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财产罪司法题

财产罪司法题

发布时间: 2022-05-10 13:01:40

『壹』 各个侵犯财产罪起刑点(司法考试问题)

盗窃1000元人民币、诈骗3000元人民币、敲诈勒索1000元人民币、侵占5000元人民币、抢劫没有数额、职务侵占10000元人民币。
希望有所帮助。

『贰』 刑法司考问题,甲以借为名骗取乙的财物,在乙要求返还财物时,以暴力手段迫使被害人免除自己返还义务的,

本案构成侵占罪。

本案中,甲实施暴力是“拒不归还”的一种手段。
第一、就犯罪目的产生的时间而言,行为人已经持有他人财物以后才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抢劫罪是在没有持有他人财物之前。
第二、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人已经持有的他人财物,而抢劫罪的对象是行为人尚未持有的一般财物。
第三、侵占罪是行为人将自己先前持有的他人财物变为非法占有,就侵占行为实施过程中财物的占有状态上看,侵占罪并不改变财物的实际占有状态,而抢劫罪是用暴力、胁迫等手段使财物的实际占有或控制状态发生了变化。

关于抢劫罪:
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依刑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故意内容就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
所谓暴力,是指对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占有人的人身实施不法的打击或强制,致使被害人不能的行为。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等。
所谓胁迫,是指对被害人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进行精神强制,从而使其产生恐惧而不敢反抗,任其抢走财物或者被迫交出财物的行为,胁迫的内容是当场对被害人施以暴力。胁迫的方式则多种多样,有的是语言,有的是动作,有的还可能是利用特定的危险环境进行胁迫。 胁迫必须是向被害人当面发出。如果不是向被害人当面发出,而是通过书信或者他人转告的方式让被害人得知,则亦不是本罪的胁迫。
所谓其他方法,是指使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方法使得被害人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而当场劫取财物的行为。如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利用催眠术催眠、将清醒的被害人乘其不备锁在屋内致其与财产隔离等方法劫取他人财物。行为人如果没有使他人处于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的状态,而是借用了被害人自己因患病、醉酒、熟睡或他人致使其死亡、昏迷等而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的状态拿走或夺取财物的,不构成本罪。
抢劫罪的的目的行为是强行劫取公私财物。强行劫取财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当场直接夺取、取走被害人占有的财物;二是迫使被害人当场直接交出财物。
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
1、犯罪人是否基于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
2、当场是否实际采取了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叁』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9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0〕4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0年11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正确理解和执行刑法有关财产刑的规定,现就适用财产刑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刑法规定“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判处主刑的同时,必须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刑法规定“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犯罪分子的财产状况,决定是否适用财产刑。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罚金数额标准的,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一千元。
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判处罚金,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五百元。
第三条依法对犯罪分子所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的,应当实行并罚,将所判处的罚金数额相加,执行总和数额。
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但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只执行没收财产刑。
第四条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单处罚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三)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
(四)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赃并有悔罪表现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的情形。
第五条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判决指定的期限”应当在判决书中予以确定;“判决指定的期限”应为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第六条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灾、水灾、地震等灾祸而丧失财产;罪犯因重病、伤残等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抚养的近亲属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额医药费等,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事由的,由罪犯本人、亲属或者犯罪单位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审查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裁定减少或者免除应当缴纳的罚金数额。
第七条刑法第六十条规定的“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是指犯罪分子在判决生效前所负他人的合法债务。
第八条罚金刑的数额应当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第九条人民法院认为依法应当判处被告人财产刑的,可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决定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
第十条财产刑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犯罪分子的财产在异地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
第十一条自判决指定的期限届满第二日起,人民法院对于没有法定减免事由不缴纳罚金的,应当强制其缴纳。
对于隐藏、转移、变卖、损毁已被扣押、冻结财产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肆』 非法处置查封扣押财产罪司法解释

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行使查封、扣押、冻结权的只能是人民法院,而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国家安全机关的侦查人员、人民检察院办理自侦案件的侦查人员可以采用扣押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 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这种行为是针对已由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或其他限制处分权的执行措施的财产所为的,势必妨害生效裁判的执行。因此,对于这类行为,属于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应依法给予民事制裁,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伍』 财产犯罪的客体

需要采取法定程序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
任何社会的正常顺利发展, 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财富。作为社会财富表现形式的财产,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各国宪法都规定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刑法则通过规定财产犯罪来保护这种财产权。我国现行刑法分则第五章也专门规定了侵犯财产罪, 这里的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行刑法已经无法全面、灵活地调整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侵犯财产犯罪现象。

一、传统财产犯罪客体理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按照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一, 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正确认识犯罪客体要件对于把握犯罪性质和实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侵犯财产罪的客体, 国内几乎所有的现行刑法教科书和传统的刑法学理论(通说)都认为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按照通说, 若一行为没有侵犯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客体), 那么这一行为就不构成犯罪; 若一行为没有侵犯刑法所保护的某一特定的犯罪客体, 那么这一行为就不构成这一特定的犯罪。随着财产使用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财产的存在状态也日益复杂, 有的表现为所有权关系, 更多的直接表现为占有关系, 因此处于占有状态而不是所有状态下的财产受到侵犯, 无疑就其侵犯的客体而言, 由于没有直接侵犯财产所有权按照通说就不可以构成侵犯财产罪, 这显然不利于对财产的合理保护。传统的( 或狭义的) 本权说、法律的财产说主张, 完全以民事法律作为判断是否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的根据, 否定刑法可以采用相对独立的实质的标准来作判断, 这走向了一个极端, 会过于缩小财产罪的处罚范围, 不利于保护财产所有权。例如, 买卖合同成立后, 买方不付款而从卖方手中夺取财物逃离。按日本民事法的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财物的所有权已转移给买方, 当然谈不上侵犯了卖方对财物的所有权。但是卖方没有得到等价货款而失去了货物, 从实质上说, 其财产所有权无疑是受到了侵犯。对这样的行为也应该按财产罪来处罚。财产所有权与占有( 或持有) 有紧密联系, 在占有与所有权未分离的情况下, 自然是占有者享有占有权。当占有与所有权相分离时, 财物的占有者不是所有者, 第三者采用非法手段取得或者毁坏这种财物, 无疑会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肯定可以构成财产罪。但实际上所有人的所有权的损失通常可以通过占有人而得以补偿, 因此实际遭受损失的是占有人, 但其并不享有所有权, 其损失是对所有人的赔偿, 从这个意义上讲, 所有权并不是真正被保护的法益, 所保护的正是占有。所有权说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困惑, 如根据所有权说盗窃或抢劫违禁品的行为则难以被认定为盗窃罪或抢劫罪, 因为违禁品是国家禁止任何人拥有的物品, 不存在所有权关系, 所以就难以说是侵犯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 不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现行法律却把它认定为盗窃罪或抢劫罪。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十分复杂, 要一一查明占有人是享有所有权或他物权, 不仅难以查明, 即使查明了也使占有人负累不堪, 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因此, 认定财产犯罪中按照侵犯财产所有权通说显然不利于对财产的合理保护, 也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 不利于市场经济迅捷发展。

二、侵财性犯罪客体中应当包含占有关系

所谓占有, 是指对财物的事实上的支配。与民法上的占有相比, 刑法上的占有具有更现实的内容。即, 刑法中的占有不限于以“ 为了自己而进行的意思”为基础, 也包括为了他人进行的占有, 相反, 不承认基于代理人的占有。如果自己所有的财物在他人合法占有之下, 所有者采用非法手段取得或者毁坏, 这在日本等国刑法中明文规定, 可以构成有关财产罪。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会给他人带来财产损失, 从根本上损害他人的财产权利。例如, 某人把自己的电视机送到修理店修理, 夜间撬开修理店门搬回家之后, 又找修理店索赔, 修理店不明真相, 只好作价赔偿。表面上看, 行为人窃取的是自己所有的财物, 但实际上这同修理店花相当的价格买下这台电视机后被其偷走, 没有太大差别, 当然是侵犯了店主的财产权, 因而构成盗窃罪。反过来, 如果取回他人合法占有的自己的财物, 不会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如擅自溜进旅馆服务台, 将自己存放的提包私下取走, 只是为了图省事, 并不想找旅馆索赔, 也未给旅馆造成财产损失。这当然谈不上侵犯了旅馆的财产所有权, 因而也不构成盗窃罪。在当代社会确立占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占有制度的规定,对各种有权利的占有自然应当保护,对无权利的甚至非法的占有也应当给予保护, 因为如果因小偷占有的物是盗窃而来的而不加以保护,就会发生该物被他人抢夺、强占以致物最终流失的情况, 而在对这种占有进行保护时,则保护物的权利人最终有恢复其合法占有的可能, 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即使非法的占有也必须通过合法之程序来剥夺而恢复合法之权利。由此可见,无论财物的存在状态是合法占有还是非法占有,行为人以盗窃、诈骗等手段取得这些财物直接侵害的都是这些财物所体现的占有法律关系, 即占有制度,因此坚持侵犯财产罪的客体是占有制度就不仅涵盖了财物的三种存在状态(占有状态), 体现刑法客体理论的精神,揭示了其实质,而且对于稳定占有关系,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具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占有制度更能全面的体现侵犯财产罪的具体形态。

『陆』 财产转移罪怎么判

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即属于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婚姻法》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柒』 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客体属于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专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属系。犯罪的一般客体体现了一切犯罪的共性,这道题目是讲这12种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而不是讲所有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作为犯罪客体三分类的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此题明显是讲特殊的关系,你不要钻牛角尖。

『捌』 侵犯财产罪的相关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这一规定本已明确了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条文中所规定的“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拒不退还”在理解上的不同,以致于在认定这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此罪还是彼罪等问题上有着较大分歧,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这里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等,对此一般没有太大争议。但是对“他人财物”是仅指个人的私有财产,还是既包括个人财产也包括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却有着重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既包括个人财物,也包括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等公共财产。理由是国有财产、集体财产也有可能成为被侵占的对象,如果不包括在内,就有可能造成国家、集体等公共财产的流失而没有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
另一种观点主张这里所说的“他人财物”仅仅指个人财物,而不包括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理由是如果保管的他人财物是国家、集体所有,则其行为就可能是构成贪污罪或者是职务侵占罪,而非侵占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构成侵占罪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代为保管”,我认为这里的代为保管应当理解为当事人之间基于委托关系,而使行为人先合法的持有被害人的财物,从而对该财物进行保存、管理。
一部分人认为基于租赁关系、担保关系中的质押与留置也是一种合法持有,应纳入“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范围。我认为这几种持有形式与“代为保管”的本意不符,应只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而不应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只有这种基于委托关系的持有才是我们所要谈的“代为保管”。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是职务侵占罪。由这两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非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当这些特殊主体非法占有其经营管理的国有、集体财物时,其行为就分别构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而不是侵占罪。
由此可见,“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只应包括个人私有财物,而不包括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
二、关于遗忘物的内涵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二款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出的”是侵占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遗忘物具体包括那些内容、是否包括遗失物都有很大争议。
从字面上看来,遗忘物是指本应携带却因遗忘而未带走的财物,遗失物是指失主因大意而丢失的财物。遗忘物与遗失物不同,前者一般是刚刚遗忘,随即想起的财物,遗忘者一般还记得起财物被遗忘的具体地点和时间,拾得者一般也知道失主是谁。而遗失物一般不知道财物遗失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且失去财物的时间较长,拾得者一般也不知道失主是谁。
由概念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遗失物与遗忘物的概念和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既然法律明文规定侵占遗忘物才构成侵占罪,那么占有他人的遗失物就不构成犯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物应当包括遗失物,占有他人的遗失物同样构成侵占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首先, 从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立法者的目的是要保护财物所有人对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被非法侵犯。而无论是遗忘物还是遗失物,所有人都未放弃其所有权,占有他人的遗忘物或遗失物在本质上都是对他人财物所有权的一种侵犯,应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否则将不利于保护公民财产的合法权益, 不利于预防和打击犯罪, 并与立法精神相背驰。
其次,由于遗忘物和遗失物在界限上的模糊不清,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加以区分, 容易造成执法上的混乱, 很有必要对此加以统一, 以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 例如:湛某乘坐王某驾驶的出租车到公园时,不慎将装在裤包里的手机落在了车上,后被王某捡到。湛某下车后不久发现其手机不见了,报案后找到王某, 在大量证据面前, 王某将手机退还给了湛某。对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占罪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王某侵占的是遗忘物, 构成侵占罪。理由是湛某将手机落在车上后,随即想起, 知道财物遗落的具体地点;而王某也明知是湛某遗落的,并且王是出租车司机,对遗落在车上的乘客财物负有保管和返还的义务,因此该手机属遗忘物。第二种观点认为:王某侵占的手机是遗失物,不构成犯罪。理由是:湛某将手机失落在出租车上是由于自己一时大意而丢失,不能因王某是司机负有返还义务而改变手机为遗失物的性质。应为考察一件物品是遗失物还是遗忘物不能从拾得者的角度去考察,而应从失主方面进行判断。
因此,很有必要对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将使这类案件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三、关于拒不退还的认定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文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他人保管的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是侵占罪。可见除了要占有他人财物之外,还必须具备“拒不退还”的行为才构成侵占罪。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什么是“拒不退还”有着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财物所有人发觉财物被侵占后,要求占有人退还而不退还的就是拒不退还。
第二种观点认为,拒不退还是指财物所有人向法院起诉前多次向占有人索要而不退还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主张,拒不退还是指在一审判决做出前,占有人仍不退还的行为。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即拒不退还应以一审判决做出前,占有人仍不退还为标准。理由如下:
第一、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已明文规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就是说本罪(侵占罪)属自诉案件。如果被害人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就不会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如果行为人在被害人向法院起诉前已经将占有的财物退还给了被害人,则危害状态消失,被害人的权利已得到保护和补偿,再起诉已变得不必要。
第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如果在诉讼过程中自诉人与被告人经调解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人将占有的财物返还给了自诉人,则可结束诉讼程序,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第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根据这一规定,只要在判决宣告前,被告人与自诉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将占有的财物返还给自诉人,自诉人可以撤销起诉,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而失去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
综上所述,在司法实践中,对侵占罪的认定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的上述粗浅看法,请各位同仁指正。

『玖』 司法考试刑法命题人张明楷:如何理解侵犯财产罪的客体

侵犯财产罪分为两大类:毁坏财物的犯罪(毁弃罪)与取得财物的犯罪(取得内罪)。根据是否转移占容有,又可以将取得财物的犯罪分为转移占有的犯罪(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与不转移占有的犯罪(如侵占)。很明显,故意毁坏财物罪与侵占罪侵犯的也是财产所有权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