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制改革

刑法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42:17

⑴ 评述汉初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改革:
汉文帝废肉刑,定刑期。1、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分别代替黥、劓、刖三种肉刑,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刑三百,改斩左趾为笞刑五百,斩右趾为弃市刑。2、规定了岁刑刑期。之后汉景帝减笞数。这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重大刑制改革。①它将肉刑从律典的法定刑中予以废除,使刑罚制度向着宽缓、文明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②废止残人肢体的肉刑有利于保存劳动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③以较文明的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肉刑,也为封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刑制由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过渡的重要标志。
意义:
汉初的刑制改革在中国刑罚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秦朝的刑罚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其中肉刑与各种形式的自由刑并存,并且自由刑尚不规范、缺乏合理的差等阶梯。肉刑本是奴隶制的刑罚,它在汉初之所以仍被采用,是奴隶制残余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尽管在刑制改革的过程中,局部范围内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甚至有倒退;比如斩右趾刑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重;宫刑本已废除,但后来又予恢复;等等,但这些毕竟都属支流。废除肉刑使我国古代的刑罚手段由野蛮残酷变得相对文明。西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不仅废除了劓刑等肉刑,还确立了以徒刑和笞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制度。自此以后,作为早期刑罚体系主要特征的肉刑不再是刑罚的主体,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已不为人所接受。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开始成为刑罚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文帝、景帝及以后各朝代刑罚制度经历多次变革,至隋唐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五刑制度。可以说,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⑵ 简述汉初文景的刑法改革

您好,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肉刑,进行刑制改革。文帝在诏令中称“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这是为政者的“不德”造成的,表示用其他刑罚手段来代替肉刑。之后,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把黥(脸上刻墨并服无期刑)改为髡钳城旦舂(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把劓(割鼻子并服无期刑)改为笞三百(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并服无期刑)改为笞五百(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并服无期刑)改为弃市(死刑)。这样,传统的墨、劓等刑罚制度至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把原先斩右趾的刑罚上升为死刑,这是从轻改重;二是斩左趾及劓刑分别改处笞五百和笞三百,笞数既多,也难保活命,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
此外,文帝在废除肉刑的同时,还对劳役刑作了改革,“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即决定将终身服役的劳役刑制度改为有期限的劳役刑制度。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据此制定了各种劳役刑的刑期和对原已服刑者的减免方法,得到文帝批准。由于史书记载的不明确,改革后的劳役刑名称和刑期有一些疑点需考证,但文帝使“罪人有期”这一做法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⑶ 汉代刑法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汉代刑法改革发生在西汉中期 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改革刑制 主要内容:废除肉回刑,以答笞,死刑来取代原有的刑罚。具体为: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 汉景帝执政之后,进一步改善文帝改制的内容。一方面,两次减少笞的数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刘舍和御史大夫卫绾制定《箠令》,具体规定执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规格,行刑时中途不得更换人。至此,杖刑开始规范化。 影响汉文景帝废除残害人肢体、刻人肌肤的肉刑,具有进步历史意义,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还十中国刑罚制度拜托原始状态,由野蛮残酷走向更为人道文明的道路,这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卫后世以身体刑、劳役刑卫主体的"五刑" 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然,汉朝这次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过程中,局部范围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复、倒退,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种,宫刑本已废除,后来又予恢复等,改革后的刑制仍十分复杂。即便如此,其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

⑷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
法定刑又分为数等。《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使刑罚趋于宽缓,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免除宫刑,进一步废除肉刑。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曾把宫刑作为一种法定刑,至北齐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齐律》所规定的五种法定刑不再有宫刑。

其次,缘坐的范围有所缩小。秦汉以来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虽然规定的缘坐范围较广,但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
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⑸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做的重大改革有什么

汉代文帝、景帝废肉刑

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结秦亡教训。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1、刑制改革的内容。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了废除肉刑,具有重要意义。但改革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如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虽然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处罚,但因笞刑数太多,使受刑之人难保活命,因而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2、刑制改革的意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传统肉刑制度,建立新的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同周秦时期广泛使用肉刑相比,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⑹ 汉朝的刑罚制度改革内容!急急

汉代的刑制改革:景帝颁布《棰令》,规定了刑具的规格,这次刑制改革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司法制度:
(1)春秋决狱:其特征是根据《春秋》等儒家经典论心定罪。是汉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体现。(2)秋冬行刑: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理论,行刑必待秋冬以顺应天意。唐律中的“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的秋审制度皆本源于此。

1)内容: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刑制,主要是废除肉刑,以笞,徒,死刑来取代原有的刑罚。具体为: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
汉景帝执政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文帝改制的内容。一方面,两次减少笞的数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刘舍和御史大夫卫绾指定《棰令》,具体规定执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规格,行刑时中途不得更换人。
2)意义:汉文帝废除残人肢体,刻人肌肤的肉刑,具有进步历史意义,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还使中国刑罚制度摆脱原始形态,由野蛮残酷走向更为人道文明的道路。这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后世以身体刑,劳役刑为主体的“五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然汉朝这次刑制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过程中,局部范围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复,倒退,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由轻至重,宫刑本已废除,后来又予以恢复等,改革后的刑制仍十分繁杂。即便如此,其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

⑺ 汉代刑制改革对当代刑罚法律制度的启示

1.
而从整体上看仍显得不够系统和严密.西汉初期由于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无法对继承而来的刑罚体系中的弊端进行改革.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在文景之 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大大提高,这就为刑制改 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于公元 前167 年下诏废肉刑,进行刑制改革. 汉初刑罚体系仍沿

2.
缇萦之父淳于意拜得名师,精于医术.他学有所成之后,职内事多委于属员办理.“为人 治病,不辞劳苦,奔波四方”,一时名扬域内,诸侯竞相聘他做诗医.由于他一心深入民间行医,赵王、胶西王、济南 王、吴王派人召他入宫,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当时齐王病 重,派人召他,他怕被留在齐王宫中,妨碍为民治病,避而 不见来人,没有入宫,后齐王因误治而死,于是权贵

3.
(二)从改革的内容与思想本身来说,是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文景改制的轻刑化价值取向,体现了一种古朴的 人道主义精神,与近年来国际刑法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地潮 流遥遥相应,都体现了重视人的价值,维护刑法的人道取向.

⑻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
法定刑又分为数等。《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使刑罚趋于宽缓,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免除宫刑,进一步废除肉刑。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曾把宫刑作为一种法定刑,至北齐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齐律》所规定的五种法定刑不再有宫刑。

其次,缘坐的范围有所缩小。秦汉以来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虽然规定的缘坐范围较广,但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
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⑼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刑法改革措施有哪些并对其评价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作了重大改革:
汉文帝下令废除肉刑,改为徒刑和身内体刑,汉景帝时期,在文容帝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刑制改革,颁布诏令改革刑具以及行刑的方法和制度。
《汉书·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这是说,肉刑始于夏、商、周三代。汉文帝在位期间,先后废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斩左右趾(实即剕刑)和宫刑,被后人誉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后,肉刑基本停用。魏、晋以后,虽屡有恢复肉刑的议论,但终未被采用。当然,使用肉刑的个别事例还是有的。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无疑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刑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⑽ 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后,进行了哪些刑制改革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七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庶弟。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前去镇压陈豨叛变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正直包容平静,政治理念维持不张扬。汉高祖去世后,吕雉独断专行,诸吕把握了朝中军区实权。前180年,吕雉一死,县尉周勃、宰相陈公平重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进京为帝,封为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其中刑制改革分为两点:1.废止连坐法(首孥连坐法)。2.汉文帝刘恒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废止肉刑,改成惩处笞刑和杖刑。 肃宗的政冶战略方针和对策,使那时候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趋势,执政纪律也日臻推进。汉朝初期,大侯封国但是万家和,小的五六百户;到肃宗和文帝阶段,灾民还归田园风光,户籍快速繁息。诸侯王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籍增长,并且比以往富实多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进到治国。

热点内容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
保密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发布:2025-01-24 01:05:13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