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行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司法行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22-05-16 17:28:49

① 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新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关键在于对“市域”的理解和把握。具体而言,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着力点。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大着力点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单位主要以设区的城市为载体

我国按照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金字塔式”地方政府层次结构,治理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势能”推动。

目前,就中国的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而言,主要存在两级制、三级制和四级制三种形式。虽然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和城市行政等级较为复杂。

但从中央政法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的谋划布局来看,这里的“市域”应该主要指的是设区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和层级(包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也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

当前,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传导性、流动性不断增强,从酝酿发酵到集中爆发周期不断缩短,牵涉的利益群体、资金往来、具体诉求等各类矛盾要素不断超越传统县域层级能够解决的职权范围。

而相对于以“县域”为重点的传统社会治理体系而言,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的社会治理具有更大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地方立法权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优势。

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市级层面的“主导者”角色定位

从行政层级关系看,国家和省级层面是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区县层面是具体的执行者,在职能定位方面十分明确。但市级层面则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一定程度上又是的政策制定者。

市域社会治理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以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为主的特征鲜明的人口流动大潮”。

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逆转。

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城市由此也就容易成为各类矛盾风险的产生地、聚集地、爆发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城区上来,通过发挥市一级的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

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表述上看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合,体现的是国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文件用社会治理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后,政学两界对其已有深入的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法逐渐深入人心,其概念要义也较为清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关键在于对市域的理解和把握。

(2)司法行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领导者,也是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实践者,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为复杂。

③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指标中负面清单有那些

摘要 聚焦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实效。以社区微治理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无物业管理单位、无人防技术措施、无管理组织的“三无”小区治理,有效解决人居环境脏乱差、矛盾纠纷多发等群众的烦心事。

④ 区事业单位中市域治理工作是做什么的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该是以设区的城市为基本治理单位,以城区为重点、覆盖农村、城乡联动,充分发挥市级层面主导作用,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谋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结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相关阐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以设区市为主要治理载体以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内容,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即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共建共冶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即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使循法而行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体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动;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即能够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智慧技术融入治理全过程, 打造出集约高效、精确精细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即在市域范围内 建成一个社会治理专业人才发展体系, 能够培养和储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

总体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前还只是处于理念探讨和布局谋划阶段,具体的工作体系和实践经验还有待探索和验证。自该概念提出之后,一些城市已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了颇具特色的治理实践。这些地方性探索实践,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⑤ 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大着力点:

1、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单位主要以设区的城市为载体。

2、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市级层面的“主导者”角色定位。

3、市域社会治理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城区上来,通过发挥市一级的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⑥ 市域社会治理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啥关系

市域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强调行政层级概念,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上承担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又指导基层一线工作,强调以城带乡,具有鲜明枢纽性。城市治理也是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通过“多规合一”、“综合执法”改革,形成科学的橄榄型现代城市治理结构,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城市治理问题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往往跨界、关联、复杂特点突出,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创新探索政策空间以及解决问题的各种资源,市域治理可以通过“多规合一”、“综合执法”改革的具体部署落实,创新橄榄型城市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共治、精治。
与县域相比,市域治理对象更多样、治理问题更典型、治理体系更完备,可以加强市域层面顶层设计、进行宏观指导;与省域相比,市域直面基层一线,直面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各类问题,需要拿出微观层面的操作方案和具体解决办法,如怎样通过综合规划决策与综合执法监察两个综合优化整合政府各条线力量形成橄榄型城市管理模式的城市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格局,并激活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会共建共治。

⑦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是什么

明确市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目标要求。要确立“市域成为重大风险终结地”的基本目标,守住“不发生重特大案事件”的底线要求,坚决扛起“防范化解五类风险”的主责主业,坚决阻断重大风险外溢。

着力防范化解市域政治安全风险。要严防境外敌对势力策动“颜色革命”,严防暴恐分裂活动发生,严防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坚决消除市域内影响政治安全的苗头隐患。

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安风险。要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抓好2022年“十件实事”;要加强公共场所治安防控,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物品管理,依法严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拐卖妇女儿童、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社会矛盾风险。要妥善防控涉众矛盾,及时化解邻里、家庭矛盾,创新化解城市社区物业纠纷,全力化解涉疫情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市域、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着力防范化解市域公共安全风险。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深入推进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深入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网络安全风险。要大力整治网络乱象,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要建强主流价值网络空间,强化市域政法新媒体阵地建设,落实“三同步”机制,严防网上意识形态渗透,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⑧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什么时候结束

5月19日。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⑨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方式手段有哪些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⑩ 市域治理现代化内容是什么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市域社会治理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上级的任务要求,又要立足实际对本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

(10)司法行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扩展阅读:

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来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坚持在党委全面领导下,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种力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热点内容
民兵预备役条例 发布:2025-01-08 18:43:02 浏览:392
最新劳动法2020休假 发布:2025-01-08 18:25:42 浏览:243
经济法主体通俗解释 发布:2025-01-08 18:24:47 浏览:856
利用职务谋取私利违反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8 17:50:56 浏览:222
司法改革概念股 发布:2025-01-08 17:20:41 浏览:628
泰州法院陈雨 发布:2025-01-08 17:19:47 浏览:484
司法鉴定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08 17:18:43 浏览:268
分数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8 17:11:16 浏览:916
网上发帖事件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08 16:03:32 浏览:722
行政法的以上以下含本数吗 发布:2025-01-08 15:54:39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