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第
1.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海商法》第71条的规定
《海商法》第七十一条 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提单中载明的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货物,或者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条款,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
后面半句是对前面半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解释,主要的理解还是在于前半句,就是提单的定义。这里面提出了提单在我国《海商法》下的性质,主要有三点:
第一,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也就是说提单本身并不构成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第二,提单是货物收据,即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实践中,接收货物后签发的提单叫收货待运提单,装船后签发的提单为已装船提单,前者在货物实际装船后可以直接加批注即成为已装船提单。
第三,物权凭证或者说交货凭证,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凭提单交付货物,这也就直接将无单放货的非法性定义在内了。
供你参考。
2. 《海商法》 第三人含义和范围
第三人就是原法律关系当事人以外的人。
例如:《海商法》第9条:“船舶所有权的内取得、转让和消灭,应当容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甲有一艘船,并在船舶登记机关进行了登记。然后,甲乙签订船舶买卖合同,甲将该船转让给乙并将其交付给乙。但未经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此时,乙取得船舶所有权,但不得对抗第三人。如果甲再将该船舶转让给丙,并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那么丙就最终取得该船舶的所有权。乙不能以其与甲之间的买卖合同签订在先,而主张该船舶归其所有。此案中,丙就属于第三人。
3. 第一部海商法发源于
法国路易十四于1681年颁布《海事条例》(ordonance de la marine),它是欧洲第一部综合性海商法典
4. 如何正确理解海商法诉讼时效中断
在海商法中,有着区别与民法通则的诉讼时效之规定,即依照《海商法》第条第1款规定,诉讼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关于如何理解“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语义,属于司法中对法律的应用解释,目前尚无明确法律定义。
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长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属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分为明示和默示,明示可以口头或者行为方式为之,而不限于书面。至于是否存在明示意思表示,属于证据和事实的认定问题。以比较多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为例,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接理赔报告后,又要求被保险人联系施救单位,并随后由其自行联系施救单位编制施救方案和预算报告,上述一系列行为均构成同意对事故损失进行保险理赔的明示意思表示,被保险人为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对保险事故进行理赔是保险人的一项合同义务,因此,在船舶保险合同语境下解释,《海商法》第267条第1款中“同意履行”的客体,不限于支付保险赔款,还包括理赔义务在内,至于赔偿金额和期限是否明确可在所不问。如果许可保险人一方面以诸如资料未齐、损失未确定、内部审核、向第三人起诉等为由拖延赔付,另一方面又不作拒赔表示,待诉讼时效届至,得能再以诉讼时效作抗辩,既非立法之本意,也与诚实信用原则不符。
5. 《海商法》第9条如何理解
第一、物权法在规定船舶等特殊动产所有权转移时把海商法里的第三人修改为了善意第三人。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依据是海商法第9条第1款。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依据是物权法24条。从上述条款的比较可以分析,二者都是规定了登记对抗主义而不是登记生效主义,并不是关于所有权转移的规定而是关于登记的效力规定
第二、事实上海商规则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就是一种进步,规则也是可以由法律调整的并且法律规定比习惯更为经济实用时,应当支持立法规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他们各自的观点在这个字数限制在一万字的小框内是不能完全予以全面讲述清楚的,建议你还是看他们的专著或者相关论文来全面了解他们为什么观点如此
第三、关于改为善意第三人到底有什么损害?海商法第9条的规定是说如果交付但没登记则第三人都可以主张权利,而物权法24条的规定是说如果交付但是没登记则只有善意第三人才可以主张权利。差别在于新法物权法限制了主张权利的对象。物权法的修改是损还是利呢,个人认为是利于大于弊。简单说来,原海商法规定第三人包括了恶意第三人,那么一物二卖情形下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比如甲有渔船一艘转让于乙,在交付后在未办理登记的情况下甲又将渔船转让于丙,根据物权规则动产交付即所有权转移并且对于原因力合同而言甲乙合同有效,于是乙取得了渔船的所有权。关键在丙的权利如果维护,用原海商法规定即使丙恶意也有权对此主张权利而按照物权法规定只有丙为善意才有权主张权利。于是将上述假设再变成一下变成丙明知甲乙买卖并交付渔船后仍愿意与甲签订比甲乙条件更优厚的合同以争夺渔船,在这个时候丙是恶意的并且按照原海商法的规定是有权对渔船提出物权主张,即根据甲丙合同要求甲实际履行合同交付渔船并且要求乙返还原物排除妨害。至于丙在恶意情形下的主张能否成立在所不问,但是既然丙有权主张权利则司法资源必须分配给他们纠纷一部分,并且这样对保护市场交易也是不甚合理的。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最终新物权法的规定排除了恶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这样既能节约司法资源又能维护市场交易的稳定,利大于弊。
第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6. 中国《海商法》第224条例
第二百二十四条 标的物先于合同损失的责任
订立合同时,被保险人已经知道或者应当专知道保险属标的已经因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的,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但是有权收取保险费;保险人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标的已经不可能因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的,被保险人有权收回已经支付的保险费。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71条【抵押权的法律适用】:“船舶抵押权适用船旗国法律。船舶在光盘租赁
其实这个法条很好理解,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会针对光船租赁这种情况规定了这专么一个特例。因为船舶被光船属租赁后,承租人往往希望船舶悬挂对其有利的船旗,比如说法国的一家石油公司光船租赁一条中国船东的油轮,我们假定该船舶原先在中国登记,这时候法国的石油公司希望船舶登记在法国,这样便于获得法国政府的承认,享受国民待遇,这时候船旗国就变成了法国,那么根据第271条的前半段,船舶抵押权就要适用船旗国法律,即法国法律。那么法律为何要做出这样的特别规定,理由在于船舶抵押权谁可以设定?光船承租人是无法设定的,所有权人,也就是从船东才可以设定,那么船东是中国的,是原登记国的,所以适用原登记国法律。当然,这其实也是我国法律扩大自己适用范围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我国海商法不希望因为光船租赁导致的船舶登记国的变更而导致原来在中国登记的船舶的船舶抵押权不能适用中国海商法。这就是立法的用意。
8. 海商法,船舶优先权的受偿顺序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下列各项海事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
1、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
2、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
3、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
4、海难救助的救助款项的给付请求;
5、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
载运2000吨以上的散装货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证书,证明已经进行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具有相应的财务保证的,对其造成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属于前款第(五)项规定的范围。
(8)海商法第扩展阅读:
1、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船舶优先权三者的受偿顺序
在关于船舶的这三项权利中,只有船舶留置权需要占有船舶。这就使得在同一船舶上可能会发生存在两种或三种担保物权的情况,必须确定它们竞合时的受偿顺序,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三者受偿顺序为: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
如此设定顺序,其原因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才设立了船舶优先权制度,用以保护特定的债权人,所以,该制度是应该得到最优先的考虑。
船舶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直接占有了船舶,居于有利的地位,而且船舶留置权对于航运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船舶留置权也得到较优先的考虑。
而船舶抵押权所担保的一般为借贷之债的普通债权,虽然船舶抵押权对航运业的发展也很重要,但是其受偿的迫切性明显弱于前两种权利,因而船舶抵押权被置于其他两个权力之后。
2、船舶优先权项目的受偿顺序
该权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偿顺序的原则也与一般债权不同,这些原则主要是:
(1)公共政策原则。公共政策原则是指各国立法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规定海事请求权人享有不同的受偿顺序。
该原则主要表现在对船员等不利地位人员利益的特殊保护,对因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无辜受害者的保护,对海难救助的鼓励等。船舶优先权的项目在社会公共利益的指导下,分成等级,依次受偿。
(2)倒序原则。即时间上后发生的债权优先于先发生的债权受偿。一般说来,优先权范围内的同类海事请求,受偿遵循比例原则。
但是,对于其他具有对已存在的船舶优先权起到保全的海事请求时,比例原则不再适用,这是我们应遵循倒序原则。
例如,多个救助报酬请求权同时存在时,时间在后的请求权应该最先受偿,因为在后的请求权不仅保全了其他海事请求优先受偿的担保物,使其他船舶优先权得以存续,还使得在前发生的救助报酬请求权得以存续。因此应当给予其更为优先的受偿地位。
我国海商法明确规定海事请求受偿顺序,以维护公共利益。其中救助报酬请求权又适用了倒序原则。
如果存在两个救助报酬请求权,后发生的应该先受偿。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救助报酬请求权之外的其他四种海事请求权,如果同时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海事请求在同一顺序中,那么它们地位应该是相等的,可以同时得到船舶拍卖所得价款的赔偿。
但是,如果船舶拍卖所得不够清偿同类海事请求的全部的,就应该按照该类海事请求债权的比例分别得到赔偿。
此外,应该注意到,我国海商法第24条规定了先行拨付制度,即行使船舶优先权产生的费用,以及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支出可以于拍卖所得中得到最先赔付。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海商法虽然没有规定船舶优先权的项目包括司法费用和为债权人共同利益支出的费用,即使如此,仍然可以看出两者可以优先于船舶优先权的项目受偿。
参考资料来源:全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9. 大连海事大学的海商法是全国第一吗
呵呵 我在海事读书 具体是这样的 因为咱们国家就有2所称为海事大学 一个是大连海版事大学 一个是上海权海事大学 但是在国际声誉上 海事大学是比上海海事大学要好的 海商法也只是这2个学校教的比较好 以我看来 我确实认为海事大学的海商法是最好的 包括去还有与香港的交流生计划之类的 而且你要是高考上的话 就会看到 海事的海商法历年的分数都是600多才可以进的 我很想说它是第一的 但是怕上海海事的给我拍砖 呵呵
我不知道楼主问这个的想法? 是想考海大么? 要是的话 呵呵 其实无论第一与否啦 如果你感兴趣 这个专业在海大绝对是很厉害的主打专业 但是要很强的实力哈 而且大连比较好啦 上海太热 人又多 而且海事离星海很近的 周末没事去看海 感觉很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求海商法第60 与 第63 条原文内容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国海商法,先给你中国海商法60和63条吧。有问题再叫我
第六十条
承运人版将货物运输或者部分运权输委托给实际承运人履行的,承运人仍然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对全部运输负责。对实际承运人承担的运输,承运人应当对实际承运人的行为或者实际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在受雇或者受委托的范围内的行为负责。
虽有前款规定,在海上运输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所包括的特定的部分运输由承运人以外的指定的实际承运人履行的,合同可以同时约定,货物在指定的实际承运人掌管期间发生的灭失、损坏或者迟延交付,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
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都负有赔偿责任的,应当在此项责任范围内负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