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基础
1. 传统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对作为民法存在基础的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的体现,它贯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贯彻始终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规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补救性。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统帅和指导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内部矛盾,从而保持民法体系的和谐一致,借以实现民法整体功能。
第二,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释准则的功能。由于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规则对具体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规则对无限客体之局限性,模糊规则对确定事项之局限性,稳定规则对发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规则对丰富内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经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1)民法基础扩展阅读
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平等原则。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则意味着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具体表现为:一是民事主体资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开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并且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应该经过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三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如若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相对人采取补救措施,承担民事责任,必要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和救济。
公平原则。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也应该本着公平的观念和要求。
基于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充分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民事主体在订立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具有对应性,不得显失公平;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时,若是过错责任,应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责任,若是无过错责任,应由双方合理分担损失;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适用明确规定的条款,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无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时,则应依照公平原则作出裁判。
2.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个:
(一) 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 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 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 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 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 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 严格实行任意主义, 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 其次, 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 确认私力救济制度, 完善公力救济制度, 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 再次, 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 最后, 确认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畴内, 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 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 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 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 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 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 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 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 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 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 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 自由; 在调整契约(合同) 关系方面, 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 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 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个根本规则, 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舍却利益衡平, 民法将不成其为民法。基于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应确认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情势变更原则;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别是强化对善意的当事人的保护, 建立善意当事人保护的一般规则; 三是确立自然人债务的法定免除制度, 规定一定期限内(如15 年) 债务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的, 债务人可以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主张免除债务; 四是在体现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时, 注重效率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注重鼓励交易、物尽其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即制定所谓的“绿色民法典”。
(四) 规范科学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法律对现实的迁就、法律规范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立法的突出问题。不顾法的自身的科学性而一味地迁就现实的立法观显然是不足取的。长期以来“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谓流行观点也必须加以改变。在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发生矛盾时, 我们应当舍弃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学性。因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当专业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权、保证、继承、收养等, 对一般的人来说, 都难以准确理解。众所周知, 英美法是专家法, 其法律规范主要存在浩如烟海的判例文献中, 普通老百姓是难以知晓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国家里, 普通人是如何行为的呢? 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 文本法并不等于生活法(实际在民众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远也达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于此, 民法典应当采取区别作法, 将涉及民众基本私权利的规范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表达, 而对除此之外的其他规范则以科学性为唯一目标。坚持规范科学的理念, 民法典还必须以我国本土的活的法律规范为基础并吸收国际上的通行规范, 既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实际, 更要着眼于将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域”统一, 即应在未来四法域统一的框架下来设计民法典的基本结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这是当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问题。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维偏好、世界法律的发展趋势看, 我国民法典应当以民商合一为一基本理念。坚持民商合一, 并非轻视或者否认实质意义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于法的自身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考虑, 反映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灭、民法与商法的融合。贯彻这一理念, 民法典应当: ①将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交易安全、交易迅捷、严格责任主义确定为基本规则; ②确认非法人组织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 专章规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非法人组织的主体法规则, 甚至可以赋予合伙企业以法人资格; ③不区分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民事行为与商事行为、民事代理与商事代理、民事权利与商事权利、民事时效与商事时效, 不设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确国际商事惯例在民法渊源体系中的地位, 适当吸取国际商事惯例的可行规则, 将之直接规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则, 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破产法、企业登记法、会计法等仍作为民事单行法存在。
3. 民法基础学
自学考试《民法学》基础知识点
一、民法总论
民法总论是民法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以下分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民法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本质。民法从其实施之日至废止之日在我国领域内对自然人和法人等民事
主体都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民法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他各章节都是围绕着民事法律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习中,要抓住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掌握其构成要素以及其
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分清各种不同的民事权利。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民和法人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针对公民,必须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权利能力起止,以及在不同阶段公民具有的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和监护是针对公民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情况作出的法律规定。个体工商户、农
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则是公民作为民事法关系主体的特殊形式。
法人是与公民对称的另一类民事主体。针对法人,必须掌握法人的概念、特征、必备条件及分类,了
解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特殊性。
物在民法中有很大的意义,很多民事法律关系都要涉及到财产,涉及到物。因此要掌握物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各种分类的法律意义,从而把握各种不同种类物的流通范围和国家对它的控制程度。货币、
有价证券、票据、股票、债券是特征类型的物。
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称为法律事实。法律行为是最广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实。绝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都是通过法律行为这种形式来体现的。要从法律行为与其他法律事实的区别中把握其法律特征,掌握其成立要件、分类以及附条件法律行为和附期限法律行为。弄清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熟练认定各种无效民事行为,了解对无效民事行为的处理方法。
民事主体可以亲自为法律行为,也可以让他人代理进行法律行为。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代理制度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独立的民事制度。学习代理制度时要抓住代理关系的法律特征,掌握
代理的种类、适用范围。滥用代理权和无权代理的表现及产生的法律后果及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
时效是一种法律事实。时效期限的届满会成为取得权利或者丧失权利的原因。时效制度适用范围广泛,
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与所有权是财产关系在法律中的主要体现,是民法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掌握物权的一般原理。物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物权具有以下特征:1、物权是对世权;2、 物体的客体是物;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领和支配;4、物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6、物权的保护方法的广泛性。按照不同标准,可把物权分为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主物权和从物权;动产物权和
不动产物权;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在学习中,应主要掌握财产所有权概念、特征、明确所有权中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的特点。合法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继承取得。财产所有权消灭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权的转让;2、所有权客体的消灭;3、所有权主体的消灭;4、所有权的抛弃;5、所有权被强制消灭。我国财产所有权主要有国家财产所有权、集体财产所有权、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是物权中的另一重要分类。两者都是他物权。
所有权虽具有排他性,介作为所有权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一定只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所有权权利主体多数的情况即是共有。财产共有可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要弄清各种共有关系中,共有人享有
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掌握共有财产分割时应遵循的原则。
所有权人在行使所有权权能时,其权利不是绝对的,而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相邻关系实质是法定的对所有权人或占有人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时的一各限制。学习相邻关系时,要掌握相邻关系的
特征、种类及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4. 民法作业(比较简单,基础)
有效。首复先从法律上来说,制刘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从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民法上并无相应的禁止性规定,也没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应该认为此行为有效。其次,从法理上来讲,民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宗旨是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刘某的该行为不但没有对自己不利,反而有利,符合立法宗旨,当然没有理由被认为无效。
5. 学习民法基础,我懂得了……作文
我懂得了谦让在成长的岁月中,有笑有泪,有收获也有失落。担有件事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妹妹。有一天,妈妈把那位小妹妹带到家里,并对我说:“雯雯,妹妹第一次来,你好好招待她吧!”“哦!”我极不情愿地应了一声。我把小妹妹带到我的小卧室里,然后让她自己玩,我则坐在一旁看着她。只见她东摸摸、西瞧瞧,像一个小小检查的检察官一样把整间卧室仔仔细细地,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她那模样让人看了都想发笑。过了一会儿后,她把目标锁定在一间精致、漂亮的小屋子上。老天,那可是我最最喜欢的玩具呀!小妹妹把那小屋子拿下来后便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玩了起来。看她没有什么大动静后我便安心地看书去了。过了一会儿,当我美滋滋地看完书,哼着歌儿回到房间。一看,气的我差点儿晕了过去。满地都是玩具!!整个卧室都乱七八糟的,我心想:你这个小家伙真过分,把我的房间搞得这么乱,还在若无其事地在玩!想毕,我生气地叫道:“你把我的卧室搞得这么乱,又不收拾好!”然后冲上去一把夺过她手中的玩具。哎哟,我的小天地被搞成这个样子,我真是心疼得直咧嘴!小妹妹愣了一下,不敢说话,只是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这时候,妈妈连忙跑过来安抚了小妹妹后,轻轻地关上房门,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委屈地把事情的经过完完整整,滴水不漏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雯雯,你已经长大了,读小学一年级了,要懂得谦让别人。虽然妹妹也做错了,可你毕竟比妹妹大,不懂,你就原谅她吧!”我听完,回到房间,妹妹见我进来了,就跑上来拉拉我的衣服对我说:“咱们一块儿玩吧!”“好啊”!我冲妹妹笑了笑说。妹妹看见我笑也傻乎乎地“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妈妈进来后看见我们玩得这么开心,也会心地笑了。家里变成了一片笑的海洋!经过这件事后,我懂得了谦让别人的快乐,让我受益匪浅!
6. 民法没有一点基础,该看什么书
不明白你是司法考试
还是学习的课程
司法考试涉及的课程较多,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合同法等
如果是课程就是民法总则,看书也要看条文
7. 民法基础理论
应该是民法总论这块
一民法的概念和适用
二民法基本原则
三民事法律关系
四自然人
五法人
六合伙
七法律行为
八代理
九诉讼时效和期限
主要就是这里面的概念理论知识
8. 我国民法请求权基础有哪些
物权(物权请求权)债权(债权请求权)占有(占有保护请求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请求权)人格权(人格权请求权)身份权(身份权请求权)
9. 民法基础知识
1、(1)甲乙双方买卖摩托车的行为是效力待定合同
原因: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甲初中毕业后生活可以自理,因此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乙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
此条是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的效力的规定。一般认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所谓效力待定合同,就是指合同成立之后,是否已经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的合同。如果要使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有效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者在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实施。所谓同意,即事先允许。
(2)处理的方式便是: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粮油公司于保管员属委托代理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由于保管员的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应由保管员承担。而对于乙公司而言,属于不当得利,保管员有权利向其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