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考试刑法出题

司法考试刑法出题

发布时间: 2022-05-15 20:24:37

司法考试刑法命题人张明楷:如何区分盗窃罪

刑法对诈骗罪的罪状规定得比较简单。如果对分则条文进行体系解释,就不难发现,诈骗罪(既遂)在客观上必须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行为发展过程: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获得或者使第三者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

取得财产的犯罪分为: 违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财产的犯罪 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财产的犯罪 。盗窃罪属于前者;诈骗罪属于后者。由于诈骗罪与盗窃罪属于两种不同的犯罪类型,所以需要严格区别。

首先,并非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进而取得了财产就成立诈骗罪,因为盗窃犯也可能实施欺骗行为。

例如,A打电话欺骗在家休息的老人B:“您的女儿在前面马路上出车祸了,您赶快去。”B连门也没有锁便急忙赶到马路边,A趁机取走了B的财物(以下简称电话案)。虽然A实施了欺骗行为,但B没有因为受骗而产生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更没有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只是由于外出导致对财物占有的弛缓;A取走该财产的行为,只能成立盗窃罪。

其次,并非只要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导致对方将财产“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就成立诈骗罪。因为盗窃罪也有间接正犯,盗窃犯完全可能使用欺骗手段利用不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取得财产。

例如,洗衣店经理A发现B家的走廊上晒着西服,便欺骗本店临时工C说:“B要洗西服,但没有时间送来;你到B家去将走廊上晒的西服取来。”C信以为真,取来西服交给A,A将西服据为己有(以下简称西服案)。C显然受骗了,但他只是A盗窃的工具而已,并不具有将B的西服处分给A占有的权限或地位。因此,A成立盗窃罪(间接正犯)。

不难看出,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受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交付)财产。受害人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并未因此而处分财产的,行为人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如电话案);受害人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倘若不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时,其帮助转移财产的行为不属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成立诈骗罪(如西服案)。所以,处分行为的有无,划定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被害人处分财物时是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时,即行为人夺取财物时是盗窃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处于这样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不存在同一行为同时成立诈骗罪与盗窃罪,二者处于观念竞合关系的情况。

因此,正确理解和认定“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

首先,诈骗罪的受害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基于认识错误,而认识错误的产生或维持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处分行为意味着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为人或第三者事实上支配财产。至于受害人是否已经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即在当时的情况下,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否认为受害人已经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进行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害人是否具有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

例如,A假装在商品购买西服,售货员B让其试穿西服,A穿上西服后声称去照镜子,待B接待其他顾客时,A趁机溜走。A显然不成立诈骗罪,只成立盗窃罪。因为尽管B受骗了,但他并没有因为受骗而将西服转移给A占有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倘若A装上西服后,向B说:“我买西服需征得妻子的同意,我将身份证押在这里,如妻子同意,我明天来交钱;如妻子不同意,我明天还回西服。”B同意A将西服穿回家,但A使用的是假身份证,次日根本没有送钱或西服给B。那么,A的行为则构成诈骗罪。因为B允许A将西服穿回家,实际上已将西服转移给A支配与控制,这种处分行为又是因为受骗所致,所以,符合诈骗罪的特征。基于同样的理由,现在常见的以借打手机为名的案件,实际上也应认定为盗窃而不是诈骗。

例如,甲与乙通过网上聊天后,约在某咖啡厅见面。见面聊了几句后,甲的BP机响了,同时声称忘了带手机,于是借乙的手机打电话。甲接过手机后(有时被害人的手机可能就放在桌上)装着打电话的模样,接着声称信号不好而走出门外,趁机逃走。这种行为也不能认定为诈骗,只能认定为盗窃罪。因为乙虽然受骗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将手机转移给甲支配与控制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乙将手机递给甲,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乙仍然支配和控制着手机,即甲没有占有手机。甲取得手机的支配与控制完全是后来的盗窃行为所致。如果说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则意味着甲接到手机时便成立诈骗既遂;即使甲打完电话后将手机还给乙,还属于诈骗既遂后的返还行为。这恐怕难以被人接受。

其次,处分行为并不要求受害人将财物的所有权处分给行为人,所以不要求受害人具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

例如,甲没有返还的意图,却隐瞒真相向乙借用轿车,乙将轿车交付给甲后,甲开车潜逃。乙只有转移占有的意思,但甲的行为依然成立诈骗罪。在财产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财产的单纯占有者乃至占有辅助者,都可能处分(交付)财产。

例如,丙将自己的财物委托给乙保管,其间,丙给乙打电话,声称第二天派丁取回自己的财产。偷听了电话的甲第二天前往乙处,声称自己是丙派去的丁,乙将自己占有而归丙所有的财物交付给甲。处分财产的乙并不享有所有权,只是事实上占有了财产,但这并不影响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

所以,即使不是财产的所有人,也完全可能因为认识错误等原因而处分财产。 再次,在受害人与被害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下,受**只能处分自己占有的财产,而不可能处分自己没有占有的财产。至于受**是否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则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例如,B进入地铁车厢后,发现自己的座位边上有一个钱包,于是问身边的A:“这是您的钱包吗?”尽管不是A的钱包,但A却说:“是的,谢谢!”于是B将钱包递给A。由于B并没有占有钱包的行为与意思,所以他不可能处分该钱包,故A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只能视钱包的性质认定为侵占罪或盗窃罪。

最后,在受害人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只要受害人事实上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被害人财产的地位,对方的行为也成立诈骗罪。一方面,如果受害人不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与地位,就不能认定其转移财产的行为属于诈骗罪的处分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受害人没有处分财产的权限与地位,行为人的行为便完全符合盗窃罪间接正犯的特征。

例如,丙是乙的家庭保姆。乙不在家时,行为人甲前往乙家欺骗丙说:“乙让我来把他的西服拿到我们公司干洗,我是来取西服的。”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西服后逃走。在这种情况下,对甲的行为也应认定为诈骗罪。因为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如果排除被骗的因素,保姆丙可以或者应当将衣服交付给来人。所以,保姆处于可以将被害人财产交付给他人的地位。再如,10余人参加小型会议。散会前,被害人B去洗手间时,将提包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散会时B仍在卫生间,清洁工C立即进入会场打扫卫生。此时,A发现B的提包还在会场,便站在会场门外对C说:“那是我的提包,麻烦你递给我一下。”C信以为真,将提包递给A,A迅即逃离现场。在本案中,清洁工C没有占有B的提包,他也不具有处分该提包的权限或地位。换言之,C是A盗窃提包的工具,而不是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人。因此,A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显然,受害人是否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限或地位,成为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间接正犯的一个关键。至于受害人事实上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应通过考察受害人是否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害人转移财物的行为(排除被骗的因素)是否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的认可,受害人是否经常为被害人转移财产等因素作出判断。

㈡ 司法考试刑法出题人是不是该换换了

  1. 司法考试有国务院司法部统一组织,命题人的选择,具体由司法部专承办

司法考试命题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考生,只得适应大环境。加强自我是关键。

  1. 再有,司法考试属于应试,实践中还得看自己摸索。所以,正确看待就好啦。

  2. 祝好!

㈢ 历年刑法司考命题人员都有谁知道

这几年刑法,主要就是周光权教授和张明楷教授。

具体两个人的生平简历,两人都是清华法学院教授。

周光权
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重庆市人,周光权,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学历背景: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厅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挂职)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获奖情况: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张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1996年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调入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多次获得各种社会奖励,多次被评为司法部优秀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其科研成果也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

㈣ 2010司法考试,刑法,谁出题谢谢

今年陈兴良是不出题了,张明楷出题,刑法出题老师是陈泽宪和张明楷,具体的这两个老师的介绍和学术著作你可以登录正保法律网去了解,上面有较为全面的记载。

㈤ 以往司考的出题人都有谁比如刑法的出题人。三国法的出题人等等。。。

2007年司法考抄试出题人是:

刑法:陈兴良(北京大学)

刑诉:宋英辉(中国政法大学)

行政法: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和于安(北京清华大学)

民法:温世扬(武汉大学)张耕(西南政法大学)

民诉:陈桂明(中国政法大学)潘剑锋(北京大学)

商法经济法:王卫国(中国政法大学)

法理:高其才(清华大学)

宪法:焦洪昌(清华大学)

三国法:张丽英(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武汉大学)

法制史是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08司法考试出题老师

刑法:清华大学的张明楷教授和清华大学的周光权教授

民法:北京大学的钱明星教授

刑诉:中国政法大学顾永忠教授

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

商法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王卫国教授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凯湘教授

宪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茂林教授

民诉:中国政法大学陈桂明教授

法理: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

职业道德:中国政法大学王进喜教授

㈥ 09司法考试刑法命题组组长还是张明楷老师吗

命题组组长还是张明楷,出题人是张明楷和陈兴良,没有变。估计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变,他们的学术权威地位和引导效应一时很难有人撼动。
不过最近因为网上一些学者对张明楷老师在司法考试中推行他的犯罪构成要件学说,反对我们的“四要件说”(通说)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㈦ 司法考试

以下这篇文章是我对司法考试的一些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法考试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两年的司考之路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有喜有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谨以此文来祭奠它对于我的离去。

1、对司法考试定位的错误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司法考试及格分数线的相对固定,使广大考生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司法考试是360分的考试。其实不然,司法部在每年司法考试成绩公布前都会先行公布当年的及格分数线,且一般都以360分(总分600分)或240分(总分400)分作为几个分数线,这使部分考生认为只要考过360分就可以通过司法考试。但事实上,司法考试属于选拔性的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入门考试,国家对每年的通过人数和比例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比如对于法律专业人员匮乏的西部地区放宽报名资格和分数线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要想通过司法考试,对自己的定位不应该是360分,而是挤进前12%(虽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在逐年上升,但从各地区的差异情况看,本人认为在近几年内前12%是一个安全系数较高的区域)。

2、司考通过率的再认识

司法考试素有“天下第一考”的美誉,虽然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但是,司考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从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就能得到体现。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每年都会毫无例外的成为司考界热议的话题。通过的人以此实现某种自豪感,未过的则以此作为某种慰藉。无论如何,这个数据是残酷的,不过在我看来,也是合理的。综合考查世界各国的司法考试制度和现状,中国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已经算是高的惊人了。比如在日本和英国,司考的通过率只有1%左右。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通过率是与中国目前的整体法治水平相适应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法治水平相对落后,对法律专业人员也相当缺乏,在某些落后地区甚至出现了缺口。现阶段,我国司法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法律专业从业人员。因此,目前我国司法考试的高通过率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这种状况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随着对法律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参考人员基数的逐年增加,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会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

3、司法考试中“万古不变”的定律——重者恒重

司法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大小法律共有200部左右,涉及的法条一共有1万余条。这对于整个法律体系来说,只是一部分的内容,或者说是相对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准备司法考试来说,这些法条所涵盖的内容足以让所有的考生望而生畏。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复习呢?是全看?还是只看一部分?什么该看,什么又不该看呢?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虽然,从学习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角度来说,我绝对赞成全面掌握所有知识点。但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人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这么多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在司法考试中,有一条“万古不变”的定律,那就是“重者恒重”。据统计,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公司法和行政法在司法考试中的分值在65—70%之间,其中又以刑法和民法为重中之重。这种状态在每年的司法考试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实,这与各部门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所以,有人说在司考中,得民刑者得天下。

打个通俗的比方说,在2004、2005年的考试中考查了故意杀人罪的内容,在2006、2007年也同样会考,而且,在2008年肯定也还会考,因为它是刑法中的重点,并且永远都是重点,它的地位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然,如果真实现了所谓的“大同”社会,则另当别论)。

4、网罗复习资料

伴随着司法考试的成长,司考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各类司考辅导班和辅导书籍、资料层出不穷,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是有利有弊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就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我认为,不同的资料都有其特点和侧重,如果能将这些资料融会贯通,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发挥它们各自最大的功效,相信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比较常用的复习资料包括以下几种:

(1)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俗称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试前三卷的考试内容进行编排。原为司法部组织编写的司考官方教材。后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称谓,但是,作为司法部组织编写的唯一司考专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质疑的。因此,作为考生,也应当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当某些教材或者复习资料对某个观点存在争议时,我们应当以辅导用书的观点为准。当然,三大本中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不少内容似乎对于司法考试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我们在复习时也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2)讲座系列教材

此类教材一般为各高校、法学研究机构或者司考辅导机构编写的“民间教材”,比如万国编写的系列讲座。此类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高度归纳,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省去很多概括知识点的精力。 我认为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司法部的辅导用书穿插起来使用,效果会好一些。

(3)法律汇编

各法律出版社每年都会出版一些司考用的法律、发规汇编,此外,还会有一些重点法条导读。对于重点法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虽然司考范围内的法条总共有一万多条,但每年实际考核的只有600条左右,而从2002年司法考试至今,考核过的法条不超过3000余条。对于其它的“休眠”法条,一方面是因为其重要性相对次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法条不具有可考性。这也体现了“重者恒重”的定律。

因此,对重点法条进行重点复习、全面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司法考试的主要得分点。对于其它法条,也要有所了解,能够结合运用。

(4)常规教材

所谓常规教材,指的是一些普通的教科书。之所以看这些书,主要是与命题人有关。比如,往年的司考刑法部分的命题人一般为张明楷和陈兴良,那么,很多考生就会去看他们编写的刑法学方面的教材。从中除了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争议问题所持的观点,把握答题脉络,还可以对他们的出题思路进行大胆的预测。

不过,本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习并不适合于大部分考生。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考生深入掌握知识点,但难以面面俱到,难免顾此失彼,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对于那些基础掌握比较扎实,有充足时间复习的考生来说,可以适当顾及这类教材。

(5)历年真题

对于司法考试而言,历年真题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我们必须对它要有足够的认识——善待真题。应该说,历年真题是司法考试的精华所在,它将司法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以题目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命题专家智慧的结晶。

如何用好真题是关键问题。曾经有位考生仅通过看重点法条和做真题通过了司考,由此可见一斑。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真题必须反复的做,并且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真正搞懂每一道真题,而并非单纯的记住答案。在制订复习计划的时候,应当把真题练习单独列出来,穿插在每一轮的复习过程中。我的建议是,真题至少做两到三次。希望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次对题目的内涵都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

(6)流传于网络中的文字和音频资料(附较有影响力的部分论坛网址)

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方便了我们的交流。目前,网上有不少专门针对司法考试的网站和论坛,很多考生都会将自己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发表于此,此外,也会有很多复习的资料能从那里淘到。这些资料主要是考生自己整理和总结出来的要点、难点,以及大家从各个司考辅导班中整理出来的讲义和讲座的音频资料。应该说,这些资料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有时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各部门法的复习方法

基于各个部门法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司法考试体系中的重要性的不同,在对各部门法的复习方法上,也是有区别的。根据本人的复习经验,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刑法和民法。如前所述,得民刑者得天下,对于民法和刑法必须高度重视。从最近两三年的司考来看,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越来越侧重理论,所以,对这两门部门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处所说教材一般指《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下同),这是基础,当然,对于刑法,可以只看总则部分,刑法学的理论基本集中在总则部分。对它们,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学习,掌握原理性的知识点,而并非单纯的去记忆法条。然后在看重点法条,对于重点法条必须完全掌握,做到运用自如。之后,在把所有法条都看一遍,达到融会贯通之功效。

第二梯队:包括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包括仲裁法)。这两个部门法和第三梯队的行政诉讼法的分值一般在180分左右,占了司法考试的三分之一,因此,从考试得分的层面看,必须把三大诉讼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不像其它部门法那么灵活,诉讼法考查的多为法条的直接规定(行政诉讼法稍有不同)。在复习的时候,应当直接面对法条,全面掌握诉讼法的每一个法条,应该说,诉讼法的每一个法条都具有可考性,因为其都为操作性的内容。而对于仲裁法,法条内容不多,可每年分值都在10分左右,可以说,仲裁法是最好得分的一部法律。不少司考辅导机构的目标是“诉讼法不丢分”,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自己的复习目标,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第三梯队:包括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法、经济法、宪法、知识产权法和司法制度及法律职业道德。这部分内容庞杂、法条冗多,而理论性相对较弱。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只看重点法条,并且,从经验来看,掌握重点法条已经足够。这些法律中有很多法条是不具有可考性的。比如《环境保护法》中只有第10、11、41、42条四条可能作为考查对象,因此,在复习时,只需掌握这四条内容就可以了。如此,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第四梯队:包括法理学、法制史、三国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这部分内容本身没有法条,而三国法部分的国际条约也没有必要去看,其实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掌握国际条约的内容。因此,对于第四梯队只看教材即可。

㈧ 5个月时间如何复习司法考试

5个月足够足够足够了,5月份开始都不晚,不要压力太大,也不用专管网上那些危言耸听的属言论,真能考过了自己心里是有感觉的,开始先把基础打好,多看看理论,特别是民法和刑法的,开始强度不用太大。
从现在开始的话,3、4、5月份可以选择听听去年的辅导班,一定要结合讲义看,然后适当看看法条,同时把历年真题结合解析看一看,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升理论修养,树立法学的整体框架,不用太紧张。
6、7月份可以开始专题复习,对考试中的重点进行重点突破,每个常考知识点都要全面掌握,并且熟悉这些知识点的出题方式。
8、9月份就是强化突击,背法条、做真题什么的。
我是去年通过的司考,一次过,我是开始先听的讲座,看了点真题,然后就去买了一套万国出的那个专题讲座系列,然后背过那9本书,把张能宝的真题看了5遍,就过了。
不要把司考看的太难,压力不要太大,我是在校学生,复习期间并没有加班加点,7、8月份的暑假我还玩了三分之二,照样考过了,放松心态,积极备考,祝你成功。

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报个班,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效果挺好的

㈨ 法考刑法命题人变了,特点和趋势有呈现怎样的变化

17年的法考真题命题呈现出:真题+常识+基础+理论,相结合的特点。从历年真题版和今年刑法真题来看,命权题趋势呈现三新的特点,即新法规、新热点和新知识的特点。

1、新法规:新增必考,这是所有考试的必须套路,而且是重中之重。
2、新热点:从今年的考题来看,基本上所有的社会热点,都出现在了考题中,这也是符合法考改革,更加注重案例,注重实务的趋势。
3、新知识:法律是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也是与国际化不断接轨的,所以新的法律知识也要重点注意。

热点内容
重庆市律师法律服务收费 发布:2025-01-10 05:23:20 浏览:800
团委学生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05:22:35 浏览:714
ima职业道德准则 发布:2025-01-10 05:07:03 浏览:154
建筑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发布:2025-01-10 04:41:10 浏览:751
劳动合同法第52条 发布:2025-01-10 04:06:05 浏览:931
法学理念远超 发布:2025-01-10 03:51:00 浏览:610
面包原料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03:11:11 浏览:839
质量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0 03:10:33 浏览:74
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 发布:2025-01-10 02:31:50 浏览:270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