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五条
㈠ 对于民事诉讼法第五条理解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条规定,我国实行同等原则,回外国人、无国答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时,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但如果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实行对等原则。我国法院也对该国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㈡ 民法总则第5条自愿原则一般在哪些案件中
《民法总则》
第四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自愿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自愿原则又称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民事活动,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
一、自愿原则的具体内容自愿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有一定的意志自由
2. 民事主体依法设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
二、自愿原则主要有以下表现:
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各种事项,不仅可以决定是否实施某行为或参与某民事法律关系,而且可以决定行为的相对人、行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等等;当事人不仅可自主决定实体上的权利义务,而且可自主处分其权利,选择处理纠纷的程序、方式等等。当事人关于民事事项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就有法律效力,并且“约定大于法定”,即当事人关于该事项约定的效力优先于法律关于该事项的任意性规定。
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在民事活动中,只有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也只对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负责。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当事人可不认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并且,当事人对于在意志不自由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害,原则上也不承担责任。
自愿原则是民法意思自治的充分体现,自愿原则是民法平等原则的表现和延伸。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平等。
㈢ 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 公民民事权力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这里规定了公民的一般义务,即不得侵犯
从侵害责任、侵权责任、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上来理解就通了。
㈣ 如何适用《民事证据规则》第五条第二款
《最高来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源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如何理解上述规定: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后,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使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行为。合同是否履行发生的争议,一般情况下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合同尚未履行,或者认为合同已不具有履行效力等。根据《民事证据规则》第5条第2款规定:“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就合同法律关系中所适用举证责任分配的一种例外规则,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按一般规则,凡当事人主张一定的权利,负担举证责任。但是,当对合同是否履行作为一种待证事实再沿用这种规则,势必加重了合同权利人的举证负担,有违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在证明责任负担上也不尽合乎情理。同时又由于执行合同的义务都表现为当事人的积极行为,如执行合同规定的交付,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事项等,这些在客观上有条件加以证明。因此,由主张已经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被告)负举证责任是符合公平原则的。
㈤ 《民法通则》第5条的具体内容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五条.第一百零六条
第五条抄 “公民、法人的合法袭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零六条 “ 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㈦ 民法通则各条分别是什么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第二条,调整范围。第三条,平等原则。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第五条,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第六条,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第七条,禁止权力滥用原则。第八条,适用范围。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九条,公民民事权利的开始与终止。第十条,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第十一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十四条,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条,公民的住所。
第二节,监护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第十七条,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第十八条,监护人的职责权利和民事责任。第十九条,精神病人民事性能力的宣告。
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条,宣告失踪的条件。第二十一条,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第二十二条,宣告失踪的撤销。第二十三条,宣告死亡的条件。第二十四条,宣告死亡的撤销。第二十五条,宣告死亡撤销后的财产返还。
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二十六条,个体工商户的定义。第二十七条,宁村承包经营户的定义。第二十八条,“两户”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十九条,“两户”民事责任的承担。
第五节,个人合伙
第三十条,个人合伙的定义。第三十一条,合伙合同。第三十二条,合伙财产。第三十三条,合伙字号与经营范围。第三十四条,合伙的内部关系。第三十五条,合伙的民事责任。
第三章,法人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三十六条,法人的定义及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三十七条,法人的条件。第三十八条,法定代表人。第三十九条,法人的住所。第四十条,法人的清算。
第二节,企业法人
第四十一条,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第四十二条,经营范围。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企业法人的变更。第四十五条,企业法人的终止。第四十六条,注销登记。第四十七条,清算。第四十八条,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第四十九条,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第
第三节,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五十条,法人资格的取得。第四节,联营
第五十一条,法人型联营。第五十二条,合伙型联营。第五十三条,合同型联营。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第五十五条,实质要件。第五十六条,形式要件。第五十七条,法律效力。第五十八条,无效民事行为。第五十九条,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六十条,部分无效。第六十一条,无效、撤销的法律后果。第六十二条,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第二节,代理
第六十三条,代理及其适用范围。第六十四条,代理的种类。第六十五条,委托代理的形式。第六十六条,无权代理。第六十七条,违法代理。第六十八条,转委托。第六十九条,委托代理的终止。第七十条,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终止。
第五章,所有权
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第七十一条,财产所有权的定义。第七十二条,所有权的取得。第七十三条,国家财产所有权。第七十四条,集体财产所有权。第七十五条,个人财产所有权。第七十六条,财产继承权。第七十七条,社团财产。第七十八条,共有。第七十九条,埋藏物与拾得遗失物的归属。第八十条,土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第八十一条自然资源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第八十二条,经营权。第八十三条,相邻关系。
第二节,债券
第八十四条,债的定义。第八十五条,合同的定义。第八十六条,按份之债。第八十七条,连带之债。第八十八条,合同的履行。第八十九条,债的担保。第九十条,借贷之债。第九十一条,合同的转让。第九十二条,不当得利。第九十三条,无因管理。
第三节,知识产权
第九十四条,著作权。第九十五条,专利权。第九十六条,商标权。第九十七条,发现权、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第四节,人身权
第九十八条,生命健康权。第九十九条,姓名权、名称权。第一百条,肖像权。第一百零一条,名誉权。第一百零二条,荣誉权。第一百零三条,婚姻自主权。第一百零四条,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儿童和采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一百零五条,男女平等。
第六章,民事责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一百零六条,归责原则。第一百零七条,民事责任的免除。第一百零八条,债务的清偿。第一百零九条,因保护公益或他人私益受损失的赔偿和补偿。第一百一十条,法律责任的重合。
第二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一条,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二条,赔偿责任与违约金。第一百一十三条,双方违约。第一百一十四条,防止损失扩大。第一百一十五条,合同变更或接触式的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六条,因上级机关的原因违约时的责任承担。
第三节,侵权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侵害财产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八条,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条,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一条,职务侵权责任。第一百二十二条,产品侵权责任。第一百二十三条,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四条,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五条,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六条,物件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七条,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八条,正当防卫。第一百二十九条,紧急避险。第一百三十条,共同侵权责任。第一百三十一条,混合过错责任。第一百三十二条,公平责任。第一百三十三条,无行为能力任何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七章,诉讼时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普通诉讼时效。第一百三十六条,短期诉讼时效。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的计算。第一百三十八条,当事人自愿履行。第一百三十九条,诉讼时效的终止。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的中断。第一百四十一条,特殊规定。
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一百四十二条,涉外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涉外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三条,涉外民事行为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四条,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六条,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七条,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八条,涉外抚养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九条,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五十条,公共秩序保留。
第九章,附则
第一百五十一条,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或补充规定。第一百五十二条,本法生效前的国企法人资格。第一百五十三条,不可抗力的定义。第一百五十四条,期间的计算。第一班五十五条,与期间计算有关的术语。第一百五十六条,生效日期。
㈧ 婚姻法第五条怎样解释
婚姻法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三》)第五条,即: 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即孳息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首先,笔者需要提出本文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如何准确理解孳息:孳息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罗马法》采用将孳息分为法定孳息、加工孳息、天然孳息的三分法。而我国理论上则采用了两分法,即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但具体含义与《罗马法》无区别。在我国,天然孳息是指依据物的自然属性所产生的收益,例如鸡下蛋,畜生崽,木生菌。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自然孳息属于其个人财产,这一点通说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在此不再赘述;我国《物权法》对法定孳息概念未作详细规定,就法定孳息定义的立法,对我国最具参考价值的有两条。一是《日本民法典》在第88条中的规定:“作为物的使用对价而收取的金钱或其他物,为法定孳息。”二是我国台湾《民法典》在第69条中的规定:“称法定孳息者,谓利息、租金及其它因法律关系所得之收益。”我国法学界对法定孳息的定义或解释多参照上述规定,认为法定孳息是指由法律规定产生了从属关系,通常是以有体物或无形财产供他人用益而获得的收入,产生于用益法律关系,例如存款所得利息、出租房屋或者物品所得租金。论述到此,笔者需要提出本文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房屋,婚后产生的租金,应该如何认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此条的由来。《婚姻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规定: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应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但另一方对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贡献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显而易见,《解释三》摒弃了后面的但书条款,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贡献一词非法律概念,容易引起公众,甚至法律专业人士的多种解释和误会。虽然但书条款被摒弃了,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法律精神,那就是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还是需要看“共同”一词。简单讲,就是互相帮助,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在了解了此条由来之后,我们需要对比一下与此相关的法条,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法律精神。首先是《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二)生产、经营的收益。其次是《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列财产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这两条已经很明确的表明无论是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了收益,那么该收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释三》第五条中所说的孳息应作缩小解释,专指非投资性、非经营性、非生产性的收益。如果把房屋租金也认定为孳息那就会与我前面所述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相抵触。再有,从房屋租赁合同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取得租金与房屋本身管理状况有莫大关联,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管理、修缮,取得租金显而易见属于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结果,理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论述到此,我们还应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的关于法定孳息的解释是否应该有所改变。细心的人可以发现,现有的关于法定孳息的解释是专为《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以及第一百九十七条准备,而用来解释《解释三》第五条,似乎落伍了。容易让人产生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房屋,在婚姻存续期间所产生的租金也属于个人财产的误解。在《解释三》中的孳息所包括的法定孳息不应包括出租房屋或其他不动产所获租金。上述租金应属于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收益,即夫妻共同财产。
㈨ 物权法的第五条怎么没有在民法典中规定了,是不是物权不需要法定了典权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来规定了
一、《物权法》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二、在未生效的民法典中已按原文明确规定;《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条【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