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壹』 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是什么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贰』 提高公民法律意思的重要意义
不是提高公民法律意思, 而是: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增强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它不仅对市场经济的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利益实现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基础,是现代化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目前,当务之急是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否则,依法治国犹如纸上谈兵,只是一句空话。1,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对严格执法、守法有重要作用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执行和积极遵守,关键是它能否被人们认同、理解、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在当代国家中,不管是国家的立法或司法活动、个人的生活或学习,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中所从事的各行各业的活动等都不能脱离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如,公民的依法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依法签定劳务合同后如有出现工伤事故依法享有赔偿的权利等,都是靠其自身的法律意识支配着,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动力。卢棱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是重要的法律,即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理,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就可以复活那些法律、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另外,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是否正确认定事实以适用法律 ,审判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冤假错案,都得依赖法律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而法律一旦出现了漏洞,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好坏直接对案件的处理起决定作用。“在国家、地方和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法理、道德或习惯成为正式的渊源,或国家明确规定‘无法律,从政策;无法律与政策,从道德、习惯或法律意识’”。2,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抑止贪污腐败、实行民主和监督机制2001年4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四五普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感情,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很多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路。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具有的良好法律意识,只有人民懂法懂政策,他们才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防止贪污腐败,否则,这种监督也会显得苍白无力。3,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助于树立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最大特征之一就在于法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并不是以身具来的 ,是由公民对法的服从与遵守、信仰和爱好构成的。公民法律意识使公民认同法律权威,服从法律的治理,依法从事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被侵害,从而就决定了公民自身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程度。只有当公民树立起崇高的法律意识时,才可能自觉的接受与服从法律的治理,认同法律的权威。这样,法律在公民面前才具有它的权威性和地位。(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利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它天然的要求法治,是一种法治经济。其特征主要有权利平等、自由交易、公平竞争。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两越来越大,使得很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利益,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不断的扩大竞争对手以获得更高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运转秩序。因此,要规范整个市场经济,使它有序的发展与前进,必须要广大的市场经营、交易者具有相应的权利意识,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观念,这样,市场经济在进行中才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难免会出现强买、强卖欺骗隐瞒等现象骗取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因此,需要广大的市场主体具有相应自由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交易中自由的购买和销售自己所必须的商品,以保市场经济顺利进行。 最后,市场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遵行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然而很多经营者为着自身的利益,用权势地位压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和对手竞争,造成市场经济的瘫痪。因此,必须培养广大公民平等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和种种特权现象,这是市场经济法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当市场经济主体普遍的树立起以法律意识为主导的现代化法律意识,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的安全有序。(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利益推动道德建设的进步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德治”的号召,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靠社会舆论的谴责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而只有通过法律这一手段,通过比社会舆论的谴责手段更为强制的手段,迫使公民遵守规则,履行义务,并能够强化这种履行义务遵守的法律意识,方可实现。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对思想道德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当人们树立起崇高的法律意识,强化自身的法律理念,把法的规定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这样,社会主要道德建设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与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有利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能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是有着一套完整法律制度的国际组织“法典”,涉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应对入世,信守入世承诺,必须清理、修订和完善涉外经济 的法律、法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专门人才培养和政府部门内的协调配合,有步骤地扩大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深入开展多方面的经贸合作等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无一不与各级领导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乃至全民族法律意识的提高息息相关。假如人们对其法律知识 、法律规则漠然不知,那整个贸易秩序就会杂乱无章,甚至瘫痪。(五)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需要广大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和 其他社会矛盾的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的切实维护和实现 ,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办事,也要求广大人民的自觉尊章守法,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需要所有的人都以诸多法律中的“帝王条款”——诚实守信来约束自己;充满活力:一切有利用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上述“四个得到”的前提是“创造”的有序合法进行;安定有序:做到社会组织机制的建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更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循规蹈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则要求人民强化经济法律意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总之,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有法治的促进,而实现保障,必须是众多有一定法律意识的人民群众合法行为的结。
『叁』 为什么强调公民要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学会法律不犯法
『肆』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是什么呀,简单点也行
(一)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观念基础。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是法治发展的内存动力,是实现法治的观念基础,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目前,当务之急是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作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否则,依法治国只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公平竞争,它天然地要求法治。首先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需要广大市场主体具有相应的权利意识,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观念。其次,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要求广大市场主体具有自由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第三,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需要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以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和种种特权现象,这是市场经济法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市场主体普遍树立起以法治意识为主导的现代法律意识,才能保证经济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需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德治",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仅仅靠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而只有通过法律手段,通过比社会舆论手段更为强制的手段,迫使公民遵守规则、履行义务,并能够强化这种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方可实现。
(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世贸组织是有着一套完整法律制度的国际组织,它的法律制度对成员国及其公民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根据入世时的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我国公民必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相应转变自己的意识,学会按世贸组织规则行事。
『伍』 如何培养和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一、要创新适宜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培。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为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政治环境方面,就是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活动程序和政治观念的科学化。
文化环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谓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状况。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着力提升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要适宜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的法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其创制和实施都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制观念的增强、正确法律观点的确立,都需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
从80年代开始,经过多次普及法律常识活动,己取得明显地成效,还要适宜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对进一步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针、严格执法。认识来源于实践,社会上日常的法制实践活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升,具有巨大的、现实的影响作用。
如果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能严格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就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力量,显示出法制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就能带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并得到他们的信任。经过长期的重复实践,就会形成固定的习惯和观念,也就会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四、要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调研。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发达与否,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否繁荣有直接的关系。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人才又是宣传、传播、深化法律意识的先导,法学研究是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
在法律实践中,一些新经验、新思想须及时总结、认真推广,而这些都离不开法学研究、法学探索和创新。法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又通过法学教育使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后,再通过这些受教育者用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推广并付诸实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发展、更新和提高。
五、要竭尽全力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法制。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是一种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大众传播,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广泛的普及性,以及公众教育机能等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就能产生迅速广泛的影响,同时极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5)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扩展阅读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树立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如我在99年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抢劫案,涉案人员有三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某年仅14周岁,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楼某与李某到我市甜梦歌舞厅找到王某,并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随前往来到带湖路一住宅区,楼某带头敲开被害人陈某家的门,后进屋要陈某拿钱,陈不从,李某便上前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
王某见状退出房外,最后楼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辩是非,又没有实施具体行为,为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们对他作不起诉处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积极主动动手帮助实施抢劫,那么王某也将被判刑坐牢。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我办理的舒某抢劫、伤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们信州区五中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把他转到三中读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了也是不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三、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儿童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资料:网络-法律意识
参考资料:宁陕县人民检察院-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陆』 怎样才能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我们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
近年来学生犯罪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模拟网络杀人游戏杀人的;还有因为打牌而把舍友都杀了的马加爵;将硫酸泼向熊猫的清华学生刘洋……这许许多多的学生犯罪案例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去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得不反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法律课上内容单调,课堂过于单板,老师授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精湛的学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1、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课的讲授,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
2、其次,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氛围,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供更多的机会。
3、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柒』 怎样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了解法 律的规定,掌握法律抄的原则,袭理解祛律的精神,处理好权利与义 务的关系,使机械的法律条文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并能够正确 运用法律的规定,自觉服从于法律的规定;要加快健全完善法律 制度的步伐,尽快弥补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使公民能 真正做到对法律法规条文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公民要加 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
公民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运用法律武 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当然,公民也都应尊重他人及社会的 合法权利。
『捌』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现阶段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识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基本政体形态是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而且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权观念、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而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这主要是由于:1.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2.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 (三)公民教育的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转变到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上来。这也是导致公民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1.存在着制度空场和制度冲突。所谓制度空场,就是制度的供给滞后、不到位,人们有了新的活动却无相应的活动规则。所谓制度冲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比如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干着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勾当。2.现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无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没有约束力,则是无效。如制度对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等行为的规定,基本上是无效的。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有一定约束力,但没有达到制定制度时的预期效果,则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对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行为的规定。现阶段,社会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现了诸如打假者被打、索赔者索不到赔、纳税人竞争不过高逃税等现象。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笔者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创造适宜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为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政治环境方面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民主体、政治活动程序和政治观念的科学化。因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识是在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环境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公民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所谓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状况。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的体现。其创制和实施都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制观念的增强、正确法律观点的确立,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从1985年开始,经过几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活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对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 认识来源于实践。社会上日常的法制实践活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现实的影响作用。如果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能严格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就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力量。显示出法制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并得到他们的信任。经过长期的重复实践,就会形成固定的习惯和观念,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四)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发达与否,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否繁荣有直接的关系。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人才又是宣传、传播、深化法律意识的使者,法学研究是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也需要发展,人们在运用法律来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法律实践中,一些新经验、新思想也需要及时总结、推广,这些都离不开法学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过法学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后又通过这些受教育者用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推广并付诸实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一种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大众传播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广泛的普及性以及公众教育机能等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就能产生迅速广泛的影响,同时极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六)强化或树立具体的法律观念 1.权利观念。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义务本质”反思的结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需要。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真正体现,在广泛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地适用权利,发挥其创造性,同时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应当包括对权利概念、性质、来源的正确认识;行使权利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权利行使时的求实态度与自律观念;建立和完善权利行使机制的使命感和创造精神等。这种权利观首先是公民的,与以往只重视国家权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2.契约观念。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连接起来的。而契约具有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树立契约观念能够减少交换过程中的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契约观念的普遍化,是指这种观念延伸到更广泛的政治社会领域,使整个社会活动既充满活力,又有必要的约束,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有序状态。3.正确的诉讼观念。程序法是对实体法的保护手段。诉讼是适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人们群众对诉讼抱有一种深深的偏见。不管有理与否,都认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并往往把诉讼与受惩罚联系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不是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而是寻求法律以外的方式,这样就不能运用法律对其权利和利益进行有力保护。社会秩序是一种法律秩序,社会矛盾和纠纷如果只通过非正当途径解决,往往造成对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 三、结语 人们的法律意识状态是受其物质生活条件和其他社会意识制约和影响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识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法律意识尤其显得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