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命题
1. 法考民法考哪些内容
无论是司考,还是现在的法考,民法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就有“得民法者得天下”之称。
民法内容多,但是难度较低。因为民法的命题特点一直沿袭“重者恒重”的规律,每年高频考点变化不大。
考点主要集中在:
1、民法总论: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死亡、人格权、民事法律行为、无权代理、诉讼时效;
2、物权法:物权变动、登记、交付、善意取得、按份共有、担保物权、混合担保、占有;
3、债法总则与合同法:债的分类与内容、保证、代位权、撤销权、债答的移转、清偿、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双务合同中的履行抗辩权、合同的解除、违约责任、买卖合同、回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
4、婚姻法:婚姻的效力、夫妻财产关系、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损害赔偿;
5、继承法: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6、侵权法:归责原则、多人侵权、赔偿损失(含精神损害赔偿)、特殊主体的侵权责任、饲养动物致害、物件致害等;
其中物权法与合同法最为重要,需要全面掌握,而婚姻法与继承法分值占比较低,不用耗费太多时间精力。
2. 司法考试民法出题人
民法拼题人应该有三位,知识产权法是一位,不清楚是谁,物权法部分应该是钱明星教授,其余的是温世扬教授。
3. 法考最新的命题方式是什么
2018年法考改革后,法考考试命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官方表示,法考已经不再是只重视记忆的考试了,记忆跟理解同步考察,主观题更注重考查案例分析能力,且强化理论性、学科融合性。
法考历年试题在备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改革后历年试题不再公布,对考生的备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东中公教育整理了司法考试改革后的命题方式,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
改革后法考的命题方式:
1、综合考察
法考改革后更加注重综合考察,重视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之间的综合性考查,将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结合,如综合民法、民诉、商法等多学科知识点进行综合性考查。
2、实务案例
法考考试案例,本身的复杂性空前得到提高,案例细节的部分更为不可控且多元化,思考的维度要求更为周全,加大了考试难度。像:男男结婚、天降大狗、花呗微信盗刷、该死的洪某……
3、新增必考
首届法考是对之前考试的延续,因此在考点上有相当比例是重合的;也是对前一次考试的超越,新增新修成为新的命题方向。无论是司考还是法考,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当年新出现的知识点,来年必考,而且还会考得越来越难。
4、重者恒重
首届法考所考查的都是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是一个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历年所考查的考点高度重合。因此,本学科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点将成为每一年法考的重头戏。
总结
2018年法考改革后出现考试红利期,第一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整体通过率高达18%,根据相关情况表示2019年法考通过率有所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难度将会逐渐升高,司法部预计将在2022年执业律师人数高达62万人,达到标准后将增大考试难度,故2020年之后考试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大家可以关注山东中公法考网,获得更多备考信息
4. 民法考试内容
物权法
物权法是相对而言比较有难度的部门法,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
根据往年的考察情况统计,物权法中高频考点为下表中的加粗红色字体部分。其中,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善意取得、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占有每年考察的概率非常高,需要重点掌握。
债法
接下来是债法部分,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保证的内容每年必考。债的分类与定金、第三人代为清偿、代物清偿也逐渐出现在了考试中,需要我们加以掌握。
合同法
合同法中,合同的相对性、合同解除、合同的成立,双务合同中的履行抗辩权、买卖合同等每年必考。合同法的内容很重要,我们在复习合同法时要细心仔细,一点点分值都不能错过。
相应的,学习合同法就要把握一条主线——合同的从生到死,也就是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解除。在把握这一主线的基础上,牢记一个要点“合同的相对性”,在解题过程中,找准真实意思表示的双方,抓住行为主体,进而跟着逻辑,就能找到准确答案。
侵权责任法
侵权责任法的学习中,抓住两个要点:侵权行为人和责任分配原则。
在此要强调,侵权责任法因为会涉及到举证证明,所以就与民事诉讼法有连接点,而由于目前法考命题的综合性,在这方面需要考生格外认真。
亲属与继承法
最后就是我们的亲属与继承法了。其中,夫妻财产制度、继承权、遗嘱继承与遗赠以及法定继承需要我们牢牢掌握。婚姻继承法的内容比较少,考点更多集中于继承法中。
总结
法考不是一个你背法条就能顺利通过的考试,学民法需要注重理解,需要对所有重点法条及重点考点——如表见代理、一物数卖、无权处分、善意取得、缔约过失、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之区分等——的理解。
注重实例分析:
民法知识多以实例形式考察,所以即便考生将法条规范记忆得一字不差,但只要不能准确理解且具备分析应用能力,那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案例题均极易出错。
考点重复率:
民法科目存在一些重点考点,这些重点考点占据每年考试相当的分值比例,考生可通过有效把握这些重点考点来提高成绩。如合同的效力样态、表见代理、多重买卖、债权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效力的区分、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观念交付、地役权、担保的竞合、债权人的代位权与撤销权、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转租、责任竞合、著作权归属、著作权限制、无效婚姻、离婚财产处理、代位继承、侵权责任主体的特别规定等。
一、必须要有体系化、系统化的基础复习阶段
民法极具体系性,全面复习是基础阶段最好的方法,系统复习民法基础理论,将零散知识片段,整合为逻辑知识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理解与记忆并重,不能纯粹的记知识点和法条,否则你的知识结构将呈现碎片化,将来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如果一上来就只看重点法条,只复习浓缩版教材,则方法严重错误。
二、总论、物权、合同为民法的绝对重点
这三部分占总分值将近四分之三,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总论学不好,必定影响物权和合同部分的复习。
三、历年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来年真题。对每一道真题,都要彻底掌握,逐题、逐项完全吃透,并能灵活应用。当然,也不能过于纠结在几个争议题目和偏怪题目。
5. 考研614法理学、826民法学是教育部命题还是学校
1、考研614法理学、826民法学是学校自主命题。
2、初试科目代码以6、8数字开头的科目都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
6.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民法命题人
王卫国、赵旭东、还有一个叫李什么。
7. 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是何种复合命题
联言命题。“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等值于“刑法是法律,民法是法律”。
8. 出台的民法总则对今年的题有影响吗
最新《民法总则》通过对司考民法命题的影响(必考)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所以,民法也被称之为社会生活的大网络,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最新版《民法总则》作出126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55处,如将颇具争议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限由六周岁提高至八周岁;调整“好人”担责的举证责任分配,为紧急施救者减轻后顾之忧;采纳学界建议,恢复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无效条款.还根据部分代表的建议增加保护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条款等
新增的民法总则对2017年民法命题有哪些冲击?
看点1
基本原则体现新发展理念
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进行民事司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草案第一章以确立民事基本原则为核心,并就立法宗旨、法律适用规则作出规定。在民法通则基础上,草案结合30多年来民事法律实践,确立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基本原则。
绿色原则被写入基本原则
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此次草案的亮点之一。近年来,屡现剧组损害生态环境案例,电影《无极》摄制组为拍摄搭建了临时建筑物,破坏了碧沽天池周围部分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植被,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剧组被处以9万元罚款,香格里拉县分管副县长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今后,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那么就不仅仅是要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还要恢复原状。
草案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样规定,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这样一个国情相适应。
“习惯”成为法律适用规则
在一些地区,入赘女婿对老人有赡养义务;拍卖的时候,拍卖师会习惯采用“三声拍卖法”,“1、2、3”之后,槌落成交;国际贸易中,FOB这种术语成为了交易规则……这些大家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或将都可以作为法院的判案依据。
此次草案对民事法律的适用规则作出了规定:一是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二是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也就意味着,“习惯”今后也可以作为法律渊源,允许法院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时候可以适用当地习惯来审理案件。
为什么要把“习惯”写入民法总则?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而法律永远落后于现实,不可能面面俱到,立法者本身的预见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习惯还是有适用的余地,一些民间的善良风俗。”立法者本身的预见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从法律本身发展来看,最早的法律就是由习惯演变而来,来源于习惯。他同时强调说,适用习惯的一个前提是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情况下,才能适用习惯。换言之,习惯是法律的补充。
看点2
自然人民事主体更完善
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构建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明确民事主体及其规则十分重要,而自然人则是最重要最古老的民事主体。此次,草案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对自然人制度作了多项完善。
明确胎儿具有继承受赠等权利
还没有出生父亲就去世了,这个胎儿可不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母亲怀孕的时候,胎儿就遭受了人身伤害,那么出生后,孩子可不可以提起侵权赔偿诉讼来维权?这些在以往的民事立法中是找不到根据的,这也就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判案缺乏相应的依据,造成法律对胎儿权利保护不足的后果。
草案专门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草案第17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标准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把自己的一支笔送给了同桌,这个行为会不会在法律上被认可呢?父母离婚,法官是不是可以根据一个8岁孩子的选择来判决抚养权归谁?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草案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草案第20条规定:“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为什么会定为六周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适时解释说,主要考虑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此外,这一调整也与我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相呼应,实践中易于掌握、执行。
看点3
解决监护“空对空”难题
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被人拐跑,而在家中集体自杀;亲生父亲性侵自己的女儿;失能老人因无人照料而被饿死……近些年来,不断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成为全社会之痛。
作为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监护制度对弥补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足十分关键。但对于监护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虽多有涉及、从制度上讲似乎很完善,当一种监护缺位,似乎立刻可以用其他的监护弥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监护制度无法落地,这也是我国监护制度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
针对现行监护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草案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对监护制度作了完善,明确了父母子女间的抚养、赡养等义务,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强化了政府的监护职能,并就监护人的确定、监护职责的履行、撤销监护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
扩大被监护对象范围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监护成为了问题。现行民法通则只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监护,成年人的监护则一直是空白点。此次草案弥补了这一空白,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也是被监护人。这就意味着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知能力的成年人,也被纳入到被监护人的范围。这些调整将有利于保护智力障碍者等人群的人身财产权益,也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好地维护老年人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一些失独家庭的父母想选择一个自己信任的人将来作为自己的监护人,但是却没有法律依据。此次,草案第34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承担监护责任。”
有专家解释说,这一规定明确了成年监护制度所特有的监护人决定方式——意定监护,即成年人可以在自己智力正常的时候,预先选定自己信得过的亲友或社会保障机构,作为自己的监护人,待自己年老智力衰退时,由自己选定的人担任监护人。
此外,为强调家庭责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草案同时增加规定:“子女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负有赡养、照顾和保护的义务”。
民政部门把监护责任“顶到前面”
2015年2月,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资格的案件,在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最终法院撤销父母对女儿的监护权,指定徐州市铜山区民政局为孩子的监护人。该案成为《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实施后的典型案例。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不少观点都认为应当强化国家监护职能,在监护人缺位时由政府民政部门及时补位。此次,草案第33条规定:“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对于这一规定,有专家表示,将促使民政部门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承担监护监督责任。而且,从未来着想,由政府主导的养老院应发挥更大力量,因此让民政部门来承担相应监护职责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完善撤销监护制度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实施侵害被监护人利益行为的恶劣事件。而现行法律仅有原则性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草案第37条细化了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具体情形,包括: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那么,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新监护人。
严格恢复被撤销监护权条件
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南京虐童”案,男童养母李征琴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法院同时认为李征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不再适合收养、监护儿童。不过,据媒体报道,在李征琴出狱后,男童仍然愿意跟她一起生活,并表示“不恨养母,都是为了我好”。办案人员也曾经介绍说,“小孩多次向检察机关表达了想见妈妈的意愿”。
基于此,草案赋予了原监护人“悔改权”。草案第39条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看点4
结合国情创新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法人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实当中,各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大量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交易行为,从社会经济生活角度讲,完善法人制度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可以说,法人制度是此次民法总则的立法重点,也是从一审以来社会意见反响最多、内容变化最大的部分。
适应需要创新法人分类
现行的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4类,即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法通则的法人分类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整完善。
为了反映不同法人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异,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规范和保护,促进其健康发展,并与我国民众的基本认知相符,草案遵循民法通则关于法人分类的基本思路,适应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要求,按照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三类。
赋予村委会居委会法人资格
鉴于目前有一些法人组织的设立和终止都相当特殊,如果按照营利法人或者非营利法人来区分不合适,根据现实需要,草案特别设立了特别法人一节,将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规定为特别法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从一审到三审,一直有意见要求明确赋予其独立的法人地位。从调研结果来看,意见也十分一致,草案最终明确赋予了其法人地位,符合党中央有关改革精神,有利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虽然在宪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但是没有明确的民事法律地位。调研发现,现实中由于没有民事主体身份和地位,很多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时无法从事一些民事行为,比如签合同,去银行开户等等,阻碍履行公共管理事务。鉴于此,草案做出了明确,规定居委会、村委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看点5
加大民事权利保护范围
保护民事权利是民法的核心,也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务。草案继承了民法通则的做法,设专章规定民事权利的种类和内容。这一章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作为宣誓性的要求,这也为民法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
在人身权利方面,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在财产权利方面,草案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增设“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9900元钱的徐玉玉与父亲一起去派出所报警,回家途中身体出现不适入医院抢救,8月21日抢救无效死亡。事件一经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针对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现状,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虽然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个人信息保护”也应该作为民事权利,从民商法、侵权法的角度破解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难题。
考虑到在信息化社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个人信息权利是公民在现代社会当中享有的重要权利,草案专门做了针对性的规定。草案第11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确保依法取得的个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有意见认为,之所以把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民事权利,其目的在于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一旦被滥用,那么受害者可以从侵权法的角度维权。
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法保护范围
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都强调,要完善对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保护。草案此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民事主体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草案第120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体现时代性,草案还专门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和数据等进行保护。草案第131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同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定民事主体对作品、专利、商标、地理标识、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对比民法通则,其中的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均为此次新增内容。
看点6
鼓励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时造成受助人损害,做了好事还要赔偿,这几年,在见义勇为方面发生了很多典型案例。因此,此前的常委会审议当中,一些常委会委员一直都提出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求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今后“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救人未果反被追责”这种情况或将得以改变。
为了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草案第187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同时,草案第188条还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与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看点7
诉讼时效适应实践需要
为了不让法律权利睡大觉,法律规定了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利不受保护的法律制度。鉴于目前社会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此次草案对诉讼时效做出重大调整。
一般诉讼时效拟由2年增至3年
熟人之间借钱,司空见惯。但是钱借出去后,碍于情面,有时候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张口要求还钱,也不愿意打官司,觉得可以先商量,这样一来,很容易一不留神时间就会过个几年。但如果照现行民法通则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的规定,有人欠了你的钱却又不还,就要在两年内把他告上法院,否则就属于超过诉讼时效,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伴随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交易方式与类型不断创新,权利义务关系更趋复杂,要求权利人在2年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权利显得过短,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利,有必要适当延长。同时,考虑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经济流转,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使行使权利更加方便,导致普通时效期间缩短的趋势,草案在吸收司法实践经验后,对民事诉讼时效做出修改,将一般诉讼时效期间由现行的2年延长为3年。
未成年人受性侵成年后仍可“算账”
有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字在不断扩大,而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一旦这些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受害人家属觉得很耻辱,不少人都不愿、不敢公开寻求法律保护,有的受害人成年后开始自己寻求法律救济,却往往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即使法院受理案件,依据现行诉讼时效规则,也不可能获得胜诉判决,导致这类案件的加害人往往能够逃脱法律惩罚,造成受害者终身遗恨。
为了更好地保护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利益,给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后提供寻求法律救济的机会,草案此次对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案件的民事诉讼时效起算规则作出重要调整。草案第194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这就意味着如果儿童期遭遇了性侵害,那么即便当时没有主张自己的权利、追究侵害方的责任,年满18周岁后仍可以“秋后算账”,要求侵害方给予民事赔偿。
9. 司法考试民法考哪些重点
民法历来是司法考试中的所占分值最多的科目,2007年司法考试中民法就占到了97分之多专,故有“属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说法。民法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并融会贯通。司法考试考查的比较全面,但还是有重点可循,而且这些重点在历年的考试中反复考查。
民法总则部分,主要集中在意思表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诉讼时效、代理、特殊侵权等重点内容。物权法的重点主要包括物权变动、物权的效力、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合同法中,重点是要约规则、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和赠与合同等。婚姻法主要集中在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承担,继承法集中在遗产的分配这一重要考点上。知识产权法在14分左右,《著作权法》是重心,试题难度也最大。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命题越来越集中于侵权行为的认定。《著作权法》还易于考核权利主体、合理使用和权利内容。《专利法》易于考核专利的新颖性,《商标法》易于考核商标的构成条件。由于知识产权法愈来愈侧重理论考查,试题几乎都是拟制的案例,考生仅仅靠复习法条是绝对行不通的。建议在全面了解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或接受培训和辅导。
10. 民法60讲是什么
首先感谢大家对《民法60讲》的一如既往的信任与爱护。八年来,无数一届届的考生伴随这本书为代表的专题讲座系列,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还有的朋友虽然通过了司考甚至已经开始了律师执业,但也会每年买上一本新版的《民法60讲》,以示支持、留念抑或珍藏。2010年版本虽然换了新的教育机构名义出版,但仍然没有消减大家购书读书的积极性,在此作为作者我先谨致谢意了。
此时此刻,华灯初放,我坐在广州海珠区众合学校在中电数码城的一间办公室里敲键盘,窗外车水马龙纷纷攘攘,但我的心是清静的。中午来穗,袁锦校长给我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一本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畅销几十年的名著了,两位美国人写的。下午读之,心有有感,正好袁校长也反映众合教育的学员都想了解如何使用《民法60讲》等专题讲座系列如何阅读,能否写上几句话建议大家一下。只能从命,现学现卖加上我自己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写下以下文字,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 民法的学科特点以及司考命题的有特点
民法素称博大精深,的确有着非常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所以对于民法的学习重在理解。这一理解,一定要突出强调体系化的理解与掌握。可以这样说,孤立地掌握民法的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掌握的有多好,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迷失了其在民法理论框架下的位置的话。与此相适应,民法的司考命题也是重在考查综合性的知识体系,重视对民法基本概念体系与基础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考查。这里只举一例。司考中的民法命题,每年分值在近100分,涵盖的立法文件有25个之多,分别是:民法通则、民法通则意见、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物权法、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物业纠纷解释;担保法、担保法解释;侵权法;合同法、合同法解释一、合同法解释二、租赁合同解释;婚姻法、婚姻法解释一、婚姻法解释二;继承法、继承法意见;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等。这么多的知识体系以及立法文件,仅仅掌握各自的部分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各自的关系,还是主要的一个侧面。
所以,对于民法的复习,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体系、立法规范与生活(司法、或者真题)实例之间的关系,
同时,民法也显然是商经法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所在。这至少提醒我们在复习的进度上,我们至少要先安排民法的复习其次是商经法的复习,如果复习顺序搞颠倒了,可能效果并不妙。
二、 《民法60讲》做对了什么
一句话来说,《民法60讲》之所以在应试司考辅导领域的成功,就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法理、法条与实例的完美结合。具体稍微展开言之:
1.就其专题体例而言,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常见的民法教科书的章节结构,而是以知识集群为中心关注点,分为60个左右的专题,打破以上各个民法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立法文件之间的内容界限,只要在内容上具有共通性或者属于同一类法律现象的,就会出现在同一个专题里面,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周详的叙述或者得到总结。举例而言,前者,如’产品责任(加害给付)”一个专题,融合了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合同法解释一、民法通则、民法通则意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所有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这样大开大合、众横捭阖的叙述,在各类民法教材与辅导书中都是不常见的。但确实迎合了司法考试的命题复习应对需要,极大地方便了考生的复习;后者,如“合同终止”一讲里关于合同解除的情形,整合了我国列入司考范围内的民商法、经济法20多个部门法关于各类合同解除的规定,统一列在一起,既让读者一目了然,也极大减轻了读者自己总结的困顿。
2.就其每一专题下的内容而言,以理论体系为框架展开,在叙述上紧紧围绕现行法律法规的主要法条,但在每一部理论知识与法条内容展开的时候,都会及时附上生活中简单易懂或者过往司考命题中的典型例题,予以辅佐读者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而唯恐有所偏差。即使每一位读者在理解的某一个知时节点上有偏差,也会予以及时的自我自觉纠正。这样,读者会觉得时时与作者在一起共同思考同步思考而不会有所偏离,利于自学。
三、 阅读《民法60讲》的若干建言
在以上认识背景下,我对大多数读者(具体因人而异,不好适用于每一位读者)阅读本书的应注意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以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 关于阅读时间的选择
建议包括三点:
(1)拿到书就开始阅读,要早越好。由于司考复习量太大,所以尽早复习利用复习的时间越长考试效果越好这是公开的秘密了。在所有学科里面,民法是应该最早启动复习的一个学科之一,至少要早于相关的商经法、民诉法、国际经济法的复习。其次,要在做各类试题之前至少先把本书读透一遍。这样,关于本书的复习起点,对于多数考生尤其大三生来讲,最迟在4月底应该阅读了。
(2)在复习的中段也就六七月份,应该开始第二遍的复习,这一阶段可以配以大量的做题。
(3)在复习的末段也即八九月份,也应该进行至少第三遍的阅读,查漏补缺,重点突出。
2. 阅读次数的设定
不好下定义说究竟读多少遍最合适。但从过去七八年不少考生来函来信发帖子反映的情况看,他们都是至少看了3-5遍或者5-7遍的规模,才最终依赖这本书掌握了民法的体系的,当然也有看了更多遍数的。我的建议是至少3遍。
3. 书阅读越薄
但是,每一遍并不是均等下功夫的。真正会读书的人,都是将书阅读越薄而非相反的。具体而言,第一遍应该全神贯注的、一气呵成的、全面系统的精读一遍,以整体掌握本书的脉络同时也就是司考中的民法的体系结构,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细节。第二遍的阅读,应该把已经掌握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舍掉,有选择地阅读每一个专题的部分内容甚至只选择阅读某些专题的内容,同时配以练习题来阅读以随时强化一些未掌握的专题的部分内容。第三遍,完全应该查漏补缺的阅读,以补强、纠正个别的内容体系。
以上3遍的安排是虚指。如果你打算阅读5遍,可以把前两遍当做上述第1遍;把第三、四遍当做上述第2遍;以此类推。
4. 交叉阅读
在2010年的版本上,阅读《民法60讲》还要处理好与《配套练习》、《配套核心法条必背》的相应民法部分。我的具体建议是:
(1)关于配套练习,最早在第2遍之后再配合着做。原因是,一则配套练习题的难度并不低,在还没有掌握知识体系之前,过早做有暴殄天物之嫌,如八戒吃仙人果,未尝到滋味又徒增浪费时间与试题本身。另外,在做配套练习题的时候,发现错题的话,一定要回到《民法60讲》的书本中去,查找原因,补强加强。
(2)关于配套核心法条必背,最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每一讲之前,先熟读两遍本专题所配的核心法条,再来看专题的内容。坚持阅读《民法60讲》的每一遍前都这样做,也可以在阅读完每一讲之后再熟读一遍。坚持,坚持。
这样,配套核心法条必背的编撰目的就达到了,你作为读者也会享受到法条、法理与实例相结合的学习乐趣与效果。而且,你在阅读每一讲的障碍与难度也会大大降低了。
5. 带着兴趣阅读
多年来我一直坚信,民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趣味盎然的学科。至于很多读者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没有感受到民法之乐趣,那多数是因为教书者的无趣或者教科书的乏味所致。但我相信,《民法60讲》可能存在很多很多的缺点,但在趣味上始终是不缺乏的。带着趣味来阅读一本书,是阅读也是学习的高境界,也是学习高效率的内因所在。如果你能在阅读《民法60讲》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了是为了一场考试才逼迫自己来阅读这本书的初衷,而沉浸在哪怕暂时沉浸在纯粹学习民法知识的乐趣之中,所谓无意插柳柳成阴,你最终会发现自己获得了最大的收获。
祝阅读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