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微传播司法

微传播司法

发布时间: 2022-05-22 07:47:11

Ⅰ 你觉得社会舆论对法律的判决会有影响吗

有多大不好说,但是肯定有影响。

对于“社会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确实有法学教授做过相关实证研究,一位是徐光华教授,一位是白建军教授。二位博导,都是热衷于进行实证研究的刑法学者,尤其是白建军教授的论文。

在徐光华教授在论文中总结了130份判决,其中23份,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白建军教授曾总结2000年以来的刑事判决,共32万份,其中无罪判决仅586个,而受到舆论影响的无罪判决就有8个,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回归到个案上来,舆论的监督对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许霆 ATM 机盗窃案”,由于民意的影响,从无期徒刑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崔英杰杀死城管案”顺应民意判处死缓;“邓玉娇刺死官员案”最终判处防卫过当并免于刑事处罚;“深圳机场梁丽拾金案”无罪处理。这类案件因为行为双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最终也确实影响了判决,可这类判决的基础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间内对民意进行回应,有的则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维度,比如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没有民意,邓玉娇至少会判缓刑。”

当然不能只着眼于这类案件,同样是因为舆论的关注,比如对“齐二药假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关注,最终推动《刑法修正案(八)》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修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构成要件并加重其法定刑。这就是舆论关注的正向反馈。

所以社会舆论确实对法律判决有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正向反馈也有负面反馈,可不论如何,司法还是应保持其独立性,以塑造其权威性。这有赖于整体法治环境、法治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众个人素养的提升。而这恰是如今转型升级的中国的阵痛点。

Ⅱ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从何种定义来看,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够公正就在他的独立性,难为外物左右。法律并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断地在实践当中进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为大多数人意见的集合体,符合绝大多数人关于公平正义的判断标准。
我们维护的所谓的司法公正,一是让绝大多数人在某一次案件审判的结果中感受到公正,这是严格执行法律就可以获得的效果;二是维持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的公正形象,这个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证每一次审判结果的公正之外,还需要司法的独立和公开。比如三权分立使得权利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司法公正的信赖和信心,而司法过程透明公开,也能有效的杜绝权利的腐败,堵上造谣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过程是对原有规定的变革。凡变革必有流血者,足够惨淡才足够触目惊心,才能使社会为之颤动。迟到的是正义不是正义,微小的声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须要有很大的、足够盖过一切的声音,这,才是力量。
其次,舆论是民意的基础,而网络舆论却不一定是。首先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广泛性和匿名性,这就导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谣言,产生更多不理智的无效言论,更容易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被有心人操纵利用,也使得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权威和领袖的优势减弱。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络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为对于事件本身关键点的关注被弱化而剑走偏锋,转为无法推动事件解决的人身攻击。比如在于欢案的审判中,近一半的网络舆论的重点都在于不理智地抨击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关键其实在于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职守以及防卫是否过当导致量刑是否准确。
最后,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却是一定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的。有部分案件在舆论的推动下进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审判,比如苏格拉底之死,比如邓玉娇杀人获无罪释放。但是,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还是更贴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们不得而知。
同时,正是对这些案件的大肆宣传使得民众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舆论高于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谈何公正?
这个社会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更是泛滥。试想一下,这些偏激的观点一旦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还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Ⅲ 未经他人允许,使用、传播他人肖像(比如照片、图片)之类的行为,并加以恶搞算不算侵犯肖像权

肖像权的内容包括: (1) 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用专有权。 (2) 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 就是侵犯肖像权。

Ⅳ 传播暴恐视频违反了什么法律

法律分析:传播暴力血腥恐怖音视频属于违法行为,制作、传播、非法持有暴恐音视频,一经发现,公安机关将依法处理。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条 参与下列活动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二)制作、传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物品的;(三)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服饰、标志的;(四)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 以制作、散发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过讲授、发布信息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Ⅳ 传播艾滋病犯法吗

明知自己已经是艾滋病患者,对方毫不知情,故意以各种手段使对方感染艾滋病,是犯法的。

Ⅵ 现在网络上的微影代理怎么样合法吗出售他们的资源会不会侵权啊

挺好的,不合法

Ⅶ 昨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杭州快版权的通知函说我们侵权,是16年发的文章,也就几百的浏览量,但是我们没有盈利

我国《著作权》第9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①作者;②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根据这一规定,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包括两类:作者和网站管理者。作为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不必多言,而网站管理者对其网页的整体享有著作权。网页从文字、颜色到图形,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特定的排列组合,而且网页也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如存储在电脑硬盘上,打印到纸张上,具有可传播性。网页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网民的吸引,因而网站管理者都非常重视网页的设计,而且经常性地对网页进行改进,并对于大量来自传统媒体和网络上的信息,网络管理者必须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加以编辑。在这些过程中,网站管理者在智力上、精力上和物质上都有较大的投入。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它应该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而网站管理者则应视为作者,享有著作权。
⒉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
著作权客体即指著作权所保护的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⑴文字作品;⑵口述作品;⑶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⑷美术、摄影作品;⑸电影、电视、录像作品;⑹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⑺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⑻计算机软件;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另外第5条还规定了一些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形式:“本法不适用于: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进一步明确了作品的定义:“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构成基础是作品的数字化,因为作品(包括录音制品)进入网络环境的首要条件是将其数字化,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传播的也是作品的数字化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对作品的利用也离不开数字化的操作。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实质上是将该作品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固定在磁盘或光盘等有形载体上,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表现和固定形式,对作品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等法定要件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包括其数字形式。由于我国著作权法未对作品的数字化形式作出明文规定,因此数字化问题是互联网的应用给我国著作权法司法实践所引发的重要法律问题之一。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明确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即明确了作品的数字化形式仍属于著作权法客体范围,从而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网络环境下还存在着大量同样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例如网页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内容等均具备著作权法对作品所要求的基本要件,但因无法归类于著作权法第3条所规定的作品类型而无法对其实施司法保护。对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也作出明确规定,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该司法解释实质上结合网络环境下作品的特点而扩大了著作权客体的范围,将对网络环境下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但未被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作品形式同样予以著作权法保护。但对于此类作品的认定,该司法解释中未加规定,显然还需进一步明确。
⒊ 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权利内容
著作权第10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归作品的作者所有。但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作品被使用的方式主要体现为现行法律所未加以规定的网络传播方式。因此,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公约》(WPPT)增加了“向公众传播权”(Right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WCT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所享有的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获得这些作品的专有权利。WPPT第15条规定,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对其享有版权邻接权的录音制品授以“因广播和向公众传播获得报酬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一次性合理报酬的权利”。这两个国际公约的规定,基本上代表了国际上解决此问题的主导意见和办法。国内各界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探讨和争议,目前也基本趋向于认同将网络传播理解为作品使用的一种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此种方式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向公众传播权的确认,为著作权人对其作品、表演者和录音制品作者对其录音制品增加了一项专有权,即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或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应包括:许可权、获得报酬权和禁止权。许可权是指著作权人有权决定他人能否在网上传输其发表、未发表的作品;获得报酬权是指著作权人对经其同意或授权而传输其作品有权获得报酬;禁止权是指著作权人有权声明未经其许可不得传输其作品。一旦他人侵犯了作者的网络传播权,应根据《著作权法》第45条之规定,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世界知识产权著作权条约》还规定了“权利标识权”和“反解密权”这两种著作权人可以享有的权利。权利标识权即:著作权人有权禁止他人删除或更换由著作权人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名称、作者、“著作权保留”等事项的标识的权利。这一规定可以有效地弥补网络作品著作权人身性权利保护上的脆弱性。反解密权即: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对其加密的作品进行解密的权利。未经许可的解密人以及提供或从事解密的服务者,均为侵权人。
此外,在著作权的使用权的几种传统形式方式中,如出版、发行、复制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其传统概念也受到了冲击。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对使用作品的方式的含义的规定,复制,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发行,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出版,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在网络环境下,当作品一旦转换成为电子数据或电子出版物上网,即可为公众所阅读浏览,从而满足了网上社会公众的合理需要。然而这种形式并不符合法律对“复制”、“发行”的概念规定,因而不属于向公众发行。事实上只要通过某种形式满足了公众阅读、了解作品内容的合理需求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均可被视为发行。[④]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作品转播媒体的出现,从实际上已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出版与发行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对某项作品只需制备一份即可满足网上用户购买、租赁、阅览的需求。网络的应用使得传统复制发行手段所需内容载体如书、纸张、印刷、包装等环节的成本已不复存在或降到极低,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下的出版、发行的工作与服务方式。以网上订阅为例,读者仅需在网上办理订阅手续后即可通过电子信箱定期收到杂志社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出的杂志。网上杂志社作为杂志的出版发行者,无须实施任何形式的印刷、复制,只需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即可完成发行。因此为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应对传统法律上的出版、发行、复制等作品的使用行为的概念予以扩充,以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更为周延。
三、网络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网络著作权相对于传统著作权而言,在法定性、专有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
⒈ 法定性方面,法律对网络著作权的确定滞后于相关的司法实践。在法律确认网著作权的地位之前,司法实践已经援用以往的著作权理论做出了大量判例。
⒉ 在专有性方面,作品的专有性受到冲击,由于网络具有方便、高效、普及的特点,作品“上网”后,将极大地削弱网络作品的专有性,著作权人无法控制其他人对其作品的使用,需要指定新的许可制度。
⒊ 在地域性方面,著作权的地域性产生动摇。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跨国性特点,网络作品的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无法判断一件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应当依从哪国法律,在哪个国家地域内有效。专家认为,网络作品著作权地域性的消失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之间的总冲突”。
相对于技术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既能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又能促进网络作品的快速发展,就成为立法界和司法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侵权形式
⒈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
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⑴ 对著作权人享有权利的作品进行数字化传输的行为未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网络传输是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未经授权是指行为人使用他人作品没有征得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的同意,包括没有取得任何著作权使用许可、超越著作权许可使用范围。
⑵ 侵权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包括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在内的一切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⑶ 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人权利受到侵害。因网络传输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权利人受到的侵害主要是著作财产损失,包括权利人现有财产的减少、应得的许可使用费的灭失、使用人通过使用获得的利益等。
⑷ 行为人的网络传输行为与权利人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通过网络传输他人作品的行为是导致著作权人受损害的原因时,行为人的网络传输行为才能构成对著作权的侵害。
⒉ 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形式
⑴ 传统媒体侵犯网络著作权引发的纠纷
1999年,中国第一例网上版权官司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犯著作权案开庭审理,法庭做出侵权认定和一审判决:被告未经许可,在其报纸上刊登了原告发表在网上署名为“无方”的作品《戏说MAYA》一文,侵犯了原告的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依照著作权法第46条第2款规定,被告应停止侵权,刊登致歉声明,支付报酬和赔偿损失924元。
⑵ 网络侵犯媒体著作权引发的纠纷
1999年9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公开审理了“王蒙等六位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其作品版权案”。法庭认定被告未经许可传播原告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构成侵权,判决被告停止在其网站上使用原告的作品、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刊登声明向原告公开致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万余元。
⑶ 网络侵犯网络著作权引发的纠纷
2001年,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和搜狐网互相指责称对方大量抄袭自己的体育、财经等频道的内容,双方为此三次对簿公堂,直至2003年12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做出重审判决:法院判决搜狐网败诉,搜狐网应当赔偿新浪人民币21万元。
从国外和国内实践中已经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上常见的著作权侵权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 网络使用者或网络服务商在自己设立的网页、电子布告栏等论坛区非法复制、传播、转贴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② 将在网络上传输的他人作品下载并复制成光盘,例如将在学术网络上的电子布告栏中发表的文章,下载并烧制到随书附赠的光盘中,同杂志一并出卖,获取利润;
③ 行为人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件上载到网络或从网络上下载进行非法使用;超越授权范围的使用共享软件,使用期满不进行注册而继续使用等;
④ 未经许可将他人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提供到网络上进行公众交易或传播,或者明知是侵害权利人著作权的复制品,仍然将其在网上散布。
⑤ 侵害网络作品著作人身权的行为,包括侵害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如将电子邮件转贴到新闻论坛或BBS站上进行发表;整理编辑网络信息时,删除作者签名档案或在他人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姓名;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时,擅自进行修改、删节,侵害作者的修改权;
⑥ 擅自破解著作权人对作品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例如对作品进行解密、对电子水印进行破坏,或专门生产和提供破解设备、技术以方便他人侵权等。
在技术领域,可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上仅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版权侵权行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侵权方式也会日益增多,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便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对侵权行为进行预防和制止。

Ⅷ 传播他人照片违反的是什么法律

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法律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

1、未经本人同意;

2、以营利为目的。

常见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主要是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对于侵犯肖像权行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

例如请求交出所拍胶卷,除去公开陈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或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请求权,不以财产损害为要件。

(8)微传播司法扩展阅读:

我国版权与肖像权冲突的案例:

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肖像权和版权的冲突,较多地体现于演员剧照中的肖像权问题。

2002年,话剧《茶馆》中“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发现其在《茶馆》中的剧照被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使用在广告展示架和灯箱上,且该剧照是由《茶馆》著作权人北京电影制片厂许可给饭店使用,因此蓝天野将该饭店和制片厂诉至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法院认为,肖像作品上存在着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双重权利,但两权利仅仅是聚合,不是吸收,肖像作品著作权的行使不能湮灭肖像权。鉴于饭店使用的是集体剧照,且不具有直接的营利目的,二被告的行为没有侵犯肖像权,最终判决二被告因使用《茶馆》集体肖像向原告支付肖像使用费6000元及其他合理支出。

2014年,知名演员吴奇隆发现,羽西化妆品专柜未经其本人授权,在产品包装、宣传册等处使用了他在电视剧《步步惊情》中的剧照,认为羽西侵犯其肖像权,遂将羽西化妆品生产商尚美公司等诉至法院。

尚美公司等则抗辩称,羽西化妆品已与《步步惊情》电视剧著作权人唐人公司签署协议,涉案五组剧照均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本案最终以调解结案。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肖像权

人民网-如何化解版权和肖像权的冲突?

Ⅸ 我在微众银行贷款逾期70天说要起诉我是真的吗

这个是真的起诉,他是要先给你发送律师函,如果你再不还钱的话就会起诉,这个是不会开玩笑的。
1. 微众银行贷款没还或者说故意不还,会面临被起诉的危险。一旦法院判决微众银行胜诉,那么借款人除了要支付需要还的款项外,还要支付双方诉讼费用和巨额罚款。如果借款人拒不执行,那就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在信用业务中最重要的是保留证据,无论是合同、银行流程、截图还是记录。建议将谈判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日后维权。银行的目的是收回贷款。借款人的目的是为了延迟还款。
2. 事实上,总体上没有冲突。关键是时间,你可以要求延长贷款期限,或者重新制定贷款合同,适当增加一些利息。你也可以继续谈判,争取一个有利的结果。虽然微众银行不会像一些高利贷者那样恶意收钱,但它也会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贷款人的亲戚朋友来收钱。一夜之间,亲戚朋友就知道你不欠钱了。
3. 如果微众银行贷款逾期,必须在会议上进行调查。信用调查被玷污,不仅会影响未来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还会扰乱严重人群的日常生活,如无法购买火车票和机票,孩子不能正常上学等。如果微众银行不偿还贷款或故意不偿还贷款,就有被告上法庭的风险。一旦法院判定潍中银行胜诉,借款人不仅要支付所需金额,还要支付双方的诉讼费用和巨额罚款。如果借款人拒绝执行,就会被列入不诚实执行人的“黑名单”,甚至面临监禁。
拓展资料:欠了款没有还,催收公司有可能吓唬你或者说打电话给你的亲朋好友,用各种方法或者吓唬你,但是起诉的话会给你发个律师函,提醒你或者法院会打电话给你的。
操作环境:华为nova7Pro 2.0.0.168

Ⅹ 随意传播别人照触犯法律法吗

法律分析:在网上到处乱发别人的照片算违法的,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但不等于犯罪。我国的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该民事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其中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为非财产性责任方式,赔偿损失为财产责任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侵权责任的确定一般如下:

1、以“营利为目的”的,是以营利目的作为赔偿的标准。即无论是否“情节严重”,也无论是否赢利,只要非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赢利,且肖像权人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2、对于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肖像权的,就是说侵害肖像权精神利益损害赔偿的确定,是以“情节严重”这一基本标准为标准。情节轻微,不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不判定物质方面的赔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热点内容
和平法治公正 发布:2024-12-26 12:05:35 浏览:841
新源公司法人 发布:2024-12-26 12:02:41 浏览:561
电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2-26 11:56:54 浏览:593
有关于经济法搜题的公众号 发布:2024-12-26 11:47:20 浏览:386
自治区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1:46:02 浏览:19
湖南水务行业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1:43:39 浏览:731
公司解雇怀孕员工最新劳动法如何赔偿 发布:2024-12-26 11:13:28 浏览:376
援额法官 发布:2024-12-26 10:31:27 浏览:861
深圳电大经济法基础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发布:2024-12-26 10:24:09 浏览:114
注会税法和经济法 发布:2024-12-26 10:16:57 浏览: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