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炼钢

司法炼钢

发布时间: 2022-05-30 14:08:52

Ⅰ 炼钢生产过程中事故纠纷,中港金邦科普挂图靠谱吗

无论用人单位是否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要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首先应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不能直接对用人单位提起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工伤保险责任的优先适用原则,而对未参加工伤险的企业和用人单位,《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也必须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工伤职工有权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应当首先向劳动申请仲裁。
申请仲裁不能解决的,受害人可以提出的诉讼请求:

1、请求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法院一般按工伤保险优先适用原则进行判定。

2、请求工伤保险待遇,法院一般以《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予以判决。

3、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应当以民事法律法规为依据作出判决。

因第三人的过失而造成用人单位受雇者受伤亡的情况,受害人主张工伤保险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可依据民法和劳动法获得双份赔偿。

Ⅱ 金属的冶炼方法有哪四种

火法冶金 pyrometallurgy 利用高温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其化合物的冶金过程。此过程没有水溶液参加,故又称为干法冶金。火法冶金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矿石准备、冶炼、精炼3个步骤。①矿石准备。选矿得到的细粒精矿不易直接加入鼓风炉(或炼铁高炉),须先加入冶金熔剂(能与矿石中所含的脉石氧化物、有害杂质氧化物作用的物质),加热至低于炉料的熔点烧结成块;或添加粘合剂压制成型;或滚成小球再烧结成球团;或加水混捏;然后装入鼓风炉内冶炼。硫化物精矿在空气中焙烧的主要目的是:除去硫和易挥发的杂质,并使之转变成金属氧化物,以便进行还原冶炼;使硫化物成为硫酸盐,随后用湿法浸取;局部除硫,使其在造锍熔炼中成为由几种硫化物组成的熔锍。②冶炼。此过程形成由脉石、熔剂及燃料灰分融合而成的炉渣和熔锍(有色重金属硫化物与铁的硫化物的共熔体)或含有少量杂质的金属液。有还原冶炼、氧化吹炼和造锍熔炼3种冶炼方式:还原冶炼:是在还原气氛下的鼓风炉内进行。加入的炉料,除富矿、烧结块或球团外,还加入熔剂(石灰石、石英石等),以便造渣,加入焦炭作为发热剂产生高温和作为还原剂。可还原铁矿为生铁,还原氧化铜矿为粗铜,还原硫化铅精矿的烧结块为粗铅。氧化吹炼:在氧化气氛下进行,如对生铁采用转炉,吹入氧气,以氧化除去铁水中的硅、锰、碳和磷,炼成合格的钢水,铸成钢锭。造锍熔炼:主要用于处理硫化铜矿或硫化镍矿,一般在反射炉、矿热电炉或鼓风炉内进行。加入的酸性石英石熔剂与氧化生成的氧化亚铁和脉石造渣,熔渣之下形成一层熔锍。在造锍熔炼中,有一部分铁和硫被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熔炼使杂质造渣,提高熔锍中主要金属的含量,起到化学富集的作用。③精炼。进一步处理由冶炼得到的含有少量杂质的金属,以提高其纯度。如炼钢是对生铁的精炼,在炼钢过程中去气、脱氧,并除去非金属夹杂物,或进一步脱硫等;对粗铜则在精炼反射炉内进行氧化精炼,然后铸成阳极进行电解精炼;对粗铅用氧化精炼除去所含的砷、锑、锡、铁等,并可用特殊方法如派克司法以回收粗铅中所含的金及银。对高纯金属则可用区域熔炼等方法进一步提炼。 湿法冶金 hydrometallurgy 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又称水法冶金。湿法冶金包括4个主要步骤:①用溶剂将原料中有用成分转入溶液,即浸取。②浸取溶液与残渣分离,同时将夹带于残渣中的冶金溶剂和金属离子回收。③浸取溶液的净化和富集,常用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技术或其他化学沉淀方法。④从净化液中提取金属或化合物。湿法冶金在锌、铝、铜、铀等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全部的氧化铝、氧化铀,大部分锌和部分铜都是用湿法生产的。湿法冶金的优点在于对非常低品位矿石(金、铀)的适用性,对相似金属(铪与锆)难分离情况的适用性;以及和火法冶金相比,材料的周转比较简单,原料中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程度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生产过程较易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

Ⅲ 法院可以查封产能买卖手续不

1、法院查封的房屋一定不能买卖。因为法院查封房屋的目的,就是禁止买卖、抵押、出租的。
况且,房屋买卖必须办理登记过户手续。但被查封的房屋,是无法办理过户手续的。同时,如果法院发现买卖被查封的房屋,可能会对处置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的。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
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3、《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Ⅳ 金属冶炼中火法与湿法的区别

一、两者的用途不同:

1、火法冶炼的用途:主要应用于重有色金属的提取。

2、湿法冶炼的用途:主要应用于普通金属的提取。

二、两者的特点不同:

1、火法冶炼的特点:火法冶金的基本条件是维持一定的高温所需的热源,除了冶金本身为放热反应外,主要靠碳质燃料燃烧供热(碳质燃料有煤、焦、天然气和石油产品),燃料燃烧大都用空气供风,由于空气中含有79%(体积)的氮气,燃料燃烧放出的热大量被氮气带走,使燃料的热效率大大降低。

2、湿法冶炼的特点:湿法冶炼在水溶液中进行,主要包括浸出、液固分离、溶液净化、溶液中金属提取及废水处理等单元操作过程。

三、两者的概述不同:

1、火法冶炼的概述:火法冶金就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燃料燃烧或电能产生的热或某种化学反应所放出的热)将矿石或精矿经受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使其中的金属与脉石或其他杂质分离,而得到金属的冶金方法。

2、湿法冶炼的概述:湿法冶金是将矿石、经选矿富集的精矿或其他原料经与水溶液或其他液体相接触,通过化学反应等,使原料中所含有的有用金属转入液相,再对液相中所含有的各种有用金属进行分离富集,最后以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加以回收的方法。

Ⅳ 各大钢铁公司炼钢的废渣都用来做什么了

看是什么渣,炉渣还是废的金属类,炉渣做水泥一类的建筑材料,废金属重新利用。

Ⅵ 美国的历史

前殖民时代

在欧洲人来到这里之前, 印第安人等北美洲的原住民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相传他们的祖先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经由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这北美洲,并且在这里生存繁衍,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 却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对于原住民的人口,历史上的统计有很大出入,据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来到北美洲)的估测,北美印第安人总数大约有八百万到一百万人。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健康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各种病菌,在150年内,原住民的人口锐减了90%;他们的村落被摧毁,原本用于畜牧或种植的土地被毁掉了。

殖民地时代(1493年—1779年)

“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 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 十七世纪初, 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 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 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在殖民地时代, 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奴隶和契约化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 万恶的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 从1607年到1733年, 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后来, 这些殖民地便成为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 重要历史事件:
1619年7月, 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召开了弗吉尼亚议会, 这是世界最早的代议制机构。
1620年11月, 一批受英国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港, 共同签署五月花号公约, 决定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管理, 建立民治的政府。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政府颁发的《印花税法》、《汤森税法》和《驻兵条例》。其中印花税法是为了将其为期7年的英法战争的巨额开销转嫁给北美殖民地。 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北美殖民者在对英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并且建立起了美利坚合众国。 重要历史事件:
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市民与英国驻军发生冲突,英国驻军向北美平民开枪,造成举世瞩目的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来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1789年—1861年的美国历史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案(Louisiana Purchase)让农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国势力从美国西部边界移除,并且提供美国农人一块广大的土地。

几个星期以后,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之间开战了。美国当时的收入仰赖向欧洲输出农产品,因此试图同时对两个战争中的强权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们与它们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间运输产品来获利。当这个行为对两个战争国有利的时候,它们便会准许,然而当这个行为无利于他们的时候便予以反对。

当1805年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战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被摧毁后,英国希望断绝法国的海外贸易纽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美国的贸易行为,英国于是对美国海岸实施了封锁。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历史

主文章:美国历史 (1861年—1865年)。

接下来的四年,在美国历史上是最阴暗的,国家为自己流泪,奴隶制度和各州权力的争斗。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北部各州击败了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双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国人牺牲,并且许多南方土地被毁坏。不过最后,无论如何,奴隶制还是被废黜了,美国也开始了缓慢的重建。

1865年—1918年的美国历史

内战后美国政府鼓励人们向西移民,还鼓励修筑铁路,它可以把人们运到无人居住地区.1869年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竣工.铁路带给美国原居民更多的冲突,当当地的土著首领和移民签订土地协议时,双方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不一样的,土著无法理解移民的私有财产观察,他们认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猎.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开发了,许多土著买了枪械,袭击移民宅地,马车队,铁路和美国骑兵.美国人屠杀土著赖以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万头,到1885年只剩下2000头,土著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庄稼.他们不习惯种植,不能成为美国公民.与美军的战斗,使土著几乎灭亡.1890年,最后一次战斗屠杀了200多名苏族人,不久后所有的土著都被赶进保留地,土著美洲人的生活方式永远结束.

1964年—1980年的美国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由于他充足的人口、国内工业发展和一系列的国际投机活动,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到19世纪10年代末,美国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工业的领头羊,

美国开始在这个时期上涨它的国际力量。家庭地可观人口和工业扩张,并冒险地与别国交涉。在1800后期,美国有待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正在建造它新的技术(就像电报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并且制造更大的铁路网络。丰富的资源预示着第二个产业革命。

这段时间也是一个空前的移民高潮, 有三千七百万个人在 1840与1920年之间移民。为美国工业提供劳动力。并开发先前未开发的区域, 像加州中部地区。 工业与人口也有了可观的扩充。美国中种族之间遭遇强迫,以便白人农民和大农场经营者可以接管他们的土地。但是这样的工业行为导致了美国劳动运动的起源。

在这个时期,美国也会成为国际性的参与者参与国际事件。在1900-1903 征服菲律宾共和国超过一百万个人, mostly Fillipinos, 被杀. 美国迟的占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盟上改变了战争的平衡, 而且使美国成为主要的军队和财务的力量。

“美国历史(1980-1988)”和“美国历史(1988至今)”

1980年,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当选总统,并签署了国内减税计划和积极反苏的国际政策。尽管美国赤字飞速增长,但东方集团在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下开始逐渐瓦解,最终于布什总统(George H.W. Bush)在任时戏剧性的崩溃。苏联解体后,美国却仍在海外频发战事,包括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2年克林顿总统(Bill Clinton )在任期间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其高峰终结于“网络泡沫”。新世纪伊始,美国遭受了伊斯兰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即9月11日对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袭击。

Ⅶ 卢森堡的地理资料

国名:卢森堡大公国 (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国庆日:6月23日(1921年,大公让诞辰纪念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红、白、浅蓝三色。红色象征着热烈和勇敢的国民性格,还象征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牺牲烈士的鲜血;白色象征人民的纯朴和对和平的追求;蓝色代表蓝天,意味着人民获得了光明和幸福。三色联在一起又象征平等、民主和自由。

国徽:为斗篷式。在顶部有一金色王冠的金、红、白三色斗篷内,有一枚盾徽。盾面由白、蓝相间的平行条纹组成,其上绘有一只头戴王冠的直立着的红狮,红、白、蓝三色为国旗颜色。盾徽上方有一顶公爵金冠,两侧各有一只金狮,周围饰有绶带,下端悬垂着一枚奥康勋章。国徽图案象征卢森堡是一个大公国。

国鸟:戴菊(戴菊莺)

国家政要:大公亨利(Henri),2000年10月正式宣誓即位。

自然地理:面积为2586.3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阿登高原厄斯林区占全境1/3。最高点布尔格普拉兹峰海拔约550米。南部为古特兰平原。属海洋-大陆过渡性气候。

人口:44.13万(2001年)。其中卢森堡人约占64.4%,外籍人占35.6%(主要是葡、意、法、比、德、英、荷等国的侨民)。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其中法语多用于行政、司法和外交;德语多用于报刊新闻;卢森堡语为民间口语,亦用于地方行政和司法。9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卢森堡(Luxembourg) ,有人口8. 18万(2001年)。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卢森堡、迪基希、格雷文马赫3个省,省下设12个专区和118个市镇。省长、市(镇)长由大公任命。

简史:公元前50年,这里是高卢人的居住地。公元400年后,日耳曼部族入侵,先后成为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形成由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治理的统一体。15—18世纪先后受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统治。1815年欧洲维也纳会议决定卢森堡为大公国,由荷兰王兼任大公,同时又为德意志同盟成员。1839年伦敦协定承认卢为独立国家。1866年脱离德意志同盟。1867年成为中立国家。1868年实行君主立宪制。1890年前拿骚公爵阿道夫成为卢大公,彻底摆脱荷兰国王的统治。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遭德国入侵。1948年放弃中立政策。

政治:大公为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议会行使立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为一院制,为最高立法机构,有议员60名,任期5年。2005年7月,卢森堡全民公决通过《欧盟宪法条约》。

经济:卢森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钢铁工业、金融业和广播电视业是卢经济的三大支柱。卢资源贫乏。森林面积近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卢以钢铁为主,化工、机械制造、橡胶、食品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0%。卢素有“钢铁王国”之称,人均钢产量约5.8吨(2001年),居世界首位。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有耕地12.5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4%。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
1972年11月16日,中国与位于欧洲西部的卢森堡大公国建交。图为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新权(右)和卢森堡大公国驻苏联大使阿德里恩·梅什在签字仪式上换文时握手

新闻出版:有6家日报:5家德文报,1家法文报,日发行量共约13万份。其中,《卢森堡言论报》(德文)日发行7.5万余份;《日报》(德文)日发行2.5万余份;《新闻》(德文)日发行2万余份;《洛林共和报》(法文)日发行2万余份。卢森堡电视台用法、德、荷、卢语播送,星期日还有意大利语节目。卢森堡广播电台用法、德、英、卢、荷等多种语言广播。

外交: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是:平等、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反对军备竞赛、遵守国际法、尊重人权、尊重小国利益。

与中国关系:1972年11月16日,卢中两国建交。2004年11月,容克首相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06年9月,卢森堡大公亨利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卢森堡
国名:卢森堡大公国 (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国庆日:6月23日(1921年,大公让诞辰纪念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红、白、浅蓝三色。红色象征着热烈和勇敢的国民性格,还象征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牺牲烈士的鲜血;白色象征人民的纯朴和对和平的追求;蓝色代表蓝天,意味着人民获得了光明和幸福。三色联在一起又象征平等、民主和自由。

国徽:为斗篷式。在顶部有一金色王冠的金、红、白三色斗篷内,有一枚盾徽。盾面由白、蓝相间的平行条纹组成,其上绘有一只头戴王冠的直立着的红狮,红、白、蓝三色为国旗颜色。盾徽上方有一顶公爵金冠,两侧各有一只金狮,周围饰有绶带,下端悬垂着一枚奥康勋章。国徽图案象征卢森堡是一个大公国。

国鸟:戴菊(戴菊莺)
国花:玫瑰
国家政要:大公亨利(Henri),2000年10月正式宣誓即位。

自然地理:面积为2586.3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阿登高原厄斯林区占全境1/3。最高点布尔格普拉兹峰海拔约550米。南部为古特兰平原。属海洋-大陆过渡性气候。

人口:44.13万(2001年)。其中卢森堡人约占64.4%,外籍人占35.6%(主要是葡、意、法、比、德、英、荷等国的侨民)。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其中法语多用于行政、司法和外交;德语多用于报刊新闻;卢森堡语为民间口语,亦用于地方行政和司法。9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卢森堡(Luxembourg) ,有人口8. 18万(2001年)。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卢森堡、迪基希、格雷文马赫3个省,省下设12个专区和118个市镇。省长、市(镇)长由大公任命。

简史:公元前50年,这里是高卢人的居住地。公元400年后,日耳曼部族入侵,先后成为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形成由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治理的统一体。15—18世纪先后受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统治。1815年欧洲维也纳会议决定卢森堡为大公国,由荷兰王兼任大公,同时又为德意志同盟成员。1839年伦敦协定承认卢为独立国家。1866年脱离德意志同盟。1867年成为中立国家。1868年实行君主立宪制。1890年前拿骚公爵阿道夫成为卢大公,彻底摆脱荷兰国王的统治。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遭德国入侵。1948年放弃中立政策。

政治:大公为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统帅,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议会行使立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为一院制,为最高立法机构,有议员60名,任期5年。2005年7月,卢森堡全民公决通过《欧盟宪法条约》。

经济:卢森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钢铁工业、金融业和广播电视业是卢经济的三大支柱。卢资源贫乏。森林面积近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卢以钢铁为主,化工、机械制造、橡胶、食品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0%。卢素有“钢铁王国”之称,人均钢产量约5.8吨(2001年),居世界首位。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有耕地12.5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4%。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

新闻出版:有6家日报:5家德文报,1家法文报,日发行量共约13万份。其中,《卢森堡言论报》(德文)日发行7.5万余份;《日报》(德文)日发行2.5万余份;《新闻》(德文)日发行2万余份;《洛林共和报》(法文)日发行2万余份。卢森堡电视台用法、德、荷、卢语播送,星期日还有意大利语节目。卢森堡广播电台用法、德、英、卢、荷等多种语言广播。

外交: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是:平等、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反对军备竞赛、遵守国际法、尊重人权、尊重小国利益。

与中国关系:1972年11月16日,卢中两国建交。2004年11月,容克首相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简要历史:
古代卢森堡属高卢地区,居民属比利时部族,公元前1世纪为罗马凯撒军团征服。
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侵入,成为法兰克王国一部分。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卢森堡地区在 963年成为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的领地。1060年其后裔康拉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卢森堡伯爵,卢森堡领地基本形成。
1308年卢森堡伯爵亨利四世被选为神圣罗马皇帝,称亨利七世,开创了帝国的卢森堡王朝 (1308~1437) 。卢森堡于1364年升为公爵领地。
15世纪卢森堡为勃艮第公爵所控制,16世纪初转归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一世统治。1556年又转归西班牙国王统治。
16世纪末起,卢森堡的冶铁业开始发展起来。
17世纪卢森堡卷入三十年战争。
1659年签订《比利牛斯和约》,卢森堡南部一些地区划归法国。
1684~1697年法国曾占领卢森堡全境。
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卢森堡随西属尼德兰一起转归奥地利。
1795~1814年法国占领卢森堡。
1815年维也纳会议决定,卢森堡升为大公国,以尼德兰国王为大公,同时又加入德意志邦联,由普鲁士军队驻防,卢森堡东部一些地区划归普鲁士。
1830年尼德兰分裂为荷兰与比利时两个王国后,1839年伦敦条约规定,卢森堡地区西半部划归比利时,东半部成为以荷兰国王为大公的有独立地位的国家。
1848年欧洲革命波及卢森堡,开始制定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
1866年卢森堡脱离德意志邦联。
1867年《伦敦条约》确定卢森堡为独立的中立国。
1868年制定君主立宪制宪法。
1890年彻底摆脱荷兰王的统治,由拿骚-瓦尔堡家族专领,卢森堡大公国独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森堡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冶铁炼钢业成为国家主要工业,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占领卢森堡,大公及政府为德国控制。1921年卢森堡与比利时订立关税经济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于1940~1944年占领卢森堡,将卢森堡兼并为德国行政区管辖地。大公与政府流亡英国。卢森堡人民进行了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卢森堡于1945年加入联合国。
1948年与比利时、荷兰建立关税经济同盟。
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放弃中立国地位。
1958年加入欧洲共同体。
1972年卢森堡第 4次修订宪法。现卢森堡有一院制议会,内阁对议会负责。主要政党有基督教社会党、社会主义工人党、民主党。大公让亲王于1964年11月12日即位。
1974年以来,为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改变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局面,卢森堡政府推行工业多样化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经济进一步发展,80年代钢产量人均达16吨,远居世界之冠,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卢森堡于1972年11月16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女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卢森堡出生在波兰东部卢布林省萨莫希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她的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有时甚至靠典当度日,她两岁时随家迁往华沙。

波兰自十八世纪末以来。遭受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多次瓜分,十分之九的土地被沙皇统治着,卢森堡对沙皇的民族压迫深恶痛绝。1887年,她中学毕业,加入了青年革命组织波兰"无产阶级党",开始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无产阶级党"很快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年青的卢森堡也被列入沙皇军警追捕的黑名单。1889年,卢森堡流亡到瑞士苏黎世,第二年进入苏黎世大学。在大学的七年生活中,她非常关心波兰、德国和俄国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工人运动的有关问题。经常出席国际社会主义者的集会,给各国代表当翻译和担任联络工作。1893年3月,卢森堡同她的战友马赫列夫斯基、约吉歇斯一起创建了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党"波兰社会民主党",她主编的《工人事业》杂志就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896年7月卢森堡作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出席第二国际伦敦代表大会。

1897年5月,卢森堡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了,并且得到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迁移到德国,目的是为了在波恩和上西里西亚的工人中进行革命工作。她积极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还参加了德累斯顿和莱比锡党的机关报工作,后来,她定居柏林。从此,卢森堡的革命活动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马克思主义者正在同伯恩施坦机会主义者进行论战,卢森堡积极参加了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1898年,在德国党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以卢森堡和蔡特金为代表的左派,同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卢森堡批判了伯恩施坦提出"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的谬论,她指出:"如果运动不和最终目的联系起来,运动作为目的本身是算不得什么的,对我们说来,最终目的才是一切"。1899年,卢森堡针对伯恩施坦写的《社会主义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这一叛卖变节的作品,写了《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优秀著作,批判了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观点。卢森堡还揭露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目的",指出:"根本上说,修正主义不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只以改良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不是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而是争剥削的多些或者少些,总之,它是为了清除资本主义的赘疣,而不是为了消除资本主义本身"。卢森堡在以后德国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都不断地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189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她同蔡特金一起,提出要把伯恩施坦开除出党,由于当时德国党内机会主义已经泛滥,这个要求未能实现。在1903年德国党的德累斯顿代表大会和1904年第二国际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上,卢森堡团结革命左派,坚持斗争,终于使这次大会通过了谴责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决议。卢森堡还发表了许多反对修正主义的卓越演说,她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革命左派中的杰出革命活动家。

1904年2-5月间,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卢森堡看到列宁的这篇著作之后,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于1904年先后刊登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火星报》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时代》杂志上,对列宁的建党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列宁所主张的是"极端的集中主义",有布朗基主义的倾向。卢森堡离开俄国党的具体情况,大谈反对"官僚主义"、"极端集体主义"等等,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她不了解列宁主张按照严格的集中制建党,是为了克服当时俄国各地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小组习气。因为俄国是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革命斗争需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党。卢森堡的批评有些文不对题,所以列宁说,卢森堡"向读者介绍的不是我这本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俄共(布)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906年即载人俄共(布)党章中。列宁很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在1922年通过的、经过列宁校订的党章中规定:"党生活中的一切争论问题,在决议末通过之前,党内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讨论"。俄共(布)党的重大政治决议都是通过民主讨论后作出的。

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斗争中,卢森堡在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都和列宁站在一起,成为第二国际著名的左派。卢森堡热烈欢迎和拥护1905年俄国革命,积极向德国人民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号召德国工人支持俄国工人的斗争。1907年5月,卢森堡代表德国社会民主党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敬慕已久的列宁。她坚决支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立场。卢森堡和列宁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07年8月,卢森堡以波兰社会民主党的代表资格出席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会上,她同列宁站在一起反对国际修正主义。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是战争与革命问题。德国党的领袖倍倍尔起草了一个决议案。这个决议案虽然正确地指出,战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战争才会消灭。但是他错误地用"防御"或"进攻"的概念来区分战争的性质,只提出通过议会斗争来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这就给修正主义以可乘之机。列宁同卢森堡一起,对倍倍尔的提案作了原则性的修改和补充,明确地指出了当时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必须用一切革命手段反对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一旦战争爆发,要利用战争引起的政治经济危机,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大会通过了列宁和卢森堡的修正案。以后在第二国际的哥本哈根代表大会和巴塞尔代表大会上都重申了列宁和卢森堡修正案的精神。

Ⅷ 金泽良雄的著作介绍

经济法》一书共分经济法总论、经济组织法、经济活动法三部分。经济法总论包括经济法的意义、本质,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法中的规制与计划,日本经济法的沿革、经济行政组织等7章;经济组织法包括个别企业法,合理化法,竞争政策法,产业结构法,国家管理法,特别企业形态法等6章;经济活动洗包括资金和金融规制法,物资与物价规制法,对外经济法,资源规制法,消费政策法等6章。限于篇幅,这里仅就本书第一部分经济法总论中的要点作些介绍、评述。 1、经济法的概念与本质
金泽良雄首先对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历来的学说作了探讨。他指出,在经济法发源地德国,关于经济法的要领主要有五种观点;集成说,认为凡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就是经济法;对象说,与集成说相对,主张将经济法作为对象来研究,并作为法律分支承认其独立性;世界观说,认为只有具有现代法特征,并渗透于现代法的经济精神为基调的法才是经济法;方法论说,强调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生活的法律领域中适用法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机能说,着眼于法律的机能,认为以国家编制经济特有的法律是经济法。
为了解决战后日本的经济法律问题,日本学术界在接受德国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经济法概念析诸种见解。主要有:
(1)与市民法对比来理解经济法的见角,认为经济是与“现代性所有权法”的现代法(市民法)相对的“社会性所有权之法”的后现代法。
(2)将约束和统制列为经济法中心概念的见解,认为经济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立场来约束经济之法,或是将市场“统制”列为中心概念的法律。
(3)将《禁止垄断法》理解为经济法重点因素的见解。
(4)将经济法理解为“维持垄断阶段中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政策立法”的见解。
(5)关于以“经济性从属关系”为前提的法律是经济法的见解。
金泽良雄认为,在上述各种学说中,集成说、世界观说、方法论说,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经济法概念本身,故不予深入讨论。对象说虽需再作进一步分析,但它着眼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现象之外,,又以由此所产生的实质性社会结构(“组织经济”、对国家和个人的“社会”、“统制经济”)为对象,这一点比以前在日本流行的、将经济法对象仅仅一般地求之于“企业者’’的企业者说远为优越。机能说从国民经济整体的立场出发来把经济规制到一定方向,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现象为前提,符合经济法产生的基础和发展实际。但是对经济法机能发生的内在基础的讨论,将涉及经济法的本质,故有待进一步探讨。至于战后日本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诸种见解,也都既有可取之处,又不乏进一步商榷与探讨的地方。
基于上述分析,金泽良雄指出,对经济法概念与本质的分析,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入手。可以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立法分为两类:作为自由主义经济的法与垄断资本主义的法。前者是以确保个体自由的市民法,后者就是协调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经济法。由此,金泽良雄得出自己的结论:经济法不外是适应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言之,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以“国家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的法。
2、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在德国与日本,有许多学者认为,经济法作为一种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第三类独立的法律部门。金泽良雄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公法、私法与经济法之三分法是以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成熟,国家与个人间经济的日益交叉、同一,使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论必然趋向崩溃,使将公法与私法的区别绝对化的观点自然地受到批判。因此,金泽良雄认为,三分说中提出的所谓经济或社会法的“独立法域”本身,实质上应该包括在公法和私法的自身发展之中。换言之,应该认为经济法是与公法、私法两者重叠存在的。他认为,在实体法领域,绝对不能忽视实施着公法和私法的规制。在这一限度内,经济法为满足社会协调性的要求,不仅采取公法的规制(如作为《禁止垄断法》执行机关公正交易委员会作出的裁决措施等),也采取着私法方面的规制(如依据私法规定,一定资金以上的公司须以某行政长官的批准为成立要件等)。在这种意义上,经济法正是跨于公法与私法两个领域,并也产生着与这两个领域互相牵连以至彼此交错的现象。
根据上述对经济法的分析,金泽良雄阐明了经济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即在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上,经济法由宪法确认其存在,并在许多方面受宪法的规制。而经济法又通过其经济协调功能,实现宪法的目标;在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上,经济法中的规制,往往须通过行政权干预经济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经济行政法。在经济法与刑法的关系上,经济法作为刑事特别法或经济刑法而与刑法发生联系。在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经济法因协调某些纵向经济关系和采用行政法手段而与民法相区别;另一方面,经济法有时也采取私法规制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法具有民事特别法的属性而与民法相联系。在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上,商法一般是以企业自身的组织与相互交易以及个体间利益为规范中心,而经济法则从国民经济的立场出发,是在包括企业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实现经济秩序化的法律规范。在经济法与劳动法的关系上,劳动法作为劳资关系法、工人生活秩序法,与经济法是有区别的。在经济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上,作为国内经济法,与国际国家支持公法、市民支持私法与社会支持经济法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法在规制方法、目标等各方面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经济法中的规制 “规制”一词,是日本经济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弄清它,就很难理解日本经济法的实质。金泽良雄是从下述几个角度阐述这个,概念的。
(1)规制的含义。在经济法上,规制相当于广义的“国家干预”。这种“干预”涉及到消极的(权利限制)和积极的(促进保护)两个方面。
(2)规制的对象。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即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一系列经济生活。
(3)规制的目的和作用。经济法规制的目的,在于从经济政策上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协调的要求,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而通过修改甚至破坏民法的平等关系或建立这种关系的条件,形成一种特权(或优惠)关系,如某种产业的保护促成法、优先贷款措施等等来实现的。 、
(4)规制的方式。分为权力强制性规制和非权力性规制两种,前者包括依据法律实施的直接规制(如依据《物价强制令》规定的禁止不当高价合同)、依据行政权进行的规制(禁止许可等)…以及通过立法对私法方面设置强制性的规制(如农业危机时制定的《金钱债务临时调停法》等)等等。非权力性规制包括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及国家对私人经济给予经济援助两个方面。
4、日本经济法的沿革
日本各经济法学家的著作,一般都涉及这个课题。相比之下,金泽良雄的论述较为充分。这主要得益于他对日本经济立法史的专深研究(1985年,金泽出版了日本第一本经济法史专著《经济法的史的考察》)。从金泽的论述中,我仃J可以探知日本经济法发展的大体轨迹。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法。如《军需工业动员法》(1918年)、《炼钢行业奖劢法》(1917年)等,它们为第一次大战后日本经济法的正式产生打下了一定基础。
(2)第一次大战后经济危机时期的经济法。为了治理战后的经济危机以及对付后来的战时经济干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米谷法》(1921年)、《银行法》(1927年)、《重要产业编制法》(1938年)等,这些立法已具务了现代经济法的诸项特征。
(3)第二次大战期间的经济法。为确保战时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编制的法律,如《国家总动员法》(1938年)、《战时紧急措施法》(1945年)、等。
(4)第二次大战后初期的经济法(1945-1954年)。适应战后初期日本的各项政策,日本制定了《关于限制武器、飞机等生产的事宜》(1945年)、《持股公司清理委员会令》(1946年)、《禁止垄断法》(1947年)、《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农产品价格稳定法》(1953年)等法律,从而,有效他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恢复工作。
(5)经济成长期的经济法(1955-1970年)。特点是向开放性经济体制过渡,扶植中小企业、改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立法日趋完备。
(6)美元危机与石油危机后不景气时期的经济法(1971-1976年)。此时,日本主要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经济、节约能源的立法,如《国民生活稳定紧急措施法》(1973年)、《石油供求适度化法》(1973年)等等。
(7)稳定发展和结构性不景气时期的经济法(1976年以后)。这时期主要有《稳定特定不景气产业临时措施法》(1977年)、《稳定特定不景气产业临时措施法》(1978年)、《中小企业破产防止互助法》(1977年)、《特定不景气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1978年),以及强化反垄断措施的《禁止垄断法》的修改和外江及外贸管理法修改等等。 与日本其他经济法革作相比,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第一,紧紧扣住战后日本数十年经济立法的实践。战后日本的经济立法,是世界各国中最频繁、最活跃的,通过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目标与重点不同的法律措施,日本的,通过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目标与重点不同的法律措施,日本修正了垄烦恼资本主义的体制,有效地治理了战后各次经济危机,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反映了这一波澜起伏的历史过程。它紧紧扣住上述经济立法的实践过程,从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两大系统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既对战后日本各项主要的经济立法的形成、发展、内容、功能、社会价值以及利弊得失等作了说明,又对日本战后数十年宏观的经济立法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使经济法学适应、指导日益变动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方面树立了楷模。
第二,资料丰富、内容充实、论述详密。金泽良雄从事经济法教学和研究达40年,并参加过一系列经济立法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经济理论与实务经济。经过他精雕细刻、多次修订再版的本书,阐述重大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经验。经过他精雕细刻、多次修订再版的本书,阐述重在经济法域数十个,涉及具体法规上千个,参考了各种语言文献数十种,加上各种附表等,资料十分丰富。同时,本书除对《禁止垄断法》这一日本经济宪法作了深刻分析之外,还对个别企业法、合理化法、产业结构法、国家管理法、特殊企业形态法、资金和金融规制法、物价规制法、物价规制制法、对外经济法、资源规制法、消费者政策法等作了充分论述,内容充实,体系也较完整。此外,《经济法》一书对日本经济法学中的一系列概念、术语的解释、阐述也比较清晰、确切。因而,本书在战后日本十余种经济法著作中可以说是比较杰出的一本。正如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丹宗昭信在《书评·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文中所说:“战后关于经济法的菱出了若干册,但其中大多数只将《禁止垄断法》作为论述中心,对其他高速经济关系的法律涉及甚少。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与这类经济法著作截然不同,它不仅研究《禁止垄断法》,而且还将其他各类经济关系法规与〈禁止垄断〉话在同等重要地位而广泛涉及予以充分论述,它是战后出版的经济法专著中最全面、最优秀的一本。”
第三,本书在将满足社会协调性要求作为经济法之目的与本质,并将各项经济法规纳入其中以构造现代经济法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尝试,作出了努力。同时,在将经济法作为完成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法律技术和手段方面,本书也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也是本书与其他各种经济法著作相区别的地方。
当然,如有的日本学者指出那样,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在体系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将竞争政策法(禁止垄断法、垄断形成法、市场进入规制法、市场领域高速法)放入第二编经济组织法中就不太妥当。因为,竞争政策法作为规制和高速妨害经济活动自由行为的法律,具有经济活动自由保障法的性质,将其放入第三编经济活动法似更为贴切,等等。 尽管如此,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仍不失为日本经济法学界一本划时代的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本书中总结与阐述的数百种日本现行经济法规的精神与实施情况;关于经济法的概念、本质,经济法中的规制与计划,日本经济法的历史沿革等的见解;《经济法》一书所构造的经济法学体系,等等,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促进经济法学教学与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Ⅸ 彼得一世改革的改革详情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大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
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
1721年,在俄国著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
1716年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
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
1720年,成立了以缅希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
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1720年在新都圣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
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
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地位
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
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Ⅹ 旧楼外墙装饰装修公司会提供改造方案吗

一般的公司都不会提供的,或者要另外出钱的,建议找四川成都利泰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他们公司会提供完善专业的修缮方案,而且会有质检师层层把关,保质保量完成,售后有保障。 网络这方面的资料很多。

热点内容
于辉律师 发布:2025-01-24 21:10:38 浏览:876
劳动法章节试题 发布:2025-01-24 20:38:26 浏览:976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发布:2025-01-24 20:19:21 浏览:133
民法基本原则是 发布:2025-01-24 19:42:19 浏览:258
人大法律硕士历年分数线 发布:2025-01-24 19:35:22 浏览:685
民法涵盖 发布:2025-01-24 19:34:44 浏览:656
大学作文道德 发布:2025-01-24 19:24:28 浏览:433
刑事诉讼法证人强制 发布:2025-01-24 19:13:28 浏览:839
最新四川省消防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6 浏览:44
民用航空飞行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1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