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司法考试真题
Ⅰ 谁有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详细答案的网站啊....更新必须到2009呢....
我这复里有一个地方..真题有2009年的
还有制模拟试题
差不多都已经有2010年的新题了.
莪把链接给你~!
具体地址:
http://www.qnr.cn/zy/sf/moni/
可以多看看带解析的这种题
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加油~!
Ⅱ 2009年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1、到报名地的司法行政机关网站上查询;
2、报名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该会把成绩单寄给你的,如果没收到,请和他们联系。
Ⅲ 09年司法考试的问题
我是2005年参加司法考试的,一次通过,421,在当年还算不错的成绩。
指定教材是有的,每年3月司法部都会出统一教材,三本书加法条,作为科班出身,辅导读物意义不大,但是真题解析和分科习题集是必不可少的,总的资料量还是挺大的。全正版要大几百元。
我是没有工作压力的专职复习。四月之前先突破了民商法,五月到六月忙着毕业,没太认真看书。七月突破了刑法。八月突破第一卷。八月底九月初两个星期突击三大诉讼法和行政法,这一部分我感觉记不住,只能是把真题死记硬背一下,草草了事。最后两周总复习,还看了看司法文书。
考场上第一卷感觉很好,毕竟是看的时间靠后,结果是122.第二卷感觉只能及格,刑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我只是死背真题,凭运气了,结果111,喜出望外。第三卷自认为是强项,估分在140以上,结果令人失望,105,考虑到看的太早有点遗忘,也还不错了。第四卷题很难,好在有一道论述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我旁征博引的写了很长一段,但是仍然没能及格,83.无论如何还是过了,努力没有白费。
考过司法考试,就可以拿到资格证,要想成为执业律师,还需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
考上了公安,为什么还要掉到法院或检察院呢,好像综合看这两处政治经济待遇
还不如公安呢。不过如果愿意,目前单位也同意,法院检察院愿意要你,是可以调动的。
Ⅳ 司法考试09年卷三第8题
你自己也写抄出来了:办理了抵押合同的预告登记,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抵押该不动产的,仍可发生抵押权设立效果,只是顺位靠后。
注意是抵押合同的预告登记,才有顺位靠后的情况,而题目中是买卖合同,按照物权法20条的规定,不发生物权变动,甲无权处分。
Ⅳ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的目录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
第四节 物与有价证券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节 自然人的住所与监护
第四节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与个人合伙
第三章 法人
第一节 法人概述
第二节 法人的能力
第三节 法人机关
第四节 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
第五节 法人联营
第四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第四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节 无效民事行为
第六节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第七节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第五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代理权
第三节 无权代理
第六章 诉讼时效与期限
第一节 诉讼时效
第二节 期限
第七章 物权概述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效力
第二节 物权的类型
第三节 物权的变动
第四节 物权的保护
第八章 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与其他所权
第三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四节 相邻关系
第五节 所有权的特别取得方法
第九章 共有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按份共有
第三节 共同共有
第十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第五节 地役权
第十一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抵押权
第二节 质权
第三节 留置权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竞合
第十二章 占有
第一节 占有概述
第二节 占有的效力和保护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和消灭
第十三章 债的概述
第一节 债的概念和要素
第二节 债的发生
第三节 债的分类
第十四章 债的履行
第一节 债的履行规则
第二节 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
第十五章 债的保全和担保
第一节 债的保全
第二节 债的担保
第十六章 债的转移和消灭
第一节 债的移转
第二节 债的消灭
第十七章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第一节 合同的订立
第二节 合同的内容和解释
第三节 双务合同履行抗辩权
第十八章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一节 合同的变更
第二节 合同的解除
第十九章 合同责任
第一节 违约责任
第二节 缔约过失责任
第二十章 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
第一节 买卖合同
第二节 赠与合同
第三节 借款合同
第四节 租赁合同
第五节 融资租赁合同
第二十一章 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第一节 承揽合同
第二节 建设工程合同
第二十二章 提供劳务的合同
第一节 运输合同
第二节 保管合同
第三节 委托合同
第四节 行纪合同
第五节 居间合同
第二十三章 技术合同
第一节 技术合同概述
第二节 技术开发合同
第三节 技术转让合同
第四节 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
第二十四章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第一节 不当得利
第二节 无因管理
第二十五章 著作权
第一节 知识产权概述
第二节 著作权的客体
第三节 著作权的主体
第四节 著作权的内容
第五节 著作权的限制
第六节 邻接权
第七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
第八节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第二十六章 专利权
第一节 专利权的主体
第二节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三节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第四节 授予专利权的程序
第五节 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
第六节 专利侵权行为
第二十七章 商标权
第一节 商标权的取得
第二节 商标权的内容
第三节 商标权的消灭
第四节 商标侵权行为
第五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
第二十八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结婚
第二节 离婚
第三节 夫妻关系
第四节 父母子女关系
第二十九章 继承概述
第一节 继承与继承权
第二节 继承权的取得、放弃、丧失和保护
第三十章 法定继承
第一节 法定继承概述
第二节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第三节 代位继承
第四节 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
第三十一章 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第一节 遗嘱继承概述 第二节 遗嘱
第三节 遗赠
第四节 遗赠扶养协议
第三十二章 遗产的处理
第一节 继承的开始
第二节 遗产
第三节 遗产的分割和债务清偿
第四节 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
第三十三章 人身权
第一节 人格权
第二节 身份权
第三十四章 侵权责任概述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第三节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第四节 共同侵权行为
第五节 侵权责任
第三十五章 各类侵权行为与责任
第一节 特殊主体的侵权行为与责任
第二节 产品责任
第三节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第四节 医疗损害责任
第五节 环境污染责任
第六节 高度危险责任
第七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第八节 物件损害责任
Ⅵ 请问2009年司法考试时间
司法考试一共有2次,一个在4月份,一个在9月份!
Ⅶ 司法考试09年卷233题:关于自诉案件,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 B.当事人在宣告
你好,刑事案件中是没有反诉的。
Ⅷ 麻烦讲解一下司法考试2009年试卷三83题
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据此可知,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是法定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因此,A项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3条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据此可知,当事人的举证时限不适用中止和中断的规定。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6条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根据上述规定可知,B项命题存在瑕疵,命题者可能忽视了法条关于举证时限可以申请延长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15条第1款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C项正确。
《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法律没有对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期间可以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作出规定。因此,D项错误。
Ⅸ 司法考试2009年卷二17题,如果把手机随手扔路边,野地了怎么认定手机没有毁坏啊,他人可能捡到并利用的
主观上对乙具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将乙打成重伤,甲构成故意伤害罪。盗窃罪、抢回劫罪、抢夺罪这答三种侵犯财产犯罪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本题中,甲是为了防止乙用手机报警而夺取的手机,并没有非法占有该手机的目的。甲事后将乙价值7000元的手机扔进水沟,是故意非法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且数额较大,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至于你说的并没有毁坏,我想你是想多了。手机扔进水沟即会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对被害人来说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此题,如果改成,把手机扔在人群中,被人捡走,一样是故意毁坏财物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