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上是说系

刑法上是说系

发布时间: 2022-06-04 22:41:48

『壹』 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体系,是指我国的各种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专、顺序、联系属、有机地排列,组成统一的整体。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其中,总则、分则各为一编。其编之下,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第一编,总则分设五章,即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第二编,分则分设十章,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三,是附则,仅有一个条文,其具体规定:一是修订后刑法典开始施行的日期;二是修订后刑法典与以往单行刑法的关系,宣布在修订刑法典生效后某些单行刑法的废止以及某些单行刑法中有关刑事责任的内容之失效。

『贰』 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来刑事责任和自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上是说系扩展阅读:

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广义上的刑法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对刑法典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个条文作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此外还有“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叁』 刑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专护本阶级政属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也称附属刑法)。狭义刑法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在中国,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简称《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以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是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肆』 中国刑法的体系

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表明,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本系,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当时不得不从学习苏联开始。五千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我国自己的刑法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所建立的刑法理论体系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实践的特点,但从总的方面看,无论是基本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非常明显地打着苏联刑法理论体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刑法的本质;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构成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似此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的体系。后一种做法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研究犯罪构成本来是为了解决构成犯罪的标准问题,但是犯罪构成本身并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个行为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确定该行为构成犯罪,要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必须借助对危害程度和罪过程度的判断以及对应否受刑罚处罚的认定,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正当防卫的,紧急避险的行为。相反,一个行为不完全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确定该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如犯罪的预备等。并且,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无法说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过程度与刑罚轻重的关系,不能指导刑罚的适用。因此,随着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的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我国刑法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光辉灿烂的春天,广大刑法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我们自己的刑法理论体系,并且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地反映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包括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法学教材《刑法学》在内,我们的刑法理论体系还是以苏联40—50年代的犯罪构成理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没有突破苏联刑法理论的框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光灿同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刑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是:
1.充分反映了我国刑法在体系上的独创性。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刑事法制建设经验教训,批判地借鉴我国古代和外国的刑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孕育而诞生的,在体系上具有独创性。例如,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根据,这是其他国家的刑法所没有的。我国刑法在明确规定犯罪概念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不负刑事责任的一些情况,还明确规定了“死缓”制度和减刑制度。这些在刑罚体系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在刑法分则体系上,我国刑法根据公民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对犯罪进行分类,也具有独到之处。我国刑法体系上的这些创新,在《刑法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在许多问题上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系统深刻的发挥。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万多字展开论述刑法中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在“刑罚”一章中,对“死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死缓”制度存废的争论、现行刑法关于“死缓”的规定等作了详尽的论述。
2.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刑法论》在自己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注意总结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研究社会现实中各种犯罪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探讨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途径。
《刑法论》在论述犯罪的本质和社会根源时,除了概括论述剥削阶级社会犯罪的本质和根源外,着重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从罪犯本身的特点、犯罪分子的社会联系到犯罪现象生存和持续的时间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当前犯罪规律的特殊性,论证了对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
在关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论》除了论述该类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外,还着重论证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研究了该类犯罪的规律及其在当前形势下的特点,指出了同该类犯罪作斗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研究故意杀人罪时,《刑法论》除了论述故意杀人罪的概念、特征和处罚之外,还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杀人罪的历史根源,分别介绍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间以及当前故意杀人罪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这三个不同时期故意杀人罪的类别、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对故意杀人案件定罪量刑应当注意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使刑法理论研究紧密地与我国刑法实践相结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直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服务。
3.放弃了以犯罪构成为中心建立刑法理论体系的传统。《刑法论》虽然也坚持了犯罪构成理论但并没有把它提到不适当的程度,没有以此为中心建立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其最明显的突破表现在犯罪论的体系和分则各章的论述之中。
1952年苏联司法部全苏法律科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苏维埃刑法总则》[1]中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构成;第三章,犯罪客体;第四章,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第五章,犯罪主体;第六章,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第七章,免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况;第八章,故意罪的发展阶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刑法学》中的“犯罪论”[2]体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构成,第九章,犯罪客体;第十章,犯罪客观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体;第十二章,犯罪主观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阶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论》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论”体系是:第一节,犯罪的阶级性质和根源;第二节,犯罪和刑事责任;第三节,犯罪中的因果关系;第四节,刑事责任年龄;第五节,故意犯罪;第六节,过失犯罪;第七节,刑法中一些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第八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九节,共同犯罪。
从上述比较清楚地看出,《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几乎一致,与《刑法论》与《苏维埃刑法总则》在“犯罪论”体系上则完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有何优点呢?
我们认为,《刑法论》把犯罪构成置于犯罪概念之中,有助于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质特征统辖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构成可以独立于犯罪木质特征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作为犯罪的两大类型重点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主客观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发展规律,从而克服过去把它们放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进行研究所造成的人为局限,使刑法理论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观实在。把刑法总则中规定的各种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放在一起专门进行研究,能够在区分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给人以系统的认识,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犯罪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所造成的零碎现象。此外,《刑法论》在分则部分对各类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构成为中心,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与我国关于该类犯罪的立法,把该类犯罪的法律特征与历史演变结合起来论述,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刻把握各类犯罪的本质,获得对各该类犯罪的木质和构成要件的一致认识。
《刑法论》在体系上的这些创新,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部我国自己的刑法学。当然,《开J法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方面,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方面,还有探讨的余地,在许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它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
在《刑法论》的启迪下,我们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产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借此机会,我们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献给读者,祈望得到刑法学界同仁们的指教。
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刑法意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论体系,它应当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与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相结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新的刑法意识相融合的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除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为指导,保持我国刑法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之外,还应当着眼于以下几点:
1.在刑法理论研究中反映我国刑法制定、施行的时代特点,为实现刑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在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方针,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争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这些环境。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日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加强和健全,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涉及我国在

『伍』 什么是刑法的体系

刑法体系,是指各种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联系、有机地排列,组成统一的整体。各国刑法典,一般从总体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个别还有附则。编之下,再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统一整体。

编是刑法典的第一级单位。我国刑法将总则和分则列为两编,附则不另立一编,但性质上与总则、分则并列。把各种刑法规范科学而系统地纳入总则和分则之中,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关于犯罪和刑罚一般原理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的具体规则。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将刑法规范分为总则性规范和分则性规范。在刑法典中刑法总则规定的是总则规范,刑法分则规定的是分则规范。不仅刑法典的规范可以分为总则性规范与分则性规范,而且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按其内容属性也可以作这样的划分。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内容大多属于刑法分则性规范,但也有个别总则性规范。应当指出,刑法总则规范的效力不仅及于刑法典,而且也用于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对此,我国刑法第101条明确规定:“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这里的有刑罚规定的法律,就是指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从理论上说,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附则是关于刑法内容的附属性规定,一般涉及刑法的生效等非实体性内容。

编下是章,章是总则和分则两编之下的单位。刑法总则和分则各自独立设章。我国刑法总则分设五章,刑法分则分设十章。在刑法分则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下是节,节是章根据需要而下设的单位,反映章内部的有机联系。我国刑法,根据内容决定章下是否设节。在刑法总则中,凡内容较多并且有明确的层次之分的,往往设节,否则就不设节。在刑法分则中,罪名较多的第三章与第六章下设节,其他章下均不设节。

节下是条,条是表达刑法规范的基本单位。刑法规范通常都是以条文形式出现的,因而是刑法规范的基本构成元素。配置在各编、章、节中的刑法条文,全部用统一的顺序号码进行编号。编号自成系统,不受编、章、节划分的影响。刑法条文采用统一编号,便于检索,引用方便。

条下是款,款是设于某些条文之下的单位。有些条文表达的内容简单,只有一段,因而没有必要在条下设款。在条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存在若干层次的情况下,需要在条下设款。我国刑法中的款采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例如,我国刑法第23条分为两款,第一款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概念,第二款规定的是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在款的内部还有段之分。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款里还会包含有两个甚至三个意思。在学理上,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两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与后段;对同一款里包含的三个意思,分别称为前段、中段与后段。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条款当中,如果用“但是”这个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的,则从“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在学理上称之为但书。刑法中的但书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补充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补充,使前段的意思更为明确。例如我国刑法第13条前段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后段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就是补充性但书的适例,它从反面使犯罪概念更加明确。(2)例外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前段的例外。在条款中,几是以“但是……除外”这种句型出现的但书,都属于例外性但书。例如我国刑法第65条前段规定了累犯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后段规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这就是例外性但书的适例。因此,过失犯罪是累犯构成的排除性条件。(3)限制性但书,这种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例如,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就是限制性但书的适例。

条与款下有项,项是某些条或款之下设立的单位。刑法典中的项,往往采用基数号码进行编号。一般来说,列为项的内容之间往往具有并列关系,并共同从属于条或款。例如,我国刑法第33条规定:“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以上五种主刑,刑法学分为五项加以规定。

条与款下还有目,目也可能设于节下条上,一般来说,目是某些条与款之下设立的单位。

『陆』 什么是刑法的体系如何理解刑法解释的含义与分类

刑法体系,是指各种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联系、有机地排列,组成统一的整体。各国刑法典,一般从总体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个别还有附则。编之下,再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统一整体。
刑法的解释就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述。只有正确了解刑法规范的真实含义,才能正确的加以适用。刑法规范之所以需要解释,主要是因为刑法条文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和稳定性,有的抽象用语具有多义性,难免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加之现实生活有事千姿百态和复杂多变的,为了统一理解,为了使抽象的法条适用于具体案件,使司法活动能够跟上客观情况的变化,就需要对刑法规范进行解释。
一,按照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 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当然也有权对法律加以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与立法相同的法律效力。刑事立法解释对于弥补刑法规范中的漏洞,使刑法规范适应复杂多变的犯罪活动,维护刑法规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1997年刑法颁行以后,我国立法机关开始注重通过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立法意蕴。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存在异议的问题,通过立法解释加以明确。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一)》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节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二)》),是在刑法实施以来,第一次在有关的法律问题已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由于司法机关对法律规定认识不一致,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做出立法解释。其中《解释(一) 》是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立法解释,《解释(二)》是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立法解释。这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都曾经作过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存在不同意见,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解释。这些立法解释对于明确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进一步规范司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2、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多功能解释。在刑法适用中,经常出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加以明确。因此,司法解释对于刑法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适用中有关问题所作的解释。根据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均有司法解释权。从1997年刑法颁行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刑法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同时就一些刑法适用的共同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名作出司法解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与有关行政部门共同对刑法适用中的问题进行解释,这可以视为一种准司法解释。我国的司法解释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规范性解释与个案性解释。规范性解释通常以《规定》、《解释》等形式发布,而个案性解释则通常以《批复》、《答复》等形发布。此外,还有以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出现的司法解释性文件,也同样具有司法解释的性质,只是在法律效力上略逊于正式的司法解释。根据200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2条的规定:“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对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由此可见,司法解释作为对刑法的解释,其适用的时间效力依附于刑法的效力。但前引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因此,在具有新旧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应当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解决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
3、学理解释
如果把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称为有权解释,即其法律解释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那么,学理解释就是一种无权解释,但具有学理上的参考价值。尽管学理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在刑法适用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按照解释的方法分类,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刑法解释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而论理解释又可分为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沿革解释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文理解释
文理解释,又称为文义解释或者平义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以及标点符号,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对于法律解释来说,文理解释是一种首选的解释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文理解释可以获得对于刑法条文的正确理解的,就不应当再采用其他解释方法。文理解释依赖的是法律赖以表达的语言的日常意义。由于语言的文义具有多重性,因而有时需要在数个文义中根据立法精神加以选择。为了避免日常语言这种歧义性而引起对法律的误解,在法律实践中创设了专业语言,即所谓法言法语,这种专业语言是法律所特有的,例如刑法中的累犯、假释等概念,对这种法律专业术语的解释被认为是一种特殊文义解释方法。当然,在法律文本中,法言法语只是少数,大多数采用的是自然语言。由于自然语言的含糊性,因而文理解释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确的法律解释还须借助于论理解释方法。
2、论理解释
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论理解释又分为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当然解释
当然解释是指刑法条文表面虽未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已包含于法条的意义之中,依照当然解释的道理解释法条意义的方法。例如,刑法第329条规定了抢夺国有档案罪,但未规定抢劫国有档案罪。那么,在行为人使用暴力抢劫国有档案的情况下,能否以抢夺国有档案罪论处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这里适用的就是“举轻以明重”的当然解释。因为抢劫行为本身包含抢夺的内容,是使用暴力抢夺。在抢夺与抢劫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如果不存在这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而是具有逻辑上的类似关系,就不能根据“举轻以明重”而予以当然解释。
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精神,结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将刑法条文的含义作扩大范围的解释。在扩张解释的情况下,解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这种超出条文字面含义的解释之所以是合法的,主要是因为所解释的法律条文上的概念与被解释的事实上的概念之间具有法律性质的联系。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扩张解释以补救立法不确切之弊。例如,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从词义上来看,审判是指侦查、起诉相对应的刑事诉讼程序,因而审判的时候不包括侦查、起诉的时候,但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这里的审判的时候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而不是仅指法院审理阶段。即使在法院作出死刑立即执行的终审判决以后,在执行死刑时发现被执行的妇女怀孕的,也应停止死刑的执行,并依法予以改判。由此可见,对审刑的时候所作的是扩大解释,将含义扩大到文义字面范围之外。
限制解释
限制解释是指将刑法条文的含义作限制范围的解释,即解释的内容较之刑法条文的词义范围为小。限制解释主要是基于合理性的考虑,同时它又没有超出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因而不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例如,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从字义上看,不满十八周岁的包括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的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因而教唆者不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构成间接正犯。因此,这里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限制解释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只有作出这样的限制解释,才符合立法原意。”
三,其他解释方法
沿革解释
沿革解释,又称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制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因袭与演变的情况阐明条文含义的解释方法。法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与变动性的双重变奏。沿革解释就是从连续与变动的相关性上阐明刑法条文的含义,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沿革解释优于其他解释。对于正确领会刑法条文的含义来说,沿革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柒』 法律中常说"某某系"是什么意思以及裁决与判决的区别是什么

1、“某某系"就是“某某是"的意思;
2、裁定主要解决诉讼程序方面的问题;判决是解决实体方面的问题。

如有帮助,请采纳!

『捌』 法律文书中“系”与“是”的区别

“系”一般用于书面语言使用,“是”一般可用于书面和口头语言,两者意思相同。

『玖』 刑法学中刑罚的体系是什么意思

一、所谓刑罚体系:是指国家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为指导原则,通过刑法的规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二、刑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刑罚体系的构成要素是具体的刑罚方法即刑种。
2.构成刑罚体系要素的刑种是经过立法者选择而确定的。我国的刑种是立法者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各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及其运用效果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
3.构成刑罚体系要素的各刑种是依照一定的标准排列的。我国刑法中的刑罚体系主刑和附加刑都是按照各自的严厉程度由轻到重依次排列的。
4.刑罚体系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首先,构成刑罚体系要素的刑种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其次,主刑与附加刑的分类是由刑法规定的;再次,刑罚种类的先后排列是刑法规定的。
5.体系确立的依据是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发挥和目的的实现。我国刑罚体系中,无论是刑种的选择,还是刑种的分类,抑或是刑种的排列,都是立法者从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而确定的,不是随心所欲规定的。

三、刑罚体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刑罚种类的设置,就是为了教育人们不要犯罪,否则将受到刑罚惩罚,也鼓励人们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2.威慑功能。刑罚的严厉性,就会威慑那些危险分子和不稳定分子,不要以身试法,应收敛自己的不法行为。
3.科学化功能。刑罚体系的科学性进一步为刑法体系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4.有利于刑罚目的实现的功能。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有利于预防犯罪,从而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热点内容
劳动法团建 发布:2025-01-23 06:38:49 浏览:868
公司法律顾问年度总结报告 发布:2025-01-23 06:30:36 浏览:143
经济法合同法提纲 发布:2025-01-23 06:30:27 浏览:456
陪标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06:14:52 浏览:15
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清单 发布:2025-01-23 05:55:24 浏览:658
公司法修改回购 发布:2025-01-23 05:43:20 浏览:271
经济法产品质量多选题 发布:2025-01-23 05:43:10 浏览:170
民法上的时效是指 发布:2025-01-23 04:38:28 浏览:31
刑事诉讼法签字 发布:2025-01-23 04:32:04 浏览:933
洪公法院 发布:2025-01-23 04:30:23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