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全文

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全文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00:03

㈠ 人民法院未及时将罚金上缴国库违反了哪条法律规定

1986年12月31日财政部《关于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规定“由查处机关依法上缴国库”,据此规定,一些侦查、起诉机关不再将赃物按法定程序移送,而直接上缴国库。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也消除了“应由哪级法院上缴国家财政的问题”。纲要提出:要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罚金、没收的财物以及追缴的赃款赃物等,统一上缴省级国库。

㈡ 中国法律大全

更多详情参考http://ds.eywe.com/law/index.htm

  1.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英文版)
    ·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残疾人权利公约
    ·宗教事务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等级暂行规定
    ·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保障法官权利的若干规定
    ·法官行为规范(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 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江苏量刑指导规则(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害军事通信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国保监会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3. 民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软件产品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票据管理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拍卖管理办法
    ·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管理办法
    ·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
    ·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
    ·国内船舶管理业规定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及汶川地震相关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外商投资矿产勘查企业管理办法
    ·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权人对人员下落不明或者财产状况不清的债务人申请破产清算案件如何处理的批复
    ·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
    ·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商业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关于查询、冻结、扣划证券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英文版)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
    ·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第二审判决改变第一审判决认定的罪名后能否加重附加刑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
    ·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关于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化石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4. 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律师事务所收费程序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和《关于违反“五个严禁”规定的处理办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
    ·监察机关审理政纪案件的暂行办法
    ·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整司法解释等文件中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序号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五批)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六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一审行政判决书样式(试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调卷函样式》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行政诉讼证据文书样式(试行)》的通知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值庭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收费监督管理的规定
    ·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司法解释施行日期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办法
    ·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
    ·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办法
    ·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
    ·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工作规定
    ·人民法院奖励暂行规定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试行)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
    ·[江苏省]关于刑事案件证据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
    ·看守所留所执行刑罚罪犯管理办法
    ·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关于依法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犯罪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暂行规定》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暂行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案由的暂行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制度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若干规定
    ·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几个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程序的暂行规定
    ·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
    ·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

  5. 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信访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国家赔偿案件文书样式(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公证程序规则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乡村医生考核办法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无线电台执照管理规定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条文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退耕还林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土地复垦规定
·植物检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
·殡葬管理条例
·地名管理条例
·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城建监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出版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抚恤办法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抚恤办法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
·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
·强制戒毒办法
·收容教育所管理办法
·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专利代理条例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㈢ 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有哪些亮点

在千呼万唤之后,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消息终于来了。新年伊始,一个有关未来五年司法改革走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简称“四五改革纲要”)终于出台了。
2014年7月初,最高法院在济南会议上发布了一个语焉不详的有关“四五改革纲要”的提纲性内容,为此引出了各大媒体的误传报道乃至多种猜测。最高法院领导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些猜测乃至希望的呼声,因而决定进行修订。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如何吸收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当然也成了修订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26日正式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法发〔2015〕3号),并将之作为修订后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贯彻实施。我们看到,与去年7月发布的“四五改革纲要”大概内容相比,刚刚发布的《意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最高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贺小荣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的“四五改革纲要”是45条,现在已经扩展到了65条。因此,整个《意见》涉及的内容包括7个方面、65项改革举措,约11000字。
毫无疑问,这份涉及法院组织体系、司法管辖制度、法官履职保障、审判权力运行、法院人事管理等各个层面的《意见》,必然是指导未来五年法院改革的重要纲领。也就是说,无论是叫《意见》还是称“改革纲要”,未来五年的司法改革走向均已载入其中。那么,这一份修订过的“改革纲要”与去年7月发布的提纲性内容有什么区别?这份《意见》到底说了什么呢?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众所周知,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与努力:一是以“司法独立”为核心的司法制度宏观架构的改革,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国家的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的相互独立性和平衡制约机制即司法权力配置问题;二是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即如何解决纵向上下级司法机关之间的领导和监督机制、横向的检察对审判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有关司法人员的内部选任和奖惩机制、有关律师对审判和检察的监督机制等;三是以“司法效率”为核心的具体的司法程序的改革,即如何解决在保证司法公正前提下提高办案效率的问题。
对此,这份“四五改革纲要”既回应了近年来司法改革的探索与努力,又吸收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而对诸如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法院人员职业化建设等与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有关的重大改革难题,做出了周密部署与精心规划。同时,还设定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一是到2015年底,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形成体系完备、信息齐全、使用便捷的人民法院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立覆盖全面、系统科学、便民利民的司法为民机制。二是到2016年底,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形成定位科学、职能明确、运行有效的法院职权配置模式。三是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四是到2018年底,推动形成信赖司法、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通过阅读与研究,从媒体人的眼光来看,我认为,这份“四五改革纲要”在如何解决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中,将对以下六大困惑或者难题予以解惑与攻坚,以求实现体制性突破。
一是在管辖体制上解决上下关系。除了散见于七个部分的文字表述,从第1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与第4项行政案件管辖制度的改革乃至第19项完善审级制度、第20项强化审级监督的内容来看,司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上下级法院的监督职能定位问题。第一巡回法庭与第二巡回法庭已经开始挂牌办公,其职能是审理跨行政区划的重大民商事、行政等案件,以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并致力于调整跨行政区划重大民商事、行政案件的级别管辖制度,最终实现与最高人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有序衔接。而行政管辖制度的改革则是希望通过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逐步解决“去地方化”问题。当然,还要进一步改革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制度,科学确定基层人民法院的案件管辖范围,逐步改变主要以诉讼标的额确定案件级别管辖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提级管辖制度与审级监督制度的改革,明确一审案件管辖权从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转移的条件、范围和程序,严格规范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的条件和次数,完善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文书的公开释明机制和案件信息反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和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的司法改革目标。
二是在工作机制上解决内外关系。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优化人民法院内部职权配置”与第四部分“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规定中。着重通过解决从

㈣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在哪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提出,根据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将颁布和实施《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司法公正和效率问题入手,今年将重点推出8项改革措施,直面司法领域深层次矛盾,并由此涉入司法体制改革深水区。

围绕深化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任务,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完善刑事审判二审、死刑复核程序,健全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充实审判力量。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进一步促进审理与判决的有机统一,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会同司法行政机关选拔、培训人民陪审员,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审判活动,弘扬司法民主。

2005年,人民法院将改革完善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监督制度,尊重和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程序提起再审的权利,及时受理当事人申诉和申请再审的案件,努力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

改革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规范巡回审理工作,人民法庭可以直接受理案件。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法律保护的特殊要求,改革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坚决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促进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完善。

改革执行工作体制,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

㈤ 法院为什么要大量增加审判辅助人员

为了健全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管理制度。科学确定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数量比例,建立审判辅助人员的正常增补机制,切实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探索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优化审判辅助人员结构。

该意见不仅指明了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而且明确了审判辅助人员来源渠道、来源方式的改革思路。“周强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谁办案谁负责的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法官办案积极性责任心增强,办案质效提升,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及相关改革。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跟踪问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精准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院,狠抓队伍建设,以良好的纪律作风和公正高效的审判切实体现改革成果。周强强调,要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及相关改革,最大限度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要按照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部署,抓紧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改革红利释放充分、改革效果明显提升。

要推动司法责任制正确实施,坚持问责与免责相结合,保护法官办案积极性,要正确处理放权与监督的关系,确保放权不放任、监督不缺位。

(5)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全文扩展阅读: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简称“四五改革纲要”),

六、推进法院人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必须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重心,全面推进法院人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

㈥ 在行政案审查中,合议庭外的其他法官且替被申请人进行调查、取证合法吗

你好!如果是监督机制人员合法,否则属于违规。根据《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纲要提出了45项改革举措,是指导未来五年法院改革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指出:规范案件审理程序变更、审限变更的审查报批制度。规范院、庭长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监督机制,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以及主审法官、合议庭行使审判权与院、庭长行使监督权的全程留痕、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与之配套的,则是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建立审判辅助人员的正常增补机制,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此外,完善法官等级定期晋升机制,确保一线办案法官即使不担任领导职务,也可以正常晋升至较高的法官等级。此次改革针对的是法院另外两个方面的独立,即每个法院都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每个法官每个合议庭都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法院要通过改革,实现这两个独立。“这次的改革,一方面人权和财权都在往上收、提供了客观保障,另一方面彻底解决法官审判权和领导监督权及管理权的界限”。在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基础上,我国三大诉讼法都对办案程序有严格的规定,每级法院、每个合议庭、每个法官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独立审判。

㈦ 员额检察官和助理检察官的职责如何划分

助理检察员一般要求法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需通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资格考试并受过国家检察官学院或其授权的各分院、各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组织的初任检察官培训合格后方能任职。虽然是检察官了,自己可以独立办案,但是经验不足,资质还是尚浅,级别较低,主要还是协助主办检察官的工作。

员额检察官就是入额检察官,是通过测试进入员额内的检察官,是在岗的主要检察官,员额制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是为了在于从现有的检察官中选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检察官进入员额,从而真正落实司法责任制,进一步提高现有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明确要求建立法官员额制,我们要通过最严格的考察和考核,选拔出最优秀最能干的法官进入司法管理员额,并为他们配备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确保法院85%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助理检察官就是辅佐他们。

(7)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全文扩展阅读

最高法院公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的意义

2017年2月29日上午,最高法在京举行发布会,公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并就该书的编制和内容情况向媒体作了说明。

该《白皮书》采用中、英两种语言,从中国法院制度和改革进程、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司法公开、扩大司法民主、加强司法便民、推进法院人员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解读了中国法院的体制改革情况。

《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主法治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原有的司法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院就开始了以强化庭审功能、扩大审判公开、推进司法职业化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历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在法院组织体系、法官制度、诉讼程序、审判方式、执行制度、司法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并发布了三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这三个纲要是2013年之前中国法院改革的基本纲领和依据。

目前,中央统一部署的四项重大改革,即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已分三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司法改革任务有29项,已完成11项,绝大部分已开展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定的65项改革措施也正有序推进,已完成24项,32项有实质进展。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出台22个司法改革文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检察机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助理检察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

㈧ 急啊!!!!帮忙写篇文章!

一般而言,法官审理案件,有明文规定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可资遵循,只要“按图索骥”,依法审判即可。其实不然,法官本人的素质如何,对是非的评断,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关系极大。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判的质量和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或曰公正司法,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广义的司法包括法官、检察官和警察等司法人员的司法活动,在这里,司法指狭义的司法,即仅指法官和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的含义包括公平、平等、正当、正义、不偏不倚等。〔1〕本文讲的司法公正是即是指狭义的司法公正,即法官和法院的审判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众对法制的企望,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是司法机关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通过法律程序,结果却不是公正的,那法律在人们心中就会一文不值,老百姓有冤屈就没有了说理的地方,这无异于没有法律时的弱肉强食,公众就会丧失对法制的信心,依法治国失去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样,法治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司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正象法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法的行为为祸尤烈,因为这次不法的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给破坏了”。
司法公正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所谓实体公正是指裁判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确的。对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并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了应有的惩罚和制裁。所谓程序公正又称形式上的公正,指司法程序必须符合公正、公开、民主、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基本保护、切实保障法官的独立公正以及充分体现效率的原则。〔2〕实现司法公正,不仅要有合理的司法体制和完善的司法制度,而且要依靠司法人员主持正义,严格依法办事。《孟子·离娄篇》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3〕马克思曾指出“要运用法律就需要法官。如果法律可以自动运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4〕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近年来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和调整,大量的法律法规的出台颁布,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了依法治国的快车道。但如何使法律得到正确实施,除了依法行政外,司法是极其重要的法治手段,而司法裁判又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执法活动最终保护了人民、惩罚了犯罪,维护了社会正义和秩序。这一环节的执法活动即审判活动如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公正,就必然要求其实施主体-法官有很高的素质,甚至法官必须是整个社会的最精英人物,否则难以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及整个社会利益平衡。法官必须是一个专门化的特殊的法律职业群体,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对法官的素质要求要比对公务员的要求还要高,未经过长期的法律学习和实践,就是再高级的公务员也是不能胜任做法官的。正如17世纪英国普通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克(Edewards·Coke)在抨击教会关于国王可以亲审案件的观点时说过一段惊世名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未达到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从事案件的审判。”〔5〕
目前,不论官方正式评论还是学界的主流观念,都认为中国法官的整体素质不高。的确,我国法官目前的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有较大差距,但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来评价我国法官的素质不高也是不客观的。即便有诸多客观原因造成我国法官的素质不高,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对我们的法官素质进行反思和评判。
一、中国法官历史的局限

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原因,特别是中国几千年崇尚“无讼”观念、“和为贵”文化的影响和在人们心中的潜移默化,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行政官员兼司法官员,而行政官员并未经专门的法律训练,一但讼案发生,父母官们更多的是依据情理等自然理性和经验断案。政府历来不太重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直至清政府终结而未有实质性改变。中国自清末(1904年)才出现专门的法学教育机构-直隶法政学堂,法政学堂仅限于在职官员的补课式法律培训,这一使命与造就专门法律人才的旨趣相去甚远。民国早期,法学教育受到重视,从1912年至1925年的14年间,法政学校年平均数占全国院校年平均数的40%左右,且有相当部分是私立学校,著名的私立朝阳法学院和私立东吴法学院就是这时期创办的。这时期法学教育的兴旺培养了大批司法人员。但当时政府认为法政教育的急剧膨胀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30年代始,政府开始限制法学教育,至1940年,设有法学院的大学和独立法学院锐减为27所。法学教育刚刚兴旺又转入低谷。新中国成立,由于废除旧法而致所有法学院和大学法律系被撤销,原有的推事、检察官、书记官长一律停止原来的职务。1952年,一场司法改革运动全面开展。这是在“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的基础上,批判旧法观点、旧司法作风和改革司法机关的运动,目的是划清新旧法律的界限,从政治、组织、思想作风上整顿各级人民司法机关,并逐步建立、健全人民的司法制度,肃清旧法观点在法律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改革大学的法学课程,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政法干部的迫切需要。司法改革运动历时 9个月,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作风上纯洁了司法干部队伍,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完成了司法干部队伍建设。但是,这次运动也出现一些问题,大量未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人员被补充到司法队伍中来,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大为下降,过分强调司法活动直接为运动和政治服务,结果往往酿成错案。一些不懂法的人单纯以过分的阶级感情和政治办案,出现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从而破坏了民主法制原则。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当年的 “院系调整”,设立法律系的大学从34所减少为6所,在校学生由7338人减少到3830人。而且开设的课程几乎都是学习前苏联的法律,这时的“政法教育”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法学教育。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提出了“砸烂公检法”的反动口号,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一度被停止工作。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政治体制被彻底打乱,十多年所建立的法律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而到1971年,所有政法学院全部被解散,文革期间的法学教育在政治运动中消失了,大批法律人才包括法学教师和司法人员也消失了,政府断案更多的是依据政治因素而非法律规定。1978年-1995年间,法学教育开始恢复并不断扩大,到1995年,已有140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法学院),在校生约8万人,教师约6000人。虽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的局面并未有实质性改善。〔6〕但国人对法学教育的重视已可见一斑。
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司法机关的陆续恢复设置,由于法学教育的停滞,法律人才的缺乏和荒废,司法机关面临大量的人员缺口,不得已采取吸收军转干部、社会考干和调干的形式招录了大量的不懂法的法院干部,虽然此后逐渐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充实到法院来,但吸收非法律人才进行法院的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后才逐渐消失。大量的非法律专业人员在审判岗位上边学边干,由于未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和审判技能训练,大多 “摸着石头过河”,凭自然理性和社会经验办案,而所谓的自然理性和社会经验由于与法律有一定的差距,及所谓的“合理不合法”,案件的裁判程序与结果与法律时有偏差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官的低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法官面临着再教育的窘境。由此产生了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院业大对11万在职法官进行了培训,虽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从根本上解决法官素质问题,但亦是对历史的不足进行了部分补漏,其对提高法官素质所起的作用还是应加以肯定的。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法官群体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和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成教型人才多于普教型人才
由于法官的来源主要是军转干部、社会考干和调干,进入法院后明显不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不得已要参加在职学习,主要是参加成人高校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这种教育是一种拾遗补缺的技能型、工匠型性质的教育,注重的是实践而非理论。而审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法官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适用法律,而且还要对所适用的法律的立法意图、法律原则和精神及理论基础有深刻的领悟,并能对自己的判断作出合乎法理的解释。而成人教育显然不能使这些法官在短时效内具备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功底。〔7〕法官法理功底的差异可从裁判文书中表现出来,法理功底差的法官在进行裁判文书说理时大多说的是空话、套话,或者有骨无肉,干巴乏味。如遇法条规定模糊、原则时,不懂得从立法本意和精神、法理原则来进行充分的解释和适用,而是强硬地“硬判”。

(二)经验型人才多于知识型人才
一个没有丰富经验的人可以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一个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理念的人是难以仅通过实践就能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及理念的。通过军转干部、调干、招干进来的法官,大多没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能边干边学,其知识结构是零散的(当然不排除极少数后天经过系统深入学习的高水平专家型法官),在审理个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而这些经验仅能对重复出现的案件重复使用。而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类案件处理的立法意图和法理精神,裁判不能充分、有效说理,当事人不容易服判。同时经验型的法官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缺乏对新事物的敏感性,难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不愿改变现状和旧观念,给司法改革和法治进程造成诸多阻力。〔8〕就目前法院的改革而言,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没有出台之前,部分法院大胆偿试,参照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在法院内部改革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提高了司法公正度和效率,为司法改革和法治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大部分法院则不敢“吃螃蟹”。法院内部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仅是改革的大原则和指南针,大家均是摸索着前进,但可以说大部分法院的条件是允许的,但为什么有的经济条件并不是最好的法院能率先垂范,走在改革的前沿,效果显著,而一些法院却不知道改革的好处和必然趋势,或者在等待观望,无从下手。关键就在于法官的素质问题,更准确一点就是各个法院的首席法官的素质差异问题。知识型法官能不断更新和掌握最新社会及法治信息,知道法院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并能学习借鉴其他先进经验为已所用,能很好地把握改革原则与尺度。而单纯的经验型法官则埋头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法治进程对司法的要求与法院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谈改革纲要未出台就要求其“吃螃蟹”,连最高法院在改革纲要出台后要求各级法院具体实施,相当部分法院和法官仍有情绪和不理解,不愿行动或不敢行动。

二、改善法官素质是提高司法公正度的内因
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司法体制和法官制度的不完善性,内因主要是法官的素质尚不达到最大限度公正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内因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法律教育起步较晚,又因文革的中断,造成了我国法律不发达,法制进程缓慢,法官整体素质不高的不容回避的事实。而同时又不能因为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就对现任法官一概否定,重新招录素质高的法律人才,这样做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对现有法官制度进行一些拾遗补缺的补救手续,比如提高法官任职门槛,阻住非法律专业人才流入法官行业的入口,最近的司法统考制度就行使这样的职责;对已有法官进行手续,淘汰素质低下的不称职的法官;创造条件对剩下的素质较高法官进行素质再提高。
那么,法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法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本文仅讨论法官的人文素养、专业素质。

(一)法官的应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笔者非常赞同李汉昌先生对人文素养的论述,其认为人文素养是人们在广泛的读书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融合贯通,品味升华后而形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这种内在品质外化为: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看问题时不为情绪所左右,能够较理性的对待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冲突;善于跳出自身的利害得失、有较开阔的视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宽厚人道对待他人,摒弃了野蛮粗俗,形成了较好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等等。而这些品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9〕我们在很多资料上都看到对美国法官的形象描述,一般均用了 “温文尔雅” 一词形容其外表。温文尔雅一词的含义是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这可说是对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外表的描述。未经过较好的教育和长期的学习培养,是很难形成这种气质的。如果法官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就不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那么公众是很难对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赖的。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法官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不在多数。

(二)法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裁判经验,熟悉法律规范是法官的主要专业素质。〔10〕法官必须具备这样的专业素质是司法权在社会纠纷中的终局载量性质决定的。众所周知,成文法的制定往往是比较原则的,不可能规制得细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而法律没有明文现制到的就是所谓的“法律漏洞”。要堵住这些“法律漏洞”,非法官莫属。有学者指出:“法律不只是作为一种条文或规范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原则和精神存在。一个合格的法官,并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有无,而在于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以自己的智慧和法律素养,将法律精神融化于案件事实之中,进而发展法律。法律依据不只是法律条文。对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的理解才是法官的生命。”〔11〕法官适用法律不是完全机械的照搬法条,把法条与案件事实工匠式地对号入座,而是根据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精神来正确地解释法律,填补法律的漏洞。所以法官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官必须是法律专家。随着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众多的国际间、区域间纠纷将起诉到法院,这就要求法官必须熟练掌握国际法及WTO规则,并精通英语。法官不仅仅是国内法的专家,还应是国际法的专家。
就我国法官目前的低素质现象理论界已呼吁多年,司法高层亦不同程度的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已制定了培训计划,《人民司法》记者孟天曾呼吁“学习,为了司法公正”〔12〕。但从高一级法院到低一级法院越往下重视程度越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法院经费和法官福利得不到保障,诉讼费收缴明里规定是收支两条线,但实际上法院经费和法官福利全靠诉讼费收入,财政拨款少甚至不拨款,办案多则收入高,造成下一级法院只重视办案不重视法官的素质提高。其二,法官去培训或脱产学习要花时间,有些院领导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人为本的长远发展,对法官去培训和学习不是积极支持。其三,读书培训要钱,有的法院不愿出这笔钱。最高人民法院的培训计划对提高法官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显著,其原因:第一,授课老师一般是上一级法官的法官,水平不是很高,第二,时间短,一般是十天半月,培训内容多,讲授者因时间关系不能详细论述,只是点到为止。第三,由于时间短,教学方式全是“填鸭式”,达不到双向交流“讨论式”的效果。

三、“图书馆学习法”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途径
法官入口的门槛已由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给高高抬起,出口由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慢慢疏通,各级法院也在重视法官的在职培训工作,这些工作不同程度的理顺了司法体制、提高了法官素质,但笔者认为一种能大大提高法官素质的比较现实的途径应当得到高度重视,法院应当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理论法学和实用法学的文化氛围,能形成这种文化氛围的途径笔者给其起名为“图书馆学习法”,就是全体法官围绕并利用法院内设的图书馆来进行学习、研究和讨论法学理论和审判实务的一种方法。美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前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在四十年代被聘为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顾问时曾对中国法律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其中其对法律图书馆对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法律自来是经教师讲述的一种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最大库藏是法律图书馆,法学院无充实的法律图书馆,不免有所残缺。好久以前,美国法学院协会决定有最低限度的法律图书馆,为法学院承认注册的要件。”“教授与学生均须随手有参考书,以便参考查阅。其在学生方面须同时自修阅读。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教读的完满结果。”〔13〕象庞德所讲一样,不仅法学院设置图书馆是法学院注册的要件,而学生的知识不全来自于教授,很大程度来自于图书馆。图书馆在法学院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我们的法官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不需要图书馆了呢?恰恰相反,我们的法官素质不尽如人意,更需要高标准的图书馆。
很早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及以下各级法院均很重视和强调调研工作,要求法官写写文章,搞搞调查研究,这样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甚而将撰写调研文章作为工作任务来部署。笔者在前两年也接到过这样的调研任务,但冥思苦想就是写不出,原因是理论基础差和手头没有相关资料。写论文搞调研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还要高,即要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借鉴,分析归纳其各种相关观点,再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的看法。当时想收集一些资料来学习参考,可法院没有,有的只是各业务庭几本少得可怜的法条适用书籍,这种书根本无法排上用场,不得已只好草草交差了事,这样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美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何那么发达?原因不仅仅是其资本主义发展了两百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从小孩抓起就进行了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研究型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实施,由学生自己进行一些小实验,并把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写出来,或者学生自拟小论文题目,并要求从不同的出处(意即从多个图书馆或书店)收集资料,形成小论文。学生从形成论文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资料,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在形成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大量知识,并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形成了创新意识。这种方法是“授人以渔”,而非我国通常的教育模式“授人以鱼”。美国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这样的研究学习,到了初中,其研究水平和论文水平与我国大学四年级学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大学四年级学生才开始要求写论文)。其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论文水平就更高了。〔14〕美国联邦及州法院不但有法院的大图书馆,而且每个法官还有自己的小图书馆,法官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习和查阅资料,法官形成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15〕法院如何提高现有法官素质,笔者认为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比较现实的和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法官个人微薄的薪金不可能用于购买大量的书刊,而绝大部分法院却有能力成立一个小型图书馆或资料室。很多法院领导只重视物质建设,不重视法官素质提高的投资,典型的表现在有的法院买了很多车辆,而这些并不完全用于一线办案,这些车辆多则三、四十万元,少则几万元,但就是不舍得花几万元建一个图书馆或图书资料室。有的法院每年也花了相当部分资金购买了一些法律图书和订购了法学杂志,由于没有集中管理,这些资料流散到各庭和各人手中存放箱底,失去了其使用价值。其二,法官有时间进行研究学习。据笔者了解附近几个法院情况,即便法院办案再忙,也有相当部分法官八小时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泡茶馆、打扑克上,或者无所事事,看电视过日子。若利用图书馆形成了一种图书馆文化,则会吸引法官利用大量的业外时间搞学习和研究活动。其三,法官有能力进行研究型学习。目前,相对公务员而言,在职的法官素质不是很差,而且天天接触案件,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完全有能力进行法学及实务研究。法院应硬性要求法官每年进行一些理论和实务研究,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对研究成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其四,图书馆学习法的学习方式。图书馆应及时购置社科、法学新书,并订购若干社科、法学杂志,图书馆内设阅览室,法官以图书馆和阅览室为研究学习中心,条件好的可设置学习讨论室,供学习讨论之用。
通过图书馆为法官学习的俱乐部,并辅以专题讨论、学习论坛和研究比赛活动,及一些硬性措施和软性奖励办法,将会在法院形成学习研究理论法学和实用法学的文化氛围,法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将会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得到不断提高,司法公正将在学习型研究型法官的手中得以保证。

㈨ 司法体制改革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14年至2017年9月,总 书 记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48个司法改革文件,其中涉及司法责任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等法院领域的重要改革方案31个,为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㈩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哪些内容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促使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始终围绕审判程序进行,确保庭审在保护诉权、认定证据、查明事实、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后各地法院陆续展开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但从目前各地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背景冲突、制度冲突以及技术冲突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背景冲突
当前,案多人少已经成为我国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法院刑事一审收案104万件,比上年上升7.09%,占刑事一审、二审、再审案件总数的89.32%;审结102.3万件,上升7.24%;判决生效被告人118.5万人,上升2.24%。法院系统的这种案多人少的矛盾,越到基层表现越突出。以笔者调研的C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为例,该庭主要承办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的一审案件以及二审案件,2014年该庭共有承办法官15人,收案491件,平均每人32.7件,其中一审案件177件,平均每人11.8件,二审案件277件,平均每人18.5件;其他37件,平均每人2.5件。以一年240天的有效工作日计算,7天左右就要办结一起案件,而这中间还要包括开庭时间、案管系统录入办案信息的时间以及撰写法律文书的时间等等,工作强度和压力相当大。该市部分城区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这就带来一个现实的悖论: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多年以来逐年递增、高位运行,已经成为新常态,这一因素是客观存在且不受法院主观因素影响的;而另一方面,法官的员额数又受到严格控制,至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法院都不大可能大规模扩编。在这样的背景下,法院和法官为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不能不采取简化办案流程的方式来“挤”时间、“压”工作量。但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庭审实质化,而庭审实质化无疑将变相加大法官的工作量。各地法院的改革试点表明,实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后,庭审持续的时间明显拉长,原本1个小时可以审结的案件,现在可能需要4个小时甚至更长;同时,因为要当庭宣判,法官开庭审理时的心理压力比以前更大,庭审的工作强度亦明显加大,法律文书质量的要求也更高。这些新要求、新常态都与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一现实矛盾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解决审判程序的“入口”问题,即必须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将庭审实质化改革适用的对象限制在那些案情相对复杂、疑难、重大的案件,而对于案情简单、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则应当通过简易化的程序流程予以解决。当前可以考虑的选择性方案包括:一是加大简易程序的适用比例,增强其分流案件的能力;二是强化“轻刑快处”程序的适用,简化办案方式、缩短办案周期、加快程序流转。
二、制度冲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成功依赖于相关制度资源的协助、支撑与配套。否则,单纯的庭审制度改革将如同“孤军深入”,战略上被动而战术上亦难以为继。从各地法院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一些相关制度的配套缺位已经严重影响到改革的成效,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和效力不明确。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核心是庭审实质化,但在当前案多人少已经成为法院审判工作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庭审实质化改革必须以庭审高效化为前提,实质化的庭审只能针对案件双方争议的焦点进行集中审理,而不能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为此,各地法院在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时,不约而同都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并突出庭前会议解决程序性事项、展示证据并整理争点的功能。但问题在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但却并未明确其功能及效力,诸如庭前会议中被告人是否到场、庭前会议中控辩双方就证据和事实达成的共识究竟有无拘束力、是否允许反悔等问题规定不明。实践中,因为被告人方反悔而导致庭审“炒冷饭”或程序倒流的现象一再出现,不仅打乱了庭审节奏,更降低了庭审效率。实践中的另一大难点还在于在庭前会议中究竟能否处理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各地法院的试点情况表明,在庭审程序中处理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庭审效果似乎并不好,因而有观点主张在庭前会议中处理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但在庭前会议中处理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又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因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庭前会议的功能和效力予以明确。
二是证人出庭保障制度缺位。人证出庭作证是审判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也是庭审实质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我国司法实务中,依法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等人证出庭率低,已经是长期以来的一项痼疾,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上的直接言词原则,广为人所诟病。证人等不出庭、大量使用案卷中的证据替代品(如证人询问笔录),是造成书面审判盛行的重要原因。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证人等出庭作证,但证人出庭作证又需要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对此,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专门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第六十三条又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但问题在于,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上述立法似乎从未真正落到实处。改革试点中证人出庭费用补助的标准和经费承担主体无法明确、统一,只能各行其是,而保障证人人身安全的主体和具体措施也无法到位。下一步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立法上的证人出庭保障制度能否真正“落地”。
另一方面,实践中法官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证人出庭作证后,是不是就不允许法官查阅、使用案卷中的书面证词(证人询问笔录)了呢?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固然反对“侦查中心主义”即法官完全以侦查阶段所形成的各种书面笔录作为裁判基础,提倡“四个在庭”:诉讼证据质证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但并不能就此理解为完全排斥法官查阅和使用案卷中的证据材料包括书面证词。实践中,证人尽管已经出庭作证并接受了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但有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证人翻证的情况下,法官基于查明事实真相的考虑,仍须查阅证人在审前程序中所作陈述,以便对证人证言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行审查,进而对翻证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查阅、使用案卷中的书面证言,实际上是辅助法官进行证据审查、判断的一种必要手段,若一味禁止法官查阅、使用案卷中的书面证言,可能并不合乎实际。因此,实务中迫切需要的是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规定书面证言等使用的条件和方式,并建立相应的证据规则。
三是法律援助制度缺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并不是法官的“独角戏”,而是建立在控、辩、审三方良性互动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只有控辩双方尤其是辩护律师提出有质量的质证意见和法律适用意见,才有利于法官全面查清案情、正确适用法律。因而,辩护制度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面相。然而,我国当前的刑事辩护实践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将指定辩护适用的案件范围扩展到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案件,但与实践中的刑事案件量相比而言实属杯水车薪。根据C市法院的初步统计,其市、区(县)两级法院刑事案件辩护律师的参与率只有1/3左右。换言之,有2/3的刑事案件是没有辩护律师参与的。这说明我们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需要,下一步改革如何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是一个症结点。
四是法院现行分案制度与改革有抵触。“审判中心主义”一词实际上舶来自日本。日本学界曾反思其司法实务中之所以形成书面审判、依赖书证的“侦查中心主义”倾向,实际上与法院通常对多数案件并行审理的方式密切相关,在需要开庭两次以上的案件中,开庭间隔时间很长,通常是以周为单位,有时甚至以月为单位。由于法官同时承办多起案件,只能对案件实行交叉开庭,而无法做到连续、集中审理,导致对同一案件前后两次开庭间隔时间较长。因而,法官对前一次庭审中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内容可能会有所遗忘或产生混淆,为防止事实认定错误,法官只能反复核阅当事人和证人在侦查阶段所作陈述,由此导致书面审判即侦查中心主义。其实,对多数案件并行审理的方式在我国同样存在,由于大多数法院对案件实行轮分制,每一位承办法官可能需要同时承办多起案件,而每一起案件都有审限限制,为防止案件审理超审限,法官只能采取交叉开庭、轮流开庭的方式,即就甲案开完一次庭后,又就乙案开庭审理,而无法做到对同一起案件连续、集中审理,为防止案件事实的遗忘或混淆,法官只能在庭后反复核阅卷宗,从而造成侦查中心主义。基于此,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还需要法院在分案制度上进行配套改革,即在对案件繁简分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每位承办法官同一时期承办案件的数量。
三、技术冲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倡导技术理性的制度,它强调的是密集开庭、集中审理、当庭认证、当庭宣判,这是一种高度重视和强调司法技术的庭审制度设计,它要求控、辩、审三方都要具备高超的诉讼技艺:对于法官而言,控庭能力要强,要能恰当地引导双方围绕争点展开攻防,要熟悉证据规则,具备当庭认证的能力;对于控辩双方来说,要具备突出的举证、示证和质证能力,要能熟练地运用交叉询问规则展开对人证的盘诘和调查。
但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法院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控、辩、审三方的司法技术和诉讼技艺,距离上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在对人证的交叉询问上,控、辩双方明显缺乏对人证如何有效展开交叉询问的经验和技巧,不知该如何正确运用反对权,法庭上经常是反对声此起彼伏,却不着要领;而作为审判者的法官对于交叉询问制度中的禁止诱导性询问等规则也是一知半解,当控辩双方行使反对权时,不知是该裁决反对有效还是反对无效,从而使得整个庭审在人证调查环节显得有些忙乱无序;而部分法官在法庭上对人证频繁发问,又使得庭审更像是大陆法系的轮替询问而非交叉询问。这些情况表明,控、辩、审三方在交叉询问上的技巧和能力都有待提高,下一步改革进程中,实有必要组织控、辩、审三方人员进行相关司法技术和诉讼技艺方面的专门培训和实战训练。

热点内容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
保密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发布:2025-01-24 01:05:13 浏览:197
1社会保障法的定义是 发布:2025-01-23 23:11:01 浏览: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