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袁彬刑法

袁彬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5-23 09:33:17

❶ 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明朝富有特色的厂卫制度是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结果,厂卫包括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两大系统。本文从基本史料出发,简要廓清这一制度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及其主要职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历史原因,并试图对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做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明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阶段,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在其政治制度上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厂卫制度。《明史·刑法志三》中载有: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设立锦衣卫,逐渐形成的厂卫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中一块独立的单元,从其产生到其最终消亡历经200余年。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教材对于这一制度的普遍性结论一般都类似于此:“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也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将这一制度视为明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结果。

一、厂卫的产生及发展消亡过程

厂卫是厂和卫的合称,指的是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卫,指锦衣卫;厂,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因为二者关系密切,后人将这两大系统合称为厂卫制度。它们的产生渊源、发展情况、最终消亡的基本概况大致如下: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有关于锦衣卫的来源,《明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即吴王位,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督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銮仪司隶属。六年造守卫金牌,铜涂金为之。长一尺,阔三寸。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纂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掌于尚宝司,卫士佩以上直,下直纳之。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慰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ii]

锦衣卫下设经历司与镇抚司,经历司主管文卷出入;镇抚司分南北,南镇抚司管理本卫的法纪、军籍,北镇抚司专理诏狱,。锦衣卫的长官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在其组织内,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佐官有同知、佥事、镇抚、千户所;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到其晚年的时候鉴于锦衣卫权势太重,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下诏书“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iii]取消锦衣卫。然而在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永乐元年(1403年)重新又恢复锦衣卫的所有设置和权力。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经过中间短暂取消到永乐元年(1403年)重设,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锦衣卫才退出历史舞台, 前后共存在了200 多年。

东厂:官署名。据《明史》中记载:“东厂之设,始于成祖。……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iv]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

东厂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后, 一直与锦衣卫并存, 存在时间前后长达200 余年。

西厂:官署名。成化年间,宫中出现“妖人”李子龙用符术与太监勾结私入大内,明宪宗借此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分别设西厂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领缇骑倍东厂。”5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于成化十七年(1482年)随之解散。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于正德元年(1505年)复开,其权势超过东厂。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凌迟,西厂又被撤销。西厂存在时间很短,仅十年左右。3f"C!l]Xu

内行厂:官署名。正德年间太监刘瑾当权,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他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便于控制,正德元年(1505年)“瑾又修薪司外薪厂为办事厂,容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自领之。京师谓之内行厂。”6

刘瑾亲自统领内行厂,比东厂、西厂更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到了此时,刘瑾当权,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都是刘瑾的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内行厂被撤销。Z

WS2q4/S 内行厂前后存在不足5 年。

明朝为了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朱元璋开始设立锦衣卫,最终形成了厂卫制度。 “在组织形式上,厂卫是两个系统,但关系极为密切。且不论他们的直接的顶头上司,都是皇帝,俨然是一个猎人,手牵两条猎狗。”7这一制度对明朝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或隐或明的影响。

二、主要职能

从明朝厂卫的产生、发展、消亡来看,它伴随了明王朝的终了,可以说厂卫对明王朝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厂和卫各自的职能出发,试图分析各自职能之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锦衣卫:《明史·职官五》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8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至于“缉捕密缉”,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即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

锦衣卫另一项职能是“执掌廷杖”。 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廷杖据史料记载始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杖打大司空刘据,其后各代都有过廷杖的记载,不过只是少数。但是到了明代,廷杖制度化了其次数之多,手段之狠,为历史罕见。此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有明一代,史书中关于廷杖的记录却是连绵不断的。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纷纷劝谏,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劝谏南巡的146位大臣,结果打死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的 “大礼仪”事件,明世宗因此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以皇帝名义下令廷杖工部侍郎万憬一百。太监们先到万憬家把他痛打一吨,然后再拖到朝门前,由锦衣卫行刑,万憬被打得遍体鳞伤,四天后不治身亡 ...…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诏狱,廷杖,立枷之下,士大夫不但可杀,而且可辱,君臣间的距离愈来愈远,天皇圣明,臣罪当诛,打得快死而尤美名之曰恩。礼貌固然谈不到,连主仆间的恩意也因之而荡然无存。”9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更加方便了明朝的皇帝压制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

随着锦衣卫的权力越来越大,“结果皇帝对他给予锦衣卫的广泛权力警惕起来,也认识到了专门依赖锦衣卫搞调查工作的危险性。他于是更转向被委派负责东厂的宦官们,他们在秘密工作中终于超过锦衣卫,有时甚至也直接调查锦衣卫。”10

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盖迁都后事也。”11,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其权力甚至超过了锦衣卫,只对皇帝负责,不经过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东厂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 ““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12。

西厂: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内行厂:内行厂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内行厂的权势极大,东西厂也在它的侦伺之中,较之东西厂,其滥施的刑狱有过之无不及。内行厂自创刑罚,“罪无轻重皆决杖,永远戍边,或枷项发谴。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13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特务部门,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集保卫、侦查、控诉、审判、执行职权于一身。因此可以说二者的性质和任务是一样的。而二者同时也是存在差异的:其一,锦衣卫是军队,东厂、西厂、内行厂则不是军队性质的组织,可以说是纯粹的特务组织。其二,锦衣卫的长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担任;而东厂、西厂则由太监统领的。其三,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下。

卫与厂结合在一起,保卫职能、警察职能、行政职能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政警合一的特务系统,适应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他们之间相互勾结、相互倚重,都是皇权专制集权金字塔下的一块块砖石。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

❷ 历史上的锦衣卫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所创头戴凤翅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分功能形同今制宪兵、国家安全局及总统府参军长。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FBI,如在朝鲜万历之战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传统意义上,锦衣卫三大特征为飞鱼服,鸾带,绣春刀。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与东厂、西厂。
[编辑本段]历史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10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9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不诡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血腥的统治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长,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历任指挥使
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综合各种蛛丝马迹来看,有明明白白的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打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把自己也牵连进去陪葬了,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垫背。第二代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正是他通告的朱元璋,当然在疯狂的蓝玉案后,被老朱一杯毒酒搞定。此后到建文时代都没有常设。锦衣卫 第三代比较出名,成祖时代的纪纲,历史上他负责用雪压死了解缙,永乐十四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砍了。因为执掌锦衣卫时的种种恶行而被列入《明史·佞幸传》的第一位。此后按步升迁了几位,有一个是蒙古人赛哈智。 英宗继位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上说他们“皆谨饬”。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的老大,然后在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紧接着景泰朝的清算开始,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弘治朝的牟斌也是个厚道人。[1] 指挥使马顺象牙腰牌 正德时,卫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公公倒台后也归天了。接棒的是钱宁,这位同志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更是跟武宗皇帝睡在同一张床上,“如胶似漆”,还顺便认了皇帝做干爹,名札上直接写“皇庶子钱宁”,不过后来还是倒在了另一位皇帝亲近江彬手里。江彬继任了锦衣卫指挥使和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而且同时还管了东厂。正德朝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钱宁和江彬“诱使”皇帝干的。正德一死,江彬也就被剐了。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换得勤快,开始是朱宸,不久是骆安,然后是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人。之后就是陆炳,严嵩的同党,不过却是被夏言逼得,而且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终。但是死后在隆庆朝还是被清算了,万历的时候张居正出来替他说话,身后才得保持。嘉靖三十九年陆炳退休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他干到了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还是栽在魏忠贤手里了。接任的是田尔耕,崇祯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养性,也就是骆思恭的儿子。之后大概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酷刑
锦衣卫木印锦衣卫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杖责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刷 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 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坐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
编制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 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编辑本段]业务职掌
锦衣卫的业务职掌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这一句话就包括了锦衣卫的两大执行机构与职权: 一、大汉将军: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可以说和一般禁卫军毫无不同(只有职掌廷杖此项为锦衣卫独有)。 二、经历司和南、北(名称,非方位)镇抚司:这一方面即为锦衣卫与一般禁卫军不同的特点,分述如下: 1、经历司: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 2、南镇抚司:主管一般卫、所部队人员之犯罪侦查、审讯、判决、情报以及军事武器之研发事项(等同后世之宪兵队、军事法院、军事检查署以及军备局之结合体)。 3、北镇抚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肃反肃贪,独立侦讯、逮捕、判决、关押权力(诏狱)以及反间谍事项。(等同后世之国家安全局、调查局、香港廉政公署之结合体)。 其外,也曾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朝鲜万历之战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编辑本段]影响与评价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而且明朝特务机构使上至藩王宰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监视之下,稍有拂逆,便家毁人亡.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之亡。也有人认为,正因为崇祯时期,锦衣卫权限大为削弱,所以导致官场腐败变本加厉,间接引起大明朝的灭亡。

❸ 明朝四川奉直大夫何广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何广(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明代广昌(今江西广昌)人,何文渊第三子。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后为刑部主事、广东司郎中。因秉公执法,拒绝都指挥袁彬所托讼事,名气日增。成化四年(1468),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深入民间,考察民情。得知兴化县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百年后仍交牛租谷;福安、宁德银矿久绝,仍课税,均上奏朝廷以减免。寿宁银矿盗采者千余人,募兵擒其魁首。其举措深得民心。后迁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皆有政绩。成化十六年(1480),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兼提督紫荆、雁门、居庸三关要塞。转左副都御史。岁饥,奏免杂办及户口盐钞十分之四。成化二十年为刑部右侍郎。是年秋,陕西、山西旱饥,人相食。二十一年正月,奉命前往山西赈灾,了解实情后,奏请朝廷发内帑、卖淮盐,得银三万两;又劝导富户卖米数十万石以救贫,并实行以工代赈。从而救活灾民40万人,招回流亡人口14万户。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孝宗继位,阁臣万安、刘吉忌何广刚正,将其外放为南京刑部尚书。其时,长江沿岸芦洲良田,尽为宦官侵占,农民缺田,生活困苦,他不避风险,上疏奏言:“民之无食,国将危卵,宜将芦洲良田尽还于民,以利生息”。帝准其奏,命其全权办理。何广将洲田按农户丁口发还,并对劣迹昭著的宦官,按律治罪,深得百姓拥护。弘治元年(1488)正月,经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何广返朝接替杜铭为刑部尚书。就刑狱之事直言上疏,为大学士刘吉所忌恨,借事夺其俸禄。后又遭御史邹鲁诬陷,辞职归里。弘治十五年(1502)卒。正德十一年(1516),赠太子太保。十二年,赐谥“文肃”。何广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史学皆有研究,著述有《椒丘文集》、《周礼集注》、《策府群玉》、《宋元史臆见》、《文苑群玉》、《唐律群玉》、《续编百将传》、《贤琬琰集》等。何源:精通经史的刑部侍郎何源(?~1589),字仲深,号心泉,明广昌县(今江西广昌)盱江镇人,何广弟何乔年五世孙。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初授嘉兴县令。在任上,他为乡民郭杰洗雪十年冤狱,将杀人真凶郭明正法,被县人誉为“神君”。巨商吴瀛倚仗总制之势,欲增盐课,何源以倭寇骚扰,百姓疾苦,不宜增加为由向总制陈述,得到总制谅解。嘉兴、湖州连遭地震、水灾,何源上疏朝廷,请求缓征白银6000两,米3000余担,用原五年剩余下来的库存银米补缴,减轻民众负担。四十一年,调为工部主事,奉命考察山西吕梁单家口大堤修筑工程,漕官提出降低民工伙食标准,引起河工哗然。何源上疏申辩利害关系,说:“法贵有常,前规既存,不如且仍旧制,”方得议止。隆庆初调吏部文选司主事,权相张居正托其照顾亲信,他拒不答允,托病辞归。后为吏部稽勋清吏司、考功清吏司,南京吏部侍郎。他在考察官吏,掌管品级、升迁、改调、黜陟诸事中公允清正,为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海瑞所称许。万历初,为刑部左侍郎,协同曾同亨制定有关刑法条例,审勘刑狱。因过渡劳累卒于任上。因为官清廉,卒时家徒四壁,竟无法入殓。灵柩经过吕梁时,军民扶柩号哭阻绝道路,抵家乡后,浙江嘉兴百姓不远千里竞相来广昌吊奠。谥“靖惠”,赠右都御史。著有《心泉集》25卷。何源精通经史,教授有方,一门三进士。长子何衢亭,通《春秋》,为宝佑进士;次子何光龙,精《礼记》,享淳进士;弟子莫如德,专攻《周易》,是淳佑进士。 何广(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明代广昌(今江西广昌)人,何文渊第三子。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后为刑部主事、广东司郎中。因秉公执法,拒绝都指挥袁彬所托讼事,名气日增。成化四年(1468),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深入民间,考察民情。得知兴化县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百年后仍交牛租谷;福安、宁德银矿久绝,仍课税,均上奏朝廷以减免。寿宁银矿盗采者千余人,募兵擒其魁首。其举措深得民心。后迁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皆有政绩。成化十六年(1480),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兼提督紫荆、雁门、居庸三关要塞。转左副都御史。岁饥,奏免杂办及户口盐钞十分之四。成化二十年为刑部右侍郎。是年秋,陕西、山西旱饥,人相食。二十一年正月,奉命前往山西赈灾,了解实情后,奏请朝廷发内帑、卖淮盐,得银三万两;又劝导富户卖米数十万石以救贫,并实行以工代赈。从而救活灾民40万人,招回流亡人口14万户。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孝宗继位,阁臣万安、刘吉忌何广刚正,将其外放为南京刑部尚书。其时,长江沿岸芦洲良田,尽为宦官侵占,农民缺田,生活困苦,他不避风险,上疏奏言:“民之无食,国将危卵,宜将芦洲良田尽还于民,以利生息”。帝准其奏,命其全权办理。何广将洲田按农户丁口发还,并对劣迹昭著的宦官,按律治罪,深得百姓拥护。弘治元年(1488)正月,经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何广返朝接替杜铭为刑部尚书。就刑狱之事直言上疏,为大学士刘吉所忌恨,借事夺其俸禄。后又遭御史邹鲁诬陷,辞职归里。弘治十五年(1502)卒。正德十一年(1516),赠太子太保。十二年,赐谥“文肃”。何广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史学皆有研究,著述有《椒丘文集》、《周礼集注》、《策府群玉》、《宋元史臆见》、《文苑群玉》、《唐律群玉》、《续编百将传》、《贤琬琰集》等。何源:精通经史的刑部侍郎何源(?~1589),字仲深,号心泉,明广昌县(今江西广昌)盱江镇人,何广弟何乔年五世孙。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初授嘉兴县令。在任上,他为乡民郭杰洗雪十年冤狱,将杀人真凶郭明正法,被县人誉为“神君”。巨商吴瀛倚仗总制之势,欲增盐课,何源以倭寇骚扰,百姓疾苦,不宜增加为由向总制陈述,得到总制谅解。嘉兴、湖州连遭地震、水灾,何源上疏朝廷,请求缓征白银6000两,米3000余担,用原五年剩余下来的库存银米补缴,减轻民众负担。四十一年,调为工部主事,奉命考察山西吕梁单家口大堤修筑工程,漕官提出降低民工伙食标准,引起河工哗然。何源上疏申辩利害关系,说:“法贵有常,前规既存,不如且仍旧制,”方得议止。隆庆初调吏部文选司主事,权相张居正托其照顾亲信,他拒不答允,托病辞归。后为吏部稽勋清吏司、考功清吏司,南京吏部侍郎。他在考察官吏,掌管品级、升迁、改调、黜陟诸事中公允清正,为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海瑞所称许。万历初,为刑部左侍郎,协同曾同亨制定有关刑法条例,审勘刑狱。因过渡劳累卒于任上。因为官清廉,卒时家徒四壁,竟无法入殓。灵柩经过吕梁时,军民扶柩号哭阻绝道路,抵家乡后,浙江嘉兴百姓不远千里竞相来广昌吊奠。谥“靖惠”,赠右都御史。著有《心泉集》25卷。何源精通经史,教授有方,一门三进士。长子何衢亭,通《春秋》,为宝佑进士;次子何光龙,精《礼记》,享淳进士;弟子莫如德,专攻《周易》,是淳佑进士。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❹ 传销app注册后有会犯法吗

会犯法。

传销,就是传销组织通过多层次(MLM:Multi-Level Marketing)、独立传销商来销售或提供劳务,每个传销员除了将货物销售以赚取利润外,还可以介绍、训练他人为新的传销人,并建立新的销售网络来销售公司货物,在公司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每个传销员也在自己的销售网络中获取相应的差额。传销方式在世界各地都较为流行,传销企业因此获取大量货物的差额利润,但并非佣金。正因为传销的巨大商业利润,趋使有些不法商人利用传销的方式开展非法传销,将正当传销演变为“网络连锁”等非法形式,变相聚敛财富、欺诈群众,从而连锁引发非法传销人追求财产为核心的各类型犯罪。
【拓展资料】
传销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两位数学系学生的天才想法,二人开始只是研究倍增学,比如1变2,2变4这样的数学模型。后来被引用到市场营销学中成为了传销。其实在美国也摸索了很多年,名称也不统一,有叫直销,有叫传销,直到1979年美国将传销正式立法--《反金字塔法》。 首先,非法传销有两层含义,既包括行政法意义上的非法传销,也包括刑法意义上的传销犯罪。行政法意义上的传销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拉人头;二是收取入门费;三是团队计酬。以上任意一种都是违法行为,只要具有一种形式即可构成传销。而刑法意义上的传销只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拉人头;二是收取入门费,且必须两种情况都具备。与行政法意义上的非法传销相比,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不包括团队计酬式传销,可见刑事立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传销犯罪入罪门槛关注点主要是加入传销组织的人数,立法的意旨在于防止传销组织的扩张,防范传销的受害者人数增加。
由于“拉人头”和“收取入门费”实际上并没有经营活动,其本质是诈骗,所以现在刑法意义上的传销就是一种诈骗式传销。因此,我国刑事立法规定的非法传销犯罪的构成要件比行政法规对非法传销的规定更为严格,构成行政法所认定的非法传销,未必构成犯罪。

其次,提到非法传销,不得不讨论的就是团队计酬模式的定性问题。由于其并不属于诈骗型传销,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并没有将其作为构成此罪的行为方式之一,那么其是否可以构成其他犯罪呢?抑或者只能以行政法予以规范,并不构成刑法上的犯罪?若网络传销组织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务,不具备骗取财物的要素时,又应当如何处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团队计酬”式传销构成犯罪,但构成何罪又存在争议。张明楷教授认为,只要是传销(包括行政法意义上的传销)都可成立犯罪,只不过不同类型的传销涉及的犯罪类型不同,其中诈骗型传销(拉人头式传销和收取入门费式传销)可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而经营型传销(即团队计酬式传销)则可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非法经营罪;赵秉志教授认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同时包括了《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中的三种形式,即“拉人头”“收取会费”和“团队计酬”,应当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王恩海教授则认为,“团队计酬”式传销不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也不构成非法经营罪,但并不意味着不构成其他犯罪,若其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仍应进行犯罪化处理。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团队计酬”式传销只是行政违法,不构成犯罪。陈兴良教授和袁彬教授认为,不是所有的传销都能构成犯罪,只有诈骗型传销(“拉人头”式传销和“收取入门费”式传销)才能构成犯罪,即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经营型传销(即“团队计酬”式传销)只是行政违法,不构成犯罪。由此看来,学界关于“团队计酬”式传销的法律定性问题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共识。

❺ 传销为什么屡禁不止

近年来,国家对传销活动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为何还屡禁不止,甚至愈发猖獗?该如何治理传销?

入罪门槛高导致“立案难”

传销活动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立案难。“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对30人以上且层级在3级以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进行追诉。对于30人以下的,公安机关就不能立案了。”

查阅资料发现,刑法中关于传销犯罪的规定,只有第224条规定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关于该罪的定罪标准,则规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中: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30人以上且层级在3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

早在2013年,央视记者曾经到传销组织卧底,并与当地警方配合进行抓捕行动。结果,由于该窝点一共只有29人,最终警方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

“即使抓到组织、领导者,但将积极参与传销活动者排除在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外,只对其进行简单的说服教育,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叶飘零说,即使打掉一个组织者,很快会产生另一个组织者,而传销组织根本不会解散。

“之所以不对其他参加者进行刑法处罚,是考虑到很多参加者本身也是受害者。但是如果他们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袁彬说,从立法角度,可以考虑将多次参加传销的人员,纳入打击范围。

“正因为这样,实践中,对传销的认定越来越难,而群众就更难以辨识了。”

“可以通过受害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方式,增强揭露新型传销的针对性。”叶飘零建议,在传销活动的重灾区,还可以利用居委会和物业的力量,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将反传销宣传日常化。政府还可以设置举报奖励,提高大家举报的积极性。

“传销如此猖獗,根本上还是因为很多人抱有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引导公众树立合法致富、勤劳致富的观念。另一方面,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传销的危害,增强对传销行为的辨识能力。”

❻ 《最爱是中华》中提到朱元璋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叫什么

答案:锦衣卫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之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没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大意是说,刑法方面明朝独创的有三样:一是廷杖(在宫廷之上杖责官员),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三是建立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它所附属的镇抚司诏狱。

这三样之中,廷杖、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东厂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发明,西厂则是明宪宗的发明,此外,明武宗还发明了凌驾于东厂西厂之上的内厂(内行厂)。不过西厂、内厂(内行厂)存在的时间很短,东厂、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它们互相配合,二位一体,当时人称为“厂卫”。

锦衣卫随驾出行。

这些衣着华丽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仪仗队,日后却慢慢演变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❼ 800年前的特工是什么样

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特务组织,直接听命与皇帝,不受任何人调动。最早起源是1360年代初,朱元璋仍是吴王时代,且更早于称吴王时代:朱于著名之鄱阳湖水战鏖战数月毫发未伤且箭毙敌首陈友谅,即为此“亲军”(锦衣卫原名)护驾建功;创建亲兵卫都指挥使者名赖汉臣。朱元璋在建国后,猜忌多疑,怕对大臣对他不忠,因此随时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的服从、忠心不贰,要出朝之后也要对他恭恭敬敬,便设法派密探四出巡视。这是锦衣卫以及明朝特务机构的雏形。

后来,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直至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首任指挥使是杨宪(检校),后续是毛骧、蒋?、纪纲。

在朱元璋驾崩前,因锦衣卫“非法凌虐,诛杀为多”,于是大削锦衣卫的权力。后来,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是更新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永乐十三年《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被纪纲冻死雪地。袁彬官至特授勋上柱国、左军都督、升授光禄大夫,是最显赫的指挥使。锦衣卫直至李自成起义灭明后,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62年的历史。

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不诡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血腥的统治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负面影响。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编制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❽ 谁有《明史》的详细目录

第一 太祖一 第二 太祖二 第三 太祖三 第四 恭闵帝第五 成祖一 第六 成祖二 第七 成祖三 第八 仁宗 第九 宣宗第十 英宗前纪 第十一 景帝 第十二 英宗后纪 第十三 宪宗一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神宗一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神宗二◎光宗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熹宗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 志 卷二十五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六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七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八志第四 五行一(水) 卷二十九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卷三十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卷三十一志第七 历一▲历法沿革 卷三十二志第八 历二▲大统历法一上 法原 卷三十三志第九 历三▲大统历法一下 法原 卷三十四志第十 历四 大统历法二 立成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 历五 大统历法三上 推步 卷三十六志第十二 历六 大统历法三下 推步 卷三十七志第十三 历七▲回回历法一 卷三十八志第十四 历八▲回回历法二 卷三十九志第十五 历九▲回回历法三 卷四十志第十六 地理一 京师 南京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 地理二○山东山西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地理三○河南陕西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四川江西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 地理五○湖广浙江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福建 广东 广西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云南 贵州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分献陪祀 坛壝之制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册之数 笾豆之实祭祀杂议诸仪 祭祀日期 习仪 斋戒 遣官祭祀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仪注 祈谷 大雩 大飨 令节拜天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 礼三(吉礼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农 先蚕 高禖 祭告 祈报 神祇 星辰灵星寿星 司中司命司民司禄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 岳镇海渎山川 城隍 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礼四(吉礼四) 历代帝王陵庙 三皇 圣师 国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国马神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厉坛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 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 礼六(吉礼六) 奉先殿 奉慈殿 献皇帝庙 新王从飨 功臣配飨 王国宗庙 群臣家庙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 礼七(嘉礼一) 登极仪 大朝仪 常朝仪 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 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 朝贺东宫仪 大宴仪 上尊号徽号仪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 礼八(嘉礼二) 册皇后仪 册妃嫔仪附 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册亲王及王妃仪 册公主仪附 皇帝 加元服仪 册皇太子皇子冠礼品官冠礼 庶人冠礼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一 礼九(嘉礼三) 天子纳后仪 皇太子纳妃仪 亲王婚礼 公主婚礼品官婚礼 庶人婚礼 皇帝视学仪 经筵 日讲 东宫出阁讲学仪诸王读书仪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 礼十(嘉礼四 宾礼)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遣使之蕃国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 礼十一(军礼) 亲征 遣将 禡祭 受降 奏凯献俘 论功行赏 大阅 大射 救日伐鼓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 礼十二(凶礼一) ○山陵 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 礼十三(凶礼二) 皇后陵寝 兴宗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 皇妃等丧葬 皇太子及妃丧葬诸王及妃公主丧葬 卷六十志第三十六 礼十四(凶礼三) 谒祭陵庙 忌辰 受蕃国王讣奏仪 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为父祖丧仪 遣使临吊仪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赐祭葬 丧葬之制碑碣 赐谥 品官丧礼 士庶人丧礼 服纪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 乐一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八 乐二○乐章一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 乐三○乐章二 卷六十四志第四十 仪卫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 舆服一 大辂 玉辂 大马辇 小马辇 步辇 大凉步辇 板轿 耕根车后妃车舆 皇太子亲王以下车舆 公卿以下车舆 伞盖 鞍辔 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 舆服二 皇帝冕服 后妃冠服 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 舆服三 文武官冠服 命妇冠服 内外官亲属冠服 内使冠服 侍仪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乐工冠服 军隶冠服 外蕃冠服 僧道服色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 舆服四 皇帝宝玺 皇后册宝 皇妃以下册印 皇太子册宝 皇太子妃册宝亲王以下册宝册印 铁券 印信 符节 宫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器用 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 选举一 学校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 选举二 科目 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 选举三 荐举 铨选 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宗人府 三公三孤 太子三师三少 内阁 吏部 户部 附总督仓场 礼部 兵部 附协理京营戎政 刑部 工部 附提督易州山厂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 都察院附总督巡抚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 翰林院国子监 衍圣公附五经博士 卷七十四志第五十 职官三 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中书舍人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司顺天府附宛平大兴二县 武学 僧道录司 教坊司 宦官 女官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 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户部附总督粮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五城兵马司应天府附上元江宁二县 已上南京官 王府长史司 布政司 按察司 各道行太仆寺 苑马寺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茶马司 府州 县 儒学 巡检司 驿 税课司 仓库 织染局 河泊所 附闸坝官 批验所 递运所 铁冶所 医学 阴阳学 僧纲司 道纪司 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公侯伯 驸马都尉附仪宾 五军都督府 京营 京卫 锦衣卫附旗手等卫南京守备 南京五军都督府 南京卫 王府护卫附仪卫司 总兵官 留守司都司 附行都司 各卫 各所 宣慰司 宣抚司 安抚司 招讨司长官司附蛮夷长官司 军民府附土州土县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户口 田制 屯田 庄田 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赋役 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 食货三○漕运 仓库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 食货四○盐法 茶法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钱钞 坑冶 附铁冶铜场 商税 市舶 马市 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上供采造 采造 柴炭 采木 珠池 织造 烧造 俸饷 会计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黄河上 卷八十四志第六十 河渠二○黄河下 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运河上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运河下 海运 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淮河 泇河 卫河 漳河 沁河 滹沱河 桑乾河 胶莱河 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直省水利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 兵一 京营 侍卫上直军 皇城守卫 京城巡捕 四卫营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 兵二 卫所 班军 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 兵三 边防 海防 江防 民壮 士兵 乡兵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 兵四 清理军伍 训练 赏功 火器 车船 马政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大明律》 《大诰》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 刑法二 三法司 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 艺文一 经类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史类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 艺文三 子类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 集类 表 卷一百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 卷一百一表第二 诸王世表二 卷一百二表第三 诸王世表三 卷一百三表第四 诸王世表四 卷一百四表第五 诸王世表五 卷一百五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卷一百六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卷一百七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卷一百八表第九 外戚恩泽侯表 卷一百九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卷一百十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列传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后妃○后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后 孙贵妃 李淑妃 郭宁妃 惠帝马皇后 成祖仁孝徐皇后 王贵妃 权贤妃 仁宗诚孝张皇后 宣宗恭让胡皇后 孝恭孙皇后 吴贤妃 郭嫔 英宗孝庄钱皇后 孝肃周太后 景帝汪废后 肃孝杭皇后 宪宗吴废后 孝贞王皇后 孝穆纪太后 孝惠邵太后 万贵妃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后妃二 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 世宗孝洁陈皇后 张废后 孝烈方皇后 孝恪杜太后 穆宗孝懿李皇后 孝安陈皇后 孝定李太后 神宗孝端王皇后 刘昭妃 孝靖王太后 郑贵妃 光宗孝元郭皇后 孝和王太后 孝纯刘太后 李康妃 李庄妃 赵选侍 熹宗懿安张皇后 张裕妃 庄烈帝愍周皇后 田贵妃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兴宗孝康皇帝 孝康皇后 吕太后 睿宗献皇帝 献皇后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诸王◎诸王一 宗室十五王 ○太祖诸子一:秦王樉 汧阳王诚洌 晋王 庆成王济炫西河王奇溯 新堞 周王橚 镇平王有爌 博平王安氵戍 南陵王睦 英 镇国中尉睦 挈 镇国将军安氵侃 镇国中尉勤熨 楚王桢 武冈王显槐 齐王榑 潭王梓 赵王 巳 鲁王檀 归善王当冱 辅国将军当燌 奉国将军健根 安丘王当澻 寿钅林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诸王二 太祖诸子二:蜀王椿 湘王柏 代王桂 襄垣王逊燂 灵丘王逊烇 成钅具 廷鄣 肃王楧 辽王植 庆王勍 宁王权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诸王三 太祖诸子三:岷王梗 谷王橞 韩王松 渖王模 沁水王珵阶 清源王幼 予 安王楹 唐王桱 三城王芝垝 文城王弥钳 弥鋠 辅国将军宇浃 郢王栋 伊王 彝 皇子楠 靖江王守谦 ○兴宗诸子 虞王雄英 吴王允熥 衡王允熞 徐王允 熙 ○惠帝诸子 太子文奎 少子文圭 ○成祖诸子 高煦 赵王高燧 高爔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诸王四 ○仁宗诸子 郑王瞻飐 庐江王载堙 越王瞻墉 蕲王瞻垠 襄王瞻墡 枣阳王佑楒 荆王瞻堈 淮王瞻墺 滕王瞻垲 梁王瞻 自 卫王瞻埏 ○英宗诸子 德王见潾 许王见淳 秀王见澍 崇王见泽 吉王见浚 忻王见治 徽王见沛 ○景帝子 怀献太子见济 ○宪宗诸子 悼恭太子佑极 岐王佑棆 益王佑槟 衡王佑楎 新乐王载玺 雍王佑枟 寿王佑楮 汝王佑梈 泾王佑橓 荣王佑枢 申王佑楷 ○孝宗子 蔚王厚炜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诸王五 ○世宗诸子 哀冲太子载基 庄敬太子载 景王载圳 颍王载啇 戚王载沴 蓟王载 匮 均王载 夙 ○穆宗诸子 宪怀太子翊釴 靖王翊铃 潞王翊镠 ○神宗诸子 邠王常溆 福王常洵 沅王常治 瑞王常浩 惠王常润 桂王常瀛 ○光宗诸子 简王由 学 齐王由楫 怀王田模 湘王由栩 惠王由橏 ○熹宗诸子 怀冲太子慈然 悼怀太子慈焴 献怀太子慈炅 ○庄烈帝诸子 太子慈烺 怀王慈 亘 定王慈炯 永王慈照 悼灵王慈焕 悼怀王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公主 ○仁祖二女 太祖十六女 福成庆阳二主附 兴宗四女 成祖五女 仁宗七女 宣宗二女 英宗八女 景帝一女 宪宗五女 孝宗三女 睿宗二女 世宗五女 穆宗六女 神宗十女 光宗九女 熹宗二女 庄烈帝六女仁祖二女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郭子兴 韩林儿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扩廓帖木儿 蔡子英 陈友定 伯颜子中等 把匝剌瓦尔密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徐达 常遇春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 汪广洋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刘基(子琏璟) 宋濂 叶琛 章溢(子存道)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冯胜(兄国用) 傅友德 廖永忠(赵庸) 杨璟 胡美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周武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顾时 吴祯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曹震 张翼 张温 陈桓 朱寿 曹兴 谢成 李新)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廖永安 俞通海(弟通源 渊 胡大海(养子德济) 栾凤 耿再成 张德胜(汪兴祖 赵德胜 南昌康郎山两庙忠臣附) 桑世杰 刘成 茅成(杨国兴 胡深 孙兴祖 曹良臣 周显 常荣 张耀 濮英 于光 严德 孙虎)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何文辉(徐司马 叶旺(马云 缪大亨(武德) 蔡迁(陈文) 王铭 宁正(袁义) 金兴旺(费子贤) 花茂 丁玉 郭云(王溥)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陈遇(秦从龙) 叶兑 范常(潘庭坚) 宋思颜(夏煜) 郭景祥(李梦庚) 王濂 (毛骐) 杨元杲(阮弘道 汪河) 孔克仁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陶安(钱用壬) 詹同 朱升 崔亮(牛谅 答禄与权 张筹 朱梦炎 刘仲质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刘三吾(汪睿 朱善) 安然(王本等) 吴伯宗(鲍恂 任亨泰) 吴沉桂彦良(李希颜 徐宗实 陈南宾 刘淳 董子庄 赵季通 杨黼 金实等)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陈修(滕毅 赵好德 翟善 李仁 吴琳) 杨思义(滕德懋 范敏 费震张琬) 周祯(刘惟谦 周浈 端复初 李质 黎光 刘敏) 杨靖(凌汉 严德珉 单安仁 朱守仁 薛祥 秦逵 赵翥 赵俊 唐铎 沈溍 开济)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钱唐 程徐 韩宜可 周观政 欧阳韶 萧岐 门克新 冯坚 茹太素 曾秉正 李仕鲁 陈汶辉 叶伯巨 郑士利(方徵 周敬心 王朴)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魏观 陶垕仲(王佑) 刘仕貆(王溥 徐均) 王宗显(王兴宗 吕文燧 王兴福 苏恭让 赵庭兰) 王观(杨卓 罗性) 道同(欧阳铭) 卢熙兄熊 王士弘 倪孟贤 郎敏 青文胜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卢原质 郑公智 林嘉猷 胡子昭 郑居贞 刘政方法 楼琏 练子宁 宋徵 叶希贤 茅大芳 周岩 卓敬 郭任 卢迥 陈迪 黄魁 巨敬 景清 连楹 胡闰 高翔 王度 戴德彝 谢升 丁志方 甘霖 董镛 陈继之 韩永 叶福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铁铉 暴昭(侯泰) 陈性善(陈植 王彬 崇刚) 张昺(谢贵 彭二葛诚 余逢辰) 宋忠(余瑱) 马宣(曾浚 卜万 朱鉴 石撰) 瞿能 庄得 楚智 皂旗张 王指挥 杨本 张伦 陈质 颜伯玮 唐子清 黄谦 向朴 郑恕 郑华 王省 姚善 钱芹 陈彦回 张彦方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王艮(高逊志) 廖升(魏冕 邹瑾 龚泰)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林英) 黄钺(曾凤韶) 王良 陈思贤(龙溪六生 台温二樵) 程通 黄希范 叶惠仲 黄彦清 蔡运 石允常 高巍 韩郁 高贤宁 王璡 周缙 牛景先 程济等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张武 陈珪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赵彝) 张信(唐云) 徐祥 李浚 孙岩(房胜) 陈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杨士奇 杨荣 曾孙旦 杨溥 马愉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蹇义 夏原吉 俞士吉 李文郁 邹师颜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郁新 赵羾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 向宝 陈寿 马京 许思温 刘季{ 虎} 刘辰 杨砥 虞谦 吕升 仰瞻 严本 汤宗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茹瑺 严震直 张紞 毛泰亨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 方宾 吴中 刘观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董伦 王景 仪智 子铭 邹济 徐善述 王汝玉 梁潜 周述 弟孟简 陈济 陈继 杨翥 俞山 俞纲 潘辰 王英 钱习礼周叙 刘俨 柯潜 罗璟 孔公恂 司马恂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宋礼 蔺芳 陈瑄 王瑜 周忱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张辅 高士文 徐政 黄福 刘俊 吕毅 刘昱 陈洽 侯保 冯贵伍云 陈忠 李任等 李彬 柳升 崔聚 史安 陈镛 李宗昉 潘禋 梁铭 王通 陶季容 陈汀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宋晟 薛禄 郭义 金玉 刘荣 朱荣 费瓛 谭广 陈怀 马亮 蒋贵 孙琬 任礼 赵安 赵辅 刘聚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吴允诚 子克忠 孙瑾 薛斌 子绶 弟贵 李贤 吴成 滕定 金顺 金忠 蒋信 李英 从子文 毛胜 焦礼 毛忠 孙锐 和勇 罗秉忠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璡 郑辰 柴车 刘中敷 孙机 张凤 周瑄 子纮 杨鼎 翁世资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林鹗 潘荣 夏时正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黄宗载 顾佐 邵 已 陈勉 贾谅 严升 段民 吾绅 章敞 徐琦 刘戬 吴讷 朱与言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輗 陈复 黄孔昭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熊概 叶春 陈镒 李仪 丁璿 陈泰 李棠 曾翚 贾铨 王宇崔恭 刘孜 宋杰 邢宥 李侃 雷复 李纲 原杰 彭谊 牟俸夏埙 子鍭 高明 杨继宗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王卺 罗通 罗绮 张固 张瑄 张鹏李裕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周新 李昌祺 萧省身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 朱胜 陈本深 罗以礼 莫愚 赵泰 彭勖 孙鼎 夏时 黄润玉 杨瓒 王懋 叶锡赵亮 刘实 陈选 夏寅 陈壮 张昺 宋端仪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尹昌隆 耿通 陈谔 戴纶 林长懋 陈祚 郭循 刘球 子钺釪 陈鉴 何观 钟同 孟 杨集 章纶 子玄应 廖庄 倪敬 盛灊等 杨瑄 子源 盛颙等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 萨琦 邢让 李绍 林瀚 子庭 昂 庭机孙燫 烃 谢铎 鲁铎 赵永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邹缉 郑维桓 柯暹 弋谦 黄骥 黄泽 孔友谅 范济 聊让 郭佑 胡仲伦 华敏 贾斌 左鼎 练纲 曹凯 许仕达 刘炜 尚褫 单宇 姚显 杨浩 张昭 贺炀 高瑶 虎臣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陶成 子鲁 陈敏 丁瑄 王得仁 子一夔 叶祯 伍骥 毛吉 林锦 郭绪 姜昂 子龙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韩观 山云 萧授 吴亮 方瑛 陈友 李震王信 都胜 郭鋐 彭伦 欧磐 张佑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曹鼐 张益 邝野 王佐 丁铉等 孙祥 谢泽 袁彬 哈铭袁敏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陈循 萧鎡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彭华 刘珝 子鈗 刘吉 尹直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高谷 胡濙 王直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于谦 子冕 吴宁 王伟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王骥 孙瑾 徐有贞 杨善 李实 赵荣 霍瑄 沈固 王越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罗亨信 侯璡 杨宁 王来 孙原贞 孙需 张宪 朱鉴 杨信民张骥 竺渊 耿定 王晟 邓颙 马谨 程信 白圭 子钺 张瓒 谢士元 孔镛 李时敏 邓廷瓒 王轼 刘丙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杨洪 子俊 从子能 信 石亨 从子彪 从孙后 郭登 朱谦 子永 孙晖等 孙镗 赵胜 范广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史昭 刘昭 李达 巫凯 曹义 施聚 许贵 子宁 周贤 子玉 欧信 王玺 鲁鉴 子麟 孙经 刘宁 周玺 庄鉴 彭清 姜汉 子奭孙应熊 安国 杭雄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卫青 子颖 董兴 何洪 刘雄 刘玉 仇钺 神英 子周 曹雄 子谦 冯祯 张俊 李鋐 杨锐 崔文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李贤 吕原 子常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王翱 年富 王竑 李秉 姚夔 王复 林聪 叶盛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阮勤 朱英 秦纮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罗伦 涂棐 章懋 从子拯 黄仲昭 庄昶邹智 舒芬 崔桐 马汝骥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 张宁 王徽 王渊等 毛弘 邱弘 李森 魏元 康永韶等 强珍王瑞 张稷 李俊 汪奎 从子舜民 崔升等 汤鼐 吉人 刘 董杰 姜绾 余浚等 姜洪 欧阳旦 畅亨 曹璘 彭程 庞泮 吕献 叶绅胡献 武衢等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吴一贯 余濂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徐溥 邱浚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 刘忠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王恕 子承裕 马文升 刘大夏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 何乔新 彭韶 周经 耿裕 倪岳 闵珪 戴珊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周洪谟 杨守陈 弟守阯 子茂元 茂仁 张元祯 陈音 傅瀚张升 吴宽 傅珪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 李敏 叶淇 贾俊 刘璋 黄绂 张悦 张蓥 钟 曾鉴 梁璟 王诏 徐恪李介 子昆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韩文 顾佐 陈仁 张敷华 杨守随 弟守隅 许进 子诰 赞论 雍泰 张津 陈寿 樊莹 熊绣 潘蕃 胡富 张泰 吴文度 张鼐 冒政 王璟 李钦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 何鉴 马中锡 陆完 洪钟 陈镐 蒋升 陈金 俞谏 周南 孙禄 马昊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 刘抃 吕翀 艾洪 葛嵩 赵佑 朱廷声等 戴铣 李光翰等 陆昆 薄彦徽等 蒋钦 周玺 涂祯 汤礼敬王涣 何绍正 许天锡 周钥等 徐文溥 翟唐 王銮 张士隆 张文明 陈鼎等 范辂 张钦周广 曹琥 石天柱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 李文祥 孙磐 徐珪 胡爟 周时从 王雄 罗侨 叶钊 刘天麒 戴冠 黄巩 陆震 夏良胜 万潮等 何遵 刘校等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杨廷和 梁储 蒋冕 毛纪 石珤 兄玠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毛澄 汪俊(弟伟) 吴一鹏 朱希周 何孟春 丰熙(子坊) 徐文华薛蕙(胡侍 王禄 侯廷训)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杨慎(王元正) 王思(王相) 张翀 刘济 安磐 张汉卿 张原 毛玉(裴绍宗) 王时柯(余翱) 郑本公 张曰韬(胡琼) 杨淮(申良) 张澯 仵瑜 臧应奎 胡琏 余祯 李可登 安玺 殷承叙 郭楠 俞敬 李继 王懋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费宏(弟寀 从子懋中 子懋贤 世父瑄 翟銮 李时顾鼎臣 严讷(袁炜) 李春芳(孙思诚等) 陈以勤 赵贞吉(殷士儋) 高仪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 乔宇 孙交(子元) 林俊(子达) (张黻) 金献民 秦金(孙柱)赵璜 邹文盛 梁材 刘麟 蒋瑶 王廷相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冀元亨)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张璁(胡铎) 桂萼 方献夫 夏言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席书(弟春 篆) 霍韬(子与瑕) 熊浃 黄宗明 黄绾(陆澄)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 杨一清 王琼 彭泽 毛伯温 汪文盛 (鲍象贤) 翁万达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李钺(子惠) 王宪 胡世宁(子纯) (继) 李承勋 王以旗 范掞王邦瑞(子正国) 郑晓 卷二百列传第八十八 姚镆(子涞) 张嵿 伍文定(邢珣等) 蔡天佑(胡瓒) (张文锦) 詹荣(刘源清) 刘天和 杨守礼 张岳(李允简) 郭宗皋 赵时春 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九 陶琰(子滋) 王缜 李充嗣 吴廷举(弟廷弼) 方良永(弟良节 子重杰) 王爌 王軏 徐问 张邦奇(族父时彻) 韩邦奇(弟邦靖) 周金吴岳 谭大初

❾ 关于明朝锦衣卫、东西两厂问题

明代军事机关体制是经过几度调整变革然后才比较固定下来的。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考绩、马政等日常事务。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当时,朱元璋在行中书省内设户、礼等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
明代的秘密警察:厂卫 一、厂卫的由来厂卫是明代出现的、直属于皇帝的各种秘密警察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是侦察各级官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并在皇帝特许下,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审判,而直接审判并处罚犯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有正式的司法机构,如中央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地方司的包括省设置的提刑按察使,府、县两级的知府、知县等。按照传统的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这些的机构都应听命于皇帝,为什么还要在这些正式的司法机构之外,再建立一套直属于皇帝的秘密警察组织呢?这就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年轻时耳闻目睹了元末官吏腐败而导致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因此,为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必须重惩官吏腐败。但由于官官相护,重惩官吏腐败不能只依靠正式的司法机构,还必须依靠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秘密警察。中国历代王朝中,明代在处理官僚腐败上大概是最严厉的。例如,朱元璋创建了“剥皮实草”的刑罚,凡是赃满60两以上的官吏,都捉到所在府、州、县、卫左边的“皮场庙”剥皮,皮剥下后添充稻草,放在官府公座旁边,以警示后来的官员。明代官吏腐败的大案,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派出的秘密警察去侦察、处置。这是明代秘密警察组织的由来之一。但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秘密警察组织,更为深层的动机,则是建立和维护皇帝的绝对独裁。明初沿用的唐以来的政治体制:皇帝与宰相负责议政、决策,再经由宰相转达六部,六部再下发地方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不经皇帝的同意当然不行,但没有宰相的同意,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越过宰相,直接给六部、地方下命令。这样的体制,当然不能令朱元璋满意。于是,朱元璋派出密探秘密搜集宰相、大臣的活动,欲废除宰相制度。这些密探就是后来秘密警察组织的雏形。明代秘密警察组织的正式形成,是在胡惟庸案之时。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后仕至左丞相,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结党营私、专权擅政。洪武十三年(1380),守西华门的太监云奇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洪武十五年,成立锦衣卫,追查胡惟庸“逆党”,株连杀戮者达 3 万余,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制度,永不再设,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建立绝对独裁的皇权统治。在这个过程中,锦衣卫功不可没。锦衣卫就是明代最早的秘密警察组织。但是锦衣卫毕竟是外官,有事还得具疏承奏,不太方便。于是,明太祖之后的诸皇帝,又在宫内皇帝身边的太监中组织建立各种秘密警察组织,随时能受命外出、侦察、报告,成为维护绝对独裁的皇权统治的又一重要渠道。二、厂卫的机构设置厂卫的机构,包括厂和卫。卫是指宫廷之外的锦衣卫,其长官多由皇帝亲信的外戚担任;厂是指在宫内太监中设立的秘密警察,包括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这些机构是由太监直接掌管。厂卫的机构除设置在京师外,在地方也有诸多的分支机构。此外,如监视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监视将帅的监军太监,也由皇帝任命并只听命于皇帝而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属于厂卫秘密警察范围。1、锦衣卫。锦衣卫前身是朱元璋为吴王时设立的拱卫司。明朝建立后,改为亲军都尉府,属于皇帝的私人卫队“上十二卫”中的一支,人数约五、六万人,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职责。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锦衣卫。锦衣卫职责除传统仪仗、警卫职责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兼管刑狱,侦察“不轨妖言”,不经外廷司法机关和法律手续,逮捕拷讯被认为有不法的人员。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设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和军纪;北镇抚司则是“专理诏狱”,诏狱即锦衣卫狱;十七所分置官校,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名目,除侍卫掌卤簿仪仗而外,专司侦察,名为“缇骑”。而“缇骑”人数在明代最多达到十五六万人,遍布京师和全国。明成祖时扩大了北镇抚司的权力,北镇抚司可以取旨行事,管辖的案件不限于“察不轨妖言,人命强盗重案”,还包括其他的词讼和州县案件,刑部、大理寺等正式司法机构也无权改变其决定。此后,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李自成起义灭明。2、东厂。明成祖夺位登基成功后,恐人非议,起初是用锦衣卫压制。但锦衣卫是外官,“恐外官徇情,随设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维”。于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京师(今北京)东安门北设立“东厂”。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之印,被称为“督主”。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又有掌班、领班、司房、管事40余人。负责外勤的役长称“档头”,有百余人,专职侦察,辖番役(又称番子、干事)千人,分成12班。役长、番役均从锦衣卫中挑选,轮流外出侦察,其侦察方式有两种,一是听记,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北镇抚司审案时,东厂派人随堂听记;二是坐记,也称打事件,就是每日打听京城各衙门及官员的情况、京城发生的各种大小事件以及京城的物价等。侦察的范围是无所不包。侦察完毕后,写成简单报告,无须任何手续,即连夜由东华门送呈皇帝。而锦衣卫要报告,则需写成奏疏,经一定手续才能进呈皇帝。因此,就皇帝而言,锦衣卫的使用不如东厂方便,这也正是东厂地位较之锦衣卫为高的原因。此外,东厂也设有监狱,东厂逮捕的人犯,可以关在厂内的监狱或直接送锦衣卫监狱,一般是东厂自行审理、拟定罪名和处罚后,才送交刑部等司法机构,报告皇帝。其余大臣包括内阁,除非有圣旨,均不得过问。而刑部等司法机构也不敢更改东厂的判决。东厂自设立后,一直延续到到明朝灭亡才消失。3、西厂。西厂的成立非常偶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一位妖人李子龙私入皇宫,被锦衣卫校尉发现,于是李子龙被砍头。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宪宗十分想了解宫外的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随后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又成立了西厂,以宦官汪直为首,从锦衣卫中选拔出西厂的成员,人数是东厂的一倍。西厂的权限较之东厂更大,可以随意侦察全国各地臣民的言行,逮捕并对疑犯用刑,甚至可以不向皇帝奏请就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西厂成立不到五个月,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明宪宗被迫废除西厂。但不到一个月,又重设西厂,汪直气焰更加嚣张。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大臣们再次检举其恶行,于是明宪宗下诏废西厂。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在大宦官刘瑾怂恿下,恢复了西厂,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又被撤销。西厂在厂卫中名声更滥,存在时间也很短,仅10年左右。4、内行厂。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为了制约监督东厂和西厂,于正德元年(1506年)在荣府旧仓地设立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内行厂比东厂、西厂权力更大,东厂、西厂、锦衣卫均在其侦察范围之内。正德五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均被撤销。内行厂在厂卫体系中存在时间最短,仅5年。 三、厂卫的职权

厂卫中各类秘密警察组织的职权,大体相同。主要有:
1、侦查权。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就是“盗贼奸佞,街涂沟恤,密缉而时省之”,而东厂“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在皇帝的许可下,厂卫侦查无须任何法律程序和手续,而其侦查的对象则是天下所有的臣民,侦查的结果只上报皇帝。2、逮捕权。明代逮捕人,既需要符(逮捕者的身份证明),又需要有逮捕证明。但厂卫无须符、只凭“驾帖”(逮捕证),就可以千里之外抓人。明初规定,厂卫要获得“驾帖”,须带着皇帝批复的原件,到刑部签发方可,“故事,厂卫有所逮,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但到了明中期,厂卫不拿原件就可签发“驾帖”,甚至无须“驾帖”就可随意逮捕。3、审判权。厂卫可以自设法庭,审判被逮捕的人员。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是一个特别的刑事法庭,关押和审理两类人员,一类是各地报送皇帝的重大案件人员,一类是锦衣卫自行逮捕的人员。北镇抚司在审理上述人员时,是百般拷打,无所不用其极。时人将诏狱审理比喻为地狱,而将刑部审理视为天堂之乐,由此可见诏狱审理的手段之惨酷。东厂起初只负责侦缉、抓人,没有审判权,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明后期,东厂也设监狱,自行审理。此外,厂卫还可以监督三法司等正式司法机构的审判。如:东厂可以听记三法司的会审大狱和北镇抚司的拷讯,锦衣卫可以和刑部、按察使共同审问地方案件。4、裁决权。按照明代的制度,厂卫在审判完毕后,只能草拟裁决,报送刑部等正式司法机构定罪裁决,本来是没有裁决权的。但是由于厂卫深得皇帝宠信,地位特殊,刑部等明知其裁决有漏洞,但不敢擅改一字,不敢平反。厂卫也具有了实际的裁决权。5、执行权。厂卫均设有监狱,可以直接执行处罚。但锦衣卫还具有特殊的执行权,即廷杖。廷杖是明代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官员,廷杖的地点是在午门,监刑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行刑的则是锦衣卫校尉。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厂卫是在正式的司法机构之外,集侦查、逮捕、审判、裁决、执行等职权于一身,不受法律的约束;而厂卫中各秘密警察组织,相互制约,相互配合,锦衣卫侦查一切官民,厂则侦查官民和锦衣卫;西厂监视东厂,内行厂监视官民和厂卫,而所有厂卫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极大的方便了皇帝的绝对独裁。四、厂卫的评价厂卫是明代绝对皇权的产物。“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从厂卫建立的初衷来看,以之监视官吏,重惩官吏犯罪,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厂卫超越法律、借皇权肆虐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灾难。一是厂卫随意抓人,弄得社会上人人自危,“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既影响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民众对明政权离心离德。二是宦官借助厂卫,干政乱政,造成政治上的混乱。对于厂卫上述的弊端,明代的皇帝也曾试图限制过,但厂卫作为绝对皇权统治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被废除,厂卫从明初产生就一直延续到明灭亡。所以,明末就有书生评论说:“明补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对于朱元璋试图以厂卫维护朱家王朝的永久统治,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参考文献】张晋藩等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七册明.第467-474页.北京:法制出版社,1999.丁易.明代特务政治. 第304-305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同上.第29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第603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明宪宗实录卷225.丁易.明代特务政治. 第21-23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杜婉言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册.第25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丁易.明代特务政治. 第25-27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明史卷76职官志五“锦衣卫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续文献统考卷136刑考•刑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192刘济传.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热点内容
处置未分割遗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6 02:17:02 浏览:526
日结工受法律和劳动法保护吗 发布:2024-12-26 02:15:41 浏览:769
琉璃中刑法 发布:2024-12-26 02:15:35 浏览:259
交通法规简介中学生 发布:2024-12-26 02:06:29 浏览:828
部队婚姻法上户口 发布:2024-12-26 01:35:56 浏览:882
民法上的民事权利有 发布:2024-12-26 01:21:35 浏览:52
挂靠不给注册章有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4-12-26 01:10:09 浏览:573
司法姜明 发布:2024-12-26 01:09:24 浏览:81
劳动法是否规定要加押金 发布:2024-12-26 00:46:50 浏览:780
法治精神与创新 发布:2024-12-26 00:11:43 浏览: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