的各种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都不是为义务而义务、为限制而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获取非正当权利和人们的正当权利被侵犯。就是奴隶主以及许多封建统治者的立法,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被剥削阶级,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权利和利益。
法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正是鉴于权利与义务在法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在不同的法学学科领域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认识并不深入.因此,概括这些认识的理论观点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经不起认真推敲.其中有的根据不足,有的停留在归纳现象层面,有的似是而非,有的错误明显.作者认为,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以下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立场,必须立足分析活生生的法律现象,从权利、义务的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去总结和发现规律;其次,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论应全面反映二者关系的一些内在规律,应该是法的价值、规范和事实运作的高度统一;再次,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论要全面反映人类社会法的共性,具有普遍意义.该文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南,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总结归纳出权利与义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辩证思维方式.

B. 权利与义务有怎样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1、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扩展阅读:

关于权利的实质,历史上学者曾有过很多不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影响最大的权利学说是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思想家I.康德等人所主张的“天赋人权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即权利只不过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统治阶级利用法律确认人们的某种权利,并赋予它以法律上的保护,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有利于本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剥削阶级的法往往公开剥夺被剥削者的权利,或者使法律上确认的权利对劳动者徒具形式。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法律上确认公民具有广泛的权利,而且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保障,体现了权利的真实性。

C. 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下:
从宏观上讲可以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历史进程中曾有的离合关系}逻辑结构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总体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运行中的制约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从关系。

(1)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二者有过离合关系。例如原始社会权利义务完全结合在一起无所谓权利义务的区分;在存在特权阶级的社会一部分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而无权阶级只履行义务却无法享受权利。
(2)逻辑结构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权利意味着获得而义务意味着付出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被动的。但是二者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表现在权利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有时权利义务还可以互相转化有的行为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例如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再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职权)不可放弃。
(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就整个社会而言只有权利与义务在总量上处于等额状态社会生活才不至于出现混乱。在特权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由于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失衡而导致混乱。
(4)价值功能上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单纯的权利并不能导致利益的实现必须通过设定义务来进行保障。
(5)从法律运行的角度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制约关系。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权利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关系。一方面个人权利对国家职权的制约导致了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职权对个人权利的制约导致个人的义务;另一方面个人之间、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也是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国务院的行政管理权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赋予它的职责和义务的制约。
(6)在法律调整的价值趋向上权利、义务有主从关系。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应该以保障权利的实现为出发点。
从宏观上讲,可以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历史进程中曾有的离合关系}逻辑结构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总体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运行中的制约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从关系。
(1)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二者有过离合关系。例如,原始社会权利义务完全结合在一起,无所谓权利义务的区分;在存在特权阶级的社会,一部分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而无权阶级只履行义务却无法享受权利。
(2)逻辑结构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权利意味着获得,而义务意味着付出,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被动的。但是二者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表现在权利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有时权利义务还可以互相转化,有的行为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例如,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再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职权)不可放弃。
(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就整个社会而言,只有权利与义务在总量上处于等额状态,社会生活才不至于出现混乱。在特权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由于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失衡而导致混乱。
(4)价值功能上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单纯的权利并不能导致利益的实现,必须通过设定义务来进行保障。
(5)从法律运行的角度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制约关系。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权利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关系。一方面,个人权利对国家职权的制约导致了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职权对个人权利的制约导致个人的义务;另一方面,个人之间、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也是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国务院的行政管理权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赋予它的职责和义务的制约。
(6)在法律调整的价值趋向上,权利、义务有主从关系。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应该以保障权利的实现为出发点。

D. 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

3、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5、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

6、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7、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8、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4)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扩展阅读:

法律权利与义务:

1、法律义务是一种意识形态现象,是做(或不做)某一行为的要求。

2、法律义务作为一种行为要求,表面上由法律规则规定。

3、法律义务作为行为的要求,实际上是社会和国家对法律主体提出的。

4、法律责任的原因是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法律规定,义务实际上是签约由社会和国家个人(法律主体)要求个人要做(或不做)特定的行为在特定条件下。

5、法律义务有时与权利人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义务是在实践中应权利人的请求而履行的。但并不是说债权人必须提出请求,就有法律义务。债权人未主张的,也不能排除债务人的义务。

6、社会和国家要求债务人采取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义务人违反义务的选择不可避免地给他人、社会或者国家的非损害利益造成损害。

7、法律义务所代表的社会和国家要求表明义务主体只能做或不做某些行为。作为一种要求,法律义务只是形式上减少了做和不做的自由选择。但是,减少这种自由对债务人并不有害。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被要求做(或不做)某一行为的状态。

法律权利的特点:

1、它来源于法律规范的规定,由国家确认和保障。

2、它是保障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3、它是一个与义务相关的概念。没有义务,权力就不能被理解。以债务人的法定义务为担保。

4、确定法律允许的行为范围。在该范围内,债权人满足自身利益或者要求债务人进行某些行为是合法的,超过该范围,则是违法的或者不受法律保护。

E. 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吗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平等。
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

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F. 民法第几条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民法中,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属于同一个位阶的概念。责任与债权不在同一个位阶上,因为债权是一种具体的权利,是权利概念的下位概念;同样,债务是义务的一种,属于义务的下位概念,与责任也不在同一个位阶上。因此,将民事责任作为债的一种发生根据放于债法之中,是违反逻辑的。

权利义务关系和民事责任关系是有时序性的,实际上,总是先有权利义务关系,后有民事责任关系。而且,相对于权利义务关系而言,民事责任关系的产生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权利义务关系所对应的是原权利,民事责任关系所对应的是救济权。救济权是因基础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危险时产生的援助基础权利的权利。救济权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原权利遭遇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时,救济权才会启动去救济原权利。

G. 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1)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7)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扩展阅读

基本权利有以下特征:

(1) 基本权利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基本权利的行使与基本义务的履行构成公民在国家中的宪法地位。宪法地位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实现其主体意志的基础,是公民行为合宪性的依据。不享有基本权利则意味着宪法地位的不稳定。因此宪法上确定基本权利的首要意义在于公民通过行使基本权利获得合宪性的基础。

(2) 基本权利是一国权利体系的基础。权利是有机组成的体系,包含着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权利要索,其中具有母体性的权利则构成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客观上具有不可取代性,是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普通法所规定的权利是基本权利的具体化,即从母体性权利中派生出来的。权利体系中的这一母体性与派生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了规定基本权利的究法与规定普通权利的普通法律之间的区别,表明法律体系的不同等级。

(3) 基本权利是稳定的权利体系。对于一个公民来说,基本权利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同时也是从事社会活动最低限度的权利。

H. 简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权利主体所拥有的正当的行为自由与行为控制。所谓义务, 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义务主体根据权利主体的要求而必须进行的行为约束。他们的关系如下: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是相互关联的。

(2)数量上的等值关 系。任何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总是相等。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与义务在功能 上的互补关系是由它们的特性所决定的。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在价值意义上,权利 处于主要和主导地位,而义务处于次要和非主导地位。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5)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指特定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义务是相 对等的。

(8)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扩展阅读:

义务:就是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

权利:就是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得到的价值回报。

职责: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通常有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决定着他的根本利益,是他主要的生活来源和生存根本,职责就是一个人在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

权利与义务相对称:

法律对公民或法人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

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不可分离,在法律上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任何公民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会只承担义务而享受不到权利。

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权利是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不过,这个定义并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实际上,既然上述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能表示权利的某种本质,那么,以这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为原点给权利下一个定义都不为错。究竟以哪一个要素或哪几个要素为原点来界定权利,则取决于界定者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主张。

同时,“为道德、法律或习俗认定为正当”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权利

I.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关系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相对应的关系。法律术语上讲,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民事权利,体现的利益,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施行为的界限。在本质上讲,民事权利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实施任何行为,法律给予充分保障。

民事义务,体现的是不利益,是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到行为限制的界限。在本质是讲,民事义务是义务人必须履行的责任,若不履行,将要承担其产生的民事责任。

(9)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民法中扩展阅读: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热点内容
按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后 发布:2025-01-12 21:26:15 浏览:941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