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控制机制

司法控制机制

发布时间: 2022-06-01 11:38:52

A. 司法系统如何控制腐败

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或称刑罚控制、刑事控制),主要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刑事诉讼活动对有关腐败犯罪实行控制。尽管腐败犯罪的社会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通过司法控制腐败犯罪仍然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司法程序揭露、证实、惩治腐败犯罪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司法手段控制腐败犯罪具有社会控制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 一、司法控制是腐败犯罪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曾经指出:“利用法制与犯罪作斗争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正确认识犯罪的原因;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刑罚可能达到的效果。”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讲,尽管犯罪的产生与犯罪行为人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从本质上来讲,犯罪终究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要想达到犯罪控制的理想效果,不仅需要加强犯罪的司法控制,而且更需要加强犯罪的社会控制,即通过对影响犯罪生成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控制,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在尽可能带来持续发展的有序状态。可以说,16年党和国家所确立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是在深刻认识犯罪规律以及理性看待刑罚功能的基础上,针对腐败现象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统计,16年有罪判决数与立案数的比率比16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立案侦查贪污受贿十万元以上、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案件255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厅局级930人、省部级以上人)。大案、要案占立案数的比例分别从16年的46.8%和6.3%上升为16年的58.3%和6.6%。 在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制裁只能依赖于刑事司法程序。一方面,犯罪具有应受惩罚性的内在属性,腐败犯罪作为一种危害深重的权力型犯罪行为,理应受到刑事制裁。应受惩罚性是国家和社会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较强的犯罪行

1/3页

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的必然结果。犯罪行为从一开始就是同刑罚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通过司法手段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犯罪的发生,但从刑罚的功能来看,对腐败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毕竟既可以起到特殊预防作用,也可以起到一般预防作用。 二、通过司法控制腐败犯罪的优势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控制的确是减少和控制腐败犯罪的首要选择。毕竟,犯罪是一种社会疾病,要想从根本上治理犯罪,必须从治理社会入手。而相对于其他治理手段而言,刑罚只是最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严厉的成本高昂的一种治理手段。进一步而言,社会控制是治理腐败犯罪的治本之策,而相对于社会控制而言,司法控制仅仅是治理腐败犯罪的治标措施,即减少和控制腐败犯罪的次要选择。但是,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通过司法程序,可以对腐败犯罪实现快速有效的反应。尽管社会控制可以从根本上起到控制犯罪的作用,但是,对腐败犯罪的社会控制毕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而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却不同,它是最容易得到贯彻落实的一种控制途径,因而能够对腐败犯罪实现快速的反应。一方面,对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职业化、专业化较强的职能部门,如侦查机关、起诉机关、审判机关和执行机关等。这些职能部门在同腐败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揭露、证实和惩治腐败犯罪。另一方面,对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因而相对于社会控制而言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侦查机关等国家专门机构通过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侦查权、起诉权、审判权和执行权,在惩治腐败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司法控制。社会控制作为一种治本之策,其控制腐败犯罪的功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得到完全展现。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犯罪仍然比较猖獗。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同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有的甚至还在滋生蔓延。有的地方和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还相当

2/3页

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显而易见,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腐败犯罪的滋生蔓延。而同社会控制相比,司法控制显然更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通过司法程序,可以增加腐败犯罪的成本。

B.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1. 西周时期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时期只是有了监狱这种司法执行机关。西周时的最高审判权还在周王手里,他统辖的中央地区的具体司法官是士师和眚史。西周时的案件区域管辖还没有明确区分,不过审级已经有了王、三公、司寇、乡、遂、县六级,古代的司法机关基本形成。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

  2. 战国时期

    到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司法机关,秦国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国叫廷理,齐国叫大理。鲁国则设有大司寇一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县制,地方的司法机关由郡守和县令兼任,疑难案件上报中央,一般的则自己处理。在县乡两级,则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基层治安机构——亭。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兼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秦朝的司法机关体制奠定了以后中国历代王朝司法机关的基础。

  4. 汉朝

    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体制,所以历史上有了“汉承秦制”的说法。汉朝中央的司法机关仍然是廷尉,地方则与秦朝相同。但汉武帝之后,王权逐渐加强,出现了尚书台这种中枢组织,尚书台内设立了执法机构,在西汉是三公曹,东汉是二千石曹。从而侵夺了廷尉的司法权。 汉朝对于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员会审,这种名为“杂治”的会审制度体现了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5.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基本继承汉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发展。北齐将廷尉改称大理寺,下属官员也增多了,扩大了司法机关的规模。更重要的一点是,死刑的复核权收归了皇帝,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变化。

  6. 隋唐

    在隋唐时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机关是三个: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但刑部权限很大,可以对审判进行干预,而且复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监督外,还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时,死刑的复奏制度也明确化,死刑执行前必须再报皇帝,批准以后才能执行。

  7. 宋朝

    宋朝的司法机关也是继承了唐朝的体制,但也有些变化,如宋太宗时期设置了审刑院,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职权,到神宗时撤消,职权又分归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机关,州和县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为了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设立了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各州县的司法事务。 宋朝还规定地方司法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否则处以徒二年的刑罚。从这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州(府)县官员都要亲自审判案件。

  8. 元朝

    元朝在继承前朝的体制基础上,也有变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时,设置大宗正府来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权。 明清时期也是以三法司为主要司法机关。但是其职权发生了变化,大理寺的审判权归了刑部,而刑部的复核权则给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

  9. 明朝

    明朝的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10. 清末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国亮相,是在租界内。在此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C. 中国司法制度的几个问题

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回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答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司法制度包括侦查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
我国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严密的人民司法制度体系,在整个国家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D. 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机制

1 、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落实公平正义理念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义理念体现在审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就体现在司法程序的公正,这是当事人和公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够通过诉讼活动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其次才是实体处理的公正,包括认定案件事实清楚,适用实体法律得当,裁判结果合法合理。同时,司法公正还有效率的公正和司法平等上的公正,因为“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司法活动中能够对各类诉讼主体提供平等的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以最小的诉讼成本,求得最大限度的公平与正义,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落实公平正义理念,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
2、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满足人民群众强烈司法愿望的需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利益也在不断调整,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演变,整个社会正处在一个矛盾纠纷的凸显期和多发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司法公正在有的地方被打了“折扣”,司法公信力不高,还不尽人意,与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形成了较大反差。如漠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强烈愿望,不能通过切实有效的司法活动,协调、平衡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失衡的权利义务及时得到公平合理的矫正,不仅司法权威难以树立,而且还损害党的威信,损害国家法律的权威,甚至会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失去信心。
3、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实现人民法院自身价值的需要
人民法院司法职能的性质决定了通过司法活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崇高目的和根本行为准则,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在司法活动中得到有效维护,失衡的权利能否得到及时救济,也是人民群众评价法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司法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裁决者,起着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作用,也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以公正司法为己任,担当起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守护神”职责,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继而实现人民法院的自身价值。
4、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职责所在,而要实现公正司法目标,科学、规范的制度必不可少,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事实也证明人民法院正是通过加强一系列制度建设,确保了绝大多数法官能够公正司法。但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十分强劲,法官面临的外界诱惑和不当干预机会增加,而确保法官始终如一公正司法的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需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司法的公正廉洁。 1、坚持针对性原则。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有时代性和超前预见性,又要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密切联系本单位实际,把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作为重点,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特点,制定相应制度加以规范,健全约束机制,明确具体内容、标准和要求,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可行性原则。要从审判执行工作的实践出发,立足法院工作实际,就审判执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操作规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把每一项工作内容和标准具体分解、量化,让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遵循,可以依章办理。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不等于全盘否定,更不是在工作中追求猎奇,出新花样,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凡是对公正司法有利,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法,就要继续坚持、完善。对跟不上新形势、不适应新要求的做法,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建立起更能促进公正司法的机制。
4、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原则。公正司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要求,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确保司法公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也必须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制定措施要切合当地实际,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简便易行。决不能顾此失彼,加大诉讼、执行成本,好心办坏事,造成新的诉讼难、执行难。 构建完善的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一项涉及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结合基层法院工作的实际,要着重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1、完善审判执行及辅助工作规程,以规范的司法行为促公正。一是建立完善的审判执行操作规程。根据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审判监督、执行工作以及审判服务工作的不同特点,制定细致、具体的操作规程,对审判执行以及辅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并对外公开,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监督,实现审判执行及其它辅助工作的公开性、有序性,减少随意性。二是以法院审判管理系统为依托,完善以立案庭为中心的审判流程管理和以执行局为中心的执行工作流程管理机制,对案件立案、送达、保全、审理、执行到评查归档的每一个实施环节进行有效监控,设定运转时限,减少非诉讼时间浪费,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审判执行工作管理机制,以科学管理促公正。一是建立以审判委员会为中心的审判执行工作指导体系,明确界定审判组织之间以及分管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长、审判员之间的关系,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明确界定执行权实施权与执行裁判权、执行裁判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及权限划分,明确分管院长、执行局长、副局长、庭长、副庭长、执行长、执行员之间的关系及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的审判质量监督体系和以审判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心的审判质量评估体系,将案件质量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使质量第一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科学、明确的责任目标促公正。一是按照司法公正的目标要求,把司法公正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有职有责,人人身上有担子。同时,把岗位职责、具体考核指标及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确定下来,考核对岗对事不对人,充分发挥目标引导作用。二是明确考核责任主体,及时兑现奖惩。落实考核主体,发挥政治处、审判监督庭、监察室的作用,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报,考核结果与被考核对象见面,并及时兑现奖惩,以发挥考核结果的规范和警示作用,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工作人员公正司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完善工作评价激励机制,以激励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促公正。一是完善用人激励机制。事在人为,关健在人,要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原则,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使用、提拔工作人员,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业务好、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工作人员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树立司法正气。二是完善述廉评廉等工作激励机制,对工作人员个人和单位廉洁自律、公正司法情况由政治处、监察室实行每月一考评,通过案件抽查、接访、不定期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工作人员个人的公正司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院性公开述廉评廉活动,对工作人员个人及庭室公正司法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该给予物质奖励的给予物质奖励,该申报记功的申报记功奖励。对连续二个月考评为未位的庭室和个人,则向院长和分管院长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院工作人员会上讲明原因。
5、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以刚性化管理促公正。按照“目标管理、考核监督、问责到位”的思路,完善审判执行、队伍管理、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一般工作过错、不当审判执行过错、司法不廉洁等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监督。坚持问责到位,责任到人,使目标产生压力,问责兑现压力,压力变动力,动力生责任,环环相扣,保证工作人员公正廉洁司法。
6、完善党委、人大监督支持机制,以良好外部环境促公正。在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机制,减少或避免外部权力的不当干预,为公正司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向党委、人大主要领导和常委会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精神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使党委、人大坚定支持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判、依法公正执行的信心和决心,支持法院依法排除不当干预。二是狠抓司法能力的提高,以无可挑剔的审判执行质量取得社会信任,提高司法的公信力,避免或减少当事人及公众合理怀疑,消除非法干预的空间。三是对于一些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案、疑难案件,要把握工作主动权,不等领导过问就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陈述意见、听取指导,在共同商讨、权衡利害基础上依法处理,求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通过领导支持进一步消除外部力量对个案的不当干预动机。 审判工作呈现新的特点,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重大、疑难案件不断攀升,群体性纠纷居高不下。依法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进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不仅是新形势给政法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给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执法者遵守法律规定,把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法干警一定要自觉地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指导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逐步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要严格公正执法。实践证明,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高低、执法是否公平公正,不仅直接影响到政法机关、政法干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因此,在执法、司法过程中,要强化证据意识,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根据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在确认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法律的规定分清合法与违法、此案与彼案、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依法作出裁判或决定。同时,严格执法要强调文明,注意方式方法,尊重人、理解人,让当事人和群众心服口服,通过执法取信于民。
要牢固树立平等保护意识,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平等对待不同的主体。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将平等保护的各项规定和措施落到实处,注重对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切实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力度。还要加强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防止超期羁押、超审限案件,确保减刑、假释案件办理工作的规范性,确保无罪的公民不受追究。
要采取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使对抗性矛盾得到控制,使非对抗性矛盾得到疏导和调处。加强调解体系建设,建立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相衔接的机制,积极创新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的规定,特别是将当事人和社会应当知道、政法机关也可以公开的信息通过便捷的、最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和途径向群众和社会公开,继续坚持以公开促公正。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要让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当事人感受司法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把执法、司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消除当事人和公众对执法、司法的疑虑,以促进、彰显执法和司法的公正。

E. 法律控制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法律控制是指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强制作用来控制利益矛盾平衡的一种回行为。
第二,法律答控制利益冲突有两个途径:一是立法控制,通过公平立法,建立合理的利益整合制度,分配利益,保障利益和协商利益,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二是司法控制,通过公正司法,建立合法利益的救济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包容法外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

F. 急急~~~请教下各位高手:有谁知道“司法控制”是什么意思吗

司法控制
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

G. 侦查权的司法控制

立足于侦查程序是一种行政调查程序,可以对其在整个刑事程序中的定位进行合理调整,改善侦查模式。 整个刑事程序是一个由行政权和司法权相继支撑的完整过程,其中侦查程序是集中体现了行政权的阶段,审判程序是集中体现了司法权的阶段。但是,在侦查程序中,并不完全排斥司法权的作用。相反,在认识到侦查权的行政性质的前提下,才可能更加名正言顺地运用司法权力进行制约。
在侦查程序中,行政性的侦查权虽然是占主要地位的国家权力,但由于司法最终权的设置,侦查权的运行应该主动适应司法的要求。同时,司法权也应介入到侦查程序中,对侦查权进行约束。
改善侦查模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侦查手段的不节制;二是法外手段的存在和缺乏制裁。这些问题产生了设立司法审查机制的要求。对于前一种情形,应当用事前审查(在我国现行制度中,包含于侦查监督之中)加以约束;对于后一种情形,则需用事后审查(在中国可考虑通过行政诉讼)进行处置。
事前的司法审查,是要在侦查机关实施限制公民重要基本权利的措施之前,引入司法的形式作出决定,不应由侦查机关依行政权单独决定。当然,一切侦查行为都会限制或干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只不过存在着方式上的隐或显、力度上的强与弱之分而已。警察在适当的范围内以行政的快速和高效行事是符合社会利益的,而这种行政权力过多、过重地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平衡的方法是划分强行性侦查与任意性侦查。强行性侦查的范围至少应包括逮捕、羁押、搜查这些严厉的侦查措施。他们的采用必须申请裁判权主体进行司法审查,由其作出决定。审查的主体一般应为法官。警察自己只能决定任意性侦查措施的采用。
事后的司法审查则对一切非法的侦查行为设立救济渠道。进行事后审查的依据是承认侦查行为的行政性,不享有诉讼豁免权。对于侦查中国家行政权力对个人利益造成的一切损害,公民均可以寻求司法救济。这是由司法最终权所必然决定的。没有这种审查机制,侦查中的法外手段就会不断滋生、创造出来。事前的司法审查只能对法定的强行性侦查措施的采用方式进行监督,但无法禁止法外的侦查手段的蔓延,也无法对任意性侦查措施进行规范。因此,不赋予侦查行为以可诉性,就会失掉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普遍约束,使整个社会面对失控的警察权力而束手无策。

H. 公务员所负责的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即公共事业管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学、行政法、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分析、组织行为学、高等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财政学、行政法学、公共伦理学、管理文秘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8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或管理学学士。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目前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和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7、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第四、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第五、高尚的敬业精神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中有什么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有着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选择作用
11、如何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
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是道德建设驱动自律和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A、道德建设驱动自律
即:通过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监督和制约,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基础,自觉地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
B、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即: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公共事业管理者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逐步达到自律。
这一机制实际上是将伦理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
第三、行为守则
第四、公民参与

I. 司法实施机制有哪些意义

司法实施机来制的意义和源作用在于:其一,它通过严厉惩治公务员的道德败坏行为,使其为之付出极高的代价,打击不道德行为主体,从而控制类似行为的发生频度和广度。其二,它通过严厉惩治公务员的严重不道德行为,为维系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若干禁止性规定,发挥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其三,它还具有整体禁戒、威慑作用,具有特定的导向作用和风气影响作用。

党政实施机制和司法实施机制都能够对公务员职业道德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起禁止、警戒和劝阻的作用。

J. 司法控制的意思

司法控制,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

热点内容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
保密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发布:2025-01-24 01:05:13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