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仲裁法司法解释全文

仲裁法司法解释全文

发布时间: 2022-05-15 12:25:56

1. 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

双方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而且是仲裁前起诉时
仲裁后,仲裁协议已经履行,不存内在放弃问题
一方容起诉,一方可以申请仲裁,属于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

《仲裁法》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仲裁法司法解释》
第十三条 依照仲裁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没有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而后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决定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或者申请撤销仲裁机构的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 司法对于仲裁的监督与支持的具体表现

司法来对仲裁的监督:
仲裁法 第五十八条自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没有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
司法对仲裁的支持,我认为是生效的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 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 对劳动仲裁不服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先仲裁后起诉的原则。对于劳动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参照以下规定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4. 仲裁法司法解释

仲裁法司法解释的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司法解释)公布施行。根据这一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审理相关仲裁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将迎刃而解
确定仲裁协议效力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思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在确定仲裁协议的效力时,司法解释坚持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原则。凡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且能够执行的,一般应当确认该仲裁协议的效力。如仲裁机构不准确,但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仲裁协议有效;仲裁协议明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向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等

针对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违反法定程序”,司法解释划定了范围,是指违反仲裁法规定的仲裁程序和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决的情形。还规定,仲裁裁决部分超裁,超裁部分与其他部分可分的,人民法院可以仅撤销仲裁裁决的超裁部分,而不必撤销全部仲裁裁决。
司法解释规定了重新仲裁适用范围,限于违反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中的两种情形: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者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人民法院才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同时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在通知中说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有利于避免法官通知重新仲裁中的随意性,也有利于让仲裁庭明白为何要进行重新仲裁,确保重新仲裁能够解决问题。
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提到中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是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由于执行法院级别过低,在确定执行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时随意性较大。
针对此,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这就把执行法院由原先的基层法院提高到中级法院,使审理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法院级别得到统一,解决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审理级别过低的问题,能够确保审判的质量。
针对当事人先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后又以相同事由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滥用不予执行申请权故意拖延裁决执行的情形,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一规定也可以避免法院之间或者同一法院裁定维持仲裁裁决效力后又作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裁定,导致相互冲突的问题。

5. 劳动仲裁时效的司法解释

1、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1年为准; 2、从2008年5月旧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延长了劳动仲裁的申请时效,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而此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仲裁的申诉时效是60天。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 3、法律依据:《劳动法》 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6. 仲裁法司法解释条文 解释了哪些仲裁法条文

摘 要 2012年8月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这是继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后对民事诉讼法的第一次全面修改。本次修改共涉及六个仲裁条文,充分说明了立法机关对运用仲裁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视程度。为方便仲裁员掌握和理解涉及仲裁的民事诉讼法条文,特整理归纳如下,以供参照学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修改 仲裁制度 影响
作者简介:方刚成,浙江金哲律师事务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保险、金融与公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082-02
一、仲裁证据保全
(一)新法规定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二)条文理解
与仲裁法比较,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加了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两个保全证据的管辖法院。
1.仲裁证据保全的启动:(1)依仲裁当事人申请启动;(2)依仲裁利害关系人申请启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民事诉讼法、仲裁法还是仲裁法司法解释,都未赋予仲裁机构享有依职权启动证据保全的规定。
2.仲裁证据保全适用的条件:根据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仲裁证据保全应具备以下条件:(1)申请人是仲裁案件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2)申请人应提供存在紧急情况,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3)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在仲裁审理过程中,利害关系人申请证据保全应在申请前提出;(4)由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后交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5)人民法院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的,申请人应提供担保。
二、仲裁保全
(一)新法规定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该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二)条文理解
1.仲裁行为保全的程序。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了行为保全的规定,但因仲裁法并未随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而修订,故在仲裁案件中尚缺乏行为保全的程序规定。
2.仲裁诉前保全的程序。(1)仲裁诉请保全的管辖。根据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请仲裁保全应由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本条赋予了申请人以选择权,以方便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其中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是指对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2)仲裁诉请保全的启动、担保及处理。由利害关系人申请启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申请人向仲裁机构申请并提交法院后,法院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3)仲裁诉请保全的解除。根据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利害关系人应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申请仲裁,逾期提出的,人民法院将解除保全。
三、恶意仲裁
(一)新法规定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条文理解
1.关于立法本意。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和一百一十三条是对打击民事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定,欺诈诉讼一般指恶意诉讼和虚假诉讼。近几年来,欺诈诉讼也有向仲裁领域蔓延的趋势。
2.关于恶意串通的认定。上述两个条文均涉及到恶意串通。所谓恶意串通,一般是指参加诉讼或仲裁的双方当事人之间非法勾结,为谋取私利而发动诉讼或仲裁,骗取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裁判文书,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1)双方当事人出于故意;(2)当事人之间相互串通、配合;(3)牟取非法利益,损害他人权益。
3.对第三人的救济途径和对当事人的制裁措施。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了人民法院有权对恶意串通的当事人予以处罚的权利,同时驳回其诉讼请求,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了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仲裁案件中,虽尚无法律规定可由仲裁机构作出处罚,但驳回其仲裁请求是没有问题的。
四、仲裁主管 (一)新法规定
201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二)条文理解
1.仲裁协议属于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愿意将纠纷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依照《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就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一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有效的仲裁协议。何为有效的仲裁协议,应严格按《仲裁法》第三章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执行。比如当事人选择的仲裁机构不明确不存在,或者仲裁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一方当事人的起诉。当事人约定争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协议无效。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当事人一方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条款,另一方应诉答辩的,视为人民法院对该争议有管辖权。
五、撤销仲裁裁定
(一)新法规定
201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九)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二)条文理解
1.立法目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司法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因仲裁程序不当导致当事人利益或公共秩序受损,防止仲裁一裁终局的弊端和滥用,确保仲裁的公正性。
2.可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情形。《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一)没有仲裁协议的;(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该法第五十九条同时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第六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撤销裁决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
3.对撤销仲裁申请的处理。对撤销仲裁的申请,人民法院有以下三种处理方式:(1)裁定驳回申请。(2)裁定撤销裁决。(3)当事人申请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案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仲裁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一)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二)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通知中说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仲裁庭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开始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撤销程序;未开始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
六、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一)新法规定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条文理解
1.根据《仲裁法》第五十八条和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之规定,申请撤销仲裁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而申请执行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上述规定解决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法院级别的统一。
2.2012年《民事诉讼法》实现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和撤销仲裁裁决标准的基本统一。本次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4)项、第(5)项与《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4)项、第(5)项修改一致,实现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和撤销仲裁裁决标准的基本统一,从内容上看,顺应司法与仲裁关系发展的世界潮流,在立法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支持仲裁的精神。
3.关于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关系问题。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仍然未就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是否统一作出明确规定,对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两种程序具有不同的救济功能,都应当保留,但是不得重复适用。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仍然适用,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三)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法释〔2010〕12号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9次会议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0年7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一○年九月十三日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特作如下解释。
第一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四条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第五条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第六条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讼当事人。
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第八条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第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
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反悔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十二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或仲裁裁决,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申请仲裁的案件存在下列事由的除外:
(一)移送管辖的;
(二)正在送达或送达延误的;
(三)等待另案诉讼结果、评残结论的;
(四)正在等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开庭的;
(五)启动鉴定程序或者委托其他部门调查取证的;
(六)其他正当事由。
当事人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为由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或者其他已接受仲裁申请的凭证或证明。
第十三条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数项,每项确定的数额均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四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同时包含终局裁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当事人不服该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照非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五条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或者劳动者撤诉的,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依照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申请或者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为终审裁定。
第十七条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就劳动争议事项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先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用人单位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用人单位撤回撤销终局裁决申请或者其申请被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执行。仲裁裁决被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8. 如何理解仲裁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已经颁布实施,对于解决实践中法院审理涉及仲裁案件适用法律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样,也因为这部司法解释在功能目标上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未能周详地考察相关制度与更深的法理,难致尽善尽美,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仲裁法解释》条文的理解,重点是就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条文发表些许拙见,借以抛砖引玉,以期对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与适用《仲裁法解释》有所裨益。
一、关于仲裁协议
作为仲裁权的产生基础,仲裁协议的重要性对于仲裁理论与实务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结合《仲裁法》的体例和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仲裁协议并评析《仲裁法解释》。
(一)仲裁协议的形式
仲裁协议的形式在理论上要求采取书面方式,这是因为仲裁协议虽然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属于合同的范畴,但是,仲裁协议在性质上又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它是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契约,是当事人对起诉权的处分。当事人的起诉权属于裁判请求权的范畴,是当事人一项基本宪法权利,也是当事人一项基本诉讼权利。
当然,如果在主权国家的角度而言,又涉及到当事人之间争议解决的程序选择问题。随着国家的建立,公力救济逐渐替代私力救济,成为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法律关系发生争议时的垄断方式,私力救济逐渐边缘化,在现代国家,私力救济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可以允许使用,国家已经垄断了纠纷的解决程序。而仲裁机构作为民间组织其作出的裁决法律规定具有终局的效力,可以成为强制执行的根据,同时是否进行仲裁取决于当事人以仲裁协议形式作出的选择。
因此,仲裁协议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出于制度的慎重和保全证据的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现代国家一般都规定仲裁协议要采取书面形式。至于什么是书面形式,《仲裁法》第十六条没有予以列举,《仲裁法解释》第一条根据现行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规定,规定数据电文等形式达成的仲裁协议也是仲裁协议的有效形式。这一规定似乎是符合电子签名法所体现的立法精神的,因为电子签名法排除的不得使用电子签名的事项指的是涉及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公用事业服务等的事件。但是,仲裁协议处理的事项实际是纠纷解决程序的选择,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了国家对争议事项所享有的法定司法管辖权力,其意义更为重大。同时,数据电文本身由于存在技术操作的难度,在其真实性的证明方面和证据保全的方面都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该司法解释在仲裁协议形式的有效性上采取了宽泛的态度,虽然有鼓励进行仲裁、扩大仲裁解决纠纷之效,但是在处理如此重大问题上权威性有所不足。所以,仍然应当把仲裁协议的形式限一定于传统方式,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规定为传统的书面形式较为妥当,而不是在技术、程序都还没有成熟的情形下就贸然作出规定。
另外,该条的表述在立法技术上是需要改进的。因为与仲裁条款对应的其他书面形式指的是单独的仲裁协议,即仲裁合同书,而该条用了信件、数据电文与合同书并列,事实上信件与数据电文是在记载合同内容的形式,应当分别是信件式的合同书和数据电文式的合同书,可见合同书在这里应当是信件和数据电文的上位概念,不能并列使用的。
(二)仲裁协议的基本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是一切仲裁协议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有效仲裁协议的首要内容。仲裁合意就是通过仲裁协议中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体现出来的。对仲裁协议中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通常的要求是明确、肯定,即在仲裁协议中以无可争议的表示授予仲裁庭仲裁权。[2]
但是在仲裁实践中,大量存在当事人在仲裁协议或者仲裁条款中约定双方发生的纠纷既可以诉诸法院,又可以申请仲裁的情形。按照通常的理解,由于仲裁协议未能排除法院管辖权,无法确定当事人有明确而肯定的仲裁表示,[3]因此《仲裁法解释》第七条认定该情形下的仲裁协议无效。笔者认为,这样简单的否定该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是不妥的。因为这样的协议或者条款中还是有当事人选择仲裁的意思表示,基于仲裁法强烈的意思自治色彩,对《仲裁法》第十六条的第二款第一项[4]的理解应该从宽。特别是实践中出现了有些仲裁条款虽然约定了两种争议解决方式,但是在仲裁方式里面已经明确约定了仲裁委员会的情形。对于这样的案件,应该可以认定双方当事人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另外,该条[5]在表述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仲裁管辖权与司法管辖权不同,前者出于当事人的选择,后者基于法律的规定。因此,仲裁管辖权的取得必须以仲裁协议有效为前提。仲裁协议的有效,既可能是仲裁协议本来即为有效,也可能是因为当事人行为的补正或者当事人怠于行使权利造成失权情形下的推定有效。其实,当事人补正的有效解决的仍然是当事人意思真实和当事人自主选择的问题,根据立法本意,当事人失权而推定仲裁协议有效的,也应当是关于当事人意思真实性的方面。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管辖权问题还应当是仲裁机构或者法院依照职权查明的事项,因此,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不得一概可以因当事人失权而推断为有效的。该条的规定却违背了上述原理,把因当事人约定争议既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的而造成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因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间提出异议而推定其为有效,这样的规定是欠妥当的。
与上述角度否定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相对应,《仲裁法解释》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否定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仔细研究该解释第十一条,不难发现该条的两个“应当”用语似乎有强制当事人仲裁的嫌疑。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尚可以通过后来的行为在事实上达成放弃仲裁的一致[6],而且现有的我国已经加入的涉及民商事及相应程序的国际公约一般是非强行性的条款,大多可以通过当事人的明示选择予以排除适用或者予以明确适用,又何来“强制意味”的仲裁?再者,按照第二款的逻辑,该类仲裁权的来源就成了国际条约而不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这显然是违背仲裁的初衷的。
2.仲裁事项
《仲裁法解释》对于合同争议所指的事项范围作了规范,在当今中国的司法环境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该解释第二条规定的基于合同成立、效力、变更、转让、履行、违约责任、解释、解除等产生的纠纷都是所谓的合同争议,实在有多此一举之嫌,因为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学理该等事项属于合同争议,如果在法的适用中出现分岐,一者应当通过合同法之适用加以解决;二者这也反映了立法技术的落后,法律适用者在教条主义地理解法的“明确”,刻意曲解本已明确的法律规定,是应当由法官制度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合同争议”这一事项范围的界定,既可考虑严格限定于其字面意义,也可以因司法政策的考虑而做出较宽松的解释,用于解决实践中真正的困惑,例如在主合同与从合同的情形,主合同和从合同在争议解决方式或者仲裁问题的约定方面存在不同约定时,仲裁程序将如何进行,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究为如何,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该司法解释并未及于此。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由于我国目前立法上明确承认机构仲裁,间接的排除了临时仲裁[7],所以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就集中在对仲裁委员会的选定上。在实践中主要出现以下一些情形:
(1)对仲裁委员会名称约定不明确的问题:如双方当事人约定争议由A市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者对仲裁机构的名称的表述漏字。
(2)只约定了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但没有约定仲裁机构的问题:如双方当事人约定争议适用A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但没有约定由A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3)约定了两个仲裁机构的问题:如双方当事人约定争议由A或B仲裁委员会仲裁;
(4)只约定了仲裁地点而未约定仲裁机构的问题:如双方当事人约定争议由A地的仲裁委员会仲裁;
针对情形(1),《仲裁法解释》第三条给予的解决方案是十分积极的,是对以往的批复意见[8]的重申,赋予了其普遍适用效力。
针对情形(2),《仲裁法解释》第四条给予了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规定了比较切实可行[9]的除外规定:“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或者按照约定的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针对情形(3),《仲裁法解释》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笔者认为该条款是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限制。因为实际纠纷发生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一般很大,彼此很难再达成一致的协议。按照该条款的规定,实际上等于否定了当事人双方以前的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而且一旦在具有涉外因素的仲裁案件中就排除了我国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权。需要注意的是,该条款同时也是对最高人民法院以往对处理同类问题的意见[10]的否定。
针对情形(4),《仲裁法解释》第六条再细分了两种情形分别处理。对于当地只有一个仲裁机构的情形,该仲裁机构视为约定的仲裁机构,这也是重申了以往的批复[11]的观点,给予其普遍意义。而对于该地有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予以了限制,再次强调必须“选择达成一致”。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对以往同类批复[12]的一个进一步的限制。
(三)关于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指作为主合同的一个条款,尽管仲裁条款依附于主合同,但仍然是可以与主合同的其他条款分离而独立存在的[13]。对此,《仲裁法解释》第十条明确规定了“合同成立后未生效或者被撤销的”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而且就“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争议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形规定“合同未成立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因此结合《仲裁法》第十九条,对仲裁条款的独立性立法已经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关于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中的第三人问题
对仲裁协议的效力的范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对事效力(也即仲裁事项)、对人效力、对法院的效力和对仲裁机构的效力。传统理论认为仲裁协议的对人效力仅限于约束双方当事人,不能约束仲裁协议以外的人。随着实践的发展,仲裁协议对于协议外的第三人是否具有约束力,具有何种约束力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具备约束力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理论界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有学者对此总结为“关于仲裁协议向未签字第三人扩张的问题”,也有学者将“未签字第三人”可以分为两类来研究——仲裁当事人的变更问题和仲裁第三人问题。《仲裁法解释》对此做出了积极而谨慎的回应。不过,从《仲裁法解释》的第八条和第九条来看:仅仅规定了当事人合并、分立、死亡时,仲裁协议的效力及于原仲裁协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继受人或继承人;债权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时,仲裁协议对受让人有效。也就是说只对仲裁当事人的变更的两种情形予以规定,但对除此之外的其他更多的情形,如保险代位人、受控子公司的母公司、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等,能否受当事人所签定仲裁协议的约束?该解释未能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该解释关于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的规定有待细化。
二、关于法院审理涉及仲裁案件的程序问题
(一)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
依据《仲裁法》,人民法院和仲裁委员会都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予以确认,《仲裁法解释》从认定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管辖法院的级别、审判组织、以及适用的法律等几个方面予以了规范,并明确了《仲裁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首次开庭”的含义。应当注意的是,《仲裁法解释》再次明确[14]了对仲裁协议异议管辖法院的级别为中级法院,并分别就涉外仲裁和涉及海事海商纠纷仲裁的案件的管辖法院予以确定,同时审判组织为合议庭,并明确在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时应当适用的法律。这些规定有利于解决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但是对于这类案件的审限、适用的审理程序,人民法院享有哪些职权,仲裁机构的地位与权利,被询问的当事人处于何种地位和诉讼权利如何,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举证责任的承担等都没有做出应有的规定,这样给具体程序的进行就带来了很多困惑[15]。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16],笔者认为,该类案件的审判不得进行调解、不得上诉、不得再审[17];由于该类审判解决的是当事人救济程序选择的问题,并不最终决定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归属,这种规定比较倾向追求司法效率;所以,综合与平衡民事诉讼程序的各项价值需求,把其定位为特别审理程序是恰当的。
(二)撤销仲裁裁决案件
1.关于撤销仲裁的适用条件的解释
分析《仲裁法解释》第十七条——第二十条,不难发现上述条文都是进一步明确对撤销仲裁的适用条件。由于实践中常有法院超越法定撤销条件撤销仲裁裁决,因而对此的适用条件予以进一步的明确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2.关于重新仲裁
《仲裁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关于重新仲裁的规定相较于《仲裁法》第六十一条的笼统规定而言详细多了,上述条文对适用重新仲裁的条件、必须明确通知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撤销程序的对于重新仲裁的安排、以及当事人再次申请撤销的权利和时效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还是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明确:例如:重新仲裁的主体问题?重新仲裁程序开始后,原仲裁裁决的效力如何?在重新仲裁中,当事人是否可以撤回仲裁申请或者放弃部分仲裁请求等等。这就使得重新仲裁实践中仍然会存在大量的分歧。
3.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审理
对于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仲裁法第五十八条仅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的合议庭进行审理,此次《仲裁法解释》第二十四条则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并询问当事人。从表面上看,《仲裁法解释》对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做出了进一步的程序规定,然而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即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时应适用何种程序?审限如何?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相对人是否存在?仲裁庭成员有没有参与权[18]?该解释并未做出明确规定。由于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所适用的程序不明确,必然导致人民法院合议庭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时,被询问的当事人处于何种地位?其享有何种程序权利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面临同样的程序困惑。
三、关于执行仲裁裁决的案件
(一)关于执行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问题
《仲裁法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关于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亦为中级人民法院。但是由于该条文并未明确具体适用于何种性质仲裁裁决的申请执行,因此,可以理解为该规定既适用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执行,也可以适用于国内仲裁裁决的申请执行。如果这样,则意味着同为人民法院执行根据的国内仲裁裁决,其执行管辖法院的级别可能高于法院的判决等执行根据。
(二)关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问题
《仲裁法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当事人请求不予执行仲裁调解书或者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样的规定充分尊重了当事人和解的意思表示。
但是对于办理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案件的程序问题缺乏相应的规定,对实践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对于这类案件的审限、适用的审理程序,人民法院享有哪些职权,仲裁机构的地位与权利,被询问的当事人处于何种地位和诉讼权利如何,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举证责任的承担等等规范的缺位,以至存在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面临同样的程序困惑。当然,关于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实际上在有撤销程序的情形下,是可以做出相应的协调而不再作出规定,即可以考虑取消关于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
四、关于人民法院向仲裁机构调卷和裁定的选送等问题
依据《仲裁法解释》第三十条第一款,人民法院在审理撤销、执行仲裁裁决案件时,可以要求仲裁机构作出说明或者向相关仲裁机构调阅仲裁案卷。笔者认为,这是法院监督仲裁所必须的,但是仲裁机构在这类案件中所处的地位,享有的诉讼权利都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所作出的裁定与仲裁机构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人民法院“应当”将这些裁定送达相关的仲裁机构,而不是仅仅如《仲裁法解释》第三十条第二款[19]“可以送相关的仲裁机构”。再者,参照《民诉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四款[20],这个“送达”也应该是人民法院办理这类案件时的职责而不仅仅是可选择性的职权。
此外,关于《仲裁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即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的性质与《仲裁法解释》的范围为核心的诸多相关问题,在学理上与我国的法律实践中都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方面,还需要更多学理探索和立法授权,才能逐步消除疑虑与矛盾。
但是,瑕不掩瑜,以上评述虽然采取了提出问题的形式,也多是从反思与促进提高为出发点的。事实上,《仲裁法解释》对人民法院在监督仲裁活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明确的和具体的规定,这对于司法实践乃至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仲裁实务中还有很多富有争议的问题是该司法解释所未能解决的,希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 现在都在用电子合同,出现纠纷网络仲裁靠谱吗有没有案例

网络仲裁相当靠谱的,具体的信息我给你找了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仲裁的前提是存在仲裁协议,网络仲裁系统重在解决互联网金融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制定电子合同范本、平台服务协议范本的时候,约定向某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条款即被预先植入。当用户点击同意时,即确认了该争议解决方式。

  • 具体原因如下:

  • 一、网络仲裁受法律认可

    《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由此可见,网络仲裁受到法律认可,具有法律效力。

    《电子签名法》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可靠的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的文书,不得因其采用电子签名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如果一份仲裁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形式,并且签名符合法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可靠的电子签名的条件,那么这份仲裁协议就与传统仲裁中的书面仲裁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为网络仲裁后续程序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效力基础。

  • 二、案例:11天出裁决书!网络仲裁让老赖无处遁形

    2017年8月20日,钱某作为出借人,通过浙江某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向作为借款人的李某出借了500元,并以电子签名的方式签署了借款协议,协议约定借款期限为一个月。

    同年9月20日,李某未如约偿还借款,随后钱某按照协议约定向广州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李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2017年10月16日,广仲受理了钱某的仲裁申请,并通过网络仲裁的方式,于2017年10月27日作出《裁决书》,裁决李某向钱某偿还借款本金500元及按年利率24%支付利息。

    通过法大大和广仲联合推出的网络仲裁服务系统,钱某仅用了11天,便得到了以往可能要半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取的结果。

热点内容
食品安全最新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03 04:17:16 浏览:25
应荣辉法官 发布:2024-11-03 04:03:05 浏览:99
万州合同律师 发布:2024-11-03 03:24:31 浏览:232
道德经第9章 发布:2024-11-03 03:23:37 浏览:359
道德是客观 发布:2024-11-03 03:13:56 浏览:443
门诊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3 03:10:13 浏览:553
法律援助家庭贫困申请表怎么填 发布:2024-11-03 02:28:22 浏览:118
家长会假劳动法 发布:2024-11-03 02:27:29 浏览:307
非责任事故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03 02:12:58 浏览:864
劳动法关于拖欠工资的条款 发布:2024-11-03 01:48:40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