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的刑法思想
『壹』 求中国法律思想史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2130048
(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s
(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属于法律史学的范围。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一些重要的学派思想和价值理论,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各种法律思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服务。
(六)教学内容: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作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着中国法律思想的研究对象的展开的,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有价值的理论和主张着重理解。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 2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 课 程 内 容 讲 授 实 践 合 计
第一章 导言 奴隶制时代的法律思想 4 4
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2 6
第三章 春秋时期改革家法律思想 2 8
第四章 道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 4 12
第五章 秦汉代的法律思想 2 14
第六章 魏晋时期的法律思想 2 16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4 20
第八章 宋明时期的法律思想 2 22
第九章 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 4 26
第十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法律思想 6 32
(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考试卷面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奴隶制时代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神权法和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的内容和神权法思想的变化,以及周公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
第二节 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一、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考核要求:
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
1.1夏代的神权法思想(识记)
1.2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识记)
2、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2.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识记)
2.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领会)
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教学要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的学术界学派林立,
思想活跃。本章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掌握儒、道、墨、法的学术斗争,研究其法律思想,探索其理论价值。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礼是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它严格维护奴隶主
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奴隶主内部上下等级之间的秩序。何谓“礼不下
庶人,刑不上大夫”。
考核要求:
一、西周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
二、西周的宗法制
三、西周的礼治
四、何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五、周公“明德”论的内容
六、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仲代表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人物; 子产代表由奴隶主
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邓析代表非贵族的新兴地主阶级。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兴起
二、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说
三、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
四、子产公布成文法的重大意义
五、子产的刑法思想
六、邓析的竹刑
考核要求:
1.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说
2. 子产公布成文法的重大意义
3. 邓析的竹刑
第四章道家和儒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求:
道家是以“道”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的一个学派。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战国中期的庄子则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了解道家的主要法律思想内容:
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
2.“无为而治”论
3.废弃仁义圣智说
4.否定人定法
5."君人南面之术"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道家学派
二、道家的主要法律思想内容
三、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四、老子的无为而治论
五、《庄子》的绝对自由论
考核要求:
1.老子的无为而治论
2.《庄子》的绝对自由论
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儒家法律思想;掌握儒家法律思想特点和儒家“为政
在人”的人治论的内容;重点掌握孔子法律思想基本内容及影响
和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章掌握儒家法律思想;掌握儒家法律思想特点和儒家“为政在人”的
人治论的内容。
掌握孔子法律思想基本内容及影响和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特征:
掌握孟轲“仁政”在法律思想的表现。
重点掌握荀况“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和“罪刑相称”思想。
了解荀况儒法合流法律思想的特点。
考核要求: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举贤才”的主张
孔子“德主刑辅”论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秦朝的"法治"思想,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和贾谊的礼法结合思想;掌握封建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了解《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和
王充反神学的法律思想。
教学内容:
1、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2、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4、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第六章 魏晋时期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魏晋南北朝,历代封建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很重视法典的编定和运用,因而这一时期关于立法、司法的理论以及法律的注释学说有很大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理解魏晋时期的“名法”思想、玄学思想、律学思想,掌握杜预、张斐律论的主要内容,以及魏晋玄学家的法律观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玄学中的法律思想
王弼的法律思想
二、嵇康的法律思想
三、郭象的法律思想
律学中的法律思想
律学的兴起
杜预的法律思想
张斐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玄学思潮的兴起(识记)
2、玄学中的法律思想
2.1王弼的法律思想(应用)
2.2嵇康的法律思想(识记)
2.3郭象的法律思想(识记)
3、律学中的法律思想
3.1律学的兴起(应用)
3.2杜预的法律思想(应用)
3.3张斐的法律思想(应用)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立法趋渐完善,礼法结合已用法典形式固定下来。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唐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了解李世民、柳宗元、刘禹锡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二、“三纲”思想的法律化
三、等级特权思想
四、轻刑慎罪思想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韩愈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二、白居易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三、柳宗元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批判
考核要求:
1、《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1.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识记)
1.2“三纲”思想的法律化(识记)
1.3等级特权思想 (识记)
1.4轻刑慎罪思想(识记)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2.1韩愈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应用)
2.2白居易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应用)
2.3柳宗元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批判(应用)
第八章 宋明时期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我国的封建社会到了宋朝开始已经进入衰落时期,与宋元时期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在法律思想方面有几个特点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其中要注意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宋时期改革法律思想家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宋明时期几位改革家的法律思想,本章内容主要掌握一些重要论断即可。
第一节范仲淹的法律思想,要掌握他的"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审刑名"的司法原则。
第二节王安石的法律思想,要掌握他的"三不足"的变法理论,"大明法度,众建贤?quot;的主张。
第三节张居正的法律思想,主要掌握"信赏罚,一号令"的论断。
考核要求:
1、范仲淹的法律思想(识记)
2、王安石的法律思想(应用)
3、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应用)
第九章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进一步衰落的时期,统治者加强了思想上的钳制,法律思想方面也进一步显示出各种文化的冲突,学习本章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明清时期背景的前提下掌握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的特点,尤其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实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实学家的法律思想
一、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二、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实学思潮的兴起(识记)
2、实学家的法律思想
2.1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应用)
2.2王夫之的法律思想(应用)
第十章“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法律思想
教学要点:
自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强烈影响的时期。本章的学习就是要理顺中国近代历史上法律思想变革的脉络和历史背景,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君主立宪思想,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和“权能分立”说。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早期改革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早期改革派的思想特点
三、龚自珍的法律思想
四、魏源的法律思想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洋务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一、改良派的兴起
二、改良派的主要法律观点
三、康有为的法律思想
四、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五、谭嗣同的法律思想
六、严复的法律思想
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一、礼法之争及其特点
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三、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考核要求:
1、早期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1.1早期改革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1.2早期改革派的思想特点
1.3龚自珍的法律思想
1.4魏源的法律思想
2、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2.1洋务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2.2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3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3、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3.1改良派的兴起
3.2改良派的主要法律观点
3.3康有为的法律思想(应用)
3.4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应用)
3.5谭嗣同的法律思想
3.6严复的法律思想
4、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4.1礼法之争及其特点(应用)
4.2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应用)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5.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5.2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应用)
5.3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 张国华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贰』 子产的刑法思想是对什么统治思想的继承
子产是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征,即一方面强调礼治的重要,要求贵族必须遵守礼义;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礼治思想的天命神权色彩及其习俗性,使礼治趋于自然化、社会化和规则化。他的刑法思想则带有后来法家思想的色彩。
(一)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变和思想的发展,礼的实行范围、表现形式、内容实质较前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思想上的最早表现,一是晋国女叔齐明确地区分礼与仪,一是郑国子产强调礼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礼主要用来保有国家政权,推行政策法令,维持民心而不失去百姓。过去的礼是政治制度、宗教观念、行为规则和礼节仪式的综合体,而女叔齐则认为"礼"与"仪"有本质的区别,礼只是政治制度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总称。
子产则从礼的起源的角度,指出礼不仅与仪有本质区别,是最高的自然法则,而且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他一方面将礼与仪区别开来,一方面又把礼视为自然的总秩序和总规律,人顺应自然,就必须遵守礼。同时,他在论述礼是天、地、民的总规则的时候,着眼点在于"民",强调民要服从天地的准则:"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也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则,将礼下放到民间,从而沟通了礼与法的界限,开创了后来从礼治过渡到法治的先河。
(二)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这五点构成了子产治国的根本原则,其目的在于确立和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和等级制度。根据这些原则,他采取了许多整顿、改革内政的具体措施。
和管仲一样,子产也是从改革行政编制和土地制度入手的。公元前536年,子产又"铸刑书",公布了刑法。他还坚持"择能而使"的用人原则,并且对商人采取了自由经商和"市不豫价"即价格自由的政策。子产强调,他的所有政令和改革措施,都是从"救世"和"利国"出发的,同时也合乎礼的宗旨。
子产的改革,反映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壮大,同时又协调了新旧贵族的利益,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在担任执政的第六年,子产为适应新的封建制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书"。
"刑书"是指刑法条文。"铸刑书"是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子产首次将"刑书"铸在鼎器之上,从而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
子产的这一创举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思想震动,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指责和非难。晋国的名臣叔向当即写信批评。针对叔向的责难,子产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
一方面,子产明确表示,铸刑书既未考虑个人利害,也未顾及子孙,而是为了"救世",即针对现实,挽救当代的;另一方面,子产认为,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叔向与子产的分歧,表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同的礼刑观。叔向坚持传统的周礼和刑罚秘而不宣的原则,而子产则认为对传统周礼的革新符合礼的精神。二人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礼与封建贵族的礼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奴隶制的刑与具有封建性的刑之间的矛盾。
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子产的贡献,是在思想上使过去的礼、刑相分走向礼、刑统一,把公布成文法说成礼治的体现。这说明子产是法家的先驱人物。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叁』 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摘要 你好 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肆』 子产对古代的法律做了什么规定
子产在改革时曾经从法律意义上规定:君臣上下必须尽职尽责;生产方面的田地的封界?灌溉系统必须做好;赋税确定法定数额;对于卿大夫,忠谨俭约者奖励提拔,玩忽职守?奢侈腐化者予以撤职查办等?
子产公布成文法的做法,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晋国大臣?奴隶主贵族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
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
在子产公布成文法潮流的推动之下,公元前513年,也就是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之后的冬天,晋国赵鞅也展开了积极行动?他向晋国百姓发出征收铁的号召,把最后征收的“一鼓铁”480斤熔铸成鼎,将当年范宣子时代所制定的法度铸于鼎上,向百姓公布?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组织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社会秩序遭到很大的破坏,各诸侯国开始逐渐出现了成文法。
『伍』 子产铸刑鼎在中国的政治史上有什么深远意义
公元前536年三月,郑国执政的大夫子产,将郑国的刑法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所有人公布。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法律,也没有公布过其他制度文书。子产的这次“铸刑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秘密到公开
“铸刑鼎”后,晋国的大夫叔向写信痛斥子产。郑国因公布法律招致了晋国的批评,而且写信的叔向还是子产的好朋友,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影响有多大。叔向在信中的反对意见,基本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反对公布法律的意见总结。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叔向认为君王治国依靠的是礼法,而不是刑罚。应该道德来约束,而不是依靠力量。意思就是担心老百姓了解法律后滋生争强好胜的心思,忘记了谦和礼让的性情。
『陆』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他最后结局如何呢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孔子的老师,他是郑穆公之孙,子产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坐上王位的,他还辅佐了两位帝王,在这些日子里积攒了很多经验,治理国家之道。子产还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刑法”,在他执政期间,晚上睡觉不关门都不会有小偷进来,人民的幸福感是非常强的,坏人也不敢出来作恶。作为一个国家的王者,不能太懦弱也不能太暴躁,子产在这两种找到了平衡点,所以国家和人民都是欣欣向荣,但子产病死后,儿子坐上了王位,平衡被打破,他太过于懦弱,导致坏人遍地民不聊生。
『柒』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皋陶,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
子产(?~前522年),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郑人立子产为卿。执政二十三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贾氏说林》载:
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
『捌』 子产的理论及其思想
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故称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的人,曾铸刑鼎,是法家的先驱者。
生平简介
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相关事件: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玖』 中国法制史“子产”是什么意思
子产(?~前522年),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
子产铸刑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其次,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最后,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拾』 历史上,“子产扶郑”中的子产究竟有何才能,对郑国又起到什么作用
子产当时在郑国,为郑国做出了很多的整顿,比如说:作封洫、作丘赋、铸刑书、开言路、弄外交、爱民众,让郑国有了兴盛的局面,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实行了很好的政策和制度,是郑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作封洫,其实就是清理百姓的田亩,让百姓灌溉更方便,采用什伍制度编制百姓,使农业发达,贵族利益得到保障。子产他重新修理了一下水利系统,让灌溉更加方便了,同时还划清了地界,让那些侵占别人土地的人,把土地还回去。这一些列的措施,对一般有土地的人的田产是保护得很好的,这样可以让他们安心种田,安心发展生产力,而且呢,也对维护整个贵族阶级的长远利益很有效果。
子产的智慧真的是超越了很多人的见解的,我决定他不仅仅是郑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眼光真的很长远,很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