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从案看刑法

从案看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5-30 06:54:56

刑法案例分析

主要从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观方面和因果关系来讲:
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要内素,通常包括危害行为容、危害结果以及行为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为是客观方面的必备要素,而其他的要素都是选择性的。危害行为主要具有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等三个特征,吴某怂恿其兄坐飞机出差,是希望飞机出事达到杀死其兄的目的,实施了“怂恿”的行为,具备危害行为所要求的有体性和有意性,但该行为并非导致其兄死亡的原因,故欠缺有害性而无法成立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此,存在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判断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前提,在具体案件中,如果欠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则根本不存在判断刑法是因果关系的必要。其次,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表现为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吴某其兄死亡与吴某的劝说被不是直接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吴某虽有杀死其兄的主观故意,但不构成犯罪,其兄的死亡只能是个“意外事件”。

② 刑法案例分析:

1 之前的盗窃行为和中途的抢夺行为是不同的案件,盗窃罪不成立,因为客观原因而未能实施盗窃,未造成被盗方的实际财产损失,属于盗窃未遂,除了盗窃物价值巨大的要定刑外,其他的情节不定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一)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
(二)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
(三)盗窃的公私财物,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
(四)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 理;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卜作案的有所分别。

2 抢夺罪成立: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王某的抗拒公安的行为构成抗捕,还打伤警务人员,还带有非法管制刀具,判定刑罚时可加重处罚,损坏的警用车辆必须要赔偿。

③ 刑事案件 案例分析

我觉得他们四人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因为根据《刑法》269条规定犯盗窃 诈骗 抢夺罪,为窝藏赃物 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263条的规定处罚(抢劫罪)
王某戴某高某为解救张某而使用暴力,张某在戴某王某的协助下,挣脱冯某抓捕,都是为了抗拒抓捕。高某事后知道张某被抓事实而去解救的,也应当成为抢劫罪的共犯。
至于是不是“当场”,我觉得虽然离张某被抓一段时间以后其余三人才去解救的,有一定时间间隔,但是还是可以理解为当场使用暴力抗拒抓捕的。
或者是王某张某戴某是共同犯罪.我个人认为这不算转化型抢劫罪,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手段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本案中涉案人员最后没有拉走钢材,只是为了救通同伙.至于高某我认为如果高张知道事实真相后协助王戴的高也构成犯罪但不是盗窃和抢劫的共犯.因为他的主观方面不涉及这两种罪的构成要件.

④ 关于刑法案例分析

你需要弄清楚两个标准:

一、在一个案件当中有几个犯罪构成,一般来说要内弄清楚有几容个犯罪故意,实施了几个犯罪行为,造成了几个犯罪结果。

比如你的第一题,明显是有两个犯罪故意,前一个是杀人,而且已经实施,达到犯罪既遂,然后是另起犯罪故意,为毁灭证据,采取了危险的方法,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这是两个独立的犯罪,应当数罪并罚。

二、要根据主客观一致原则判断案件。你必须先弄清楚犯罪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不要被具体方法所迷惑。一放火的方式杀人,最后把特定的人烧死,是杀人罪。为了泄愤而放火,导致不特定的人被烧死,是纵火罪。

至于甲为了杀人而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由于是杀人犯罪的一个步骤,其目的是完成故意杀人行为,因而应当被杀人罪吸收,倘若故意杀人的犯罪活动终止,可以仅就其非法持枪单独定罪。

在刑法里有对于一罪与数罪有很多分类,比如:实质一罪、处断一罪、牵连犯、继续犯、法定一罪等等,看你的情况,最好还是先把司法考试官方复习资料的三大本系统地看一下,别忙着做题,做了也不明白。

⑤ 求一份关于刑法案例及分析

也谈许霆案

木林森 发表于2008年10月13日 23:22 阅读(28) 评论(0)

事件起因:
许霆,2006年4月21日晚10时,ATM机出故障,取1000元卡里才扣1元!狂喜之下,许霆将此事告诉同伴郭安山。小郭和小许分别从中提取了1.8万元和17.5万元后各自潜逃。事发后,小郭自首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而潜逃一年被抓获的小许日前被广州市中院以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
争论焦点:
许霆案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涉及的法律问题有三个,一是,在犯罪的定性问题。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分。二是,在量刑方面的问题。基于银行存在过错,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小,主管恶意相对较轻,一审广州中院判为无期,是否存在量刑过重。三是,改判的法律依据问题。2008年3月31日案件重审,许霆被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
一,犯罪定性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两个罪名的法条规定。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还可以判处死刑。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首先,指明一个问题,关于盗窃罪侵犯的客体问题,以前,我们认为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刚刚在网络上搜素了一下盗窃罪的客体还没有更改)现在,根据陈兴良老师的最新观点认为,盗窃罪侵犯的客体为公私财务的“占有权”。关于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区别,我用一个案例来说明(理论东西与本案结合不大不做分析,有兴趣朋友可以查阅陈兴良老师最新的著作)。案例为:某甲借某乙摩托车使用,使用完毕拒不归还,某乙多次索要为果,某日晚,某乙秘密潜入某甲住宅偷偷的将自己的摩托车骑回家。如果按以前盗窃罪侵犯的客体为"所有权",那么此案将无法处理,因为某乙对自己的摩托车是享有所有权的。所以,盗窃罪侵犯的客体应当为“占有权”。
我们回到许霆案,为什么许霆案定为盗窃罪而不定为侵占罪,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在于判断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以及由谁占有。因此,我们来看许霆案中,犯罪的客体究竟有谁占有以及是否脱离占有人的控制。2006年4月21日晚10时,银行ATM机出故障,取1000元卡里才扣1元,换句话说就是,你去银行取1元钱,银行给你1000元钱,那么多出来的999元是银行自愿给你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银行出故障了吗(银行业务员由于疏忽大意点错钱或多给你999元),所以,999元的占有权还在银行。更深一步说,就算第一次,许霆多提取的999元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哪么,许霆基于银行的故障继续取钱,并且还伙同朋友一起,再以不当得利来看此案,是不是就显示公平了。
二是,许霆案中存在量刑过重的问题吗?
在我国根据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既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国对盗窃罪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还可以判处死刑。在我国,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属于盗窃罪的加重形态,属于社会危害性比较大的财产类犯罪,是我国严厉打击的对象,所以,根据,罪行法定原则广州中院在一审量刑方面的问题,个人认为并无不妥。关于罪刑法定原则非常复杂我不多做解释,以后有机会在博客另开篇论述,在此,稍提带一下,有兴趣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根据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理论来源,主要内容为四个字“趋利避害”。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的,根据人的这种本能法律把犯罪规定下来,以约束人的行为。
三,改判问题。
2008年2月22日,案件重审许霆被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并判处两万罚金。
我国刑事处罚种类:管拘有无死,罚没剥夺权。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本案一审法院判决许霆无期徒刑,后根据最高院给广州中院的指导文件,改判许霆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两万,究竟有没有法律依据?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罪犯能够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我总结如下: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
1,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2,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轻或减轻。3,盲,聋,哑人可以从轻或免除。4,自首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5,立功应当从轻或免除。
显然,许霆不符合以上任何情节。
在刑法中法官量刑的标准除法律明文规定以外还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虽然不大)比如,通过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主管恶意性以及认罪态度方面。我特意查阅相关资料,自案件发生至今,许霆一直未归还盗劫金额,说明他认罪态度并不良好。当然,许霆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相对其他的盗窃金融机构犯罪社会危害性较小,且主管恶意性相对不大。
哪么为什么前后两次判决为何如此之大。我想从法理学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法理学法的价值问题上我们有个个案平衡原则,什么是个案平衡原则呢?个案平衡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举例说明,一个贪官贪污了1000万,依据法律判决为无期徒刑。而一个打工仔盗窃17.5万也判决无期徒刑,是不是显失平衡?所以许霆案在媒体炒作,多方参与下,最终,尘埃落定。案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都显示出我国法律尚有漏洞,如判案依据的法条僵硬性。从改革开放现今,我国法律在立法,司法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然而依然问题多多,每一次案例的争议,都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启示,希望不断改正,力求保证法益不受侵犯的同时达到法的最高价值。这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目标,也是我们国家强大保证权利的基础。

⑥ 从历次的刑法修正案看我国刑法的发展

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⑦ 刑法的案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情急之下,陈某一手抓住摩托车,一手将丁某推下摩托车(丁某倒地,但未受伤),骑车逃走的行为是为本人权利免受侵害而采取不得已的措施,具有紧迫性,属于紧急避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陈某将摩托车尾部的工具箱的锁撬开,将2000元现金和存单据为己有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工具箱上锁,2000元现金和存单处于封闭状态,且陈某具有侵占该财产的故意,成立盗窃罪

第二百七十五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陈某将摩托车推至山下摔坏的行为构成毁坏财物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41)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几日后,陈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在到期之前将存单中的2万元取出的行为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综上,陈某构成盗窃罪,毁坏财物罪,诈骗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择一重),数罪并罚。

⑧ 刑法案例分析2009年

甲构成抢劫罪。甲在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内的行为根据《刑法容》规定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成立抢劫罪。 同时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此题为12分,具体的标准分析我用短消息发给你。

⑨ 太复杂了,刑法案例分析题

(1)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对于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负责?如果应负责,罪名是什么;如果不应负责,理由何在?

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本案中,对于乙的死亡,甲显然希望丙听从自己的唆使,用石头砸坏屏风的同时砸死乙。而且甲也实施了唆使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乙因为甲唆使而被丙砸死。因此,对于乙的死亡,甲当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本案中的丙并没有在主观上希望或放任乙的死亡,丙根本不知道屏风后面有人,其行为的犯罪意图是砸坏屏风。因此,对于乙的死亡,丙是持反对、排斥意见的。因此,本案中丙对乙的死亡结果存在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对于乙,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丙确实无法预知则属于意外,应无罪)

对于乙的死亡,两人并没有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相互关系、彼此配合。

(2)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对A公司屏风的损坏,甲、丙是否均应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应负责,罪名是什么;如果不应负责,理由何在?

本案中甲、丙两人在共同犯罪中构成故意毁坏财产罪。因为,甲与丙的行为共同追求同一损害结果,即A公司屏风的损坏,两人相互关系、彼此配合,一个唆使,一个实行,在此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

(3)丙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丙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丙没有实施砸屏风的危害行为,就不可能导致乙的死亡,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指的就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两者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本案最终应如何处理?

甲的行为涉及两个罪名,故意杀人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但是,从案件上看两者存在吸收关系,因此,重罪吸收轻罪,显然故意杀人罪重于故意毁坏财物罪,应定故意杀人罪。

(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因为数个犯罪行为的基本性质相同或有密切联系,某一犯罪行为失去了独立的意义而被另一犯罪行为所吸收,只成立一个罪名的情况。)

本案中甲教唆丙砸屏风的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与其故意杀人的目的有密切联系,使得其毁坏财物的行为失去了独立的意义而被故意杀人的罪行所吸收,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

本案中,如果对于乙的死亡,丙没有责任,则丙只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反之,如果丙存在过失致人死亡,那么,故意犯罪吸收过失犯罪。也应当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

⑩ 关于刑法的案例分析

刑法的案例分析一般都比较复杂,都是共同犯罪和数罪。而且,长期以来,刑法的案例分析题都不设置具体问题


说明理由时抓住最关键理由,要言简意赅
很多同学在回答理由时总怕答少了,于是就啰啰嗦嗦讲一大堆,其实这是没必要的,因为阅卷速度很快,老师不会仔细看你所有的理由,只会看你有无答出最关键的理由。如何寻找出这个最关键的理由,我将结合下文的案例进行详述。

注意定罪与量刑并重,不要忘记量刑部分
在答题时要兼顾定罪与量刑。这个量刑不是要你答出要判多少年,而是要你答出一些总则性量刑情节及其处理,如犯罪形态及其处理(预备、未遂、中止)、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其处理等(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回答出总则性规定即可。例如:对于犯罪未遂,答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可,不需要回答具体怎么量刑。关于分则问题,主要是对抢劫犯的量刑问题,要答出是否属于8种加重情节。
学习范本:已考真题的参考答案
对于案例分析题,“只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如何练?我建议大家先把最近5年的真题的答案搞清楚,看看人家怎么回答的,然后再去找模拟题训练。

示例及其分析
(一) 案情
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答案
1.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甲在着手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财物,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甲的杀人、抢劫行为,都与乙无关,甲乙之间没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不成立共犯;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给乙,不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甲两天后回到丙家,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一部分,不单独构成盗窃罪。法律||教育网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只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的,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2.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乙事先的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甲的抢劫行为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当然就不能对乙的行为适用《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在甲实施抢劫行为之时,乙已经离开现场,与甲之间没有共犯关系,乙没有帮助故意,也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甲套问乙打开保险柜的方法,将丙的储蓄卡、身份证交乙保管时,均未告知乙实情,乙缺乏传授犯罪方法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乙去商场购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三)分析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比较长的。这是因为题目没有设置问题,所以答案里还包含问题本身。但其答案仍然是比较简单的。本题的答案采取的就是将甲乙的行为分开论述的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部分:关于甲的行为的定性。
1. 答案首先将问题一一列出来。它将问题分成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盗窃是否转抢劫的问题;第二段是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及甲后来又去打开保险柜的问题;第三段是是否构成自首的问题。这样看起来就很清晰,而且由于按照题目顺序来讲,也不容易遗漏考点。
2.答案在讲理由时非常干脆,不拖泥带水,它只讲最关键的内容。例如,对于甲在着手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是否转化抢劫,它说,“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财物,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它并没有再重复案情,也没有重复刑法如何规定,而是直接将法条和案件结合起来,说“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这就非常干脆利落,言简意赅。
对于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它的回答也非常简单,但非常到位。它说“甲的杀人、抢劫行为,都与乙无关,甲乙之间没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不成立共犯”。
大家可以不回答“根据刑法第多少条的规定”,而且我也不建议回答,因为有可能答错,只回答“根据法律规定”即可。
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对真题答案的分析,我认为这个“最关键的理由”就是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主要考虑的理由,也就是大家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的那一两句话。例如,如果我问大家:“为什么转化成抢劫?”大家可能只回答:“因为在盗窃过程中杀人了”。好,这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理由!考试时只要回答出这句话就“OK”了!如果我问:“是否要另外定罪?”大家回答:“不需要,因为是在抢劫中杀人。”好,这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理由,只要回答这句话即可,别的废话就不用讲了!
3.答案兼顾了定罪和量刑。它回答:“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这是对量刑的标准答法,说出情节及处理原则即可,不要求具体回答如何量刑。

热点内容
劳动法45周岁 发布:2024-11-01 22:25:55 浏览:868
公司行政规章制度的分类 发布:2024-11-01 21:53:40 浏览:727
饭店运行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21:51:19 浏览:475
三甲医院护理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19:18:27 浏览:719
云南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4-11-01 19:05:34 浏览:322
劳动法是良法还是善法 发布:2024-11-01 18:47:11 浏览:680
陕西三井律师 发布:2024-11-01 17:37:04 浏览:254
申请法律援助的范文 发布:2024-11-01 17:23:43 浏览:32
法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2024-11-01 17:15:20 浏览:413
人民法院网发公告 发布:2024-11-01 17:08:40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