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发展
㈠ 我国刑法的演进过程
刑法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客观地说,中国刑法的缘起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朝代——夏朝。当时的夏王朝根据社会治理的需要制定了《禹刑》,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刑法典。此后,中国历经十余个朝代,制定了数十部成文刑法典。比较著名的法典有《吕刑》、《法经》、《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其中,《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标志着中华法系走向成熟。
中国近现代刑法的变迁始于1911年。自1911年至今,先后颁布了《大清新刑律》、《暂行新刑律》、《中华民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6部刑法典和大量单行刑法、附属刑法规范。中国现代刑法的演进始于新中国的成立,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刑法典通过的形成阶段,1979年刑法典的实施至1997年新刑法典通过的发展阶段,以及1997年新刑法典实施至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阶段。三、中国现行刑法的时代特色
㈡ 为什么新中国在建国三十年之后才颁布第一部刑法
新中国刑法的发展是同新中国的发展同步的。虽然说解放区也有刑法,但那时侯的刑法还比较零散,是局部性和地区性的,而且是处在战争环境,所以刑法是不成体系的。可以说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刑法。建国至今,新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第二,1979年7月到1997年3月;第三,1997年3月至今。这三个阶段刑法立法有不同的特点。
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这一时期,新中国刑法立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数的单行刑法。这几部单行刑法是为了配合社会改革运动而颁布的。如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她是为了配合镇压当时反革命运动而颁布的;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它是为了配合“三反”、“五反”运动的;1952年的《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它是为了配合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而颁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时,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据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为法律在当时不健全。
第三,对刑法典开始孕育、起草。主要过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试图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这两个文件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立法,因为它们未进入立法议程,也没有比较公开和广泛地征集意见。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从1954年《宪法》颁布后开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间由于开展政治运动只有断断续续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帮”第三部宪法颁布后,从1978年开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三十年才出台第一步宪法,是道路曲折的原因。
㈢ 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
法律分析:《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于1908年完成。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二条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第五十三条 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㈣ 刑法发展方向
刑法发展方向
轻刑化是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加之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刑法典中的适用,也经历了由严到宽的过程,且有进一步轻刑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其刑罚的宽严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刑罚似乎只是用来惩罚犯罪者的,其实不然,刑罚的目的更多的是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我国现行刑法典应借鉴国外经验,体现轻刑化的趋势。轻刑化的利弊,我们通过对周朝“明德慎罚”思想的详细论述揭示周朝得以长久统治的奥秘,然后对历史上较为繁盛的汉、唐两代的轻刑政策加以论述,以增强此观点的可信度。同时通过对秦、元、明因重刑而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突出减轻刑罚的重要性。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刑会给社会劳动者增加心理障碍,从而阻碍现代化建设之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建设领域里,更应注意刑罚的尺度。
新的历史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用刑方面都趋向于轻刑化,这是人类进一步注重人权和走向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加之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刑法典中刑罚的适用,也经历了一个由严到宽的过程,且有进一步轻刑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其刑罚的宽严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轻刑化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
一个国家的刑法的任务往往与刑罚密不可分,而又与刑罚的目的息息相关。关于刑罚的目的,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一是惩罚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限制和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和权利,使他们感到压力和痛苦,以制止犯罪的发生。二是改造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的手段,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三是预防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四是双重目的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五是综合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重新犯罪,同时教育和警戒社会上其他分子。
不管怎么讲刑罚的目的,其实,惩罚就是手段,改造则是补救措施,而惟有预防才是刑罚的真正目的。我们认为刑罚预防可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种。
特殊预防是指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其对象只能是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在特殊预防中,刑罚的作用表现为:(1)通过对极少数极其严重的犯罪
分子适用和执行死刑,使其不可能在犯罪,这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特殊预防方式,也是代价最高的预防方式,它不是实现特殊预防的主要方式。(2)通过对绝大多数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无期、有期徒刑、管制和拘役,在一定期限内剥夺或限制其人身自由,并在执行期间对其进行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以促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3)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罚金、没收财产,使其失去再次犯罪的物质基础而不能再犯罪。(4)通过对某些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以防止其利用这些权利进行新的犯罪。
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防止社会上可能犯罪的人实施犯罪。其对象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一方面,通过制定和颁布刑法,确立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使有犯罪意图人的犯罪观念受到抑制,不敢实施犯罪。另一方面,通过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使犯罪和刑罚之因果关系具体化,从而其他有犯罪意图的人,以达到阻止其犯罪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罚的目的,不单纯是使犯罪分子遭受一定的痛苦和损失,而是进行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如果说刑罚是为了惩罚犯罪分子,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和教育。可见,刑罚只是手段,预防才是目的。例如,我国《监狱法》对监狱行刑的目的虽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该法第1条和第3条分别规定了制定本法的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狱将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在此既然已经明确了刑法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分子的单纯惩罚,我们也就可以考虑减轻刑罚,从而走向轻刑化。
二、轻刑化的现实表现及其作用
(一)我国现行量刑制度中轻刑化的体现
我国刑法在量刑制度中一定程度体现了轻刑化的思想。我们知道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指导思想,也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重要依据。现行刑法典中,无论是在刑罚的制定裁量,还是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都始终贯穿了轻刑化这一基本思想。一方面,轻刑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是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制定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镇压而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益,故而我国应适当减轻某些刑罚。另一方面,轻刑化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发扬现代社会文明,都不应当适用重刑。特别是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更应该考虑轻刑化问题。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要分清不同情况,区别对
待,宽严相济,以便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孤立和打击少数,改造多数。我国现行刑法典应加强吸收借鉴外国轻刑化的成功经验,从这一点上讲,我国刑法典轻刑化这一基本思路是具有科学性的。
首先,从刑罚的制定来看,我国刑法典虽未将刑罚人道主义列入刑罚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却在刑法的具体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这一原则早已在学术界被公认。例如我国刑法典中创造性的设置管制刑,该刑罚措施使犯罪人不脱离家庭和工作单位,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改造;再者我国刑法典创造性的设立死缓制度,给某些犯罪人以生存的希望。这也是我国刑法轻刑化的特色。
在量刑制度中,我国刑法典规定自首、立功、缓刑等减轻刑罚的量刑制度也是轻刑化的表现。例如,刑法典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的,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刑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自首和立功这两项量刑制度,一方面,为犯罪分子自身提供了认罪和揭露他人犯罪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侦查机关侦破案件的效率。根据犯罪人提供的线索,可以快而准的侦破案件,不仅为侦查机关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杜绝了案件拖延侦破期间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再次危害。
此外,刑法典第72条到第77条对缓刑作了相应的规定。所谓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如果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则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刑罚的执行,若在考验期间未犯新罪、未发现漏罪,并且没有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原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可见,我国的缓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的重要表现。正确适用缓刑,有利于教育、改造犯罪分子,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现行刑罚执行制度中轻刑化的体现
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刑法典还规定有减刑与假释等执行制度,它们同样属于轻刑化的表现。减刑是指对判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
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刑罚执行制度。刑法第7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减刑:(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三)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的。(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舍己救人的。(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六)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刑法典第81条至第86条对假释也作了详细规定。所谓的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一定时间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司法机关可以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刑罚制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刑罚制度,才使得犯罪分子能够更好的改造。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强制劳动的政治思想教育改造的方法,把一切可以改造的犯罪分子统统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逐步从根本上肃清反革命和预防、消灭犯罪。
三、轻刑化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轻刑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长久统治的奥秘
古人早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仁政的周朝。如西周制定了几个恤刑原则:(1)矜老恤幼原则。(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三)疑罪从轻惟赦原则。由于实施了这么一些“仁政”,西周统治者不再一味地对民众施以酷刑,因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
西汉作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宽刑仁政可谓功不可没。汉文帝时,对秦代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具体表现如下:(1)秦法中,大多数罪人都没有确定的刑期,服劳役者往往终身不能解脱,汉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节的轻重规定不同的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满则当免为庶人(2)秦法规定,对罪人行施黥、劓、刖、宫四种残酷的肉刑,汉文帝诏令废除,黥、劓、刖三种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汉景帝时也进行了刑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肉刑,宽缓刑罚,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西汉统治阶级创造了世代称誉的“文景之治”。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颠峰时代,从法制方面来看,唐朝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繁盛亦得益于刑罚的简约。唐太宗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亲眼目睹了农民军的英勇斗争。为了巩固统治,唐太宗一方面加强和完善了封建的国家机器,另一方面,他比较注重掌握统治和剥削人民的限度。“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条件”唐太宗多少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常说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宣而国亡”他说:人民之所以为“盗”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如果用“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焉”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到唐朝后来的统治者,促使唐朝成为盛极一时的东方大国。
上述事实说明统治阶级施行仁政,适当减轻刑罚或者说实行轻刑化,就可以维护较长时间统治甚至出现繁盛时期,而于此情形恰恰相反,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衰败、灭亡,亦无不是由于暴政、酷刑所致。
㈤ 中国何时有第一部刑法
《中华来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7月1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知上通过。1979年7月6日、7月7日两部法律先后分别公开,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㈥ 刑法颁布时间
1979年我抄国制定第一部刑法典
1997年对1979年刑法典进行了全面修订。
此后,颁布了一个单行刑法(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又八次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刑法进行修订。
㈦ 我国古代最早刑法是谁发明的什么朝代建立的
1、禹刑。具体是谁参与制定,已经不可考。
刑法起源有这样的说法,"刑始于兵而终于礼"。这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
2、出处:《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3、释义:指的是夏朝的刑法,也是夏朝刑法的总称。
4、内容: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奴隶制五刑法——墨、劓、刖、宫、大辟。
分别指的是,在脸上刺字、挖掉鼻子、剜掉膝盖、毁掉生殖器(男为去势;女为幽闭)、死刑。这种对人的肉体进行残忍惩罚的,统称为”肉刑“,在汉朝时期被逐渐废除(除了死刑),五代时期又逐渐兴起。
5、发展:夏——《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商——《汤刑》是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制定,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
西周——《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
5、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489014.htm
http://ke..com/link?url=9v_OGUZC1n3czkxa
http://..com/link?url=eYb5BpSOEpm7Jp6JF93fknXvpmDl9_UymOdmE0mkzjDFxu2vtJ_xair__mPBLN1VyQU8OmW
㈧ 中国大陆刑法典从清代到现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于1908年完成,但由于守旧派的反对,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该律并未施行。它采用资产阶级的刑法体例、刑罚制度和刑法原则。在刑法体例方面,分总则、分则两篇。
在刑罚制度方面分主刑、从刑两种,主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包括褫夺公权和没收。 在刑法原则方面,采用了资产阶级的罪刑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此外,还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情况,规定了有关妨碍国交、妨碍选举、妨碍通讯、交通以及妨害卫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暂行新刑律》
《暂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对《大清新刑律》稍加删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规,于1912年4月30日颁行,内容与《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凯发布命令:“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此处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据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随即拟定《删修新刑律与国体抵触各章条等并删除暂行章程文》,并附列删除各章条目,经呈袁世凯批准,并通令各司法衙门遵行,是为《暂行新刑律》。
后191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以“重典”威慑人民,颁布《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15条,增设了一些罪名,并加重了原来的许多刑罚。此外,北洋政府还在1915年和1918年先后拟定了两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颁行。
3、国民政府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
该刑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共48章,387条。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刑法,即所谓新刑法。其中总则编12章99条,分则编35章258条。
列举了诸如窃盗、杀人等罪名,并针对各罪内容特别规定。学说上一般把刑法分则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数部分;在个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细分为生命、身体法益、自由法益和财产法益等。
原则上本法总则部分的规定适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规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规定称附属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别刑法),在分则的部分则列举了基本的刑事处罚规定。
4、国民政府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
新刑法标榜“从轻主义”,对一般轻罪的处罚比旧刑法规定的有所减轻,但对于所谓触犯反动统治秩序的行为则从严、从重处罚。
同时吸取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谓“社会防卫主义”和“主观人格主义”精神,宣称犯罪原因在于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因素,主张应以主观的犯罪动机,而不是以客观的犯罪事实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
对所谓“内乱罪”以及“外患罪”、“杀人罪”、“强盗罪”等“危险极大”者,皆规定了惩罚“预备犯”、“未遂犯”和“阴谋犯”的条款。
特别增加了“保安处分”专章,对于所谓有犯罪行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险”的人,可以借口预防“犯罪”或“再犯罪”,实行“社会防卫”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处所。
5、新中国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
在 1950 年,我国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备工作。刑法大纲草案是对新中国各项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后刑法修订的基础
6、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㈨ 我国刑法典形成过程属于法律编纂吗
属于法律编纂,我国没有刑法典沿用发展的历史,很多都是临时编纂,这些内容有些是因国情编纂有些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进行
㈩ 刑法典是哪年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十)。继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后,中国先后通过一个决定十个修正案,对刑法作出修改、补充。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作出修改、补充,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