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中英

民法典中英

发布时间: 2022-05-10 08:23:46

Ⅰ 初中历史中考重要的年代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 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 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 北平谈判
1946年初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 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67年 二月抗争
1976年 四五运动
1973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1971年10月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Ⅱ 求中英翻译!机器翻得不要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都非常重视,很多国家把隐私权列入民法典直接给予保护。这样出现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直接保护。而我国的民事法律相对发展比较缓慢,隐私权的研究相对落后。甚至民法中并没有条款对于隐私权直接加以阐述,从而不能得到司法直接有力的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私密空间同时又需要监护人对其进行监督照顾。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权存在法律和法理的冲突,其特殊性要求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不能够像普通法律法规一样笼统的进行规定,需要根据受保护对象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The right of privacy is in a personality power important righ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privacy, study seriously very much, a lot of countries include the right of privacy civil code protected directly. This privacy rights are violated, can according to laws and regulations direct protection. But our country 's civil law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the right of privacy of relatively backward. Even in civil law and no provisions for privacy directly explained, thus cannot be directly effective judicial protection. Minors as a special group, they do not have the capacity for civil conct or do not have the full capacity for civil conct, they need their own independent private space and need a guardian for oversight of care. The minor right of privacy and custody law and legal conflict exists,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Privacy can not like ordinary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general provisions, need according to the protected object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different.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Ⅲ 民法典,“民法典”英语怎么说

民法典,"民法典"的英文翻译_网络翻译
民法典,"民法典"
Civil code, civil code"

Ⅳ 在就职的时候,签的英文合同有效吗

应该说,代表处和办事处等机构不使用人权,即他们不能雇用在中国为他们服务的土著工人。如果香港公司在中国注册并具有法人资格,如果工人和公司之间的合同有效,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不是工人和办公室。

许多人不知道外语合同在中国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在中国签订的英文合同也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中英文书面语言的差异,不同的理解将导致合同履行的不同后果。翻译中文文本,并指出如果内容不一致,以中文文本为准。

Ⅳ 求助关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方面的英文文资料

英文没找着,不好意思。不过中文的到有一篇,不知道能不能帮你的忙。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
在德国历史上,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思想产生于1814年。从那时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国民法典的制定
历时近一个世纪。其中仅法典纂写就用了22年时间(1874—1896)。本文以美国学者Midhael John的研究成果
[1]为基础,先从政治、经济、 思想意识等方面概括制定法典的历史背景,然后分五个阶段(1814—1848;18
48—1867;1867—1874;1874—1888;1888—1996)叙述法典的制定经过。
一、德国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才废除农奴制。在1815年左右,德国1500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城镇人口只占
极少数。德国当时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制造业,更谈不上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1820年,第一条蒸汽船出现在莱茵河;1836年,第一条铁路建成(6公里长)。1840年,铁路长度增加到5
50公里,蒸汽机车也从1837年的423台增加到1846年的1139台。 如同其他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一样,在
德国,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出现贫困化。
1870年以后,德国迅速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871年,德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880年和18
90年,农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8.6%和57.5%,到19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成为45.6%。[2]相应
地,19世纪80年代以后,不动产的价值相对降低, 而流动资产和工业资产的价值相对升高。
19世纪后期,德国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1881年德国货物出口总额突破30亿马克,次年货物进口总额也达
到30.98亿马克。到1890年, 德国货物进口总额突破40亿马克,1898年进口总额突破50亿马克,同时出口总额
也渐增长,1900年达到46.11亿马克。[3]
德国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经济转变,被视为近现代史的奇迹之一: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德国经历了英国
用100 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技术国家。[4]
(二)十九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政治形势:德国走向统一
在1806年以前,德国土地上有大大小小300多个的诸侯国, 它们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n
romischen Reiches deutscherNation)的称号下松散地联系在一起。1806年,拿破仑将“帝国”取消,[5]重
新划分了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挫败拿破仑后, 德意志各诸侯国于1814年9月—1815年6月召开维也纳会议(W
iener Kongreβ), 成立了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6] 再次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通过这一次划
分,普鲁士成为除奥地利外最大、最富、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1818年开始,德意志各国开始协商建立关税同盟,但直到1834年才实现。北德各国都加入关税同盟;奥
地利由于已自成体系,没有加入;依附于奥地利的南方三国巴登、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加
入该同盟。在关税同盟中,由于奥地利的缺席,普鲁士自然成为领导者。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打退丹麦。普鲁士因此获得通往北海的出海口和周围的大片土地, 并推动
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Norddeutscher Bund),通过宪法,开始筹划统一的立法。
1870年7月,北德联邦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在公众舆论的要求下,德意志南方三国也对法宣战。普法战争以
北德联邦的胜利告终,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Deutscher Reich,史称第二帝国)宣告成立,南方三国
也加入帝国。至此德国的统一完成。北德联邦的宪法经过修改,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宪法。[7] 该宪法为法律的
统一化和法典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十九世纪德国的思潮和党派
19世纪初期,德国正盛行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与法国不同,德国启蒙思想仅影响到受过良好教育的社
会上层人物。德国的启蒙思想家接受理性思想,同时保持传统的宗教信念;思想中缺乏激进成分,认为社会改
革可以通过国家机构(即政府)来实现,而不须推翻现存统治。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改革不是自下
而上的,而是自上而下的。
在德国人民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主、自由的过程中,出现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民族
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拥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有权生活在同一的疆界内,采用同样的价值观,并且由尊重
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同一的统治者领导。德国的情况很特殊,没有英国那样统一的人种和自然的疆界,而且,各
地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很大。此外,瑞士虽然和德国有同样的语言和文化,但瑞士不愿归入德国;奥地利
也与德国有同样的语言和文化,但奥地利长期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奥地利是“哈布斯堡帝国”、“奥匈
帝国”的同义语,有很大的独立性。德国的民族主义是与浪漫主义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德国
的产物。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都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发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德
国人一直在追亿“神圣罗马帝国”的光荣,并把它看作是更远大未来的基础。这一民族主义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但由于困于内忧外患,如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保守思想的斗争等问题,民族主义在整个19世纪都强
烈地支配着德国人的思想,并直接作用于民法典的编纂。
民族主义主要影响大城市中受过教育的人口,而在各地,还存在“地方主义”,强调保护其所在地区的利
益。既要强调全国统一的民法原则,又要保护各地的特殊利益;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是民法典制定过程中
的一个主要争论和难题。
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表现为自由主义和政治派别,要求推进国家统一和政治改革。自由主义思
想与德国启蒙思想相联系,深受法国民主、自由观念影响,德意志统治者在19世纪前半期一直通过出版审查、
限制学术自由等方法进行压制。1830年法国革命期间,自由主义者在德国也举行了集会、示威等抗议活动。18
48年,自由主义者领导了革命,并取得领导权。他们着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全德统一的宪法,载明现
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如个人民主权利、经济自由、民选议员以及议会控制国家预算等。他们并不要求推翻君主
制,实行充分的民主,实际上是主张渐进(evolutionary)而非革命(revolutionary)。可见总体上,德国的
自由主义思想是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下,表达德国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社会思想。由于德国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尚不发达,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带有封建性;而由于自由主义思想尚不成熟,尤其是尚不具备执掌国家
政权的能力,对社会问题估计不足,1848年革命并没有改变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自由主义思想又分为温和的自由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思想两个派别。后者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主张通过
限制更少的选举法,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议会相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有更多的权力等。后者与19世纪七、八十
年代影响日益扩大的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是德国统治者的祸患。民法典起草时,小心谨慎地避免受到这些思想
的影响,但在讨论法典草案时仍然考虑了一些社会主义者对草案的批评意见。
温和的自由主义,或称右翼自由主义,自称为民族自由主义,19世纪后半期以国会为主要阵地,在国家政
治生活中发挥较大影响,对于推动民法典的编纂也起了积极作用。
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是保守主义思想。保守主义者赞成地方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热爱农业基于工业,主张
团体责任而反对个人自由。保守主义者还主张以世袭、地位为基础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而反对民选和议会制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许多方面有所变化,如有一个鼓励经济自由的政府,有一部统一的宪法,根据
该宪法,国会的下议院(Reichstag,又译“德意志帝国国会”)实行普选等。新形势之下, 保守主义者分成
两派,其一是德国保守党派,另一派是自由保守党派。后者积极支持国家工业化和民族统一。保守主义派别的
主要社会基础是地主和农民,以及少部分城市居民。随着德国的工业化,乡村人口的减少,保守主义派别的支
持率显著下降。
二、制定经过
(二)1814—1848
1814 年, 德国洋溢着反法战争激发的爱国热情。 海德堡(Heidelberg )的法学教授安东·弗里德
里希·尤斯图斯·蒂鲍(AntonFriedrich Justus Thibaut)发表了一篇文章《论统一德意志民法典的必要性》
( Ueber die Notwendigkeit eines allgemeinen bü-rgerlichen Rechts für Deutschland),呼吁
以“自然正义”、“理性”[8]为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清楚、详尽,统一的法典, 以促进工商业和法律的发展
,进而促进国家的统一。该文引起强烈反响,而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却写了一篇反对文章:《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Von Beruf unserer Zeitf-ür Gesetzgebung und
Rechtswissenschaft),提出, 现在的德国不具备制定法典的能力,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法典;分析最近普
鲁士、法国和奥地利的法典(应指1794年的《普鲁士地方普通法典》、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1811年的《
奥地利普通民法典》[9]), 都是失败的作品,因为它们的作者尚未具备充分的立法理论;法律与语言、文化
不可分,都是民族内在的情感的反映,民族精神的反映;法律与人民的性格和特质间存在有机的联系,这一点
如同语言。萨维尼关于法律本质和来源的思想影响了德国整整下一代的法学家,而后者如伯恩哈德·冯·温德
沙伊德(Bernhard von Windscheid)等人, 正是德国民法典的起草人。
萨维尼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保守主义政治家们的欢迎,成为回击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改革的最好武器
。萨维尼本人反对法国革命,主张德意志民族有其特有的发展道路。但萨维尼与蒂鲍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一致
的,都主张以法律来保护安全,维护和平;都认识到德国的巨大地区差异性;意识到官僚专政和自由主义的议
会制两者都具有危险性;都同意法典化在德国不是创造新的法律,法典的编纂应由法学家来进行而不是委派给
政治团体; 主张民事法律的非政治性( unpolitical nature);都不同意地方主义,主张国家统一。 两人
的分歧仅在于对上述几方面的强调程度各不相同。
萨维尼在柏林大学讲授罗马法的历史,宣传其哲学思想和法学研究方法;蒂鲍则在海德堡大学讲授罗马法
的渊源,宣传其逻辑的抽象方法。二者各有其追随者,由此形成历史法学派和法典编纂派的论战。两派的分歧
表面上是当前是否适于制定法典,实则是如何制定法典的问题。在德国尚未统一的政治环境下,这一问题又表
现为如何统一地方差异性。蒂鲍倾向于使用罗马法的抽象方法,而萨维尼则提出,抽象对象并非自然存在,而
须从历史寻找。萨维尼不是完全反对使用罗马法的抽象方法,他强调的是不能以罗马法、法国法或其他外国法
代替德国本土的法律。萨维尼的观点最后占了上风,并获得统治者的支持。1842年至1848年,萨维尼本人即任
职普鲁士司法大臣(preuβischer Justizminist-er)。[10]
19世纪40年代以后,萨维尼的观点就占了绝对优势。这时,从历史法学派中又分出罗马法学派和德国法学
派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的分立,主要缘于萨维尼法学观点中的一个矛盾:通过对罗马法的详细研究来发现德
国传统法律。罗马法学派致力于研究古代罗马法,尤其看重《学说汇纂》部分,又被称为“潘德克顿学派”(
《学说汇纂》的德文译名为“潘德克顿”);德国法学派则努力从德意志接受罗马法以前的日耳曼法中探寻民
族精神,又被称为“日耳曼法学派”。对此分立,萨维尼反复强调,罗马法学派和德国法学派的观点是互相补
充而非互不相容的。后来法典的编纂正证实了萨维尼的说法。
1814—1848年,可以概括为法典思想的产生和理论酝酿时期。
(二)1848—1867
1848年以后,法典编纂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都成功地将其法律法典化。这
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忧虑。因为各小邦制定法典对统一法律是一个障碍。
40年代中期以后,民族主义运动更加高涨,法典化的思想随之而从其南方各邦的根据地传遍北德各地。
1848年,人们对于法典化的态度出现根本性的转变。1849年,由自由主义者一度掌权起草的宪法——后来
流产——第64条规定了民法典的制定,但对于如何制定未详细规定。1848年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蒂
鲍主张制定一部简单的、大众化的法典,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德国法学的希望在于历史法学派。另一方面
人们还认识到,所有的立法都是个人意志而产生的武断的作品,世代相传的习惯法在一定意义上起点比较高。
自由主义者开始接受萨维尼的观点,同时摒弃了他关于立法的消极观点。这样,历史法学与保守主义思想之间
的联系打破了。
19世纪50年代以后,有必要统一法律,渐成为大多数人的信念。当然,如何达到统一,哪些部分的法律最
适合于统一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保守派反对法典的思想也有变化,如温和的保守主义者,萨维尼的学生莫里茨
·奥古斯特·冯·贝特曼—霍尔维希(M ōritz August vonBethmann—Hollwig)撰文指出: “尽管萨维
尼关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应当接受,他对立法价值的否定观点却不应接受。”保守主义派别中有人指出,法典化
有助于克服各邦单独立法的危险(这曾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还有人指出,法典化有助于加强邦联的力量,
以反对“革命的”民族主义。在1848年前,邦联以不参与任何可能推动民族主义运动的行动著称,1847年通过
的《统一汇票法》虽未有大的改观,却是一个转变的标志。1848年后,南方三邦都认识到法律改革与加强邦联
之间的密切联系。1851年后,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相继开始说服邦联的部长委员会制定商法典和统一计
量法等。《德国商法典》最后于1861年通过。
1859年11月3日,邦联召集会议, 各邦就建立最高法院和制定刑事、民事法律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普鲁
士对法典化的实际态度是否定的。由于不能公开地反对,普鲁士提出,按照邦联的宪法,邦联无权制定有关法
典。邦联开始讨论普鲁士的反对是否构成多数,终于在1862 年2月,建立了民事程序法制定委员会和债务关系
法制定委员会。普鲁士拒绝参加这些委员会。
但是,在政治纷争以外,到19世纪50年代末,法律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达成共识。各种推进法律统一
的组织纷纷出现。最有影响的是1860年成立的德意志律师协会(German lawyers congress), 其成立宣言称
,该协会的目标就在于“推进民事、刑事和诉讼法律的统一”。
纵观1848—1867年(这一年北德联邦成立)德国社会对于法典态度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了理论上对萨维
尼观点的广泛接受和重新解释,以及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逐渐走向统一等因素,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正如柏林法律协会1860年3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 主要的发言人霍尔岑多夫(Holtzendorff)所指出
的,法律统一的共识来自于经济生活的物质利益(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economic life),远胜于来
自于共同的法律意识:正是由于对“物质利益”的考虑,保守派的政治家们逐渐认识到法律统一与政治实力的
联系。
这一时期对于法典态度的变化,是法典编纂的前提。同时,在这一时期各邦都积极地制定邦法, 使得
德国民法典不再是法典化(codification)的产物,而是“统一”的(unification)结果, 这是德国民法典
制定过程中颇具特色的地方。
(三)1867—1874
1867年北德联邦建立后,普鲁士与南方三邦对法典化态度发生相反的变化。关于宪法根据、理论依据等问
题, 两方进行了数年的争论。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南方三邦已失去与普鲁士抗衡和讨价还价的实力,于是
双方进行了妥协。
1866年以前,普鲁士以没有宪法根据为由,反对邦联统一法典;北德联邦成立后,尤其是1871年德意志第
二帝国建立后,普鲁士又极力推进法典化;而这时南方三邦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由于担心普鲁士过于强
大而损害它们的利益,反而对法典化持反对态度,也以宪法为根据,反对法典化。
北德联邦1869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立法权限于债法、刑法、商法、汇票法和诉讼法。1869、1871、18
72、1873年,都有人提议将法院组织法和债法以外的民法部分都包括进去。这就是拉斯克尔—米克尔(Lasker
-Miquel)提议。这一提议最初当然地遭到南方三邦的反对。 南方三邦提出,宪法是各邦订立的合同,任何修
订都须合同各方重新协商而达到所有州的同意。而提议人之一米克尔(Miquel)认为,1871年帝国宪法对联邦
宪法有所修改,已赋与北德联邦在有关州的事务上有完全独立于各州的权力。
在国会中民族自由党占主导地位, 提出“从统一到自由(fromunity to freedom)”的口号,认为法
律统一会极大地增强国力,对于国家和个体自由均有益处。保守主义者则利用萨维尼的理论,强调德国法律发
展中的地方差异性,攻击民族自由党破坏各邦的自由、权利。米克尔反驳说,萨维尼并非反对法典化和法律统
一。萨维尼的学生伯恩哈德·冯·温德沙伊德认为,对于立法的观念应该改变,因为,在历史发展中,面临不
同的因素应该有不同的观念,这正是历史法学的观点。萨维尼的另一位学生贝特曼—霍尔维希(Bethmann-Hol
lwig)提出,萨维尼反对蒂鲍,并不表示他反对法律统一的理想,法典化是不可避免的。公众普遍认为,历史
法学派的创始人在法律起源方面的理论是正确的,但低估了主观因素(subjective factors),即立法者的作
用;萨维尼认为法律来自于人民,但现在,人民(Volk)是被用来指德国人,而不是其他,如巴伐利亚人。正
如莱温·戈尔德施米特(Levin Goldschmi-dt)1872年写道:“在当前形势下, 尤其是为了支持个别州的立
法、反对统一的德国法,而使用萨维尼的语句,将是对它的误用。”重新评价萨维尼思想开始了,萨维尼甚至
被认为是主张制定民族统一法典的先驱。到此为止,他的理论不是被保守派独享或与自由派共享,保守派再也
不能将其作为根据而引用了。
1872年,拉斯克尔-米克尔的提议被提交讨论时, 有关法院组织法的内容略去了。这是向自由帝国党作出
的妥协,也是向其他保守派别及南方三邦作出的妥协。自由帝国党是一个小党派,成员都是有影响的人物,所
谓“部长和未来的部长们”。这一妥协有利于打破南方三邦的联盟。
拥护法典化的一方在理论上大获全胜,同时,1871年后普鲁士的实力大为增强,此外,拉斯克尔-米克尔提
议又作了妥协, 南方三邦似乎再也不能固执地反对法典化了。1873年12月,帝国国会[11]终于通过了拉斯克尔
-米克尔提议, 对帝国宪法有关帝国立法权的条款作了修改,统一民法典于是有了宪法依据。
在这一时期,除了讨论如何恰当保护各邦利益的问题之外,如何防止立法过程中引进激进、 自由的改革,
即所谓“现代观点”(modernidea),也是人们考虑的内容。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南方三邦对于婚姻、家庭、
继承等方面的法律统一非常敏感、谨慎。
(四)1874—1888
1873年12月拉斯克尔-米克尔提议通过,从此开始了法典制定的新时期。从1874年开始,到1896年法典通
过,这22年的时间是民法典纂写、修改和定稿一共用去的时间。其中,1874—1888年期间的纂写过程决定了德
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拉斯克尔-米克尔提议通过时,人们对于如何制定民法典实际上毫无概念。此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
少。普鲁士虽曾提出过讨论建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只使南方数邦产生双重的害怕:一则怕普鲁士扩
张主义(prussianization);二则怕“现代观点(modern idea)”。
在1873年12月底,自由主义的国家报(National-Zeitung)发表了一篇匿名的文章,说如果民法典不委托
于一个人起草,将不会成功,因为任何指定的委员会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地方主义的俘虏。文章还称赞了普鲁
士的立法。南方数邦怀疑文章获普鲁士政府授意,十分紧张,开始强烈要求法典起草人中要有他们利益的代表

1874年2月,联邦议会指定了一个五人的委员会, 为民法典的起草拟订纲要。该委员会于同年4月19日向国
会提交报告。 报告认为:“只有未来的民法典坚持已获验证的普通法法律制度和德国现存的大陆法法律制度原
则,它才能够反映德国人民的正当愿望,代表所有各州的利益,遵照法学和法律实践的要求。”委员会认为立
法的第一考虑是需求,其次才是法律学逻辑。考虑现实需求时,应当联系现存法律和地方特殊情况。考虑地方
特殊情况,主要是应尊重南方数邦保护地方利益的努力,尤其是在婚姻财产制度方面。委员会甚至考虑采取二
、三种不同的制度。委员会坚持,法典原则上应涵盖民法的所有领域,但也应允许有例外,如商业和矿业法律
应当全国统一,但它们性质特殊,不适于包括在民法典中;另外,带有封建痕迹的法律、如遗产取得、地租、
家庭财产继承等,应留给各州自行规定,此外,委员会认为,有的法律跨越公、私法,不适合规定在民法典中

委员会报告有以下主要特征:(1)对法典的具体内容未作规定,不束缚立法者。(2)注重现存法律和尊
重地方利益。 符腾堡代表屈贝尔(kübel)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法典化不应是创造新法律,而应以目前法学所
要求的方式,将现存法律组织起来。(3 )认为法典化的进程主要是形式化和技术化,其任务是解决德国法律
发展中地区多样性与系统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认为德国普通法构成委员会工作的基础。
委员会报告受到普遍称道,但是部分内容仍须修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利伯(Friedrich Augu
st von Liebe)认为,法典不应满足于编辑,而应当是一件理性化的、系统性的、甚至是艺术性的作品。委员
会报告中贯穿的思想和利伯等人的意见都为德国民法典所吸收。
德国民法典的正式编纂开始于1874年7月。联邦议会任命了11 人的起草委员会。 [ 12] 委员会主席海因里
希·冯·帕佩(Heinrich von Pape)成功地指定了五个主要的编纂者。 他指定编纂者的出发点是:帝国各主
要法律体系应当平衡。他承认,罗马法化的德意志普通法应当成为统一法典的基础;但同时认为,这些普通法
已在各州的立法中不断地受到修正。所以,有必要指定南方三邦符腾堡、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法律专家。对于
普鲁士,他认为该法律专家不仅应熟知普鲁士法,而且应懂得普鲁士在1866年新获取省份的法律体系。最后他
指定阿尔伯特·葛普哈尔德(Albert Gebhard)作为巴登的代表,以正确地收集和表述法国法。
委员会的工作颇具特色。1881年以前的七年中,委员会成员很少会面,而各自忙于收集德国各地的法律材
料。成员间交流很少,每年仅有一次秋季年会,用以拟订立法原则,解决法学理论冲突。这样,编纂者在纂写
法律时思想非常自由,不易受他人影响。1881年10月,委员会开始讨论。在讨论阶段,温德沙伊德起着主导作
用。人们认为,德国民法典这一委员会作品的极端抽象性和几乎不能被人理解的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
由他负责。
委员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体系化与保存各地历史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当时流行一种观点,认为
民法的某些部分不适合列入法典,尤其是土地法(又尤其是抵押部分)、家庭法和继承法,因为地区差异性过
大。地区差异性与体系化的矛盾仍来自于萨维尼理论中关于“法律的确定性”的矛盾:人们的法律意识与立法
者关于真正法律来源的认识和选择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在当时德国立法中,这一差异尤甚。如何解决这一矛
盾,使制定的法律具备合理的确定性?当时对此问题的解释是:德国的政治需要,促使人民产生对民法典的需
求;后者又授予立法者编纂法律的权力。由此,人们的法律意识与立法者的编纂是一致的。如帕佩在致俾斯麦
(Otto Fürst von Bismarck)的信中写道:如果民法法典化不仅是一个系统化地编辑现存法律规范的问题,
那么,法律中的许多实质性的变化就不应回避。此外,有必要解决现存法律中的矛盾,在争议的事项上作出决
定,以及填补空缺。最后,新出现的法律需求和法律实践中的新发展也不应忽视。帕佩的这一观点,与温德沙
伊德和普朗克(Planck)是一致的,都倾向于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法学”(conceptual jurisprudence)的
技巧,通过逻辑抽象的方法,从有限的法律规范中创造出法律的确定性。
概念法学的主要特点有:
1.私法自治 在德国民法典中,私法自治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原则:第一,所有权绝对原则。19世纪70年代
、80年代开始对此进行限制,但该限制仅作为例外,而不属于原则的一部分内容。第二,遗嘱自由原则。认为
继承法的基础是“人类意志的独立性”,因而遗嘱自由应优先于法定继承。第三,合同自由原则。这一原则有
许多资格要求和限制规定,因为在合同领域,个人自由的滥用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应的还有过
失责任原则——以无过失责任为补充。
2.公私法划分分明 私法自治原则

Ⅵ 求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法典英文版

那个英文版还没出啊0.o当然不会有。。

Ⅶ 不允许改名字的七种情况

法律分析:1、姓名原则上不轻易更改,但有下列情况经批准的可以更改:
(1)因父母离异更名;
(2)再婚子女更名;
(3)被收养人更名;
(4)同一单位或同学校、同班级有重名重姓;
(5)名字冷僻、怪异使用不便;
(6)确因公安机关户口登记、管理工作造成公民姓名差错的;
(7)其它有充分理由的;
2、更正姓名的审批。对正在受侦查、正在受刑罚(含监外执行的五种罪犯)、劳动教养、正在被羁寸甲人员,不予更改姓名。16周岁以下公民更改姓名,没有充分理由的不应轻易给予更改;符合上述可以更改规定的,在由父母或收养人、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地派出所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由所在地派出所所长审批更正。16周岁以上的公民更改姓名,原刚上不予更改,符合上述可以更改规定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地派出所调查核实,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后,交户政科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被收养或被认领的,须征得本人同意后,才可给予变更。再婚子女自愿随继父姓的, 须经其生父同意。对于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可以拒绝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且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变更意见的,公安机关应予恢复。公民姓氏可以保留异体字外,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应使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字填写。我国民族众多,姓氏较为复杂,有关风俗习惯各异等诸多情形,户口登记机关不应也不便对公民姓名字数加以限制。少数港澳同胞及华侨回内地定居入户时要求使用中英文夹杂或全外文名登记户口的,须填写用汉字译写的姓名;如本人要求填写外文姓名的,可同时在该栏填写,但不允许填写中英文夹杂的姓名。 我国公民与外国人通婚后本人申请将其户籍登记姓名更改为随夫姓的,可以根据本人的申请, 为其办理姓名更改手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 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五十五条 离婚后,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的,应当另行提起诉讼。
第五十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
(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
(三)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
(四)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

Ⅷ 中英文合同有歧义以谁为准

法律分析:中英文合同有歧义以谁为准,在中国境内一般合同应当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外文书写,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同时用中、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劳动合同文本为准。其中,有名合同,又称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已经确定了一定的名称及规则的合同。 无名合同,又称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并未确定一定的名称及规则的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Ⅸ 求国外有关私人律师(private lawyer)的著作,法学、法律实践等皆可,中英文皆可,英文原版最好。

《法律之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学生的入门必读物
《法律篇》 柏拉图(古希腊) 统治权绝对不可集中于同一人手中
载选其中几句经典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subject and has no authority,I believe to be the high way to ruin; but I

see that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above the rulers has salvation and every blessing which the it can

confer.
凡是法律未能独立且无权威者,国家必定灭亡;反之,法律之尊严胜过统治者,那么国家必定多福。

For if a man is born divinely gifted that he could naturally apprehend the truth,he would have no need of

laws to rule over him;But then there is no such mind anyway or at least not much;and therefor we must

choose law.
如果有人天生就具有认识真理的秉赋,那么此人无须受法律的规范。因为世上并未出现此种大智之人,至少没有多少,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次善之法律。
Mankind must have laws and conform to them or their life would be as bad as that of the most savage

beast.
一般讲,法律是导致文明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让人性听其自然,人就会成为最野蛮的动物。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古罗马) 西方私法的“圣经”
《战争与和平》 格劳秀斯(荷兰)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往的法律
《利维坦》 霍布斯(英国) 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而产生的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法) 三权分立,民主制衡是法治的根本
《社会契约论》 卢梭(法) 政府应该由人民选举和监督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意) 废除死刑,政府无权剥夺生命
《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美) 解读美国宪法的文本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大陆法系的奠基之作
《历史法学》 萨维尼(德) 法律应该尊重人的习惯
《政府片论》边沁(英) 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德国民法典》1900年1月1号施行 大陆法系的新篇章
《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德) 关于权利斗争的言说
《正义论》 罗尔斯(美) 个人的平等自由必须受法治的保护
《认真对待权利》德沃金(美) 权利的提出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
《法律的经济分析》波斯纳(美)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法律

Ⅹ 《法国民法典的历史背景》的英文译名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rench Civil Code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