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归责
民法
一、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过错为依据,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刑法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罪刑法相适应原则
② 刑法问题,关于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原则和共同犯罪。
不能啊,这属于对象错误,对象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两人在故意伤害范围成立共犯,造成死亡后果了,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乙成立故意杀人。
望采纳谢谢
③ 在刑法的客观归责理论中,结果没有超出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是什么意思,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是什么
在刑法的客观归责理论中
④ 有人知道澳门《刑法典》吗触犯以下这个会怎么处理
《澳门刑法典》(第58/95/M号法令):澳门第一部由本地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中葡两种文本的刑法典专。由澳门总属督核准行使第11/95/M号法律第一条所赋予的立法许可及根据《澳门组织 章程》第13条第3款的规定,经1995年11月8日第58/95/M号法令公布,刊登于1995年11月14日《政府公报》上,1996年1月1日开始 生效。分两卷,共350条。第一卷总则,包括7编。第一编“刑法的一般原则”,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用等问题。第二编“事实”,规定 处罚的前提、犯罪的形式和阻却不法性的罪过的事由。第三编“事实的法律后果”,包括一般规定,主刑、附加刑、量刑、刑罚的延长、保安处分、患有精神失常的 可归责者的收容、与犯罪有关的物或权利的丧失。第四编“告诉与自诉”。第五编“刑事责任的消灭”,规定了追诉时效、刑罚及保安处分的时效和其他消灭原因。 第六编“犯罪所引致之损失及损害的赔偿”。第七编“轻微违反”。第二卷分则,共5编,分别规定了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危害和平及违反人道罪、妨害社会 生活罪和妨害本地区罪。
⑤ 什么是“客观归责原则”,对发挥刑法的谦抑性有什么
客观归责的概念
犯罪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犯罪发生之后存在定罪和量刑的问题;定罪环节包括『不法』和『责任』的判断;『不法』指的是符合构成要件和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责任』指的是对不法具有非难可能性。
客观归责理论出现的场合,属于定罪环节中关于构成要件符合性(是否符合构成要件)的两个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是否归责于行为。客观归责理论是德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客观归责的概念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客观归责,包含了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与随后的规范判断。即在结果犯(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时间间隔的犯罪)的场合,先判断侵害法益的结果(包括危险)与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果得出肯定结论,那么再根据刑法规范,对行为与结果做出评价,判断该结果是否归责与行为。
狭义的客观归责,是在确定了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前提下,仅就结果的归属进行的判断。
总结:广义的客观归责= 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 狭义的客观归责。
客观归责理论与刑法谦抑性的关系
客观归责理论的应用存在于司法活动的定罪环节,而如上所述,刑法谦抑性在司法环节的体现主要是罪刑法定原则,因此个人认为要探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讨论客观归责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⑥ 刑法,非共同犯罪导致的结果归责
这个题抄目考查的不是共同犯罪袭,而是因果关系,很简单的判断,有因果关系则存在既遂 无因果关系则存在未遂,判断因果关系的通常的有相当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则两中方法,在两种方法里面都必须存在一个前提,就是存在条件关系的的情况下,即无a则无b 则A是b的条件,如果存在条件关系再判断因果关系。从证据学的角度,第一例子无法单独证明各自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而没有因果关系,故而只能是未遂。
⑦ 民法中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为什么是过错原则为主,而不同于刑法的故意...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当一个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以后,究竟如何在各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失,才能既保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济,又同时不违公正。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与归责原则的确立。
我国《责任侵权法》的归责体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元并立的做法。从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来看,侵权责任法将无过错责任纳入其中,并且还将过错推定责任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归责原则,这就构建了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的一般原则。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情况,原则上都应当适用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和第7条关于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的规定,都使用了“法律规定”几个字。从文义解释来看,所谓法律规定,主要是指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侵权责任法有规定的才适用该归责原则。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适用该归责原则。
我国民法在追究民事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以过错责任原则为普遍原则,而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特别原则。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凡是法律无特别规定之民事违法情形,均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⑧ 刑法三阶层理论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8)刑法归责扩展阅读:
与刑法三阶层理论相关的其他件说:
四要件说:
四要件说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从苏联学习过来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法系的产物。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一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虽然存在陈旧、机械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权,盗窃罪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等等,诸如此类。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实质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会关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
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