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期间
A. 刑法修正案在公示期间可以使用吗
不可,没有产生效力。
修正案必须按照其规定日期之后才会产生效力。
B. 刑诉法规定的期间从当日起算的有哪些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规定,期间以时、日、月计算。 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 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
2、因此刑诉法期间通常从次日起算。
C. 刑事诉讼法对于期间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对于期间的规定如下:
第一百零三条 期间以时、日、月计算。版
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权间以内。
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上诉状或者其他文件在期满前已经交邮的,不算过期。
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第一百零四条 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五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前款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D. 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后到施行期间的案子怎么判
一般来说是有利于被告人地判,除非个别罪名明确规定不适用较内轻的处罚。
我国容刑法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谓从旧兼从轻原则,就是刑法修正案九之前实施的犯罪,适用行为时的刑法(旧法);如果实施的犯罪适用新的刑法规定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适用新刑法。如果实施的犯罪适用旧的刑法规定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刑法规定的刑罚更轻则适用旧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对于个别罪名是否适用修正案九有明确规定。
1、《刑法》
第十二条【溯及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2、具体罪名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E. 刑法中的在岗期间怎么认定
关于在岗期间问题不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应当属于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调整的范围。依据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在岗期间是指由单位考勤确认的工作时间。
F. 刑法修正案(八)的“审判时”指的是什么期间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时已满75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内人死亡的除外。此处容的“审判时”具体指什么时间段?
根据一般理论,审判时是指公诉机关提起公诉引起人民法院进行审判之时,但根据此前“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的司法解释,扩大到羁押期间,此处是否也扩大解释到羁押期间?
对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是从判决生效时为“审判时”的终止,还是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时终止?这将导致不同的处理后果:如认为至判决生效时终止,那么在判决生效后第二天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就适用死刑;但判决生效后由于还有死刑复核程序,这是死刑立即执行程序中的必经阶段,那么这个“死刑核准期间”属不属于“审判时”呢?如属于,那在此期间满75周岁,只要不是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就不应该判处死刑,此时就应该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进行法律监督程序予以改判或由最高法核准不予执行或改判。
G. 刑法的一群期间做了哪些新的规定为什么
微信群只是手段,是否够成犯罪,还是要看其他要件。如果构成非法集资罪,那么处罚是一致的。
H. 审理刑事案件期间发现已过追诉时效如何处理
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宣告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8)刑法期间扩展阅读:
追诉时效的延长
根据刑法第88条的规定,我国追诉时效延长分为两种情况:
1、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犯罪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这里的“被害人包括受到犯罪侵害的公民个人和法人。控告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控告必须是被害人在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遭受不法侵害并且已经发现犯罪嫌疑人而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告发。如果被害人在不知道犯罪嫌疑人是谁的情况下报案,则不能适用时效延长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89条第2款规定,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这一规定表明,我国追诉时效中断是以犯罪人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为条件的,但不论新罪的性质和刑罚轻重。根据刑法的这一规定,追诉时效中断后时效起算的时间为“犯后罪之日”。所谓犯后罪之日,即后罪成立之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I. 缓刑期间都有什么规定
缓刑,全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由此,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关于会客的规定,应以考察机关具体规定及宣告缓刑时宣告的禁令为标准。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