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刑法律
『壹』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原则有哪些
1.区分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由于周朝宣扬一慎刑”原则,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划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区别。《尚书·康诰》说;“人有小罪,非,乃惟终,……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催灾,……时乃不可杀”。这里的非青、青、惟终、非终分别是指故意、过失、惯犯和偶犯。在处刑上,故意和惯犯,虽是小罪也处重刑,过失和偶犯,虽大罪亦可减刑。此刑法原则表明了西周刑法打击的重点,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是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的,这说明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所谓“世轻世重”,即刑罚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取轻重不同的灵活手段。《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就是说,对于新征服的地区,为收取民心,要用轻刑;对于统治时间较长,治理情况较好的地区,要用中刑;对于不服从统治,犯上作乱较多的地区,要用重刑。西周的统治者已认识到,只有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用刑,才能使刑罚镇压更有力。这种思想后来被融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中,对以后各封建王朝影响很大。
3.赦宥原则
西周定罪量刑时体现三赦三宥的原则,体现了矜老、怜幼的宽容。所谓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岁以下,老耄指八十岁以上,蠢愚指白痴、这三种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谓三宥,即“一曰宥不识,二曰宥过失,三曰宥遗忘”。对此三种情况皆可宽宥原谅。
4.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
西周时期为进一步体现慎刑原则,谨慎适用法律,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按《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与罪疑从效相联系的还建立了赎刑制度,因疑而赦,须缴纳木同数量的赎金。
5.宽严适中
西周时期,在定罪量刑上强调“中罚”,即实行宽严适中原则。
『贰』 穿琵琶骨是什么刑
法律分析:犯人在行刑前穿琵琶骨是指用铁索穿过人的琵琶骨,穿琵琶骨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受刑者动弹不得,无法施展神通而已。 琵琶骨也叫胛骨、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法律依据:《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尚书·吕刑》对原始社会末期的处罚方式作了这样的说明:“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2、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3、商代:刑法严酷。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死刑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叁』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是“礼崩乐坏”,封建制逐步确立。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最有影响的一个最大的学派。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其贡献在于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儒家法律思想的体系。孟柯沿袭孔丘的思想体系,荀况对孔丘的思想发展较大,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维护“礼治”,即要求建立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要求以“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提倡“德治”,即认为法律仅仅是确立和维护“君臣父子”等道德准则的辅助手段,主张“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上,相对来说,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重视道德感化作用。重视“人治”,即指重视统治者个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倡“圣贤”治国,主张将立法、司法权集中于“英明”的君主手中。
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主张“变法”、要求“以法治国”“一断于法”。法家学派的鼻祖是战国初期的李悝。
(二)春秋末期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就是郑、晋两国最早出现的“铸刑鼎”事件,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律。“铸刑鼎”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成文法的产生。
1.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此举遭到晋国大夫叔向他的抨击。
2.公元前503年,郑国执政杀邓析而用《竹刑》。《竹刑》原为郑国大夫邓析所私自编撰,并无法律效力,后经国家认可,才具有法律效力。
3.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4.郑、晋两国相继铸刑鼎的事件是中国法律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事件。它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步人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郑、晋两国的成文法之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纷纷登上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进行变法改革,制定成文法,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成文法运动的发祥地三晋地区的魏国,产生了成文法运动的丰碑《法经》;在秦国,出现了成文法运动的集大成者《秦律》。
(四)《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是成文法运动的结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国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盗法》和《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伤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囚法》(也称《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等的法律规定。《杂法》主要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起着具体加减作用。
《法经》的基本特点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体现法家重刑轻德的思想;开创编纂成文法典新体例。
(五)商鞅在秦孝公重用下,实行变法,对秦国法律制度进行重要改革,主要内容有:
1.改法为律。商鞅对《法经》做了许多重要补充,以《法经》为蓝本创立了秦国的法律体系。
2.重农奖功,富国强兵。颁布垦草令、分产令等,实施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为奖励军功,颁布《军爵律》,这对废除世卿世禄制有重要意义。
3.明法重刑。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重刑的具体措施,主要有族刑连坐、行刑重轻、不赦不宥、刑用于将过和奖励告奸等。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都为秦朝各代君主所接纳,以至直接影响到秦的“法峻刑严”,为封建法律的严酷
『肆』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罚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西周时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礼记•曲礼》中也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标志,后世法律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考察人的主观动机,原心定罪。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西周时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对犯罪事实有疑的案件,实行从轻处断或赦免罪责的原则。《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的体 现。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宽严适中原则。西周在定罪时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罪刑相当。《尚书•吕刑》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中为不轻不重。强调量刑时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轻畸重。
5、因地、因时制宜。“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吕刑》中载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6、上下比罪。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7、同罪异罚。
这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周礼•秋官•掌戮》载:“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一般人犯杀人或盗贼罪,要在闹市正法,并暴尸三天示众;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贵族犯死罪,则由甸师氏秘密处死,一般不当众行刑。并且“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此外,《周礼•秋官》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 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后世的”八议”制度即源于此。
『伍』 古代刑罚大全
中国古代刑罚的分类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具体分类如下:
1、原始社会:舜禹统治的时期确认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
《尚书·吕刑》对原始社会末期的处罚方式作了这样的说明:“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2、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
3、商代:刑法严酷。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死刑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
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5、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以五刑为主,残酷性并没有改变、商鞅被处死时,即用车裂之刑,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
6、秦:刑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明显的过渡的特征。
7、汉代:对刑罚进行了改革,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汉景帝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改革之后,除死刑以外,还有笞刑,而宫刑未改。至此,两汉肉刑有宫和斩右趾。
关于徒刑,汉初沿用秦制。但是汉代已经有了明确的刑期。此外,两汉还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罚金、徙边等刑罚。另外有禁锢刑,是汉为禁止官史结党,对有朋党行为的官吏及其亲属,实行终身禁为官的政策。
『陆』 中国法制史五刑
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流、死, 北周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自隋律起,才将五刑定为笞、杖、徒、流、死。此后延用至清。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汉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再度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晋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对象、部位、形状各代不尽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废。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战国及秦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汉初亦沿用劓刑。汉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只有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见赎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刖 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汉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为笞五百,刖右趾为弃市。至汉景帝时,又下令应弃市的犯人,如愿意刖右趾,可以听许,废除的刖刑又被恢复。自魏晋以后,律典中已无刖刑的规定。但间或亦有实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断右趾作为减死罪的刑罚。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夏族袭用,秦、汉时亦称腐刑、蚕室刑、阴刑。男子割势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闭,古有两说。一说为禁闭于宫,另一说为用棍棒椎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子宫堕入膣道,以妨交接。宫刑最初用以惩罚淫罪,后来也适用于谋反、谋逆等罪,并扩大到连坐的犯人子女。秦统一六国后曾大量适用。汉文帝除肉刑而宫刑不废。汉景帝允许以宫刑代替死刑。自汉至南北朝时期,宫刑时存时废,到隋开皇(581~600)初年正式废除 。后来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复,以后各朝律令没有宫刑。 大辟 即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断头)、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死刑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即分割犯人的肢体)。辽初还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活埋)、炮掷等目。金代有击脑。此外,历代还有法外酷刑,如棒杀、剥皮、醢 笞 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在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规定。汉文帝除肉刑时,用笞来代替肉刑。汉景帝时因笞刑过重,减笞500为300,300为200。后又改300为200,200为100。同时定《棰令》,规定以竹代小荆,削平其节;笞臀部,中途不得更换行刑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笞背。南北朝时的杖刑,实际上即隋以后的笞刑,且多作为流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数在200以下,数量不等。隋改鞭为笞,分为10、20、30、40、50五等,并皆可用铜赎。唐沿隋制,并规定受刑人腿、臀分受,亦允许自愿背、腿分受者。宋沿唐制,亦分笞为五等,但允许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一。辽无笞刑,但有木剑、大棒击背,类似笞刑。金国旧制,轻罪笞以柳条。元代笞刑分7、17、27、37、47、57六等。明、清笞刑沿袭唐、宋制,分五等,可赎刑。 杖 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罚。起源甚早,《尚书舜典》就有“鞭作官刑”的记载。汉、魏、晋都设有鞭杖的刑罚。至南北朝梁武帝时把杖刑列入刑书。北魏开始把杖刑与鞭刑、徒刑、流刑、死刑并列,为五刑之一。北齐、北周沿袭魏制,依杖数分等,并均允许以金赎。隋代废鞭刑,代以杖刑;另立笞刑,以代替原来的杖刑。凡所犯重于五十笞者,则入于杖刑。唐代杖刑同隋。唐律规定,杖皆削去节目;决杖者,背、腿、臀分受。宋沿唐制,亦分五等,并将杖刑作为附加刑。辽、金、元也均有杖刑规定。明、清杖刑依唐、宋制,至清末,杖刑废。 徒 即徒刑,并强制服劳役。起源很早。商代就有牢狱“圉”,周代除死刑外,其他处肉刑的罪犯都须服劳役,为当时五刑的附加刑。秦、汉根据劳役的性质、徒刑期限和有无附加刑,分徒刑为若干等级。魏晋以“髡”、“耐”(为徒刑犯人剃发、剃须)作为徒刑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徒刑名称。北魏徒刑按劳役年限分为各种等级,因此又称年刑。北齐时由于有附加刑“耐”,也称“耐罪”。当时除“耐”外,还附加鞭、笞,有的还须带刑具“钳”。北周开始正式称“徒刑”,并附加鞭、笞,允许以金赎罪。隋唐徒刑作为五刑之一,亦分五等,刑期为1~3年,每等之间相差半年,且不附加笞、杖,准许以铜赎刑。五代基本沿用唐制,但恢复了加杖制,实际上是一罪两刑。宋代实行折杖制度,即折减笞杖数目,杖后不再服劳役。辽代有终身刑 ,还加杖,并“黥面”。金代徒刑与唐、宋同,唯将五等改为七等。元代徒刑又分为五等,并附杖刑。明、清徒刑基本相同,即分为五等加杖,准许以钱赎。 流 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流刑刑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流宥五刑”,作为对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宽宥的一种刑罚。流刑的名称,历代不同,有时称放、迁、徙。北魏流刑没有远近差别。北齐正式将流刑列为五刑之一,亦无里程之差。到北周,流刑从流至距皇畿2500~4500里分为五等,也有时间限制,最长为六年。隋代流刑分三等,也称三流。应配者分别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应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其里数比隋代流刑各加1000里,其居作期限则缩短为一年。役满编所在为户,谓之“常流”。此外,有役三年者,谓之“加役流”。唐代流刑许以铜赎。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与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没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并可用铜赎。清代流刑与明相同。 死 即死刑。隋、唐定死刑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但自五代始有为凌迟。辽代将凌迟定为正式刑名,将死刑定凌迟、斩、绞三等。元代同。明、清法定死刑虽仅斩、绞两等,但有法外刑,如棒杀。
满意请采纳
『柒』 蹾刑是啥
法律分析: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从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社会体制很重视对官员的管理,对于一些贪污、昏庸的行为,有很重的惩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十五条 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规定的基本原则由法律规定。
『捌』 不赦不宥是什么意思需要权威解释,不是字面解释。谢谢!
所谓“不赦不宥”,商鞅说:“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命,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数断。”这一条,是直接针对西周的“八辟之法”、“刑不上大夫”的原则的。
西周的“八辟(音‘避(bì)’,刑法的意思)之法”,为议亲(君主的亲戚)、议故(君主的故旧)、议贤(德行出众的人)、议能(有大才干的人)、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议贵(有相当高的官位与爵位的)、议勤(特别勤于政务的人)、议宾(前朝国君、诸侯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就像后世持有)之辟。即上述八种人物犯罪,要由高级贵族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情节等进行议决,采取宽宥赦免。从表面来看,好像这些人物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王子犯法,不与民同罪,这是一种法律的不公平;而取消了“八辟之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的公平,以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肯定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的,而这实际上是以今天的法制观念生搬硬套去解释当时的刑法理念的结果。
一个基本事实是,实现“不赦不宥”的原则后,全国就只有一个人超于刑法之上,那就是君主。“不赦不宥”的原则只有对君主不适用,因为他的意志、行为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所以,“不赦不宥”看上去是拉平了贵族和平民的差距,实际是扩大了君主和臣民的鸿沟,从法律上保证了政治体制从中国世的贵族民主体制向君主独裁体制过渡。
再加上“刑用于将过”原则,就是,对已经犯罪的人处以重刑,还不足以止奸,还要扩大打击对象,对表现出犯罪意图,并没有犯罪行为的人,一样可以定罪判刑。这就为惩治思想犯罪制造了理论根据。我们只要想一想,秦桧置岳飞于死地的“莫须有”罪名,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的“刑用于将过”原则,就可以知道这条原则对加强君权独裁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玖』 宥的意思
宥释义:宽容,饶恕,原谅。
宥拼音:yòu,部首:宀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五笔:PDEF,仓颉:JKB,郑码:WDGQ
结构:上下,电码:1359
(9)宥刑法律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宥府[yòu fǔ]
即枢密院。
2、八宥[bā yòu]
八种可以原宥的罪情。
3、宥谧[yòu mì]
宥密。
4、该宥[gāi yòu]
宽容,赦免。
5、宥恕[yòu shù]
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