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司法救助
① 司法救助金县城一般能要到多少钱
10w左右。一般发达地区可以达20W、欠发达地区在10W左右,还有的只支付医药费和丧葬费。司法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刑事案件中遭遇“执行难”的受害人,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标准来确定。为加大救助力度,在广东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市检察院争取司法救助专项经费共计381万元,为我回家市检察机关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拓展资料:
1.主动谋划 积极作为
湛江市检察机关把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作为我市检察机关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为加大救助力度,在广东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市检察院争取司法救助专项经费共计381万元,为我回家市检察机关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截至12月中旬全市检察机关已发放救助金397万元,目前还有12件案件正在办理中。 规范提质,建立健全工作方案。
市检察院制定了《湛江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司法救助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湛江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牵头与民政局、教育局、司法局等10个单位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化救助衔接机制的实哈哈施意见(试行)》,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重点和方式,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对下级院检查督导。市检察院成立督导小组,分赴全市10个基层检察院开展督导检查,检察长组织召开司法救助专项工作会议,切实帮助基层检察院解决专项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国家司法救助专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2.重点救助 精准发力
湛江市检察机关将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在救助资金、力度方面均有所倾斜。 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时救助。我市检察机关将未成年不会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作为重点抓,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联合有关单位,借助专业力量,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形成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的合力。2020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结涉及未成年人救助案件59件62人,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13%,发放救助金146.8万元。
3.精准发力、抓好结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将国家司法救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大局,有效破解因案返贫、因案致贫问题。2020年1月至12月中旬,全市检察机关已办结涉及精准扶贫户的救助案16件40人,同比分别增长60%和25%,哈哈救助金55万元;办结涉及低保户的救助案件5件13人,同比分别增长20%和37%。 加大对残疾人士的救助力度。今年共救助残疾人15件26人,发放救助金85万元。在办理陈某某司法救助案中,经调查发现陈某某右手中指、无名指残缺,市检察院及时调整增加了救助资金,并引导其办理残疾证。 拥军爱军,切实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2019年以来办理涉军人军属案件2件8人,切实纾解军人家庭经济困难。其中市检察院与霞山
② 人民法院的工作主线是什么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③ 司法救助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省委政法委日前制定出台《安徽省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基准、限额以及各种情况下救助标准的确定原则等。
细则首先规定,国家司法救助资金额度以作出救助决定时的案件管辖地所在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一般不超过36个月的工资总额。因损失特别重大,生活特别困难,案件特殊情况等确需突破救助限额的,应严格审核控制。救助金额不得超过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判决给付或者虽已判决但未执行到位的标的数额。
在救助标准金额的确定原则方面,细则规定,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伤或者严重残疾,因案件无法侦破造成生活困难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没有赔偿能力,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以其伤残等级或损伤严重程度计算国家司法救助金额度。其中,6级伤残的救助金额为职工月平均工资×12个月;伤残每提高一级,增加3个月救助金。重伤一级的救助金额为职工月平均工资×18个月至22个月;重伤二级的救助金额为职工月平均工资×12个月至16个月。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意见中未确定重伤级别的,参照《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计算救助金。细则还对下列情况下的救助金额标准作了明确:举报人、证人、鉴定人因举报、作证、鉴定受到打击报复,致使重伤或严重残疾,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等,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的;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权行为造成人身伤害,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在标准救助金额的基础上,救助额度同时根据救助申请人的生活困难程度和过错责任及实际获得赔偿情况进行增减调整。其中,生活非常困难、特别困难的,救助金额在标准金额基础上分别上调10%、20%;当事人过错责任未达一半、一半以上但无重大过错的,救助金额在标准金额基础上分别下调10%、20%。
为鼓励各地用足用好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细则还规定,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分配与各地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相挂钩。本年度国家司法救助资金使用率100%的地区,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资金拨付额增加20%;使用率为80%以上的地区,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资金拨付额不变;使用率为60%以上的地区,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资金拨付额减少20%至10%;使用率低于60%的地区,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资金拨付额减少30%。
④ 法律服务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⑤ 四类重点人群 指的是什么
四类群体人员是指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具体政策如下:
2018年4月起到12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将统一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为扎实推进专项活动,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实现“三个全面”的目标:全面实现工作经常化,推动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在人权保护、民生保障的大局和格局中找准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扩大救助规模,推动各级检察机关强化主动救助意识,从主要依申请救助向依职权救助转变,从坐等送案向上门问案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主动关怀,做到“应救尽救”,及时救助。
全面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救助申请审批机制,建立健全救助资金预算和保障机制,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和外部衔接机制等,实现工作持续发展。
扶贫“五类人群”:
一、低保户
是家庭成员平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的常住农村居民,享受国家低保补助的贫困家庭,他们一般是因为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户,这些家庭成员很难通过努力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只能够靠领取低保金生活下去。
二、五保户
五保户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抚养或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国家对五保户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三、残疾户
残疾户是指因为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事故导致残疾的家庭。这些家庭成员一般情况下很难通过努力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所以国家会给这些家庭最低的生活保障金,让他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当然,现在也不乏有很多残疾成功人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正常人都羡慕的生活。
四、独居老人户
独居老人户,顾名思义指的是老人一人独自居住生活的家庭。之所以被称为独居老人,通常情况下,这些老人都是有儿有女的,但是可能由于子女都不在身边,到导致老人家自己一个独自生活,其实,现在的农村很多这样的独居老人户。
五、大病户
大病户,显而易见指的是因家有大病或重病人员的家庭。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患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管是哪一种疾病,也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毕竟人食五谷杂粮,要想一辈子不生病,还真的很难做到。
⑥ 司法体制改革,法院执行局将怎样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法院执行好像说是归公安去执行,估计按照这样的话法院执行局有可能会并到公安吧!
⑦ 四类群体人员是指哪四类
四类群体人员是指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具体政策如下:
2018年4月起到12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将统一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为扎实推进专项活动,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强调,要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实现“三个全面”的目标:全面实现工作经常化,推动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在人权保护、民生保障的大局和格局中找准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扩大救助规模,推动各级检察机关强化主动救助意识,从主要依申请救助向依职权救助转变,从坐等送案向上门问案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主动关怀,做到“应救尽救”,及时救助。
全面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救助申请审批机制,建立健全救助资金预算和保障机制,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和外部衔接机制等,实现工作持续发展。
(7)推进司法救助扩展阅读: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强调,专项活动按照《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的救助对象范围,全面开展救助工作。
并将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四类人群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救助。各级检察机关要将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深度融入精准扶贫工程,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群众提供有效司法救助。
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作用,形成响应及时、工作有力的司法救助体系,把群众的救助诉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
⑧ 司法救济一般由什么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
人民法院主导
司法救济么 就是诉讼程序救济呗
⑨ 我国新出台的救助制度
试论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之完善
民事司法救助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第二条解释,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保证其能够正常参加诉讼,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①。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设立,有力的维护了弱势群体的民事权利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有利于纠纷平息。推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司法民事救助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人民法院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确保他们的民事权利获得法律救济。由于民事救助制度多年来法律没有规定,仅仅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且民事司法救助的规定不具体,不全面,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存在缺陷。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就我国司法救助的内涵、救助对象的条件、救助的范围,浅见自己不成熟的制度设计构想。
一、民事司法救助的历史流变
民事诉讼费救助是随着欧美市场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1921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就开始了一项政府资助的诉讼费援助计划,此后英国、荷兰、新西兰、挪威等国分别通过了诉讼费用援助法。在福利国家中,既然个人有获得法院审判以及获得律师帮助的社会福利权利,那么对于那些没有资力支付诉讼费的人或群体,国家或社会就应给予其经济上的帮助,使诉讼成为可能。由于消费者、环保主义者、穷人和受歧视者是传统上鲜有可能通过诉讼来维持自身权利的群体,因此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诉讼援助制度,主要针对这类人而设②。对于穷人的诉讼援助,始终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民事救助制度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对救助对象、范围、主体等作出具体规定,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
①2000年第4卷《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董文濮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帮助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第76页.
② 章武生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律出版社第350页
利。我国的台湾地区和近邻日本其诉讼制度和法律体系均为大陆法系,对民事救助规定已经比较规范,日本对诉讼费的救助主要是其他诉讼费,诉讼费中的诉讼成本,不属于救助的范围③。目前,世界各国均实行司法救助,但对救助的形式和条件不同存在差异。
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在刑事审判方面研究较早,刑事司法救助已经形成体系化和规范化,这是我国历来对刑事审判的重视程度,大大高于民事和行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制约。刑事司法救助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为我国的民事司法救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造了一个发展的价值平台。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盲、聋、哑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可能被判死刑的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经济困难标准的;本人确无经济来源的,其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查明的;本人确无经济来源,其家属经多次劝说仍不愿为其承担辩护律师费用
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具有外国国籍的;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人民法院认为起诉意见和移送的案件证据材料可能影响正确定罪量刑的,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人。因为,刑事被告人在一般情况下要受到刑罚的处罚,人身自由处于限制状态,如果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很可能受到很大的伤害,后果不仅仅是人身自由的权利,还包括民事上人身、人格和财产权利等。刑事救助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被告人的权益不被侵害,从而保护被告人合法的权利实现。
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法院就开始对经济困难的诉讼当事人进行司法救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后,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诉讼费收费办法》,对确有困难当事人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以便于他们通过法律程序获得司法救济,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几十年来,人民法院进行司法救助使许多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当事人保护了自己的民事权
③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第276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利,社会效果较好。仅2003年 全国法院全年实施司法救助的案件22.8万件,决定减、缓、免交诉讼费10.57亿元。特别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务纠纷案件提供司法救助,全年共办结劳务合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案件137656件,涉案标的金额37亿元④。司法救助制度的设立确实让困难当事人获得了司法救济,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理念。与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中国司法调解制度一样,对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司法救
助制度的研究起步较完,司法救助形成制度只是近几年的事,其规定
不具体、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统一,体系不完备是显而易见的。
二、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内部缺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当前我国民事司法救助的范围是诉讼费的减、缓、免,其对象是:当事人追索赡养、扶养、抚养、抚恤金的;追索养老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生活困难的;为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或其他人身伤害事故、追索医疗费和物质赔偿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为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孤儿或农村“五保户”的;当事人为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当事人为国家规定的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的;当事人正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领取失业救济金,无其他收入的;当事人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国家救济或者家庭生产难以为继的;当事人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为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优抚医院、SOS儿童村等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和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企业。救助的程序是当事人的申请和证据材料,救助的期限是案件审结时,减交的诉讼费比例是30%以上⑤ 。 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设立,确实解决了许多困难当事人民事权利的实现,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救助范围过窄。民事权利的保护与实现,不仅仅是当事人进入司法这到门槛上,实行诉讼费减、缓、免交,诉讼费只④、中国法院网2004年3月载《法院进行司法救助体现司法为民》⑤、陈德祥著《谈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的有关问题》2003年9月21日载中国法院网
是一个重要部分,当事人在诉讼中诉权行使时遇到法律阻却事由,以及不能、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行使诉权保护合法权益时,是否能够进行司法救助呢?司法实践中已经有答案。对于无诉讼行为能力的,法院要求法律援助中心派律师为其代理出庭辩护。法官的释明是否是救助呢?应当说也是救助。因为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正确、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时,法官依据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事实及法律上的质问或指示,让当事人把不正确和有矛盾的主张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张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证据予以补充的权能。简言之,法官释明权就是使原不明了者变为明了,让当事人将自己不完备的陈述、声明、证据补充完备。2、司法救助的概念不准确、太狭义。司法救助不仅仅是诉讼费减、缓、免交,还应当包括在诉讼中的一些救助行为。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第二条仅指的是诉讼费。且对于诉讼费免交的没有具体规定。3、救助对象不明确。是弱势群体中的低收入者、老弱病残者,还是贫困线以下者、收入高但在诉讼前陷入困难者、诉讼中无能力保护自己合法权利者,规定不明确。4、救助标准模糊。仅规定是经济确有困难者,生活处在贫困线上的是明显有经济困难,而经济收入较好,但在诉讼前陷入困境的是否属于经济困难呢?等等。5、法人能否作为救助主体没有规定。法人应当可以作为救助主主体。因为法人是诉讼主体。法人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时也会遇到自然人一样的情况。在法人处于破产的临界状态时,必须通过诉讼来对清收外债权维持职工生活费用,但交纳不起诉讼费,诉讼权无法实现⑥。
由于存在这些不足,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内部进行司法救助也不一致。(一)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法院表现差异是:1、发达地区法院对救助对象和救助条件与欠发达地区司法救助观念明显存在差异。发达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条件较好,经济困难者少,同时发达地区法院的经费不愁,对困难者申请救助的审查要求要宽泛些,对平时经⑥、笔者认为法人是拟制自然人而设立的,法人与自然人有许多相同的民事权利,在诉讼上其诉讼权利应当与自然人是平等的,因而应给予法人在民事诉讼上与自然人相同的以司法救助助权利。
济条件较好,但诉讼前陷入困境的当事人申请救助,法院批准。而欠发达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法院办案经费紧缺,对于司法救助的申请审查,要严格的多,对诉讼前陷入困难的当事人申请救助一般不会同意。2、救助的范围不同。发达地区救助的范围明显大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大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对于申请者的范围仅限于“三养”案件、贫困者诉讼的和劳动争议案件,而经济发达地区司法救助涉及所有民事、商事案件。3、救助的标准条件不同。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救助的基本的经济标准,大多是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困难者,而发达地区救助经济的基本标准比他们高的多。救助主体存在不同。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对企业进行民事诉讼时不会同意救助申请,而发达地区对于企业符合救助条件时,准予救助。4、救助的在诉讼中的体现不同。发达地区在诉讼中法官行使释明权,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有法律援助帮助诉讼;而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法官行使释明权的观念不强,很少行使释明权,没有和难以获得法律援助。(二)同一省份法院进行司法救助也存在差异。因为仅仅只有一个原则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法院内部对救助的认识、对救助的形式、主体等理解不一致,因而有一定的差异。(三)同一法院法官对救助的对象、主体、案件范围、经济能力的理解差异,导致当事人申请救助是否采纳的结果不同。如劳动争议案件,原告被被告解除劳动关系或被除名,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起诉,原告申请救助,对原告是否是经济困难者的问题上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最底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收入统计,用谁来衡量困难者呢?不同的标准,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三、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设计之构想
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笔者认为不仅要体现司法为民的思想,而且要体现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诉讼权受平等保护的司法理念。因此,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要明确其制导思想,即以司法人文关怀与平等保障诉权的为目标。在救助的内涵上进行扩张,确定其准确的概念,在救助的对象、主体和条件上有明确、具体的内容,使其系统化。同时,要把救助制度列入到民事诉讼法中去,或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的司法解释予以修改,加以完善,以法律规范让符合条件的当事人获得救助,充分保障平等的基本诉讼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想和设计民事救助制度。
(一)、从民事救助制度的内容、范围---界定概念之定义
民事是私法,以体现私法自治、处分自由等为原则,其救助制度要体现保护这些原则为根本。同时也要体现法院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原则。笔者认为救助制度要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民事司法救助其理论来源是公民平等的诉讼权。诉讼权是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享有的提起诉讼要求国家司法机关予以保护和救济的权利,既民事司法保护请求权。诉讼权表现为以下类型:起诉权、应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再审请求权⑦。诉讼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被近代许多国家规定于宪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利坚和众国宪法》修正案第5、6条规定的权利。救助不仅仅是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的代名词,其内涵很大,因此须重新给予定义。笔者理解民事司法救助的概念为:人民法院为了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得以真正实现,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对部分经济困难、诉讼前陷入困境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二)从民事救助主体之范围---明确主体之多元化
民事司法救助从现有的国内与国外学说看,其主体主要是自然人,但是这一主体存在不妥,因为权利受司法救济的主体不仅仅是自然人,法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也能够获得法律的救济,一般情况下,法人不存在救助的问题。营利性法人具有自己的财产,非营利性法人政府拨款,不需要救助。可是在特殊情况下法人也需要救助,这些情况表现为:企业亏损严重,缴纳不起诉讼费,或企业遇到权利受到重大损害,暂时陷入经济危机,或企业遇到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实现对企业司法救助能够体现诉讼权的平等。因此,民事司法救助主体应当
⑦、苗木森、王文霞著《关于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载2003年7月22日中国法院网
扩大,把营利性的法人列入救助主体之中⑨。另外,对于其他组织,也应当与自然人、法人一样,纳入司法救助主体中。
⑩ 四类人群指的是哪四类
四类群体人员是指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具体政策如下:
2018年4月起到12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将统一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为扎实推进专项活动,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强调,要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实现“三个全面”的目标:全面实现工作经常化,推动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在人权保护、民生保障的大局和格局中找准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扩大救助规模,推动各级检察机关强化主动救助意识,从主要依申请救助向依职权救助转变,从坐等送案向上门问案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主动关怀,做到“应救尽救”,及时救助。
全面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救助申请审批机制,建立健全救助资金预算和保障机制,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和外部衔接机制等,实现工作持续发展。
(10)推进司法救助扩展阅读:
《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强调,专项活动按照《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的救助对象范围,全面开展救助工作。
并将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四类人群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救助。各级检察机关要将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深度融入精准扶贫工程,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群众提供有效司法救助。
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作用,形成响应及时、工作有力的司法救助体系,把群众的救助诉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