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行政开放日

司法行政开放日

发布时间: 2022-06-04 19:41:49

⑴ 湖州市德清县武康莫干山女子强制戒毒所我开车去需要详细地址

浙江省莫干山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地址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浙江省莫干山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将吸毒人员集中进行戒除吸食、注射毒品的恶习及毒瘾的场所,是对吸毒者进行戒毒治疗的场所。一般戒毒所都配备有相关的戒毒药物,相关的医护人员。

2018年底,配合浙江省戒毒局在指挥中心和夜间执勤点安装一键点调系统,使该所夜间执勤点在各省属所中率先与浙江省戒毒局指挥中心视频联系,打通通讯壁垒,实现局、所两级指挥中心与一线执勤点的视频联系、视频指挥。

并在手动报警系统中增加无线触发装置,完善移动报警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司法行政开放日扩展阅读:

浙江省莫干山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在2018年12月6日上午位于距杭州市中心40余公里德清县的浙江省莫干山女子强制戒毒所迎来了一批冒雨来访的客人。

他们是省司法厅、省戒毒管理局、德清县委的相关领导,以及德清县政法机构、县人大代表、德清县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十多家省、市、县主流媒体的记者。

作为今年宪法宣传周的重要内容,“弘扬宪法精神,走进女子戒毒所”主题开放日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凤凰网浙江对本次开放日活动进行全程直播,零距离感受浙江司法行政“四四五”强制戒毒模式的卓越成效。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戒毒所一号楼北侧和主干道两侧的“法治宣传展板”,展板介绍了禁毒形势、浙江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戒毒工作情况、省莫干山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科学戒毒情况等。

⑵ 阳光司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司法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热点案件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推进司法公开,不仅可以使公众感受看得见的正义,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司法领域进行广泛监督,从而保障司法公正,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伴随着省高院推行裁判文书上网,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查阅法律文书,无论天南地北都可“旁听”案件审理;推行公民自由听审,则意味着老百姓不用事先预约,就能走进任何一个法庭,旁听每一个公开审理的案件。

公开裁判文书、推行公民自由听审,可以使公众参与审判过程,了解法院的判决依据和审理过程,由此不仅可以敦促法官更加严谨细致地工作,而且可以使公众近距离感受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提升司法公信力。将司法权置于阳光下运行,让司法走近民众,让民众知晓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祛除司法神秘主义的过程本身,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从“网评法院”、“公众开放日”到庭审网络直播,看得出来,省高院一直致力于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司法公开不只是一种工作姿态,其本质是努力实现司法审判的“公众化”,从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把规则置于阳光下,让所有裁判都经得起公众的检验与评判。伴随着司法公开范围的推广和理念的深化,公平正义的阳光将普照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司法领域改革的大势所趋。

⑶ 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总结是什么

今天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社会各界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的主题,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12·4”公众开放日、宪法宣传、法律惠民活动。

此前,司法部部长张军介绍,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央电视台评选2017年度法治人物,今晚将在央视播出“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专题节目。青少年宪法主题教育活动也非常丰富。今天,全国的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也举办各具特色的开放日活动,进行网络视频、图文直播。各地的主题宣传活动将持续到12月中旬,公众可以积极参与。

懂法知法,做个好公民。

⑷ 听说北京有机构可以免费为老年人立遗嘱,想问具体地址

北京为老遗嘱库,在社区公益中一直免费咨询。

⑸ 泰州市献血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献血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江苏省献血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献血、采血、供血、临床用血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市依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以下称适龄)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自愿献血的年龄可以延长至六十周岁。第四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献血工作的领导,将献血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采供血服务规模合理配备人员、设施和设备,建立健全无偿献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献血宣传、动员、组织等工作。第五条市、县级市(区)卫生健康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献血工作的主管部门,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责。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献血工作。

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当协助做好献血工作。第二章组织和宣传第六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医疗水平、临床用血需求、人口数量和结构等情况,制定和下达年度献血计划,动员和组织公民献血,并加强监督考核,对年度献血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高等学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年度献血计划,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保证年度献血计划的完成。第七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献血保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用血需要;发生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出现需要大量用血的紧急情况时,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和组织有关单位、公民应急献血,但是采血量以突发事件的用血需求为限。第八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志愿献血应急预备队,建立流动血库。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本单位适龄公民加入应急预备队。

血站应当将符合条件的应急预备队人员登记造册,在库存血液不足或者临床急需用血时,经卫生健康部门批准,启动流动血库,组织应急预备队人员自愿献血。第九条市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献血工作信息平台,连通血站、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发布、采供血安全、医疗临床用血调配和费用核销、应急用血管理信息化。第十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年度献血宣传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献血宣传工作。第十一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加强献血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普及献血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教育活动。

教育部门应当组织学校开展献血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献血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支持、配合采血点开展献血宣传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年度献血宣传计划,开展献血宣传教育活动。第十二条血站应当开展献血宣传工作,通过设立开放日等活动,普及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和供应等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第十三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献血公益宣传,免费刊播献血公益广告,普及献血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献血先进事迹、典型人物。

车站、机场、码头、广场、公园、影剧院、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当通过其设置或者管理的宣传栏、公共视听载体,开展献血宣传。

鼓励其他具有广告发布资源的企业发布献血公益广告。第十四条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医务人员、教师和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率先献血,在献血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每年一月为医务人员无偿献血月,七月为国家工作人员无偿献血月,九月为教师无偿献血月。

鼓励行业协会、商会选择具有行业特色、纪念意义的时间作为本行业的无偿献血月(周、日)。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成立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有条件的可以登记成为献血志愿服务组织。

⑹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新内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法治长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市法治建设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依法执政和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和促进转型跨越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深化法治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各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为抓手,以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和全社会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设法治长治。
二、着力推进依法执政,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
1.健全依法执政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对涉及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重大决策以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适时向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落实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树立法治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带头学习、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办合法事,做到办事情、想问题、作决策坚持以法治为主要标准,以法治为主要手段,以法治为基本方式,自觉摒弃人治思维,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每年集中学法1~2次,市、县(市、区)要每年举办1~2次综合性学法报告活动。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和公务员、事业人员任职和招考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纪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党内监督和查处大要案力度,切实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情况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三、着力推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升人大依法监督工作水平
5.加强监督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作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促进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推进法治长治建设。
6.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根据上级人大立法调研工作安排,广泛听取和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汇总,为上级立法提出科学、具体、有价值的建议意见。
7.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着力推进严格执法,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8.依法规范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市、县(市、区)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查工作。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管理和执法;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
9.健全依法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建立重大决策事项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决策跟踪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凡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的决策行为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严肃追究决策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10.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业务能力、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行为。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执法缺位、执法混乱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步骤,严格程序公正,规范裁量权限,坚持做到平等对待、适当适度、文明执法。加强行政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效果网上考核,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11.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及时、准确、具体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办事公开,拓宽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充分发挥政务网站的信息查询和在线办事功能。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2.大力加强行政监督。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探索建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工作,拓展评议范围,完善评议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提高评议实效。认真按照行政诉讼程序履行职责义务。严格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因违法行政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坚决实施行政问责。
13.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应诉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
五、着力推进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深化司法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职权结构和组织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司法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依法理顺政法机关内外、上下、左右关系,确保执法权、司法权高效正确运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15.维护司法权威。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实施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和查处追究制度,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案件的报道,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把解决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纠正错误裁决,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访罢访,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16.规范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所有司法行为都要严格依法依规依章进行,针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要明确权力运行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随意性。规范执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及时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促进量刑公平公正,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积极引导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7.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件繁简分流的制度,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处理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与维护司法既判力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的终结机制,减少非法上访、无序信访对司法机关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羁押案件的力度,严格依法处理,避免久押不决、久拖不决。
18.强化司法监督。强化上级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通过诉讼程序及时纠正下级司法机关错误裁决。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案件中的监督制约作用,共同保证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加强党委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通过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19.推进司法公开。严格落实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将公开载体从传统的公示栏、报刊、宣传册等,拓展到网站、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新兴媒介,丰富司法公开载体。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发布司法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裁判文书上网、邀请群众旁听庭审、推行司法开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司法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专题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司法人员对法律精神的学习掌握和对司法规律的研究把握,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司法能力、办案水平。加强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准入、分类管理、职业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为司法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六、着力推进全民守法,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21.全面实施全民普法规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及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22.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机构、行业团体和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强教学课堂、媒体网络、影剧院、城市广场、移动通信、集贸市场、城乡居民区、流动屏幕、LED屏、各种宣传栏广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积极推动法制电视片、法制文艺表演、法制书画摄影、法制专栏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大篷车、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城乡社区居民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4.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形成市、县、乡、村、校、企“六位一体”联动格局。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伪劣、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法治服务中心”、“公民法治驿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把推进企业依法经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企业防范处理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25.加强诚信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诚信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晋办发〔2013〕8号),以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社会成员信用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及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意识、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司法公信力和企业信用度,逐步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确保社会诚信环境明显优化。
26.拓宽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各类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和全社会各项救助工作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治为民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
27.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简便实用的考评办法。广泛开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范点等行业法治创建活动和法治机关(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系列法治创建活动,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引领、以行业法治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
七、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28.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要履行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总结评比的职责,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极为法治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29.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六个专项联席会议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研究推进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协调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推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经营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工商局牵头,协调推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五是建立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司法局牵头,协调推进依法执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及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六个专项联席会议要实行项目化管理方式,确定一批带动性强、能够产生累积效应的重点工作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30.加强督导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法治建设的调研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推进情况。确定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治建设试点,按照实践探索、基层突破、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工作思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设工作新范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法治长治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为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⑺ 烟台市无偿献血管理办法(2021)

第一条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促进献血工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献血、采血、供血、临床用血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市依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提倡年龄在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以延长至六十周岁。

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医务人员、教师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鼓励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多次、定期献血;鼓励稀有血型的公民积极献血。

鼓励公民加入献血志愿服务组织,参加献血志愿服务。第四条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献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采供血应急保障机制,制定年度献血计划,保障献血工作相关经费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献血计划,将动员、组织献血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的考评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献血工作。第五条市、区(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

教育部门应当将献血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学校开展献血知识宣传教育。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紧急任务的急救送血车辆优先通行,在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为流动采血车辆的通行、停放提供便利条件。

司法行政部门、科学技术部门以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将献血知识纳入普法、科普教育内容。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为献血屋建设、采血车辆停放、献血公益广告设置提供支持。

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献血相关工作。

红十字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促进献血工作的开展。第六条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综合考虑人口流量、人口密度、年献血人次、服务区域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根据采供血工作需要,会同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固定献血屋(点)。

献血屋(点)未经区(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拆除、迁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阻止流动采血车辆的停放,干扰和妨碍流动采血车辆的正常工作。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献血事业进行捐赠。

市中心血站(以下简称血站)依法接受捐赠,捐赠财产应当全部用于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第八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有计划地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刊播公益广告,宣传献血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第九条鼓励车站、机场、港口、商场、公园、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单位,通过其设置或者管理的广告牌、宣传栏、公共视听载体等设施,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第十条发生医疗临床用血供应紧张、突发事件需要应急用血或者因可以预见的重大事件需要紧急备血时,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分级发布预警信息,动员和组织适龄健康公民紧急献血。第十一条血站应当按照献血工作计划开展献血宣传工作,对有关单位、献血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献血工作给予业务指导。

血站应当设立开放日,向社会公众宣传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存储、供应等基本知识。第十二条团体献血的人数较多时,血站应当提供预约上门采血服务。

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第十三条血站应当在采血后向献血者发放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

禁止伪造、涂改、出租、买卖、转借《无偿献血证》。

公民参加献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可以给予补贴,酌情安排休息。第十四条有关部门在评选道德模范、文明市民、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时,对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的个人,应当予以优先考虑。

⑻ 怎么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网投诉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十一条加强民意沟通工作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09-08-03 10:03:53

为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更好地接受民主监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结合全省法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建立民意沟通的专门机构。省高级人民法院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改名为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省法院加强民意沟通的各项工作。
(二)拓宽民意沟通的对象范围。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重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三)完善民意沟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和措施;按照“积极主动、及时沟通、充分协商、务实有效”的原则,通过建立定期联络制度、联合调研制度等,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协调;通过加强日常交流、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开展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经常性的工作沟通。
(四)创新民意沟通的实践载体。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加强网络民意沟通,创新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实践载体。抓好法院网站建设,设立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民意调查等栏目;积极推行审判、执行信息网络公开,加大案件庭审直播力度;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收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省各级法院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参加1次与网民直接交流、互动活动,广泛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五)设立人民法院开放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公众参观法院,了解法官的日常工作情况,了解法院文化,使法院工作得到更广泛深入的理解和支持。
(六)坚持法院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名院级领导联系一个中级人民法院和一个基层人民法院,作为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各中级人民法院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
(七)完善院长、庭长群众来访接待制度。进一步提高接待和服务水平,省高级人民法院确保每周有一名院级领导接待来访群众,每天有一名中层干部接待来访群众。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院、庭长群众来访接待制度。
(八)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大司法决策及案件审判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新闻中心,建立新闻发布会、重要情况通报、敏感问题协调和舆情分析等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全省法院司法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年至少组织2次会议专门讨论和分析各种舆情。
(九)发挥人民陪审员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执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各项规定,通过人民陪审员了解民情、宣传法律,实现沟通民意功能的最大化。按照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和管理机制,保证人民陪审员的数量,保证人民陪审员各项权利的行使。全省各级法院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优秀人民陪审员表彰制度。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座谈会,专门听取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和建议。
(十)建立民意转化和决策反馈机制。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汇总、筛选、分类、分析,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工作整改的内容。出台重大工作决策和部署时,要通过媒体发布、信函回复、实地回访、组织座谈等方式向群众反馈,对决策过程中听取和吸收民意情况作出说明,以实际行动尊重群众意见,发扬司法民主,增强司法公信力。
(十一)省高级人民法院把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情况纳入对各中级人民法院、大连海事法院的考评方案中。

⑼ 强制戒毒期间让探视吗

强制戒毒期间可以让探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六条戒毒人员的亲属和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探访戒毒人员。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可以外出探视配偶、直系亲属。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应当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以外的人员交给戒毒人员的物品和邮件进行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在检查邮件时,应当依法保护戒毒人员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9)司法行政开放日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四条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戒毒人员实行分别管理。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对有严重残疾或者疾病的戒毒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看护和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戒毒人员,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措施;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不得体罚、虐待或者侮辱戒毒人员。

第四十五条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治疗的需要配备执业医师。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执业医师具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可以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戒毒人员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业医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戒毒人员的亲属和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探访戒毒人员。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可以外出探视配偶、直系亲属。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应当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以外的人员交给戒毒人员的物品和邮件进行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在检查邮件时,应当依法保护戒毒人员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七条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二年。

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后,经诊断评估,对于戒毒情况良好的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提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

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最长可以延长一年。

第四十八条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参照本法关于社区戒毒的规定实施。

⑽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对司法工作监督的决定

一、常务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职权,依法对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下统称司法机关)以及人民政府的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等机关(以下统称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的司法工作实施监督,支持司法机关和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二、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依法处理对司法工作监督的重要日常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内务司法专工委)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对司法工作监督的具体事务。三、常务委员会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

(一)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三)贯彻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其他重大改革的部署的情况;

(四)司法机关、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之间相互配合及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和落实的情况;

(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及其常务委员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六)办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有关司法工作的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七)办理常务委员会依法转办、交办、督办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情况;

(八)错案及重大司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情况;

(九)依法需要监督的其他情况。四、常务委员会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实施监督: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三)询问和质询;

(四)特定问题调查;

(五)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六)旁听庭审、运用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平台察看庭审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五、内务司法专(工)委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可以从下列途径发现的问题中提出监督议题,由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一)在监督司法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司法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社会普遍关注的司法工作热点、难点问题;

(五)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司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其他途径反映的问题。六、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司法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每年年中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司法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后,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对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七、常务委员会开展司法方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法律得到正确有效实施。八、常务委员会根据监督工作需要,可以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旁听庭审、参加司法机关和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的公众开放日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平台(庭审监督系统)对庭审活动实施远程在线监督。九、司法机关和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下列重大事项:

(一)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重大措施;

(二)履行审判、检察、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职责的重大工作部署;

(三)拟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需要作出决议、决定的事项;

(四)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涉嫌犯罪提请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许可的事项;

(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六)执法、司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暴力抗法事件及处理情况;

(七)错案和重大司法过错责任追究情况;

(八)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十、司法机关和具有司法职能的机关制定的下列重要文件,应当自印发之日起三十日内报送常务委员会:

(一)全局性工作部署;

(二)贯彻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其他重大改革的部署的情况;

(三)指导和规范本行政区域司法工作的文件;

(四)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报送的其他文件。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