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局展板

司法局展板

发布时间: 2022-05-05 19:44:25

A.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律师的积极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律师工作要主动适应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充分发挥律师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律师在预测预警预防和减少供给侧改革风

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化解过剩产能,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化解过剩产能,势必有一批企业将兼并重组,势必有一批“僵尸企业”将破产清算,势必有一批职工将下岗分流。尽管中央财政安排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尽管国家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但是,在岗与下岗,收入肯定有差距。下岗职工的生活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化解产能过剩,势必引发金融纠纷案的增多,势必引发债务纠纷案的增多,势必引发不良资产处置案的增多,势必引发劳务纠纷案的增多,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做好社会稳定风险的预测预警预报上,要充分发挥律师的职能作用,重点引导法律服务业在做好诉讼服务的同时,加大非诉讼服务力度,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重组、破产和职工分流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化解重大敏感案(事)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2016年3月13日在第十二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5985件,审结14135件,比2014年分别上升42.6%和43%;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951.1万件,审结、执结1671.4万件,结案标的额4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4.7%、21.1%和54.5%。上升幅度达到21.1%——54.5%。这些案件,绝大部分都有律师参与。为保障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律师的职能作用。

二、充分发挥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过剩产能化解中遇到的土地、资金、债权、债务、房产、设备、人才、技术、劳动关系保障等问题必须让律师参与,发挥律师的职能作用。

一是建设一支专业律师队伍。对僵尸企业处置,最常见的是并购重组,主要是通过并购使得并购方获得需要的资源和设备,进行转型升级,让被并购方的过剩产能升级为有效产能。在法律层面上,这需要对并购后的股权架构、法人治理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劳资关系和职工安置、金融债权处置、税务筹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安排和设计。为此,需要组建专业的并购重组律师队伍,加强对策研究,形成应对机制。

二是重整清算僵尸企业。最高人民法院为了配合供给侧改革,加大了对破产案件的受理力度,要求各地法院形成执行与破产立案的对接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还提出在省会城市的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专门的破产审判业务庭,部分省辖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批准也可以成立破产庭。让真正无法在市场上存活的企业破产清算,让有一定生存希望的企业进入重整程序,重回正常经济生活。

三是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不同于并购,也未进入破产程序,而是由债务人企业与债权人通过协议安排,暂停计算债务利息,并与债权人或新的投资人协商,引入资金,进行企业改造,将过剩产能处置,逐步产生有效产能,最终完成债务清偿。债务重组的具体措施还包括“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法。债务重组需要有专业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专门的投资顾问甚至技术顾问介入,政府更应当有效介入,协调债权人,劝说债权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政府有义务帮助产能过剩企业引进技术,促使其转型升级。

四是回购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于难以通过转型升级完成过剩产能化解,且资产负债率尚未达到破产程度的僵尸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回购其资产,进行资产重组。产能过剩企业虽然生产难以为继,但仍拥有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政府可以通过回购其土地等资产的形式,促使这些企业关闭,清偿职工工资、欠税和对外债务,从而有效利用其资产。

五是引导债权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对于长期歇业甚至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僵尸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同样应当及时向社会公示,推动债权人提起诉讼,保障僵尸企业的有效资产及时变现,减少资源和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效益,降低因债务拖欠形成债务链导致债务危机的可能。这项工作也应当充分发挥律师作用,推进律师有效参与。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职工再就业、转岗培训等劳动保障制度。无论怎样处置僵尸企业,职工的转岗、安置和再就业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依法安置富余职工,除了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还需要政府向富余职工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法律的援助。

三、充分发挥律师在服务平安建设上的积极作用

供给侧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服务平安建设上的积极作用。

武汉市在供给侧改革中努力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普惠性,把社区律师全覆盖作为特色项目列为该市政府一级目标管理。让律师从高档写字楼“走出来”,“下沉”到社区“接地气”。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在全市为供给侧改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此项工作得到国家司法部和湖北省司法厅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到目前为止,武汉已经在全市的1325个社区、1991个行政村配齐了法律顾问律师。这项工作政府重视,社区欢迎,律师愿意,居民满意。

武汉市司法局以政府出资1400万元替居民购买法律服

务的形式,从全市175家律师事务所的2412名执业律师中,抽掉精兵强将,实现全市社区律师全覆盖。数十万群众在家门口受益。武汉市在全国首创“10分钟法律服务圈”,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家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武汉市“律师进社区”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是全覆盖、广宣传。每个社区都有一位律师“坐堂问诊”。社区律师每周四实行定点服务、定时服务、挂牌服务、上门服务。并通过电子显示屏、门栋通知和制发宣传册、专题片、宣传展板、便民服务联系卡等方式,促使“律师进社区”家喻户晓。

二是多形式、优服务。律师通过坐诊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法制讲座、矛盾纠纷调解、代写法律文书、提供顾问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居民和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深受群众喜爱。武汉市积极支持社区律师为遭遇法律困境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武汉市法援基金会从全市范围选定41名热心法律援助、具备法律业务专长的青年律师为居民免费打官司,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补贴。

三是建制度、强保障。为推动社区(村)法律顾问建设,武汉市司法局出台“四定”规定:定人员,每个社区、村与律师签订顾问合同;定时间,每周四律师进社区,每月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律师进乡村开展法律服务;定职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讲座、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化解、帮助调解矛盾纠纷等;定补贴,社区法律顾问每月1200元,村(大队)法律顾问每年6000元,且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同时,强化检查考核,每周检查通报,每月汇总考勤,每季据实发放工作补贴,年终进行评先奖励,保障律师进社区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由于“律师进社区”工作有了经费保障。使社区律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劳有所得。

武汉市各区司法局还通过创建社区律师工作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了信息公开、经验交流、解决问题的“三及时”效果。

按规定,社区律师每周四到对接社区挂牌服务,本人要做工作记录,社区要打考勤,市、区司法局专人巡查。规定明确社区律师要履行五大职能: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法制讲座、竞赛、展览等活动,搞好社区法制宣传;为低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等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配合社区做好居民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及服务,为社区企业、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提供顾问服务;按照党委、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的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涉法涉诉信访、群体性事件等维护稳定工作,促进社区法治建设,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四是真惠民、见实效。武汉市司法局还尝试让社区律师通过社区区域网、QQ群与居民互动,开展网上服务。一些社区律师除了星期四的固定“坐诊”,还在社区QQ群开通了“相约星期四”法律咨询。对残疾人、病重人员、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社区群众,社区律师还可预约上门提供法律服务,或通过网络及电话提供服务。社区律师的工作获得群众的充分认可。

武汉市在供给侧改革中积极推行“律师进社区”工作,服务发展,服务和谐,服务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社区律师针对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兼并重组、“僵尸企业”破产清算以及职工下岗分流等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培训等。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6年8月,律师在武汉社区(村)接待法律咨询65.98万人次,开展法治宣传9324场,办理各类案件3839起,参与纠纷调解17951件,参与社区(村)涉法涉诉信访接待4211次。走出了一条基层矛盾纠纷源头预警防范、过程管控化解、末端代理诉讼的法治路径,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平安法治建设水平,赢得党委、政府好评。

二是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了群众法治观念。社区律师围绕供给侧改革,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过去,社区和居民习惯于“信上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社区遇到疑难矛盾纠纷习惯于找上级组织,居民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去信访找领导。社区律师进驻后,潜移默化地提高着群众的法治观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三是帮助党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依法行政,推动了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建设。千名律师进社区,收集回大量基层社情民意。武汉市司法局定期梳理,适时上呈,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千名律师进社区,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架起了“连心桥”,牵起了“红纽带”。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改革,少不了法律服务的参与,离不开律师的积极作用。

B. 法院展厅怎么布置比较好

首先,要抄有展板,展板上要把院里活动照片诸如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社会管理创新、诉调对接等相关内容;其次,要有横幅,把活动的主旨写明、如:为大局服务 为人民司法,妥善化解矛盾 公正廉洁司法,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内容;最后,要根据场地大小酌情摆放宣传册、咨询单等物品

C. 如何做好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与建议

如何在法治新常态下探索、实践出法治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是当前摆在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余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探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比较完善
我县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和联系的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普法教育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机制落实到位,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完善考评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纳入了综治考核体系,把普法“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精心打造了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服务团等四支普法队伍,形成了一支由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老教师、老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庞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覆盖全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
(二)分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步显现
我县坚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普法重点对象为突破口,分类推进,整体推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在领导干部层面,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和科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刚性学习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农村群众层面,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路和法治文化苑,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和途径。在学校学生层面,全面建立和完善了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为全县34所中、小学校选聘了40名法制副校长,明确要求每名法制副校长为学校师生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堂(次)。同时,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在企业管理及务工人员层面,定期组织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者深入企业和工厂,为广大的经营管理和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和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法治文化;组建了县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为全县各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帮助预防和规避法律风险和漏洞,为企业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突出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法治余江、平安余江为目标,结合县情和群众群众法律需求,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和载体,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水平,2014年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称号。全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在县城精心打造了一条百米法制宣传长廊,各乡(镇)30米以上法制宣传栏普遍建成;依托县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增添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故事宣传碑、法治雕塑和法治人物长廊,打造了集廉政、法治、休闲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以农村普遍建成的农民书屋为平台,积极介入、指导农民书屋设立法律图书角,强化各类法律书籍的管理和分类,法律书屋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在《余江报》开辟法治宣传专栏,搭建普法短信平台,宣传和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取“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在全县树立 “法治余江”建设示范点60个,覆盖乡镇、机关单位、学校、企业、村、社区等8钟不同类型单位,培育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命名表彰第一批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依法治县和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今年已是“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回首近30年来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问题也是仍然存在的,有长期以来沿袭的共性老问题,有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有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一)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
历经30余年遗留下来的“重经济建设、轻法治教育”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少数领导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缺乏自觉性,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了30来年,普及的法律法规已经够了,没有必要再开展下去了,再搞也是过形式,不会有什么效果;还有的学法、用法意识不强,这在普法考试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代考、替考现象普遍存在,考试纪律观念淡化;少数基层干部甚至存在错误思想倾向,认为群众学习的法律知识已经够多的了,如果学的太多,反而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群众工作将会越来越难做,所以送法、送政策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敷衍了事。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总体上来讲,在县级层面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机制还是比较健全完善的,但是具体到各乡镇、机关单位和部门,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措施普遍缺乏。比如:有的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印发法治宣传材料都没有钱;有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具体工作无人做;有的印发文件了事,不检查、不落实,工作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另外,法治宣传教育考评机制还不够科学,往往是以开了多少会、开展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资料为依据,对于形式与效果是否能达到有机统一,效能最大化的问题考虑欠缺。同时,在年度综治考评总分中所占分值过小,难以引起主要领导的重视,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三)宣传模式还比较陈旧
当前我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采取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介,必要的法治宣传设施配备还不够齐全,现代化和新型的宣传方式运用还不够广泛。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学习上,主要是学习省、市编印的普法读本,其中多为法治理论知识,条条框框,空洞单调无味,不便于记忆、理解,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来看,很多人甚至连“六五”普法普及哪些法律都不清楚,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农民工、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员等特殊群众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盲点和死角多,因不学法、不懂法而发生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
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是全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由于其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机构,所以真正具体从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只有县司法局法宣股工作人员,人员偏少,力量单薄,其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等职能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深陷“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处境。另外,从乡镇来看,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点多、面广,承担该项任务的基层司法所普遍面临人员不足,在11个基层司法所中,仍然有4个1人所,7个2人所,而且兼职过多,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往往是疲于奔波、穷于应付,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从机关机关单位和部门来看,虽然大部分都有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但是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法治宣传教育教育工作的人员,而且人员变动频繁,工作没有连续性,甚至少部分连分管领导和联络员都没有,遇到检查就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从村、社区等基层组织来看,村(居)委干部室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体,但由于基层事务繁琐,而且人数不多,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所以大部分基层干部都不愿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是开展也只是过形式、走过场,收效甚微。
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工作理念,主动适应法治宣传教育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由“法制”置换为 “法治”的这一重要表述,经历了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从法律知识普及向培育法治信仰迈进,法治宣传教育不仅要对法律体系和法律知识进行宣传,还要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教育实践进行宣传,更要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上街咨询、发放材料、设立展板等过于陈旧的“老三样”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法治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转变工作理念,在深刻理解法治宣传教育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使命,注重以人为本,从维护好、保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拓展到全县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更好地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保障机制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普法工作者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努力适应法治建设新常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二是要健全普法责任机制,扎实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机制,推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律师以案释法制度。三是要明确纳入“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和人员落实到位。四是要强化考核评估机制,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年度个人考核内容,对普法考试连续两年未达到合格以上的不得提拔重用;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公务员专业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普遍提升,现有的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探索出一条适合县情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一是要积极拓展新型载体。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是当前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在这些新型媒介上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办成系列、办出特色,把单向式的灌输过程变为互动式的融合过程。比如:在《余江报》开辟法治专栏,定期刊发全县各地、各单位、各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动态;在余江电视台开办法治讲座栏目,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教育警示;开通普法手机短信平台,定期编撰法治小信息向全县广大手机用户发送,等等。二是要巩固深化基础阵地。发挥好法治宣传栏、橱窗、LED显示屏、法治文化公园和法律图书角等传统型基础阵地作用,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创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把法治纳入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成,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点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普遍建立法治文化路、法治文化墙,寓法治宣传教育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三是要注重群众法律需求。在坚持开展各类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的同时,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注重听取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和了解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落实“菜单式普法”模式,群众需要什么法律就宣传什么法律,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要把着力推进法治余江创建工作作为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法治余江的综合评价体系,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以及法治环境、法治意识和民生保障等内容纳入考核内容,开展“法治单位”、“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细胞”创建,加快法治余江建设进程。
(四)坚持固本强基,持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工作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壮大法治宣传教育队伍,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打造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队伍,比如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元队伍、法制副校长队伍、法律服务团,等等,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专业法律优势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法律讲座和法治培训等活动,把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运用参透到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要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创造性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执法司法和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全面占领法治宣传阵地,引导法治舆论导向,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改善执法、司法环境,传递社会法治正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阳光的温暖,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

D. “安全感满意度及禁毒工作一率一度双提升”为主题的主题党日

摘要 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5月17 日,县司法局党支部开展了“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宣传”主题党日活动,为建设和谐、平安、法治、美丽新三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E. 法制伴我行主题班会

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劳动者,法律素质高低越来越被重视。宪法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对未来劳动者的法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成了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失败者。他们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加上一些学校应试当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易导致上述学生造成或轻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因此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那么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由于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客观生活环境困难,使得他们在心理上非常脆弱。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父母过度关怀子女:有的不惜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极易导致心理脆弱。 而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现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自我预期下降,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许多青少年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一些青少年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

青少年学生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面对改革浪潮,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也波及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文化也日益繁荣。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青少年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着他们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因此自从计算机网络产生以来,网上违法犯罪行为便与之相伴而生并与日俱增。许多青少年身陷网络,难以自拔,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总之,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当今社会给他们的成长环境又非常复杂,生理上和环境上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行为走偏的可能。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农村初中学生生源大部分是未满18周岁,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法律知识比较缺乏的青少年。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是农村初中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呢?

1.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学校要重视并正常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引导他们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是涉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初中学校应结合工作实际,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依法治教”和“学生管理法制化”,减少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违规性、随意性,切实尊重、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青少年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坚持强化法制教育,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其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他们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3.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4.加强领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聘请法制副校长,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并发给统一的聘书,定期邀请他们到校送法制课、法制讲座、法制展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如,开展主题班会、法律征文、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走出校园,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到街道、集镇开展法律咨询、在“三下乡”活动中组织法制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进行诚信、守法教育等,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配合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积极治理好周边环境。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5.加强校园内部常规管理,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学校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学校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青少年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6.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教科研活动,充实和完善法制教育理论,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理论水平。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更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有些学校每学期或每年请公安局,法院,劳教所等执法部门对学生进行1-2次法制讲座,这样的讲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够,作用不明显。其实法制教育作为一个单独学科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所以没有安排相应课程的法制教育就难有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和教材编写方面都加以明确,开展法制教育教科研工作,提高法制教育理论水平。这样,法制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扎实有效。

实践能够证明,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只要仔细分析和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坚持认真探索和实践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能够在新时期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F. 法制教育观后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报告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做这个报告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员,不仅如此,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
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宪法》、《刑法》、《刑诉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G. 如何做好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高效完成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2017年年底前要完成新一轮全国范围内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原则,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机制。总体来说,城市管理工作做到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实现城管工作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的目标。
2、深化推进环卫工作改革。在总结去年部分街镇“一体化”保洁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理顺环卫体制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环卫条块管理责任区的划分,厘清穿插在村居的河涌、堤岸、绿地、公厕、次干道的管理和保洁职责,一并划入属地街道保洁范围。以“工匠”精神再提升环卫精细化管理工作,将环卫队伍列入特殊队伍管理机制,开展环卫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开拓和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区城管局和各街道在现有保洁合同到期后,全面实施自主管理工作。
3、深化城市管理工作模式改革。一是推进“城管+公安+司法”协同执法模式。区城管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建立协作执法机构,制定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监督和协调等工作机制;各街镇组建综合巡查执法队,明确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的联合巡查,并向内街内巷、村居延伸,实现“前台共管,后台分流”的工作模式。二是推进联合督办和联合办公工作模式。建立由区两办督察督办部门和区城管局协调部门联合督导检查的工作模式,对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及时督办责任单位和属地街镇落实整改;由区城管办牵头,组织开发区建环局及黄埔区创建办、农业和林业园林、水务、城管、住建、卫计等部门建立联合办公例会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困难、提出工作建议和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促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推进联合执法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安、建设、城管、交通、安监、市场监督、食药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针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难点、重点和群众投诉的热点,开展联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率。

落实城市管理重点任务
1、提升环卫保洁管理工作。按照“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工作思路,深度融合和再提升黄埔区环卫管理工作,区城管局统筹落实环卫试点改革工作,完善环卫“全链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卫投入、规范作业标准、统一设施设备标识,推进环卫设施设备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环卫车场停车难、压缩站配套不齐等问题。
2、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区固废办统筹全区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任务,力争我区90%街镇达到创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良好以上标准。文广新、市场监管、住建、国土规划、教育、供销等部门要依据职责做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上半年,各街镇必须建立居民装修建筑废弃物收集点和大件垃圾拆解中心,设置废玻璃、废旧衣物回收点(箱),全区社、居、村完成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现我区全年垃圾源头减量目标。
3、铁腕查控违法建设。按照违法建设工作查控目标责任书要求,落实查控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主体,城管、国土、水务、交通、农业和林业园林等部门要依法履行查控违法建设执法主体责任,齐抓共管,铁腕查控违法建设,对新增违法建设实行“零容忍”,实现我区违法建设“零增长”目标,按计划完成拆除各类违法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落实市控违工作统一部署,完成我区历史存量违法建设50%的拆除任务。
4、依法高效综合治乱。2017年在全区各街镇全面推进容貌示范社区、门店招牌示范路、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落实等创建工作,突出“早、中、晚、夜间”等重要时段,落实巡查与守点相结合、集中整治与联合执法相结合、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结合、专项执法与常态执法相结合,开展主次干道、重点场所、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乱摆卖、超门槛经营、乱设广告招牌等影响城市空间、景观违法行为的综合治理。加大在建工地治乱力度,适应我区大开发、大建设需求,企业筹建部门、建设部门强化工程项目文明施工管理力度,城管部门落实出泥工地“两点一线”监管执法工作,严查在建工地施工中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城中村出租屋燃气黑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充气、代客充气等违法行为。
5、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围绕公厕整治提升任务,全区完成公厕整治任务,加快推动长洲垃圾压缩站规划建设工作。按照区政府要求,各街镇选择不少于一个社区,结合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村改居、示范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管道燃气建设,完成全区13个村、居、社燃气管道入户的“三年再提高”工作目标。
6、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完成区财政投入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发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考评系统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健全“智慧城管”网络,扩大“智慧城管”覆盖面,搭建“智慧城管”协同平台,加快公安治安视频、城管指挥平台、区网格化平台和应急平台等系统的有机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精确、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效能。
7、强化考评工作模式。以考评促管理,以监督促落实,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多项考评内容实施量化检查考评,每月通报考评情况,通过“边检查、边督促、边整改”等措施,提高我区城市环境精细化、标准化、品质化水平。
突破城市管理瓶颈
1、规范转制社区宅基地房建设。着力解决转制社区居民和村民无序的建房现状,从区情出发,结合政协提案,尽快出台我区转制社区宅基地建房的实施意见和指引,明确“一户一宅”宅基地建房标准,解决刚性需求,规范转制社区宅基地房建设,减少违法建设数量。
2、规范设置流动商贩疏导点(区)。依据《黄埔区设置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点)工作规范》,由政府主导,各街镇结合辖区实际,在符合条件的区域规范设置流动商贩疏导区(点),按照“疏导、规范、服务、和谐”的方针,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因地制宜,引导流动商贩入点入室经营,规范摆卖行为,变无序为有序。
3、规范设置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围绕解决建筑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800万方的困境,顺利推进各类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确保企业筹建项目落地投产快,国规、建环、城管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区土方平衡受纳场规范设置,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统筹调配区内工程项目建设土方平衡,开发区建管中心力争第一季度完成外环线两侧综合整治项目立项、设计工作,加快实施临时土方受纳场建设,解决建设项目土方平衡问题。

热点内容
劳动法规定请病假 发布:2025-01-12 17:52:36 浏览:786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
行政法中的连带责任 发布:2025-01-12 14:44:59 浏览:884
法治对称性 发布:2025-01-12 14:08:01 浏览:94
燃放烟花爆竹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4:07:58 浏览:971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