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认知的特征是

司法认知的特征是

发布时间: 2022-06-01 16:23:26

❶ 法律是用特指司法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法律用特指的司法活动,它的特点是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是维护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都行行为的一种法。

❷ 法律事实的法律特征

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后果的事实,并非都经过了法官的认定,如买卖合同的签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后在当事人之间便产生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方主动救治病人、支付医疗费用等种种权利义务的演变并未经过诉讼途径,这是因为法律的实现大多是靠当事人的自觉遵守,不论这种遵守是哈特所说的“内在观点”抑或“外在观点”。 当法律事实是法官依法认定的事实的时候,特指的是纠纷产生后,当事人就事实的法律后果、法律意义的认识产生分歧并诉诸法院时,交由法官(个别情况下是仲裁机关) 依据法定程序认定的事实。这种认定不外乎是关于事实的有无、多少、和规范的联系程度、与后果的因果联系、应当承担的责任等最终进行的权威性法律评价。这里说法律事实是法官依法认定的事实,是从终极性的角度来说的。参与事实认定过程的参加人除了法官以外,还包括当事双方或多方,以及证人、事实的鉴定人、土地房产等资产的价值评估方,刑事案件中还包括侦查机关等,如此诸多的当事人无一不在参与着法律事实的“建构”。但是,诸多的事实资料最后却交由法官依法进行“剪裁”(普通法法系交由陪审团裁定) ,由法官享有法律事实认定的独断性权利,从而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作出法律评价与确认。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事实大多是经过证据证明的事实。对于法官来讲,有些事实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缺乏证据的支持,法院就不会采信。所以,证据是法官认定法律事实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官最后认定事实却并非都靠证据,这是因为,作为法官用以定案的事实,有些并无证据依据,但法官之所以采信,是由于它符合证据法的原理。法官认定事实除了主要依据证据外,还可以依法采用以下非证据方式来认定事实:司法认知的事实、自认的事实、事实推定。 事实虽然该身是客观的,但是,完全地复原客观事实连理论上的可能都不存在,因为永远也没有办法衡量法官认定的事实是否就是“客观事实”,任何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所以事实认定的过程必然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是一种历史上的事实与当下的主体“视域融合”的结果。任何法律事实都不能离开主体的认识而存在。

❸ 司法认知的简介

司法认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裁判依据确定除证明与辩论方式外,还包括省去证明与辩论的裁判者的直接认知方式。司法认知是裁判者的职权行为,表现为裁判者对裁判依据确定的必要干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实际效果上,司法认知可以减轻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证明与辩论负担,也可合理划分诉讼中裁判者职权与当事人证明与辩论权利、义务的分工。

❹ 自考律师专业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http://5ilaw.zikao.com.cn/forumdisplay.php?fid=118&sid=NRS6US
因为试题太多,所以无法复制到这上面来,兄弟你自己上这个网站,自己再搜索你要的专业名称试题就出来了。

证据法学主观题(北大燕园版)

简答题:
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1) 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资格和证明力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法律制度。
(2) 特征:(书上称为“主要内容”)
① 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证据的收集和判断,均由法律预先明确规定,法官不得自由裁量;
② 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证据被根据其表现形式划分为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据。证据的等级性常常体现为根据证据者的社会地位等级确定其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
③ 刑讯拷问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④ 对最终的事实认定,尤其是对罪责的认定和刑罚的宣告规定了严格的证据要件。

2、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证明的差异是什么?
(1) 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不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主体一般为提起控诉的一方;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原、被告分担;
(2) 证明标准不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最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最低,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则居中。

3、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有哪些?
(1) 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 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7) 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4、简述物证的概念和特征。
物证是指以自己的属性、特征或者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或者痕迹等。
(1) 物证是以实体物的属性、特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
(2) 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物证往往只能对案件事实起间接证明作用。

5、简述司法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1) 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命题根据的争议,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
(2) 特征:①司法认知的主体限于法院;②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③司法认知是一种简便的事实认定方法;④司法认知减轻了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6、简述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1)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或录像资料储存的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2) 特征:①动态直观性;②高度科技性;③高度准确性。
7、简述质证的方法。
(1) 一证一质。即对单个证据材料的证据资料和证明力逐一质证;
(2) 分类质证,即按照诉讼请求、指控的犯罪事实的不同要件事实,对证据材料进行归类,然后逐类质证;
(3) 综合质证。即总结全案事实争议,明确焦点,进行质证。

8、简述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1)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2) 特征:
① 书证是以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
② 书证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能够被人理解;
③ 书证在形式上相对固定,稳定性较强,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易于长期保存。

9、简述证据的分类。
(1) 按照证据与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关系,可以分为本证与反证;
(2) 按照证据的来源,可以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3) 按照单个证据与主要证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4) 根据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0、简述最佳证据规则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1) 举证。当事人原则上应当提供原物或者原件,但在如下情形下可以提交复制品:
① 提交书证原件确有困难,并且复制品经过核对无误;提供有关部门保存的书证的复制件,必须注明出处,并且经该部门核对无误后加盖其印章;
② 提供原物确有困难,可以提供经核对无误的复制品,或者照片、录像等证据;
③ 在确有困难时,可以提交数据资料或者视听资料原始载体的复制品。
(2) 质证。原物原件应当在法庭上出示,但是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或者确有困难并且经法庭许可,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
(3) 认证。在有同等证明力的情况下,原件、原物的证明力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11、证明责任的概念及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的具体规定。
(1) 证明责任包括双重含义: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是指公诉人或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案件实体事实,有责任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后者是指在案件审理终结时,案件实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提出或主张该事实的公诉人或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诉讼结果。
(2)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查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12、简述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的区别。
(1)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所赖以产生的法律根据不同;行为责任是诉讼法上的要求,结果责任是实体法上的要求;
(2) 在诉讼过程中,能否发生责任转移的现象有所不同;结果责任来自预定的分配标准和原则,不会转移;行为责任则来自现实的诉讼状态和过程;
(3) 两种责任存在的时间有所不同;行为责任表现为提供证据的实际行为,具体而直观;结果责任表现为承担败诉后果的风险,抽象而潜在;
(4) 能否由律师和法院协助履行不同;行为责任允许律师和法院协助履行,而结果责任则不允许。

13、简述鉴定人的权利义务。
(1) 鉴定人的权利:
① 有权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材料;
② 合法拒绝鉴定的权利;
③ 鉴定人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
④ 有获得必要的劳务报酬和费用补偿的权利;
⑤ 有权请求司法保护。
(2) 鉴定人的义务:
① 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客观、科学、公正地做出鉴定结论;
② 依法主动回避;
③ 鉴定人按时出庭接受询问;
④ 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⑤ 合理使用并妥善保管鉴定的材料;
⑥ 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14、简述传闻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 传闻证据,是指出庭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陈述,而在法庭之内作为证据来证明该证据所涉及的事实的真实性。
(2) 其特征主要有:
① 提供传闻证据的主体是证人,在英美法系中,证人是指一切了解案情的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受害人、当事人和执法人员;
② 传闻证据的表现方式多样。既可以是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手势或其他表达方式,例如表情、姿态等;
③ 传闻证据是他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而由出庭作证的证人向法庭转述;
④ 传闻证据是作为证据来证明其本身所涉及事实的真实性。

15、简述证明对象的概念及特征。
(1) 证明对象,是指由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对诉辨请求产生法律意义的、应当由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2) 特征:
① 证明对象是与公诉人和当事人的诉辨请求相联系的概念;
② 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③ 证明对象是与实体法律规范相联系的概念;
④ 证明对象是指有必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16、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其理由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被告承担,即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其原因主要在于:
(1) 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诉讼标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来的;
(2) 被告相对于原告而言,有更优越、更现实、更充分的举证条件,让被告负责举证不会与公正、公平原则相冲突;
(3) 让被告负证明责任,还有立法政策上的理由和行政导向方面的意义。

17、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征。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辩解和陈述,即通常所说的口供。
(2) 特征是:①证明案件的直接性;②口供内容的不稳定性;③口供内容的复杂性。
18、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的启示是什么?
(1) 诉讼职能划分是传闻证据规则产生的前提;
(2) 对抗式审判制度是传闻证据规则得以确立、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3) 传闻证据本身的缺陷是传闻证据规则产生的直接原因;
(4) 直接言词原则是传闻证据规则的核心思想。

19、收集视听资料应当注意的事项。
(1) 依照合法程序进行,不得侵害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2) 应当要求被收集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若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则可以提供复制品,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其来源的制作经过;
(3) 妥善保存收集的视听资料,防止磁化或被删改;对于有关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资料,应当注意保密;对于淫秽视听资料要妥善封存。

20、简述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
(1)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陈述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
(2) 其特征为:
① 证人证言是由知晓有关案件情况的自然人所作的陈述;
②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案件有关情况向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所做的陈述;
③ 证人证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21、简述调查收集证据(概念和特征)。
(1) 调查收集证据,是指证明主体及法院依法调取证据材料的活动;
(2) 主体分两类:一类是公安司法机关;另一类是当事人和律师;
(3) 客体是指证据材料,即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
(4) 目的是证明特定的案件事实。

22、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是什么?
(1) 众所周知的事实;
(2) 自然科学定律;
(3) 国家机关公报的事实;
(4) 生效裁判、公证文书确认的事实和其他依法证明的事实;
(5) 当事人承认(或自认)的事实;
(6) 其他明显的、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

23、简述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
(1) 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 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案件真实有内在的联系;
(3) 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应当依法定程序取得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24、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什么?
(1) 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权的事实;
(2) 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事实;
(3) 行政机关采取具体行政行为的要件事实;
(4)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
(5) 规范性文件。

25、简述物证的意义。
(1) 物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
(2) 物证是检验、鉴别其他证据真实性的客观依据;
(3) 物证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根据;
(4) 物证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26、简述书证的意义。
(1) 书证是在各种诉讼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证据之一;
(2) 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往往能直接证明有关的案件事实;
(3) 书证是审查其他证据是否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

27、简述推定的概念和特征。
(1) 推定,是指事实裁判者依据法律规定或者经验法则,从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之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证明规则;
(2) 特征:
① 在性质上,推定本身并非证据,而是一种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事实认定方法;或者说,推定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身适用法则的事实认定方法;
② 在适用上,推定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③ 在结果上,运用推定所认定的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事实。

28、如何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
(1) 证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2) 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3) 证人的感知力、记忆力和表述力;
(4) 证人作证的场所、环境及其是否受到外界干扰;
(5) 证言的内容;审查证言内容应着重分析其有无矛盾、可疑之处和与案件有无关联;
(6) 是否与其他证据协调一致。

29、简述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
(1) 确定证明对象,即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
(2) 确定证明标准,即查明案件事实应当达到的程度;
(3) 审查现有证据材料,确定定案证据;
(4) 全案综合审查判断。

30、简述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注意的问题。
(1) 除对质外,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个别进行;
(2) 讯问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3) 拘捕后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
(4) 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5) 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6) 认真听取、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实事求是的辩解也是重要的证据;
(7) 正确对待“如实回答”与“拒绝回答”问题;
(8) 正确对待、慎重使用书面供词;
(9) 不得以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论述题:
1、试论证据法学的学科特点。
(1) 证据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专门性的法学学科,其专门性主要体现为诉讼证据和诉讼证明的法理、制度和适用构成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2) 证据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法学学科,其应用性主要体现为证据法学的发展来源于诉讼证明实践,并且为有关诉讼证明和证据的立法和适用提供参考性和指导性意见。

2、试论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
(1) 动机。是指提供证据的意图。审判人员应当考虑提供证据人与本案是否存在利害关系、是否诚实等因素;
(2) 当事人或者证人本身的情况。审判人员应当审查他们是否因生理、心理、认识或者表达上的原因,提供了不实的陈述;
(3) 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包括距离、光线、天气、地形、温度、湿度等等,它们直接影响发现证据的效果;
(4) 调查收集证据的方法。不正确、不合法或者不科学的方法,直接影响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5) 证据的特性。在审查判断证据时,审判人员应当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
(6) 证据能力。是指证据材料成为定案根据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等;
(7) 证明力。审判人员应当在明确证据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证明力。

3、试述调查收集证据的方法有哪些?
(1) 询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律师要求当事人、证人或者鉴定人陈述自己了解的案情或者有关鉴定情况;
(2) 讯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实交代案情;
(3) 辨认。是指执法机关要求当事人或者证人在若干类似的物品、场所或者人中,挑选出自己曾经所见所闻者;
(4) 勘验。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亲临现场,发现和提取证据的专门活动;
(5) 检查。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进行检验的专门活动;
(6) 搜查。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职权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或者人身进行强制性的寻查、寻找和提取证据材料的专门活动;
(7) 鉴定。是指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设备,对有关的专门问题进行检测,并作出鉴定结论的活动;
(8) 侦查实验。是指公安机关模拟再现犯罪现场、犯罪过程或者案件发生过程的专门活动。

4、试论证人证言与被害人陈述的区别。
(1) 主体不同。被害人陈述是合法权益受犯罪直接侵害的人,将其受犯罪侵害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的;证人证言则是合法权益没有受犯罪直接侵害的案外人,将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的;被害人陈述可由自然人作出,也可以由法人作出;而证人证言只能由自然人作出;
(2) 故意出假证的法律后果不同。被害人如果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则构成《刑法》规定的诬告陷害罪;而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则构成《刑法》规定的伪证罪;
(3) 能否转换不同。被害人陈述的性质决定其是不能转换的;证人证言则有些可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陈述演化而来。

5、试论如何审查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
(2)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3)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口供的动机;
(4)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6、如何审查判断鉴定结论?
(1) 对鉴定主体进行审查;
① 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具备法定的资格;
② 对鉴定主体的鉴定能力进行审查;
③ 对鉴定主体是否具备回避的情形进行审查;
④ 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
(2) 对鉴定过程进行审查;
① 审查检材、样本或其他鉴定材料来源是否符合鉴定条件,是不是真实可靠,与案件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否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等;
② 审查鉴定技术设备、手段是否科学先进,是否符合鉴定的要求;
③ 审查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定程序或者行业惯例。
(3) 审查鉴定书的内容;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
① 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
② 委托鉴定的材料;
③ 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
④ 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⑤ 明确的鉴定结论;
⑥ 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
⑦ 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
(4) 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审查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5) 判断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① 对于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对于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证据反驳,应当承认其效力;
② 一般情况下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③ 不能以鉴定机构的等级来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划分等级。

7、试论刑讯逼供的原因和危害。
(1) 刑讯逼供的原因是:
① 封建社会证据制度的影响;
② 特权思想作怪;
③ 有罪推定意识的影响;
④ 不愿做深入细致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
⑤ 处罚偏轻,打击不力;
⑥ 办案有指标,限期破案压力大。
(2) 刑讯逼供的危害为:
① 侵犯了公民的人权;
② 损害公安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
③ 容易酿成错案;
④ 容易造成积案、疑案。

补充主观题
1、 司法认知应当遵循的程序规则有哪些?
(1) 采取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2) 采取司法认知时应当为不利一方当事人提供反驳的机会;
(3) 人民法院依职权或者应申请采取司法认知;
(4) 司法认知应当采取裁定的方式。

2、 当事人自认的构成要件和撤销。
(1) 构成要件:
① 自认必须在诉讼中向本案审判人员做出;
② 自认的对象限于对自认当事人不利的事实;
③ 自认必须是自认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④ 自认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自由处分的范围内。
(2) 撤销:(民事和行政)
①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
② 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

3、 简述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的联系。
(1)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均是证明责任概念内涵的组成部分,它们在证明责任的外化过程中相继呈现出来;
(2) 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结果责任是根本的和本质的责任;
(3)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可能影响各自内容的设定。

4、 简述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方法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收集程序;
(2) 要查明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被害人亲身感知的,还是由他人转告,或是自己想象、推测的;
(3) 对被害人陈述进行情理审查判断;
(4) 注意审查被害人陈述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5) 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
(6) 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5、 什么是质证?它有哪些法律效果?
质证是指审判人员主持下,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按照法定程序,针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进行展示、说明、质疑和反驳的证明行为。
法律效果为:
① 质证是法官认定证据的前置程序;只有经过依法质证的证据材料,才可以进入认证程序;
② 当事人参与权的保障;质证是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组成部分,审判人员应当提供质证的便利;
③ 违法的后果;未经质证或者违反质证程序规定采纳证据的,构成违反法定程序。

6、 书证的审查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1) 审查书证与待证事实有无相互关联;
(2) 审查书证的制作人,确认该制作人是否有制作该种书证的资格;
(3) 审查制作书证的手续是否完备;
(4) 审查制作书证时的程序是否合法;
(5) 审查书证有无被伪造、变造;
(6) 审查书证的收集是否合法。

7、 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1) 证据法律制度的目的服从宪法的目的,或者是在宪法的目的框架内确立证据法律制度的目的;
(2) 现代宪法充分肯定公民的法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证据法中必须肯定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
(3) 证据法律制度应将宪法有关原则具体化。

8、 简述笔录的制作要求。
(1) 必须由法定的制作主体予以制作;制作主体是公安司法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人员;
(2) 应当到场的人员必须到场;参与人主要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的代表等;
(3) 笔录的制作应当客观、全面、及时;
(4) 笔录的制作可辅以视听技术,但文字记录不可忽略;
(5) 诉讼笔录必须由主持勘验、检查和行政活动的人、记录人、见证人等有关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6) 笔录使用的语言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准确。

9、 简述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区别。
(1)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感知的案件事实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具有特定性,不可更换,亦不存在回避问题,也不需要专门知识;
(2) 鉴定结论是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后得出的判断性鉴定意见。鉴定人没有被特定化,可以更换,亦应回避,必须具有专门知识。

10、试述证人的权利。
(1) 有权要求司法机关或执法机关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2) 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言的权利;
(3) 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侮辱其人格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4) 经济上得到补偿的权利;
(5) 弱势证人享有特殊保护的权利。

11、证明的意义。
(1) 证明是判断案件事实的重要方法;
(2) 证明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方法;
(3) 证明为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事实基础;
(4) 证明是诉讼程序的核心;
(5) 证明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和基石。

12、诉讼证明的特点。
(1) 证明的主体是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公诉机关和当事人;
(2) 证明的相对人是具有审判权限的司法者;
(3) 证明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审理案件的法官,追求有利的诉讼后果;
(4) 证明的手段限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
(5) 证明的活动具有规范性;
(6) 证明的过程具有对抗性。

13、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什么?
(1) 构成犯罪的要件事实;
(2) 作为罪行轻重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
(3) 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14、推定的意义。
(1) 推定是一种便捷的事实认定办法;
(2) 推定具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的法律功能;

15、简述证明力大小的规则。
(1) 公文书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 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3)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4) 没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的证明力一般大于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
(5) 由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证据证明力优于其他同类证据;
(6) 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7) 多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孤证。

❺ 三大诉讼发证明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责轻重的责任由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原告不承担证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责任。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仟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2,证据的种类有所不同。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证人证言等,是三大诉讼共同的证据种类。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特有的证据种类;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据种类。

需指出,刑事诉讼法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分解为“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两项。

3,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

对证明标准,我国三大诉讼法采取的术语不同。《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只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根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事实清楚”,与刑事诉讼法相比,少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是“证据确凿”,与刑事诉讼法相比,不仅没有“事实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没有“证据充分”的要求。

4,证明对象不同。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有关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的事实;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民事纠纷产生和发展的事实和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事实;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

5,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

由于证明程序是诉讼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诉讼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诉讼程序的不同决定了相应的证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是侦查和审查起诉程序,如讯问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规则体现在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之中;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规则是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调查收集证据等。

二,联系:

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

因为,实体法的抽象规定和一般原则要落实到具体案件上,就必须对实体法规范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从实体的规定上说,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的规定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这一点,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明的共同特征。

三大诉讼证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采用逻辑椎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诉讼证明的主体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机关或者司法人员。当事人和律师。

❻ 求2013电大证据学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证据学作业 一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5、直接言词制度: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事人主义的特点:
(1)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动和主导。(2)程序公正。第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更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3)当事人有主动权。当事人主义给予当事人极大的权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 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3、 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及例外:(1)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2)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和质证的证据。民事诉讼中具体证明对象的多数内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证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证据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削弱了证据裁判原则对事实认定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适用的例外。
4、简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明规则:(1) 相关性规则;(2) 传闻证据规则; (3) 任意性自白规则;(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 最佳证据规则;(6) 证人的特权规则;(7) 交叉询问规则;(8) 补强证据规则;(9) 推定;(10) 司法认知。
三、论述题
法定证据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证据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是审判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然而法定证据制度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证据制度,机械而脱离实际。特别是法定证据制度把口供视为证据之王,造成了刑讯逼供泛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评断标准,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基本规则): 法律预先规定了证据的形式,根据证据的形式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 第一,被告人的口供(自白) 第二,证人证言 1.有了完整的证明就必须做出判决,没有完整的证明就不能做出判决. 2,最好的完整证明是两个可靠的证人,其证言内容的统一是认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结论性证明. 3,无论多么可靠,一个证人证言只能构成1/2的证明,而且其本身永远不足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4,如果除证人证言外还有一个1/2的证明,那就足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5,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个人信誉有瑕疵的证人证言是1/4的证明,而受到对方有效质疑的证据的证明力减半. 6.任何两个1/2的证明相加都可以构成完整的证明;任何两个1/4的证明或者四个1/8的证明相加都可以构成半个证明. 第三,书证 (三)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1.法定证据制度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司法经验总结的结果,法定证据制度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联系在一起,是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2,等级制度是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 3,崇拜权威的思潮是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文化原因.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作为司法证明的基本模式之一,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一种极端的法定证明模式,其缺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优点: (1)这种证明模式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得规范性 (2)这种证明模式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可预见性 因为诉讼中的规则是具体明确的,人们知晓的,所以人们能事前预见到结果. (3)这种证明模式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权威性 2.缺点: (1)这种证据制度在运用证据问题上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性. (2)这种证据制度容易导致刑讯逼供的泛滥.
证据学作业 二
一、名词解释 1、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2、物证:是指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3、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不利于已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可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4、证据保全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照职权主动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固定的调查取证措施。 5、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二、简答题 1、简述正确认识证据的客观性在实践中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1) 办案人员不能把个人主观的判断,或人们的想象、假设、推理、臆断、虚构等等作为定案的证据适用;(2) 在查办经济犯罪案件中,不能把算大帐,即某人或某单位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加减得出的差数,就作为证据使用,应为算大帐还不真正具备客观性;(3) 按照客观性的要求,证据必须要有正确的来源,对于没有正确来源的,由于无法进行查证,不 具备客观真实性,当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简述证人的资格条件有哪些? (1)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2)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3) 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况的人;(4) 由于证人是以知道案件情况为特征的,具有不可代替性,因而绝额定了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占有优先地位; (5) 证人只能是公民个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不具有证人资格;(6) 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应视为特殊的证人。
3、简述证据的分类有哪些? 证据的分类,是指在理论研究上将(刑事)证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根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三、论述题: 论述证据在诉讼中的意义是什么?(1)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事实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2)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3)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证据是解决发生争议的案件事实的基础;
四、案例分析题
(1)该卫生防疫站没有出具决定书,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该个体餐馆的起诉? 该防疫站已经做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没有出具决定书只是程序上的问题,行政相对人可以向法院起诉。 (2)该卫生防疫站收集证据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不合法。《行政诉讼法》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证据学作业 三 一、名词解释 1、举证时限,是指法律规定或法院、仲裁委员会指定的当事人能够有效举证的期限。举证时限是一种限制当事人申诉与诉讼的行为。 2、证明: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活动。有时又称为“司法证明”。 3、证明对象:是证明活动中需要证明的事实,又称待证事实或者要证事实。 4.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5、证据开示制度:是指诉讼当事人或诉讼外第三人所掌握的事实材料,只要与案件有关,除享有秘密特权保护的以外均应向对方当事人披露,任一方当事人均享有要求对方当事人及诉讼外第三人披露上述事项的权利的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证明标准的适用 一般认为,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作以下理解:(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这是指作为定案根据的每一个证据都具有证据的本质属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这是指司法机关所认定的对解决争议有意义的事实均有证据作根据,没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不得认定。(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办案中收集到的证据可能与其他证据或案件事实有矛盾,这时,必须进一步补充证据,有根据地排除矛盾,查明事实真相,否则,不得认定有关的事实。(4)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结论是惟一的,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以上四点必须同时具备,才 能认为是达到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2、简述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有关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的事实;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民事纠纷产生和发展的事实和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事实;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
3、行政诉讼中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原则的原因是什么 1)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来的;(2) 政机关有能力举证;(3) 由行政机关承担证明责任,能够有效地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4、“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有哪些? 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第一,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第二,证据的种类有所不同。第三,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第四,证明对象不同。 5、收集证据的原则有哪些?(1) 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2) 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3) 司法人员收集证据和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相结合。
三、案例分析题
答1、本案中公安机关收集的法定证据包括1、物证:作案工具面包车、联络工具手机、赃物珍稀动物的皮革250张,它们以物质的存在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属于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物、犯罪行为实施的方法和手段。 2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张某和王某的供述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认自己犯罪事实的供述即对贩卖珍惜动物皮革事实的供述。3证人证言,马某的陈述,马某因为非本案犯罪嫌疑人因此其所作的陈述不能作为口供而作为证人证言对待。 2、直接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张某和王某的供述、证人证言,马某的陈述,它们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即可以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的,因此为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包括物证作案工具面包车、联络工具手机、赃物珍稀动物的皮革250张因为它们都是无法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可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因此属于间接证据。
证据学作业 四
一、名词解释 1、优势证据标准是指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标准。 2、推定: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 3、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合理根据的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 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总称。 5、最佳证据规则:就是为了保证被告人获得公平的审判,防止错误认定案件事实,所以所有证据资料,不但要具有相关性,而具力求确实。 二、简答题
1、顺利达到审查判断证据的目的,司法人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1) 从证据的来源方面;(2) 从证据的内容方面;(3) 从案内各种证据的相互联系方面;
2、1)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证据规则和职权主义的证据规则。(2)证据能力规则和证明行为规则。(3)成文法证据规则、判例法证据规则和习惯法证据规则。(4)通用的证据规则和特殊的证据规则。(5)示范证据规则和法定证据规则。(6)取证规则、采证规则、查证规则和 定案规则。(7)证据本身的规则与运用证据的规则。
3、事实推定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要件:1.必须无法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否,只能借助间接事实推断待证事实。2.基础事实必须业已得到法律上的确认,这是事实推定的前提条件。3。前提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须有必然的联系。4。许可对方当事人提出反证,并以反证的成立与否确认推定的成立与否。5.事实推定必须符合经验法则。
4、司法认知的作用
1.司法认知是迅速结案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明确案件争议要点,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从而提高诉讼效率。2.司法认知有利于诉讼证明的规范化。3、司法认知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 三、论述证明标准的意义 按照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解释,盗窃罪的成立要件有下述四个:第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第二,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第三,犯罪主体适格;第四,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刑事裁判是一个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过程,以本案而言,要确定被告是否构成盗窃罪,法院必须以我国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条款为大前提(以法律为大前提,否则裁判将失去法律依据);以要件事实为小前提(以实际上发生的相当于盗窃罪的四个构成要件的事实为小前提,否则,裁判将失去事实基础),法院通过对已知的小前提(要件事实的认定)进行评价,作出判决。只有在法院评价上述盗窃罪的四个构成要件的要件事实都存在时,被告才承担因犯盗窃罪而引起的刑事处罚(刑罚)。 证明标准的确定方式有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之分。主观标准,是指法官依据自我认识能力评价要件事实的真相;客观标准,是指独立于法官自我认识能力之外的评价要件事实真相的标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采用客观的证明标准,只是在具体适用对象的标准确定上有所不同。由于大陆法系采用职业法官集适用法律和认定事实为一身,因此在证明标准的设置上,出于说服当事人的需要,原则上适用刑民不分的“确信真实”标准;而英美法系因采用事实裁判和法律裁判分别由陪审团和法官负责的原则,以及考虑到证明标准与保护权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刑事上要求达到“合理且无怀疑”,在民事上只要求达到“证据优越”或“合理且有说服力”。
四、案例分析
答:检察机关决定的对蔡某强奸案提起公诉时的证据材料有:(1)证人证言。(2)被害人陈述。(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4)辩认。(5)个别审查。(6)推理、判断的逻辑方法。本案中检察机关指控蔡某犯有强奸罪的证据材料有齐某的证人证言,被害人艾某的陈述,和被告人蔡某的供述与辩解。

劳动者提供劳动为前提,但不要求与劳动量对等,而是按照需要和可能的原则进行分配,因此职工福利是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形式。 (2)工资由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职工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社会保险待遇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有关社会服务机构以货币、服务等方式给付,仅货币部分由享受者自由支配;职工福利主要由行业或单位以兴办公用设施、提供集体服务等形式给付,仅发给职工个人的补贴、实物,才可由享受者自由支配。 六、案例分析题。 答:参考答案: (1)该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诉书8日后才做出受理决定,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2)本案中,仲裁委员会指定李某独任审理,没有组成仲裁庭,违反了这一程序法的要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此案属于集体劳动争议,应当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 (3)本案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用了67日才结束案件的审理,不仅超过了法律规定的45日的期限,也超过了可以延期的最长期限,因此,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❼ 司法认知的作用有哪些内容

司法认知又称为审判上的认知,由西方诉讼程序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的古老格言演变发展而来,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无须凭借任何证据,不待当事人举证即可予以认知,作为判决的依据。
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内容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确定案件事实,二是确定法律适用。这也就是所谓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与此相对应,审理过程划分为法庭调查——确定案件事实,以及法庭辩论——主要解决在事实确定基础上的法律适用即法律评价问题。确定案件事实和确定法律适用可概括为确定诉讼事项。诉讼事项确定了裁判依据也就确定了,裁判自然就产生了。上述内容是界定和理解司法认知的前提基础。 就案件事实确定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证明方式确定,明确、无争议、显而易见的确定事实(主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没必要证明而由法官直接认知;就法律适用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辩论解决,明白、无争议或显而易见的法律适用问题,没有辩论的必要而由法官直接认知。不需要证明、不需要辩论的诉讼事项可概括为具有显著性的诉讼事项,显著性即司法认知的标准,凡具有显著性而达到司法认知标准的诉讼事项均应当予以司法认知。 根据上述内容,司法认知概念的基本界定应为:裁判者依职权对因具有显著性而无证明与辩论必要的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诉讼事项直接确定为裁判依据的司法制度。 司法认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裁判依据确定除证明与辩论方式外,还包括省去证明与辩论的裁判者的直接认知方式。司法认知是裁判者的职权行为,表现为裁判者对裁判依据确定的必要干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实际效果上,司法认知可以减轻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证明与辩论负担,也可合理划分诉讼中裁判者职权与当事人证明与辩论权利、义务的分工。

❽ 司法认知的范围包括哪些

司法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审判的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无须凭借任何证据,不待当事人举证即可予以认知,作为判决的依据。司法认知的范围包括,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科学定律3..当事人承认的事实
4.生效判决确认的事实!

❾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

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

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

4、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

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

5、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停止纷争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

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9)司法认知的特征是扩展阅读:

法律思维方式的步骤:

1、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2、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3、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4、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5、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作事实判断,尽量少作价值判断;

6、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

7、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法治首先要求法律人具有专业的法律思维。然而这种法律思维常常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有时法官的话还容易惹起众怒。这里存在多种原因,比如有的法官会违法裁判,又是纠纷的最后裁判者,并且是终极裁判者,所有现在许多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法官身上,这是大家可以观察得到的原因。

法官的话易惹众怒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容易被察觉的,这是一个职业技术的因素,即法律人独特的职业思维因素。近年来发生的很多法律热点案件或事件引起争议,除了个别法官违法裁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律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

所以大众在监督司法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法官正常的职业思维,最好能给予理解和尊重

❿ 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你好,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有“相对免证的事实”或“毋庸证明的事实”。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诉讼法典(或证据法典)及实体法中,对免证事实做出明确规定。比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201条规定了“关于裁判事实的认知”(即司法认知),第301条和第302条规定了民事诉讼中的推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了“自认”,第291条规定了“于法院已经显著的事实”,第292条规定了“法律上的推定”;法国《民法典》第1349条至第1353条规定了“推定”,第1354条至第1356条规定了“当事人自认”等。
再如,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78条规定“于法院已显著或为其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为司法认知的事实,第279条至第280条规定了“自认”,第281条和第282条分别规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民事诉讼法》第434条规定:“一、明显事实无须陈述及证明;众所周知之事实视为明显事实。二、法院履行其职务时知悉之事实无须陈述;法院采纳该等事实时,应将该等事实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公证法》(第36条)和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9条、第13条、第74条、第76条)、《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5条、第68条、第70条)等规定,众所周知的事实、公证的事实、预决的事实、推定的事实、当事人诉讼上自认的事实等,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1998年)第334条规定:在法庭审理中,下列事实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①为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③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适用等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务所应当知晓的事实;④在法庭审理中不存在异议的程序事实;⑤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
我国有学者将以上事实纳入司法认知的事实。笔者认为,司法认知的事实主要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法院依职务所知悉的事实和公证的事实。因为采用这些事实均具有司法认知的特征,均须遵循相同的程序规则。司法认知、事实预决、推定、诉讼上自认均具有各自的规范内容、法律特征,必须遵循各自的程序规则,所以不能将预决(事实)、推定(事实)、诉讼上自认(事实)纳入司法认知(事实)的范畴,而应当分别规定和讨论。
既然免证事实是证据裁判原则和证明责任或者证明对象的例外情形,同时为防止法官滥用职权采用“免证事实”而违背证据裁判原则,就得采取法律明定原则。笔者认为,我国由司法解释规定免证事实有轻率之虞,特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此所作出的解释的效力是否或者能否及于审判值得疑问。再者,我国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并未具体规定司法认知、事实预决、推定、诉讼上自认的程序规则,为立法上的大漏洞。
上述“相对免证的事实”或“毋庸证明的事实”,其真实性已被确定或当事人间没有合理争议,其主张者无需运用证据证明,法院直接采用为裁判的根据。不过,诉讼中没有绝对的免证事实,若当事人(特别是不利一方当事人)提出充足反证、发现新的事实或者撤销自认等,所谓的免证事实则成为证明对象。
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例外还有经验法则、地方习惯、交易习惯、行业惯例、国际惯例等,通常不构成证明对象,法院直接予以采用。不过,对某个经验法则、地方习惯或行业惯例等,本案法官不了解或者当事人有争议的,则需进行调查。调查方式通常采用自由证明,调查方法包括民意测验、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
法官采用免证事实、经验法则、地方习惯或行业惯例等之前,应当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特别是要保障不利一方当事人的异议权或反证权。否则,将构成上诉或再审的理由。

热点内容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