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圈地刑法

圈地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5-30 07:49:29

『壹』 公安机关有权处理非法圈地吗

非法占用土地,依法由国土机关管辖。

只有涉嫌犯罪的,才由国土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链接:《最高人民法院楼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
(一)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
(二)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是指行为人非法占用耕地建窑、建坟、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上、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造成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
第八条单位犯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有耕地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依照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多次实施本解释规定的行为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一年内多次实施本解释规定的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的数量、数额处罚。

『贰』 信用卡没出账单可以提前还款吗

信用卡未出帐单可以提前还款的,到时侯直接抵扣的。信用卡欠款要及时偿还,否则会产生滞纳金和利息的。

一、信用卡逾期的滞纳金为最低还款额的5%。按月收取的.

二、信用卡逾期利息计算公式:信用卡逾期利息=上月消费额*逾期天数*0.0005

在上述信用卡逾期利息计算公式中有三个数,分别是逾期额度、逾期天数以及日息率。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数的含义。

1.上月消费额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信用卡逾期的计算额度不是欠款额,而是上个月的消费额。即,如果你上月消费1万,即使已经还款9999,那么,欠1块也按照欠1万来计算信用卡逾期利息。

所以,尽量不要产生信用卡逾期,否则,若是上月消费额很大,利息计算的基数太大。

2.逾期天数

因为信用卡逾期利息是按日计算的,所以信用卡逾期天数也很重要。逾期天数是指记账日至当前账单日的天数。

3.日息率

信用卡逾期利息的日息率是统一规定是,为日万分之五,也就是0.0005。

农业隐含给信用卡未出账单可以提前还款,登录个人网银后,页面左上角点击“返回经典版”,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归还农行信用卡欠款:

1.信用卡自助还款:点击“信用卡”->“信用卡还款”->“信用卡自助还款”可归还本人或他人农行信用卡人民币欠款 。

2.信用卡约定还款:点击“信用卡-信用卡还款-约定还款设置”可申请自动偿还本人的信用卡(主卡)。

3.信用卡跨行还款:点击“信用卡-信用卡还款-信用卡跨行还款”,该信用卡需要签约他行支付协议(暂不收费)。

4.信用卡购汇还款:点击“信用卡”->“信用卡还款”->“购汇还款”可使用人民币账户购汇偿还外币欠款。

温馨提示:对他行信用卡的还款需要在“转账汇款-单笔转账”下操作。

拓展资料:

信用卡(Credit Card),又叫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信用合格的消费者发行的信用证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费者可以到特约商业服务部门购物或消费,再由银行同商户和持卡人进行结算,持卡人可以在规定额度内透支。

我国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信用卡标准英文名为Credit Card 。

信用卡一般是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的特制载体塑料卡片,正面印有发卡机构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芯片、磁条、签名条。

持卡人可以凭信用卡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

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账单日(Billing Date)时再进行还款。

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持卡人拥有一定的信用额度、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准贷记卡。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信用卡 网络

『叁』 圈地做墓地算违法吗

近日,根据当地群众举报,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聚台岗村,有某知名人士在聚台岗村以东数百米外的麦田地修建私家陵园,青砖灰墙,地基扎了一米多深,外砌三米多高的围墙,围成近长方形,占地约15余亩,涉嫌违法占用农田。
陵园正门寿安门
当地村民透露,此陵园是2016年左右对祖坟进行翻修并扩坟,在祖墓南北有两条大道,在村里人看来,这一前一后东西两条大道远远望去像两条轿杆,中间的祖墓像一顶轿子,前有照后又靠,有桥有水有土岗。当时也砍掉周围一些名贵的松柏,种上了数百棵白杨,还专门聘请两名保安24小时全天候负责陵园看护,一人一月六千元。
一名前来参观的村民称:“不愧是搞房地产的”“此前墓地非常豪华:假山、喷泉、古树等价值数百万元,不知为何,突然把这些东西全部撤除,换栽了现在陵园门口的白杨树,整个墓地下来至少约1000万元,而且还请来知名风水师。阴宅都这么豪华,有钱真好。”
陵园后门
有专业人士认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
对于著名企业家非法占用农田约15亩,花巨资违法建设自家祖坟,当地群众意见很大。中央多次要求清查整改违建别墅,但是当地政府和部门“网开一面”,导致“寿安门”内仅拆除部分地面建筑,没有按要求将固定围墙清理,有悖中央要求。群众希望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对照法律规定,对这种已经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肆』 列举中国古代四个最重要的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之分析 古代中国,社会民众,三教九流,有“官、民”之别,有“九儒、十丐”之分,有“丘八、臭九”之说,但细想大约可分成“士、农、官、商”等阶层,其中,“官”为政治群体,“士”为文人阶层,“农”以农耕为生,而古代中国尚未形成大工业机器化生产,“工”或许只是些手工业生产者,可与“商”者归于一类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僧众、军队什么的。阶层的划分,或许可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界定,或许可根据社会地位和作用而细分,但无论何种分法,其对社会资源的取得和分配方式应该是“核心”了。 一、士人阶层 古代中国的士人阶层,有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的伟大作用,有着“为往圣继绝学、开万世之大道”的历史意义……这些话对极了。而我觉得“士人”是在政治上具有依附性、在经济上具有寄生性的阶层。士人不耕不织,参与知识"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僚预备队。学而优则仕,士人是知识阶层,他们学习知识,想利用知识,搏取社会及政治资源或养活自己之本钱,金榜题名可梯步青云,久困屋场矢志不移,道不尽“红道”沧桑。而从游说致仕到荐察征召,再到科举,殊途而同归,大者可图经世济邦之志,小则做官可得官俸作稻梁谋,最不济也可做人师取得一定束侑……以读书换取功名应该是士人取得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他们对政治或官僚阶层的依附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中国"政府"对士人的驱笼之术,也是士人缺乏独立性人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机制,比如科举取士的十年寒窗对志气的消磨、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禄化的引诱,比如政治清议(尚未形成组织化的协商制),甚至笼络一些名流去修《四库全书》什么,让他们老死或软禁于文字间,哪有时间去放PP?……由此,古代士人只配做人臣,不能做人君,落第的秀才比不上流氓刘邦,并且仕途淹塞成了士人心口永远的疼。这些士人穷则奋发,舒则苛安,志气消殆,寒酸味起,思之多多,顾虑重重,前有诱饵,后有抚慰,宁愿守株待兔,也不愿辟道而行,缺乏大胸襟和铤而走险的精神……他们习惯于攀龙附凤,做个谋士,不敢独树一帜,逐鹿中原,最不济附个风雅,自我陶醉一番。当然,话儿也不能绝对,中国士人中也有“士”之风骨,也有刚直不阿、疾风板荡之人,但曲学阿世之人更多。 二、官僚阶层 在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权力生活中,确有部分官僚出于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出于对儒学道义的信仰,为社稷民瘼而修身齐家治天下,但官僚的权力系统应该是其世俗层面的本义。中国古代有着“家天下”的体制背景,武王伐纣得天下后,大封同姓,同室子孙若非傻蛋便可封侯获得领地,而古代中国同室操戈的兄弟政治、外戚入政的舅爷政治屡起,如汉之诸吕乱政……至今清宫戏还在被人津津乐道。而由士入仕者,多能熟练运作裙带门生的马弁政治,甚至政府(如宋朝)为奖励朝臣也曾推出什么恩荫制度……由此可见,官僚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取得大多因何而来,这是权力资源的获得。而基于此,再加上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过剩(并非多而是挤于一桥),权力之争成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风景之一。比如颇为盛行的党同伐异的党争,并且君子常被小人打倒,因为君子有所顾忌,小人不择手段——这叫政治上的格勒善法则…… 而权力资本是可生息的。古代官僚们往往俸禄微薄,靠那么点工资是无法过上维持其身份相应的生活的,因而贪污成风(高薪可养廉?),而基于权力的“官”成了一种极具升值空间的资源,比如卖官,政府卖私人也卖,如汉武时因国库空虚而以官爵出售集资……当官爵可以用来投资生财时,“官”不是一种权力资源还能是什么?——这并非一个"腐败"所能了得! 此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古代官僚讲权势讲德治不讲法治,观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的所谓法律往往是帝王权力的延伸,从战国李悝《法经》到《大清律例》,都是刑法典,是执行权力意志和维护治安的工具,而没有基于平等、公正、契约观念上的《民法》什么的;中国古代官僚常常将道德上升到法的地位,以道德惩罚代替法律适用,以道德评价代替社会理性,重团体利益而轻个人利益,一遇到问题爱找阵营立场,爱说道德是非,不爱说理。 三、农民阶层 农民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过着最为贫苦的生活。作为与官僚体系相对立的群体,农民阶层获得社会资源与分配的方式主要基于土地,这有着某种根的寓意。古代中国是农耕之国,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工具和资源,因而,农民阶层的生产无法扩大再生活,只在同一规模上,年复一年地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生存和生命的延续,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就满足了,而无发展及“申张权利”之愿景。 民以土为根,于是,矛盾由此而衍生,多出身于官僚的豪族大行兼并土地之“圈地运动”,农民土地流失,甚至出现了“大族田地有馀,而小民无立锥之地”的风景。豪族拥有土地而自己并不耕种,而将其租给农人(佃农),按时收租而已。由此,一方面政府改革往往从田地始,搞一些减田赋、井田制什么的;一方面“有田可耕”的土地革命成了农民阶层的最大的梦想,众多起义者便祭起了“均田同耕”之类的大旗。农民缺乏资源,再加上水旱之灾、赋税之重,民生疾苦非可一言道尽。这种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成了欺骗农民阶层最大的谎言。 农民阶层对权力往往是敬而远之的。在官本位的中国,农民养活了官僚阶层却被官僚而牧之,他们的民生权利始终缺席,总是处在被官僚阶层愚弄、教化、忽视的弱势位置上,甚至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木讷、顺服、麻木,“民生”成了他们最大的悲哀。《秋菊打官司》与其说是中国农民 “官民”意识的觉醒的小芽儿,不如说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四、工商阶层 可以说古代中国有的只是“贱商、官商”传统,而远没有工商文明。据说中国商人是出于周武后殷商遗民失去土地,为生计不得不从事产品买卖的群落,古代“贱商”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对商人经济活动的羁绊与利润剥夺,如汉唐的坊市制度、盐铁等垄断政策、“宫市率市”等税收等;其次,在政治上的压迫,如将商列为四民之末,不得与士大夫官僚同起同坐等;三是在社会舆论(道德)上的歧视,如说商人为奸诈之徒,“为商之人,心多巧枉,聚商之处,俗多淫靡”等……由此,一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就步履艰难了,一些工商业从业者,只能总结些“旱则资舟”之类的生意经了,而真正的工 商文明哪儿有生长的土壤?——也就谈不上什么尊重财富、财产所有权、公平、契约什么东东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商文化背景下,中国官商竟屡禁不止大为盛行。在古代中国,生财之道往往不是依靠经济规律,而是依靠政治手段,比如官僚阶层入商,这些官人剥削民膏而完成了积原始累,但当时中国产业幼稚,无法投资,于是官人开始放债生息了,于是受官僚公开或私下保护的民间高利贷风行,从而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广泛性的的中国金融经济形式……比如什么红顶商人、比如什么权钱交易,官商使权力成为中国工商经济中最大的资源,特权和垄断成了其特色。 工商经济,无法躲开财产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从何而来?是否受到合法的保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古代中国只有一个字“政治”。汉文帝曾说:“能富通者在我也”……政治权力,使中国工商经济在财产权上有着劫掠的色彩,并且,(富可敌国的商贾受帝王妒忌而惨遭收为国有的抄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的),权力使

『伍』 农村土地被他人侵占是违反了哪条规定

非法侵占土地使用权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
1、《土地管理法》第2条
第三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2、《土地管理法》第43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3、《土地管理法》第44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4、《土地管理法》第53条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关文件,向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5、《土地管理法》第55条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和办法,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6、《土地管理法》第57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土地使用者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
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7、《土地管理法》第59条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8、《土地管理法》第60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按照前款规定兴办企业的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按照乡镇企业的不同行业和经营规模,分别规定用地标准。”;
9、《土地管理法》第61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0、《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1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11、《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2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
土地使用权是属于个人或者的单位的财产,有凭借土地取得合法收益的权利。由于集体土地,即使是土地使用者,也是不得将土地非法转让给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的。
(5)圈地刑法扩展阅读:
《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 违反上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据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三百四十六条 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土地管理法》规定:
(1)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
(2)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各地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必然涉及厂房建设、土地使用等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以及国家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土地征用不仅受到国家用地指标的限制,而且受到项目内容的制约,加深了经济发展与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于是,一些当事人便绕开国土部门直接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签订土地租赁协议,造成违法用地的蔓延。
还有一个原因,是征地拆迁与高额补偿利益的驱使。由于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地投资建设经济开发区,带来大量的征地拆迁。
不少人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以各种形式与村民小组或村委会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名义上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观光农业等项目,其真实意图是为了牟取征地拆迁高额补偿款。不法分子通过“以租代征”的形式进行“圈地”,租而不用,租而不耕,等待合适时机再高价转让或获取高额拆迁回报,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对于如何预防和减少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首先应强化农业用地管理,严禁非农项目出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一旦被毁,将很难恢复。地方政府应强化农村土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出租行为,引导基层组织和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并用于农业项目的开发,严禁擅自将耕地出租于非农项目建设。
同时,建立土地责任制度,乡镇政府应当与村委会签订保护土地责任状,并将其纳入干部考核,进一步明确责任,使得镇村二级切实担负起保护土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对于不履行职责,造成违法用地的,应当依法依纪问责追究,给予严肃处理。
“还应加强动态巡查监管,严惩非法用地行为。国土部门应建立土地巡查员制度,加强与乡镇政府、基层村组的联系,强化日常巡查,实行动态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同时,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住建、农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借助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对违法用地及时查处,对违法建设及时拆除,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形成查处、打击合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

『陆』 历史高二

1.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会根源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危机(2)影响:① 引起“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扩大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美三洲进行殖民掠夺,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转化为资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落后。④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2.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3)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4)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3.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1)最主要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动区域:重点区域是美洲地区,特别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该地区的殖民分割。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屿和印度沿海地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在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窃据中国澳门;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第三,葡萄牙占领非洲沿海一些地区。总之,新航路开辟到哪里,殖民扩张活动就延伸到哪里。(3)殖民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财富。第三,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一方面满足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贩卖奴隶活动本身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第四,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而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4)影响:第一,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有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商品,结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同时,殖民国家的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也激烈起来。
4.“资本原始积累”
(1)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此中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形成庞大的雇用工人队伍,一是财富的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方式: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虽然充满血腥和暴力,但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
(3)资本原始积累分为两个阶段: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结果在威尼斯等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至19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来加速这种原始积累过程,结果不仅使手工工场在西欧广泛建立,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简述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英国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农牧场主,有的经营工业和商业,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同其它资产阶级成员有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使英国具备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这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确立的情况:
① 从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 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权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大权,“君主立 宪制”在英国出现。
③ 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使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立法治理国家。
(2)经济上: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商品专卖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宗教上:反对宗教专制,既反对原来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斯图亚特王朝恢复天主教的政策。
英国革命的进程围绕着这些方面的矛盾展开,英国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封建制度解体的时代。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发展自己,面对封建割据势力,都铎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面对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国王只能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同盟,都铎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满足资产阶级要求。因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对资产阶级实行各种限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用清教作为反封建斗争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是由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宗教神学”。17世纪英国群众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浓厚,信仰清教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和平民。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清教来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
(2)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也需要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
(3)加尔文教宣扬商业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主张建立民主教会,这一切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11. 结合史实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从16世纪开始,英、法、荷等国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扩张的手段野蛮、残暴、原始,欧洲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进行大肆屠杀、抢劫和掠夺,他们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结果是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罗网,把美洲未被开发的地区,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权的自我保护的民族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2. 殖民帝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1)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实力强弱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军事实力保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对外战争的失败也主要是因为国内工商业的衰落。而荷兰之所以败给英国,是因为荷兰是商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而英国则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农业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胜利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强大,资产阶级统治比封建专制统治强大。葡、西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英国的称雄,正好说明了先进制度的胜利。
(3)国内文化思想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解放,也是决定殖民战争胜利的因素。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清教徒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所具有的那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
13.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点。
起源:英国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观点: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洛克观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4. 启蒙运动出现高潮的背景是什么?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都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 狄德罗:主编《网络全书》,其书内容反映启蒙思想的特征: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网络全书派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3)共同点:用理性主义反对黑暗的现实,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政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主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根源。
卢梭:出身贫寒,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又与封建制度相冲突。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所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提倡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伏尔泰、孟德斯鸠:出身富裕家庭,生活于法国的上流社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国的等级制度下,大资产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统治,政治主张:社会契约、君主立宪。
16. 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2)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① 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利,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时代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于是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发生至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愈加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2)从基本理想上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发展,它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的发展。
19. 法国大革命期间,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国的?
(1)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取消一些农民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颁布《1791年宪法》。
(2)吉伦特派的统治:进一步改造法国军事上:瓦尔密战役——制止外敌入侵政治上:宣布实行“普选制”,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宾派的统治:革命激进措施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经济恐怖)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20.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巩固
(1)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宪会议在君主立宪派的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通过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布《人权宣言》,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改造;颁布《1791年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造。② 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处死了国王。③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颁布法令,摧毁了封建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国。
(2)成果的巩固:① 热月党人时期,维护了共和制,保护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仑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国家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仑是如何统治法国的?
(1)对内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统治导致法国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内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 经济上:改革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 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④ 文教上: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2)对外政策:不断的对外战争早期战争: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后期战争: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扩大战争,进攻西班牙、俄国等国。
22. 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试作简要评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结论: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标准。
23.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30年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24. 评价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
(1)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私有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高潮的标志。虽然这一措施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在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内外敌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积极作用:它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代价,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经济上使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遏制,经济混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使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负面作用:在经济上存在负面作用,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政治上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以恐怖政策排除异己、维护权力,最终丧失民心。
2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革命背景和条件:物质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和壮大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1)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对美国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其局限性来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利力。这就违背了《人权宣言》中有关人人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7.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三,战争结局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移植,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说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种种封建残余带到新大陆。
28.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1)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阶段,革命的主题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2)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是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3)革命没有经历过重大反复,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本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9.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规定了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着再引起新的斗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31. 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② 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 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④ 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 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柒』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

科技风新观察:“撤村并居”不该成为土地财政的升级版

据《南方周末》报道,近期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地级市的领导雄心勃勃地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我这个地级市一共有100万户农民,我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这些村庄全拆了,因为100万户农民大概占了100万亩的建设用地。科技风新观察

至于如何操作“撤村并居”,地方领导向中国权威农业专家陈锡文算了一笔账:100万户农民让他住楼,至少省出70万亩地,50万一亩就是3500 亿,100万亩就是7000亿,什么事干不了——区区的一个地级市,就能通过“撤庄并居”,轻松获得数千亿的卖地收入。倘若全国各地都这样做的话,“撤村 并居”无疑将演变成土地财政的“升级版”。

现在,全国各地正以罕见的热情拥抱“撤村并居”行动,一些地方政府的目标很明确:让农民上楼,等到腾出的农民宅基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GDP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在今年6月以来就相继撤销了1249个建制村,合并成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目前,“撤村并居”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并呈“星火燎原”之势。

就目前各地的试点来看,不少地方都打着土地换社保的诱人招牌。所谓的土地换社保,所换来的只是一部分保障或者浅层次低水平的保障,并非是完全保障。 具体讲,农民用土地“购买”的社保,大多数是单一的养老保险,而且保障水平也不太高。当然,有些地方为了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计,也开展了一些生存技能的培 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意味着,土地换社保解决的仅仅是农民的生存问题,而难以解决发展问题。

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有可能打着“土地换社保”的幌子,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侵占吞并和滥用,把成千上万亩的良田一眨眼变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倘若这种“圈地运动”一旦成为气候,18亿亩耕地红线将很难守得住。

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国家层面有必要对这项公共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尤其对有意扭曲和肢解国家既有制度的地方,立即叫停;其次,对各地盛行的土地置 换制度,要加强监管。现在的问题是,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违规操作非常多,比如地还没复垦、农民的新聚居区还没建好,城市建设土地指标就可以交易,或者进行抵 押贷款,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让国家的宏观调控失效。此外,还应该加大问责力度。除认真执行《土地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外,还要对土地违法情节 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坚决予以刑法问责,改变土地执法中“以罚代刑”、“以纪代刑”的旧弊。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避免“撤村并居”演变成土地财政的 “升级版”。

『捌』 邓玉娇的行为,法庭为什么不支持--正当防卫中无限防卫的判断

一、我国学界关于无限防卫的论述

鉴于旧刑法对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规定太笼统,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利益,鼓励见义勇为⑴ ,我国1997年修正的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于该款的规定在逻辑上不够严谨⑵, 从而造成了法学界对这一条款认识不一致的局面。有人认为这一款规定的仍然是正当防卫,是正当防卫中的特殊防卫;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款规定的不是正当防卫,而是立法者新创设的无限防卫。笔者认为,笼统地依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认识而把相关论者划为“认为我国刑法肯定无限防卫”和“认为我国刑法未肯定无限防卫”的两派⑶, 这种做法未免显得轻率和无价值。其理由是我国法学界对无限防卫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根据不同的标准而将论者划为两派,无疑会导致“同一派别的学者的观念冲突和对立派别的学者的理论互相融合这一外延重叠的情况。即使是同一学者也对无限防卫有着不稳定的认识。例如姜伟在《正当防卫》第5页认为费尔巴哈主张“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都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思想是无限防卫权⑷,这一思想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今天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同书84页引危地马拉立法议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其中提到:圈地所有者或者他们的合法代理人,现场抓获盗窃属于他们庄园的牲畜、瓜果、林业产品及农具的罪犯…庄园主及其合法代理人对罪犯采取的行动不负任何刑事责任------认为该规定也是无限防卫权,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事后防卫,乃是一种故意犯罪。第91页又认为德国刑法与犯罪学家弗兰茨·冯·李斯特在其著作《德国刑法教科书》中的论述--------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用别的手段不能击退侵犯者时,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 的合法财产,也可以用杀死侵犯者的手段保护-------也是无限防卫权⑸,他还认为无限防卫权实际上是权益人任意处置不法侵害人的权利⑹,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法学界对无限防卫的概念没有统一认识这一事实,是学者们对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名称及其价值予以激烈论争的主要原因。

有人在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将无限防卫权界定为------无限防卫权,根据我国新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是指防卫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当侵害,对不法暴力侵害者实施的即使是造成不法暴力侵害人伤亡后果的损害行为,而享受不负任何刑事责任的一种权利⑺。或者无任何根据的从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的角度“分析”无限防卫权的条件,并进而“推出”无限防卫 的概念,例如:

无限防卫权所指向的对向只能是犯罪行为,而且只能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无限防卫权所保护的权益范围只能是人身安全……无限防卫权的行使无论如何也不算过当,也不受刑事责任的追究。无限防卫权的特点就在于防卫手段的“无限性”,表现在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反击不法侵害时所采取的手段的强度没有限制,就是说,反击不法侵害人时可以 采取任何手段包括任何足以致不法侵害人于死地的手段而不受任何刑事责任的追究……因此完全可以认为我国刑法对无限防卫权是持肯定态度的……无限防卫权可以界定为:公民面对正在进行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拥有的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采取任何手段包括致命手段反击不法侵害人的权利⑻。

这种一开始就依傍刑法的相关规定来阐述无限防卫的概念或构成条件,并进而“推论”我国刑法对无限防卫持肯定态度的论证没有逻辑上的根据,相反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因而也就丧失了其在无限防卫研究领域的价值。但当笔者试图对无限防卫予以界定时,却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循环推论或者说是方法论上的悖论之中。这是因为------任何对一事物的本质予以界定时,都必须考察该事物的所有外延,从该事物的全部外延中归纳出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当我们准备把考察对象从与之无关的事物中分离出来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区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则是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即该事物的本质。具体到本文,我们要界定无限防卫的本质,必须考察所有无限防卫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而当我们对无限防卫的本质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又怎样从浩淼的法制度和法思想中辨别哪些东西体现了无限防卫?

二、无限防卫的根据

这种思辩产生的结果与时下将无限防卫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论文相反----对无限防卫予以法律史考察、哪怕是词源学上的考察都极为困难⑼。笔者的外语水平和学术视野无疑对这种考察进行了限制。但就笔者掌握的材料所表明的那样,历史上缺乏法制度和法思想对无限防卫的自认,但不乏我们今天对过去的法制度和法思想的他认----在过去没有哪个立法者或思想家认为自己的规定或思想体现了无限防卫,但这些规定和思想中的不少内容都被我们今天的刑法学者指称为无限防卫。李斯特的论述无疑是法思想中的典型代表:根据案件的情况,当对攻击的行为不能不以其他方式进行时,即使最微不足道 的法益也可以通过杀死攻击者的方法来加以保护⑽。国内多位学者认为,李斯特的这一论述体现了无限防卫的思想⑾,并认为,无限防卫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缺乏法益均衡性,即防卫人实施防卫行为所保护的法益与其所损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权益之间相差悬殊,而不是大体相当;第二,无必要限度之要求。由于保护权益与行为人所损害权益之间不存在相当性,自然会导致对于防卫行为没有必要限度之要求,即对防卫人的手段、强度、后果等不作任何限制⑿。本文试从这两个角度考察李斯特的论述。

首先谈无限防卫的“无必要限度之要求”。许多学者认为李斯特的论述是无限防卫,并认为这种防卫没有限度要求。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这段话前后,李斯特写道:防卫不得超过必要限度,“必要”防卫的度取决于攻击行为的强烈程度⒀。必要防卫之界限一旦被超过,对攻击者的进一步伤害则属于违法行为⒁。

李斯特说,必要防卫的度取决于攻击行为的强烈程度,这与我们今天衡量正当防卫的标准已经远远不同。关于如何理解防卫的必要限度,我国学界先后产生了以下不同主张:

第一、基本适应说。这就是考察正当防卫是否超过必要限度,要看正当防卫的强度与不法侵害的强度是否基本相适应。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个标准是确定的,具有参考价值,但该说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考察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不法侵害的强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指标,除此之外,还要考察不法侵害的缓急和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权益等因素,离开了这些因素,单纯地强调正当防卫的强度与不法侵害的强度相适应,难免是以偏盖全;其次,基本适应说难以解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例如,对强奸犯实行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强度(杀伤)与不法侵害的强度(强奸)基本相适应就无法了解;而且,基本适应说是从 不法侵害的强度限制正当防卫的强度为出发点来考察必要限度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公民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的能动性⒂。

第二、客观需要说。认为正当防卫是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观需要作为必要的限度。李斯特所论述的标准就是这种客观需要说,但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如果片面地强调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就是正当的,有可能给某些人一种借口,就是为了防止一个很小的合法权益,但却给对方造成了很重的损害,这就容易导致无限防卫权的倾向⒃。这就说明,李斯特对正当防卫所持的标准即客观需要说。但客观需要 说 作为衡量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标准,说明李斯特所阐述的防卫仍然是有限度的,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如果其超过侵害强度的防卫强度不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既然李斯特所阐述的防卫仍然是有限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认为他阐述的是无限防卫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衡量正当防卫的标准与李斯特大大不同。

第三、法益相当说。这种观点是以受侵害的法益与防卫行为 所加害的法益在价值上保持平衡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并不因为侵害行为的不法性而忽视不法侵害者权益的思想,是法律社会化思想在刑法领域的产物。反映在正当防卫的理论上,就是由过去以个人权利为基础阐发正当防卫的本质,发展到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阐发正当防卫的本质⒄。即使是不法侵害人仍然是社会 的一分子,他的合法权益仍然受法律特别是刑法的保护。而以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为宗旨的刑法,在这方面更可以说是“犯罪人的人权宣言”⒅。

第四、综合说.这种观点充分吸收前三种观点的合理性,认为为了避免强度较轻的不法侵害,不允许采取过重的强度.如果非较重的强度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采取较重的防卫强度.采用较缓和的防卫手段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就不允许采取激烈的防卫手段.如果非激烈手段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采取激烈手段.为了保护较微的权益,不允许防卫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害,对于没有直接危及人身的轻微不法侵害,一般来说就不要采取重伤甚至杀害的手段去防卫.⒆

从以上分析可知,李斯特的论述如果以客观需要说作为防卫的必要限度,则该论述属于正当防卫.如果用法益说或者综合说的标准来衡量,则显然属于防卫过当.因此,认为李斯特的论述是无限防卫在此则获得了认识论上的根据.它表明我们判定某一事物是否正当防卫有着各自的标准.我们总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客观世界,而且这种标准已经成为我们加之于客观事物的我们的思维形式.正如意大利人维柯所说,人所感知到的世界不过是他强加于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而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他在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⒇因此我们获得的关于无限防卫的认识,乃是一种以我国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为标准去度量过去或别国的法律规定的产物,是两种防卫限度的比较刑法观,可以称之为超限度防卫.它表明一种防卫制度以我们的标准衡量,它属于防卫过当的情形,但以该制度中的防卫标准而言,则属于正当防卫(前正当防卫的历史姑且不论).无限防卫只有在认识论的角度才能获得其根据.这就是无限防卫的本质.

三、怎样认识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

1、法条分析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条件,我国目前有四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满足三个要件:防卫人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主要是暴力犯罪;防卫的主体是任何公民;防卫人杀伤不法侵害人或损害其利益,仍是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21〕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满足以下三个要件:防卫的范围必须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为的时间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暴力侵害;防为的对象必须是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22〕第三种观点认为,这种防卫应当具备四个要件:其前提必须有某种特定暴力犯罪存在;其时机必须是某种特定暴力犯罪正在进行;其对象必须是针对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实施的;此外,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防卫合法权益的意图.〔23〕第四种观点认为,这种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时必须具有合法的防卫意图,亦即防卫人在进行防卫时对其防卫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主观心理态度;客观条件是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时必须针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的行为.〔24〕笔者认为,这种防卫应当满足以下条件:防卫的对象必须是正在实施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人;防卫的范围是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一旦不法侵害人停止侵害或者客观上不能继续实施暴力犯罪则防卫人应当停止防卫,否则因此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则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防卫人必须在主观上持有制止正在进行暴力犯罪以维护刑法所保护的人身权益;纵然我国刑法规定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防卫人可以任意剥夺不法侵害人的权益,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因此它决定了防卫人在防卫方式和防卫强度上都必须遵循这项原则,这也反映了这种防卫是有限度的.

2、认为该款规定的是无限度防卫的不正确

正如本文已经指出的那样,纵然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采取剥夺不法侵害人生命的防卫行为,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防卫没有限度.对于正当防卫来讲,剥夺不法侵害人生命是防卫的最高限度,在这里伤亡就是限度,它是与不法侵害行为将会造成的伤亡后果相对应的,因而也是必要的,不能认为伤亡是最高限度就不是限度,也不能认为凡是造成伤亡的就没有限度.〔25〕

3、认为该款规定的是特殊防卫的不正确

很多否定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是无限防卫的学者多认为该款规定的是特殊防卫,是与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一般防卫相区别的,如所周知,特殊一词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而且,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指原则与例外,认为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与第20条第3款之关系是原则与例外的关系,很显然是否认正当防卫原理对第3款的适用,同时也就是承认第3款之规定是无限防卫;第二指哲学意义上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基于此种理解而称刑法第20条第3款是特殊防卫,即认为针对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而采取防卫行为不是特殊防卫,事实上而言所有的防卫都是特殊防卫,正当防卫案件是千差万别的,每类不法侵害以及同类中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甚至相同程度的不法侵害由于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而表现形式各异,作用对象有变,均会表现为各自特殊的防卫需要和必要限度,制止不法侵害的必需强度,必然是一定条件下的必需,脱离了防卫的具体条件便无法认识”必需”.〔26〕

4、认为该款规定的是超限度防卫的不正确

正如笔者已经论述的那样,无限防卫以两种含义为我们所理解:第一,是已经阐述的无限度防卫;第二便是超限度防卫,认为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是超限度防卫的前提,是必须承认暴力犯罪所侵害的法益与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所损害的法益不均衡.但对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分析可知,该类暴力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性自由权等等,这些都属于人身权益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从本款防卫人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及不法侵害人的死亡,将防卫人所保护的法益与其所损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权益相比较,笔者认为显然是相当的,两者并不存在悬殊的问题.

5、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是正当防卫制度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领域的具体化规定

按照正当防卫的原理,防卫行为所采取的强度、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应当与侵害行为的强度、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大体上相适应.由于刑法第20条第3款所列的一系列暴力犯罪都构成了对人身的最严重侵害,因此它决定了针对这些暴力犯罪也必须采取最严厉的防卫手段,即制止不法侵害的最高限度---剥夺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权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是正当防卫原理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领域的具体化.〔27〕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学者评述说,新刑法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就此问题作了部分立法解释。[2 8]

--------------------------

『玖』 逃人法的刑法制度

逃人法规定逃人逃亡前两次均处以"鞭一百",第三次逃亡被拿获正法;窝逃者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 徙关外给八旗穷兵为奴,并于兵部之下置督捕衙门专司其职。
规定凡旗下男妇逃者,一次黥其右颊,鞭一百归主;二次黥其左颊,鞭与归主如初。三次则论死归刑部。还规定,窝逃正犯,照例拟绞,妻子家产籍没,窝家的邻居流徙边远,有司以上各官分别处分。以后,又设兵部督捕衙门,专掌缉拿盗贼和逃人。

逃人法是清初六大恶政之一。是清朝为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员逃旗而颁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1626) 始颁,中经多次更改。其内容有对逃亡者的处罚规定,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 制定惩处逃人的法令。入关后,清统治者又在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强迫汉人投充。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但遭到残酷剥削,从事繁重劳动,而且没有人身自 由,更引起大量逃亡。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廷进一步制定极其残酷的逃人法。
逃人法与圈地、投充一起并称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①逃走以维护满洲为主体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后,逃人法曾多次修改。②多尔衮摄政时期,逃人法一度被纳入顺治律,称“隐匿满洲逃亡新旧家人”律。③顺治律很大程度上是明律的翻版,而逃人法则源自满洲。
清初逃人法是中国历史上仅见的 一项法律制度。其制定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的,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与明朝开战,苦于兵源不足,粮饷不济,不得不将俘虏和降人收为奴仆,以养八旗作 战。为制止奴仆逃亡,遂作逃人法。这是一项有着浓厚军事色彩的临时性措施。

《督捕则例》:顺治五年题准,逃人窝家正法,妻子家产,籍没给主。十三年又题准,凡逃一次者面上刺字,二次者正法。十四年又定,窝犯免死,责四十板,面上刺字,家产、人口给予八旗穷兵。
康熙七年覆准,三次逃者,绞监候。二十二年又复准,三次逃者免死,发往宁古塔与穷兵为奴。乾隆八年定,不知为逃人误行容留者,六个月内免议。
嘉庆六年又定,三次逃人发往黑龙江等处当差。

参考资料:四库之外古籍 政书类《督捕则例》一 徐本 (清)唐绍祖等纂修

『拾』 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无土地使用证合法吗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无土地使用证,用围墙圈地并无审批手续在

摘要 城乡规划法

热点内容
于辉律师 发布:2025-01-24 21:10:38 浏览:876
劳动法章节试题 发布:2025-01-24 20:38:26 浏览:976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发布:2025-01-24 20:19:21 浏览:133
民法基本原则是 发布:2025-01-24 19:42:19 浏览:258
人大法律硕士历年分数线 发布:2025-01-24 19:35:22 浏览:685
民法涵盖 发布:2025-01-24 19:34:44 浏览:656
大学作文道德 发布:2025-01-24 19:24:28 浏览:433
刑事诉讼法证人强制 发布:2025-01-24 19:13:28 浏览:839
最新四川省消防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6 浏览:44
民用航空飞行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1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