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异罚制

刑法异罚制

发布时间: 2022-06-01 17:20:44

❶ 在刑法方面,隋朝有什么,唐朝有什么

隋:《开皇律》,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改为“十恶”大罪--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版道权、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更定罪名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五刑。
唐:《唐律疏议》是封建法典的代表,标志着礼法合一进程完成了。
刑事适用原则有:
1、划分公罪、私罪。确立自首原则、类推原则。
2、同居相隐原则。
3、涉外案件的处理为属地原则。
4、同罪异罚原则:官僚、平民、贱民。
在盗罪分为:窃盗、强盗、监守盗三种。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❷ 刑法与刑罚的异同

您好!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的总称。具体说来,就是版掌握国权家政权的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根据本阶级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对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的总和。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有国家审判机关依法惩罚犯罪分子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以某种刑罚方法是只能单独适用还是既可以单独适用还是附加适用为标准,刑罚方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种的。
希望能帮助你

❸ 中国古代的刑罚有多少种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专栏~

一、中国古代刑罚的起源及功能

中国古代刑罚的产生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相传, 尧舜时,“无制令而民从, 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 《尚书》卷3) 的原始秩序逐渐被“伯夷降典, 折民惟刑”所取代。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酋长为了驱使氏族成员勇敢作战以夺取胜利,首先制定了军法。《韩非子》记载: “禹会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韩非子》卷 5) ,就是后世“后至者斩”军令的起源。

对于惩罚的种类, 在原始社会中已有基本雏形。兵刑同源, 刑起于兵, 诠释了古代刑罚为何是野蛮而又残酷的。在古代,法即是刑, 刑即是法, 二者不仅在概念上是同义,在内涵上也有相通之处。

根据古籍记载, 在尧舜以前的上古时代, 已出现了“象刑”。谓“象刑”,按《尚书》的说法是对有罪者施以某种象征性惩罚: “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履,下刑墨幪”( 《尚书·大传》卷 15) , 采用这种“画衣冠、异章服”( 《尚书·大传》卷 15) 的方法标明“犯罪”者的身份,目的在于示以惩戒,使之知耻。

关于刑的功能,先秦各派思想家多作了论述, 认为刑罚的基本功能在于“禁暴止邪”, 这个观点对整个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二、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

1. 墨、劓、宫、髌、大辟五刑为主的奴隶制刑罚的演变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刚刚摆脱野蛮步入文明的第一个社会形态,这种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残留着野蛮时期的刑罚手段。中国的五刑“墨、劓、宫、髌、大辟”就是如此。 在奴隶社会时期, 刑罚分正刑、流刑和徒刑三种, 正刑包括墨、劓、宫、髌、大辟等五种刑罚。上述几种刑罚,

除死刑外, 其余都是以残害肢体、摧残器官的肉刑, 这种传统遗害深远。西汉文帝虽然废除了墨刑、劓刑、宫刑、髌刑,但不久又重新设置宫刑, 其他三刑一直延续到隋代以前。夏代的刑罚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习惯,实行以墨刑、劓刑等五种正刑为主的刑罚制度。同时,也存在统治者随意自创的刑罚,《尚书·大传》中便记载夏代有 3000 余种刑罚。

西周初年,肉刑有一定削弱, 对大辟之刑施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其他残害肢体、劳役的刑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墨、刖、宫诸刑除残害肢体外, 还要附加劳役, 即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 刖者使守囿, 髡者使守积。在西周时期, 还设有流刑。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仍然实行奴隶制的五刑制度。

2. 笞、杖、徒、流、死五刑为主的封建制刑罚的演变

秦朝刑罚体系严密而又残酷, “繁法而严刑”。就死刑而论就有弃市、腰斩、车裂等十几种, 肉刑则有墨、劓、刖、宫等。刑罚除去死刑、肉刑外, 还设有各种流刑、徒刑和赎刑等等。战国和秦朝刑罚制度上的主要发展, 是徒刑的制度化。如黥以为城旦为五岁刑, 城旦为四岁刑, 鬼薪白粲为三岁刑,司寇为二岁刑,罚作为一岁刑。

汉初, 文帝改革刑制,黥、劓、斩左趾改为徒刑和笞刑,表现了刑罚由重改轻的趋势,但由于斩右趾者入于死刑,斩左趾者又因笞数多往往致人于死, 因此遭到当时的非议。

景帝时,继续改革, 减少笞数, 限定笞杖的长度、厚度和加笞的部位, 改变了“率多死”的局面。汉初的刑制改革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结果, 它为封建法定五刑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废除了肉刑。魏律于死刑之外,只有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五种。

西晋时, 进一步改革刑制,定为死刑、徒刑、笞刑、罚金、赎刑五种。《北 齐律》中的法定刑罚为死、流、徒、鞭、杖。北魏时期增加鞭刑和杖刑,沿用至北齐、北周。西魏在公元 547 年禁止宫刑,北齐在天统五年废除宫刑。南北朝时期, 流刑作为死刑的一种宽待措施出现。流刑分五等, 每等以五百里为差距,以距都城二千五百里为第一等, 同时还附加鞭刑。

隋代的《开皇律》删除不少残酷的刑罚内容,把死刑减少到绞刑和斩刑两种。同时修改了流刑和鞭刑, 改鞭刑为杖刑,由此确立了封建社会沿用至清代的五刑。

唐代的刑罚在很多地方接受了隋代的习惯, 延续了以笞刑、徒刑、杖刑、流刑、死刑为体系的刑罚制度。唐代刑罚的力度,比前代均为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

北宋立国之初沿用前代的五刑制度, 同时增设一些刑种。宋太祖为宽恕杂犯死罪的人特意设置刺配刑, 刺面、配流且杖脊,这是对免于死刑犯的一种代用刑。另有凌迟刑、杖折法等刑罚, 作为重刑的代用刑。

元代刑罚保留了许多蒙古族习惯法,死刑中除去了绞刑, 把凌迟作为法定的死刑。为维护僧侣的特权, 规定殴打西番僧侣者斩其手臂,辱骂僧侣者割掉舌头的特权刑罚。

明代在刑罚种类上有一些新变化, 主要体现在刑罚日益残酷, 并恢复以前的诸多死刑种类, 如枭首刑等, 且死刑的适用范围扩大。另外,增设充军刑、发遣刑、枷号、庭杖等新刑种。清代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刑罚种类和制度, 并独创了死刑制度: 斩立决和监候制度。时至 1911年,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 颁布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清新刑律》, 删除凌迟等酷刑, 将自隋以来法定的笞、杖等五刑改为死刑、徒刑、拘留、罚金, 死刑仅有绞刑一种。只有谋反、谋大逆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条适用斩刑。至此,封建的刑罚体系在文本上被资本主义性质的刑罚体系所替代。

三、中国古代刑罚的特点

1. 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刑罚制度的变化

西汉时期, 封建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需要大量劳动力,肉刑等酷刑显然不利于保护劳动力, 统治阶级对刑罚进行了改革, 废除肉刑, 为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打下基础。

随着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巩固, 适应封建统治的刑罚制度在隋代最终确立起来, 至唐代达到完备, 一直沿袭到晚清。

2. 刑罚体系的完备与刑罚手段的残酷

中国古代刑罚自产生时期就有着诸多种类,并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完备其体系, 刑种及其等级由轻至重, 排列严整,等级之间跨度较小。纵览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无论哪个朝代的刑罚都是种类繁多, 异常残酷。北魏时, 初步形成以死刑为主的五刑制度, 但无论是北魏、北齐、北周还是南朝的梁陈在刑罚方面, 司法规定还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说是封建刑罚完善与定型的时代, 条文简约, 刑罚宽减。在《唐律》中明确了五刑皆有独立适用条款。

3. 同罪同罚与同罪异罚的阶级等级性和特权性

从奴隶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开始, 几乎每个阶级都把维护本阶级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放在重要位置,这在刑罚制度的设定上也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刑法中,罪名与刑名是紧密联系的, 一般来说贯彻了同罪同罚的原则,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法制, 但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 刑法也表现出等级特权性, 贵族高官可以根据议、请等规定,而获得同罪异罚的法定优待。

在奴隶社会时期,对于统治阶级集团来说是没有宫刑的, 以此确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时主张“用刑以治野人”, 在统治阶级看来,刑罚只是用来控制劳动人民的, 统治阶级则享有不受刑罚管制的特权。自唐代以降,更是规定了贵族阶级触犯一般律条皆可享有法律减免的特权的

4. 刑罚适用范围广泛

行政、民事、经济法律责任, 也以刑罚制裁, 强化刑法对社会生活的调解, 体现了我国古代重刑法轻民法的思想。《唐律疏仪》规定: 官署编制过限, 超过一人, 要对主管官吏杖一百,超过三人则加一等, 十人徒三年。私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也以刑罚手段来调整。按唐律, 凡有负债违契不偿者,“一匹以上, 违二十日笞二十, 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三十加二等; 百匹, 又加三等。各令备偿”( 《唐律疏议》卷 23) 。对于经济上的侵害行为, 早在战

国时期便以刑论处: “小畜生入人室, 室人以投( 殳) 挺伐杀之,所杀直( 值) 二百五十钱, 可( 何) 论? 当赀二甲。”

原文传送门

❹ 古代的刑法为什么那么残忍

或许我们私下里和朋友开玩笑,说过“你这样的行为在古代估计要被五马分尸”这样的话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认为古代的刑罚是比较血腥残忍的。当然这也没错,翻阅历史上的各种酷刑,都让人看的心惊胆战。
古代刑罚我们看起来之所以血腥,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当今社会的立场和价值观之上,自然古代的刑罚便代表着野蛮血腥和残忍。有网友甚至评论说,封建时代的刑罚不是从现代社会人性化角度设计的,其潜台词却是说,古代的刑罚是他们那个时代价值观和文化的体现。比如五马分尸,诛九族,腰斩,凌迟等我们看上去毫无人性,毫无道理的血腥处罚。

在古代人眼中,却代表着一种理所当然和本该如此。因为这样的酷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奢求的。在古代除非是造反,叛国等重大罪行,才给给予极刑。比如明朝时期的袁崇焕,便是以叛国通敌罪而被判处凌迟,而当时的百姓纷纷叫好,更是有人买其肉而食之。从这个历史事件便可以看出,古人并不认为这样的凌迟残忍,就像我们现代社会一个人杀人了,他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平常事没有人在意,都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现在执行死刑一般都是枪决,未来可能会是更加文明的方式安乐死。说不准在未来的时空之中,那些未来的民众看待我们的时候,也会认为我们现在的刑罚过于血腥和残忍。

❺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罚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西周时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礼记•曲礼》中也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矜老恤幼的标志,后世法律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考察人的主观动机,原心定罪。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西周时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对犯罪事实有疑的案件,实行从轻处断或赦免罪责的原则。《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的体 现。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宽严适中原则。西周在定罪时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罪刑相当。《尚书•吕刑》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中为不轻不重。强调量刑时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轻畸重。
5、因地、因时制宜。“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吕刑》中载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6、上下比罪。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7、同罪异罚。
这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周礼•秋官•掌戮》载:“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一般人犯杀人或盗贼罪,要在闹市正法,并暴尸三天示众;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贵族犯死罪,则由甸师氏秘密处死,一般不当众行刑。并且“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此外,《周礼•秋官》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 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后世的”八议”制度即源于此。

❻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对于现代刑法有何意义

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承的国家。没有断传承,这是啥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刑罚是继承了其中的精华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罚历程
西周历代君主,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明德慎罚,简单说就是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这一主张到现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礼,周公旦将夏商以来的法律进行了总结,形成周礼,称之为周公制礼。
其次,是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而尚书记载的吕刑篇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又次,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后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刑法制度更为发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弑君王罪,违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乱罪,杀人罪,杀人劫财罪,窃盗拐骗奴隶罪,聚众饮酒罪,等等,就制作了九刑,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二、西周刑法内容
1、刑罚体系,死刑、和肉刑;赎刑;圜土之制:相当于后世的监狱制度;嘉石之制类似于拘役刑。
2、刑罚的适用制度:三赦之法: 对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年迈体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碍的精神病者等三种人的违法犯罪,除故意杀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宥之法:对不能正确识别犯罪客体的误伤、不能恰当预见行为后果的误犯以及没有主观故意的过失等三种违法犯罪行为,可以给予减轻刑事责任的宽宥处理。 就是视其情节犯罪行为区别对待,是我国古代刑罚适用制度的重大发展。

疑罪从轻惟赦制度:对犯罪事实或罪行情节的认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义或有争论的案件施行从轻处罚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异罚制度: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犯同样罪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适用的处罚结果也有别。
上述西周的刑罚思想和特点,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从无思想,保护儿童、智障者,视其情节区别对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现代刑罚就是保护公序良俗原则的。而这些思想在西周已经趋于完善。对现代刑罚,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头作用。

❼ 西周时期刑法的发展

西周

一、 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意味着神权的动摇。“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明德慎罚”主张被儒家学派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一种法律观念。

奠定了“重民”、“ 重德”、“仁政”的传统,为春秋战国时期神权思想进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神权和族权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礼”。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伟胡总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周人看来“礼”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 周礼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宗法原则,维护家长制;“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等级原则,维护君主制;“长长”即小辈必须尊重长辈;“男女有别”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都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从此两基本原出发,周礼特别强调“孝”、“忠”。 “亲亲”和“尊尊”是西周立法指导思想,“孝”和“忠”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礼治”基本特征是“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是西周指导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三、 主要法律形式 立法概况


 周文王之法“有亡慌阅”  《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 《吕刑》,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 周公制“礼”,形成一整套一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主要法律形式(礼、刑。 还有誓、诰、命等王的命令。) 1.礼。又称《周礼》。 2.刑。《九刑》、《吕刑》。《吕刑》贯穿着“明德慎罚”的精神。 3.誓。属军令。4.诰。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5.命。王命。


四、 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玉和鼓成为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代表物)。  西周宗法因嫡长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而系统化。

“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礼起重大作用。 五、礼与刑的关系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六、 刑罚制度


《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 “五过”,即赦免。

此外,还有鞭刑、罚丝、流放。罚丝,是对贵族的一种处罚。


七、主要罪名


 不孝不友罪——“不友”不尊敬兄长,破坏了“亲亲”“尊尊”为原则的宗法等级制  寇攘奸宄罪——所谓盗窃罪。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重罪。

 群饮罪——禁止周人聚众饮酒。总结商朝统治者饮酒作乐的教训  “贼”“藏”“盗”“奸”罪——“贼”毁弃礼仪;“藏”窝藏“贼”者;“盗”偷窃一般财物;“奸”盗人宝物。

 诽谤罪——议论天子  不从王命罪  违背誓言罪

八、主要刑法原则与形势政策

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眚”是指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这种制度说明当时对于过失犯罪、对于犯罪人主观恶性上的差别,已有较清楚和深刻认识。

 罪人不孥。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 罔厉杀人。不乱杀无辜,罪刑相应的意义。

 罪疑从轻。“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即。对判“五刑”而有疑者,可减按“五罚”处罚;如判“五罚”而有疑者,则予以赦免。

 同罪异罚。“刑不上大夫”的体现。“八辟”。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不同。

 宽刑适中。刑当其罪,不轻不重。适用刑罚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轻不重。

❽ 秦律同罪异罚原则具体指什么

1、先来说什么是同罪异罚原则:所谓同罪异罚就是指一项等级特权原则,是指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犯同样的罪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适用的处罚结果有别。
2、同罪异罚的两种典型表现:
第一,上请制度,也叫“有罪先请”,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一般来说,经过上请,都可得到减刑或者免刑。这种制度是儒家思想中,“尊尊”原则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准五服以治罪,也就是规定凡亲属之间的犯罪,均根据服制的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其实质是“同罪异罚”原则在家族范围内的体现。
3、秦律中的同罪异罚问题。
其实我们都知道秦国以及秦朝都是法家思想主导的,而法家思想提倡法的普遍性、法定性和强制性,不同于儒家的礼制(本质是就是等级、尊卑有别的制度),然而古代封建王朝始终难以避免要区分身份和地位,所以依然存在同罪异罚的现象。这种同罪异罚制度为汉朝、魏晋南北朝所继承和发展。
秦律中的同罪异罚可能也体现在关于量刑的制度上。因为刑法的两大问题是定罪和量刑。同罪不同罚其实就是也要考虑具体案情的不同来确定刑罚,比如都是故意杀人罪,有的人是出于蓄意谋杀而且情节恶劣而有的人是出于防卫过当导致他人死亡,都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是刑罚肯定是不同的,前者可能要判死刑或者坐穿牢底,后者可能就是四五年有期徒刑的样子。

希望以上解答能帮助你理解同罪异罚原则。

❾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的特点
1.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刑罚制度的变化 刑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会引起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古代刑罚的演变中亦有充分体现。战国、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的生产关系虽已逐步确立,但由于上层建筑发展的滞后性, 这一时期的刑罚未完全变成封建性质的,带有明显的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色彩。 秦代刑罚体系已具备封建刑罚基本特征,但由于当时封建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巩固,封建经济还不强大,奴隶制生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残存,加之受法家重刑思想影响,仍保留奴隶社会的五刑及其他残酷的刑种。西汉时期,封建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肉刑等酷刑显然不利于保护劳动力,统治阶级对刑罚进行了改革, 废除肉刑,为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打下基础。随着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巩固,适应封建统治的刑罚制度在隋代最终确立起来,至唐代达到完备,一直沿袭到晚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殖民者在军事上、政治上打败中国,经济上也向中国渗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但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与此对应,封建制刑罚体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在面对外交、外贸、军事等争端时,现有的封建刑罚制度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废除封建的刑罚体系。
2.刑罚体系的完备与刑罚手段的残酷 中国古代刑罚自产生时期就有着诸多种类,并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完备其体系,刑种及其等级由轻至重,排列严整,等级之间跨度较小。纵览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无论哪个朝代的刑罚都是种类繁多,异常残酷。北魏时,初步形成以死刑为主的五刑制度,但无论是北魏、北齐、北周还是南朝的梁陈在刑罚方面,司法规定还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说是封建刑罚完善与定型的时代,条文简约,刑罚宽减。在 《唐律》中明确了五刑皆有独立适用条款。
3.同罪同罚与同罪异罚的阶级等级性和特权性从奴隶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开始,几乎每个阶级都把维护本阶级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放在重要位置,这在刑罚制度的设定上也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刑法中,罪名与刑名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贯彻了同罪同罚的原则,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法制,但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刑法也表现出等级特权性,贵族高官可以根据议、请等规定,而获得同罪异罚的法定优待。在奴隶社会时期,对于统治阶级集团来说是没有宫刑的,以此确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时主张“用刑以治野人”,在统治阶级看来,刑罚只是用来控制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则享有不受刑罚管制的特权。隋代确立“八议”制度,后又进一步规定“其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皆例减一 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听赎” (《隋书·刑法志》)。自唐代以降,更是规定了贵族阶级触犯一般律条皆可享有法律减免的特权的,这些都反映了阶级社会刑罚的阶级本质。
4.刑罚适用范围广泛行政、民事、经济法律责任,也以刑罚制裁,强化刑法对社会生活的调解,体现了我国古代重刑法轻民法的思想。

热点内容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