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九十条
⑴ 《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释义及案例
第九十一条
【合同的转让】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原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条文注释本条规定的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
本条规定未区分合同权利转让、合同债务承担与合同权利义务协议概括转让这三种不同情形,而一概规定只要转让合同权利或义务,就须取得另一方的同意,与法理
殊为相背。依《合同法》第八十条,本条关于合同一方转让合同权利,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同意的规定,已经不再适用。
关联法规《合同法》第79-8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转让后如何确定合同签订地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7-29条
⑵ 民法弟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是什么
如果当事人提到的是《民法通则》,那么该部法律全部条文只有156条,没有195条。版根据《民法权通则》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 本法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同时,如果当事人提到的是《民事诉讼法》。那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⑶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该项规定性质是为以后的立法和解释预留空间。在最高院未出台新的适用民诉法意见前,无明确的代指。
⑷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九十条是什么
第九十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的监督申请不符合提出再审检专察建议或者提请抗诉条件属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制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四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院之前公布的其他规定与本规则内容不一致的,以本规则为准。
⑸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条怎么理解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 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 计算。
条文要义
本条是对起诉法定代理人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侵 害其合法权益,而对法定代理人提起诉讼的,其诉讼时效期间是一样 的,都是三年。但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的合法权益,设定了诉讼时效期间的特殊起算方法。
本条规定的法定代理人,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无民事行为能 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侵害了无民事权利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或者财产权益,权利人产生保护自己权利的请求 权,可以向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法定代理人行 使请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原 因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法定代理人履行职 责期间,并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无法判断自 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如果按照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一般规则,会损 害其合法权益。只有当他们取得或者恢复了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理终 止,才能有效地行使其权利。从这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能够更好地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⑹ 民法总则190内容是怎样的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版其法定代理人权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根据法律解释,即无民事能力人对法定代理人享有债权,但因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自己行使权利,须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诉讼时效是按法定代理人代理终止之日来计算诉讼的时效。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6)民法九十条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一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⑺ 老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九十条
90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
⑻ 中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九十条共同共有的财产分割问题
规定如下制。
政策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90.在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协议的,应当根据等分原则处理,并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共有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等情况。但分割夫妻共有财产,应当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⑼ 民法侵权责任第二十九条的不可抗力包括哪些
侵权责任法解读第二十九条:不可抗力
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具体来说,不可抗力是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现象,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行为人完全因为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表明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表明行为人没有过错,如果让行为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损害结果承担责任,对行为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很多国家都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予以规定。
一、关于不可抗力的含义和范围
(一)不可抗力的含义
各国立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不尽相同,理论界、实务界对不可抗力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客观说”、“主观说”和“折中说”。“客观说”强调不能避免并不能抗拒的外来力量。“主观说”强调当事人虽尽最大努力仍不能预见的客观情况。“折中说”强调当事人尽最大谨慎也不能预见、不能防止发生的事件为不可抗力。
关于对“不可预见”的理解,应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一般对某事件的发生没有预知的能力。人们对某种事件发生的预知能力取决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某些事件的发生,在过去不可预见,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在就可预见。例如现在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们对狂风暴雨的规避能力已大大提高。另外,人们对某事件发生的预知能力因人而异,有些人能预见到,也有些人预见不到。所以应当以一般人的预知能力作为标准。
关于如何认识“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应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最大努力和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表明某种事件的发生和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必然性。
(二)关于不可抗力的因素
关于不可抗力的因素,民法通则和本法都没有明确。在立法过程中,有些同志建议明确界定不可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暴乱、罢工等是否作为不可抗力
我国理论界的通说认为,不可抗力主要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自然现象,例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可抗力还包括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暴乱、罢工等。从国内外的立法来看,如果战争、暴乱、罢工等需要被列为免责事由的,则与不可抗力等并列规定。因此,战争、暴乱、罢工等具有不可抗力的性质,但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例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损害的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1)战争;(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再例如,《荷兰民法典》第178条规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依第175条、第176条或第177条承担责任:a.损害是由于军事冲突、内战、暴动、国内骚乱、暴乱或兵变引起的;b.损害是由具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性质的自然事件造成的。
2.政府命令是否作为不可抗力
我国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预见、不能抗拒的政府命令或者政府行为也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例如,某水库根据政府的命令,紧急泄洪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该水库能否以政府的命令为由进行抗辩?对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不可抗力的适用范围
按照本条规定,除法律有特别排除的规定外,不可抗力适用于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不可抗力作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的免责事由自不必说,法律的排除适用主要针对的是部分无过错责任。主要有:
(一)根据本法第七十条和国务院《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第六条规定,民用核设施的经营人在发生核事故的情况下造成他人损害的,只有能够证明损害是因战争、武装冲突、敌对行动或者暴乱所引起,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贵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他人损害的,不能免除核设施经营人的责任。
(二)根据本法第七十一条和民用航空法第一百六十条规定,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损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经营人只有能够证明损害是武装冲突、骚乱造成的,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责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不能免除民用航空器经营人的责任。例如,民用飞机在空中遭雷击坠毁,造成地面人员伤亡。航空公司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对受害人进行抗辩。(三)根据我国邮政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给据邮件损失,邮政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不可抗力,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保价的给据邮件的损失除外;给据邮件指:挂号信件、邮包、保价邮件等由邮政企业以其分支机构在收寄时出具收据,投递时要求收件人签收的邮件。按此规定,汇款和保价邮件即使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邮政企业也需对收件人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