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刑法
Ⅰ 西周的刑事政策和刑事原则
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实施德教 用刑宽缓)
礼与刑存在对应的表达(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大概意思为违背礼数则要刑法
还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要强调等级观念
Ⅱ 西周刑的定义
古时候的刑法其实不是很严谨,而且广的范围也不是很大
Ⅲ 夏商西周的刑法
旧五刑: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切小鸡鸡)内、大辟(杀头)。这是隋朝容之前一直沿用的旧五刑。在商周时候已经很成熟了。还有比如汤镬(huo四声)(把人煮了)、菹醢(zū hǎi)(把人剁成肉酱)、炮烙、车裂等等。
采纳哦
Ⅳ 求问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在总结长期以来的用刑经验基础上,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刑罚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当时的刑法理论。(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二曰老 ,三曰蠢愚”,凡此三者皆可赦免其罪。《礼记》中也记载,西周时“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古时年八十、九十称为耄,七岁为悼。这也说明西周时期八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均可减免刑罚。这一原则正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及礼数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一种标志,后世各朝法律都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西周时期,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已有明显的区别。史籍记载,西周有“三宥”之法,即“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对此三者均可宽宥原谅。西周时,过失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故意犯罪、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与偶犯则可减轻或免除处罚。(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对于疑难案件,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4)宽严适中原则基于“明德慎罚”的主张,西周时期强调适用法律应守“中道”、“中正”,要求宽严适中,符合正道
Ⅳ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罚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西周时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礼记•曲礼》中也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标志,后世法律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考察人的主观动机,原心定罪。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西周时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对犯罪事实有疑的案件,实行从轻处断或赦免罪责的原则。《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的体 现。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宽严适中原则。西周在定罪时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罪刑相当。《尚书•吕刑》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中为不轻不重。强调量刑时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轻畸重。
5、因地、因时制宜。“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吕刑》中载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6、上下比罪。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7、同罪异罚。
这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周礼•秋官•掌戮》载:“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一般人犯杀人或盗贼罪,要在闹市正法,并暴尸三天示众;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贵族犯死罪,则由甸师氏秘密处死,一般不当众行刑。并且“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此外,《周礼•秋官》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 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后世的”八议”制度即源于此。
Ⅵ 西周实行什么样的刑罚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周法》九章,或称《九刑》。周穆王时,又命甫侯作《甫刑》。但两部刑法今天已佚失,详细内容无法考知,只能从《史记·周本纪》中得知“黥、劓、膑、宫和大辟”五刑,有细则三千条。
五刑之外,鞭刑也是肉刑的一种,在当时应用很广,凡是刑法不大、触犯刑律的人,都用施以鞭刑。鞭刑最高可以抽打一千下,鞭刑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刑法。赎刑也是当时比较常用的一种刑法,赎刑分两种,一是罪行确定后,可以拿钱赎罪,一是证据不足的嫌疑罪人交纳一部分钱可以被无罪释放。
连坐法也可是施行,当时把五宗或十宗组成一个小团体,其中每家互相担保,有荣誉可以相互享受,一旦一家有罪,其他几家也跟着受牵连。
为了照顾贵族、功臣和有贤才的人,当时还施行了“八议法”,其主要内容是对周王室的宗亲故旧、贤人能人、功臣贵族、勤政者,以及以宾客对待的王公大臣进行减刑或赦免,这八种人有罪以后,可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和亲疏关系来处理,重罪轻罚,请罪从无,“八议法”是当时统治者实行特权的一种表现。
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商代滥用刑法和残酷执法的教训,提出了以德治国、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为了防止冤假错案,还制定了“五惟法”,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和惟来。
惟官就是以官势压人,惟反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打击报复,惟内就是搞裙带关系,惟货是收取他人的贿赂,惟来是受人之托对犯人进行照顾,凡办案人员有犯此五种罪行者与所判罪犯同罪。这也是对办案人员的一种监督。
Ⅶ 西周的刑罚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继承神权,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
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3、刑法世轻世重:(西周)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况:
1、周公制礼:西周时期周公将夏商时期的礼制加以整理编撰而成。
2、西周时期的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规范。
礼的内容:“亲亲”与“尊尊”是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两项重要制度。“亲亲”“尊尊”、维护的是以父权为主的家族关系和以君权为主的等级关系。
3、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注意尚书中的吕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4、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西周的刑法。
5、遗训、段彝。“遗训”是指先王留下的遗制,“段彝”是指商朝的习惯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离不开对刑事政策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对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刑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而中国刑事政策发展的历史无疑也蕴含在中国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之中,体现在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适用之中。自先秦中华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国历代的成文法典始终处于民刑不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诸法合体”,但又以刑为主。中华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政权为中心,将不利于其政权稳定、不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行为统统禁止于法律之中,行为性质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领域,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律规定为犯罪,科以刑罚,国家司法机关也没有明确的民、刑划分。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关于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刑事法律政策的变迁。
Ⅷ 西周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西周时,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就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也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百姓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做守门人(《周礼·掌戮》)。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标记,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受过墨刑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响劳作。春秋战国时,墨刑的使用仍比较普遍,且黥有了不同的种类。如《秦简·法律答问》有对奴妾“黥颜颓”之刑。颜,指眉目之间,即面额中央。杝,也作頄,頄即颧。颓即面之颧部。黥颜杝就是在人面额中间及颧部刺墨。当时各国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种苦役。秦商鞅变法时用法极严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黥面,以示惩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规定说,如果命令下达之后三十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秦简·法律答问》也有“城旦黥”的记载,当为对城旦所施加的特种黥刑。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当时“黥为城旦”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处罚犯人的措施,这样的犯人遍布全国各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就有许多受过黥刑的囚徒。例如被高祖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年轻时也曾因罪受过黥刑,因此《史记》《汉书》为他作传就称为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