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2017两会司法改革

2017两会司法改革

发布时间: 2022-06-09 01:27:34

㈠ 两会对刑法缓刑有何修改意见

并没对缓刑提出修改
两会对深化司法改革情况:
1.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深入推进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认真落实人民法院65项改革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是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解决立案难问题。全国法院于去年5月1日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基本解决立案难问题,为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敞开大门。加强立案监督,杜绝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现象,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困难留在法院。依法制裁违法滥诉、虚假诉讼,维护正常诉讼秩序。配合立案登记制改革,推进网上申诉信访和视频接访工作,实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健全信访听证制度,进一步落实信访终结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接待群众来访人数同比下降12%。
二是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创新工作机制,立足深圳、沈阳,在巡回区开展巡回审判,妥善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就地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往来奔波、诉讼不便等问题。两个巡回法庭共审结案件件,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发挥改革“试验田”、“排头兵”作用,实行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和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审判质效。
三是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建设,解决诉讼“主客场”问题初见成效。为平等保护本地、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两个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结案件2961件。北京四中院推进行政应诉工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率达到100%,推动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上海三中院建立庭前释明等制度,杜绝非法干预,案件审结后服判息诉率达到100%。
四是推进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9872件,专业审判水平明显提升。创新机制,突出主审法官主体地位,探索审委会直接开庭审理案件。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帮助法官查明技术事实。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探索把专业机构关于技术问题的意见写进判决书,增强裁判公信力。
五是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提升审判质量效率。针对审判中存在的行政化、层层审批、权责不清等问题,出台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探索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审判团队办理案件,提高办案效能。严格落实对干预案件进行记录问责的“两个规定”。推行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坚持放权与监督相结合,院庭长不再签发未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法官在职责范围内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同时加强审判管理和监督。相关试点法院审判质效明显提升,上海法院法官人均结案187件,贵州试点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量同比增长2至4倍。
六是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解执行难问题。完善网络查控体系,连通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实现网络查控、远程指挥功能,在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河北、浙江、广西等地法院积极开展审执分离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湖南、内蒙古、辽宁、江西等16个省区市法院建立异地执行协作机制。加强信用惩戒,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3个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民商事行为、担任重要职务等进行全面限制。扩大限制高消费范围,新增限制乘坐高铁和一等座以上动车席位等措施。截至今年2月,各级法院采取信用惩戒措施467万人次,将338.5万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公开曝光,35.9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467.3万件,执结381.6万件,分别上升37%和31.3%。坚决维护司法权威,敢于碰硬,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对1.4万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
七是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针对一些案件审理程序不规范、类案不同判等问题,健全审判监督指导机制,统一裁判标准。制定适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司法解释24件,促进司法公正。深化量刑规范化改革,山西、辽宁、湖北、宁夏等地法院出台落实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的具体规定,规范法官裁量权。加强案例指导工作,发布指导性案例12件,统一司法尺度。
八是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扎实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发挥法官遴选委员会作用,指导试点法院严格执行员额比例,严格法官入额标准,上海、广东、海南、青海等18个试点省区市已完成10094名法官入额工作,提高了法官队伍整体素质,充实了一线审判力量。参与制定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加强法官职业保障。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审判辅助

㈡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一是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规范和制约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二是改革和完善审查逮捕制度,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逮捕职务犯罪嫌疑人由上一级检察院审查批准;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规范检察机关扣押、冻结款物工作。三是加强了看守所监督工作。四是改革和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建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五是加强了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完善程序、落实责任;建立健全了司法机关与党外人士的沟通、通报、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党外人士对政法机关的监督。六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的作用;总结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经验,推进监督员制度法制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㈢ 司法体制改革四项内容

法律分析:1.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 2.完善司法责任制;3.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 4.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法律依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一是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共有4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等。二是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三是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门和法学教育研究机构人员的双向交流与互聘机制,深化律师管理制度改革等。

㈣ 司法改革内容五个方面

法律分析:司法改革内容的五个方面包括: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执行体制。二是建设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机制。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长效机制。五是研究探索优化司法行政职权配置。

法律依据:《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见》

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执行体制。重点围绕牢固树立治本安全观,继续深化监狱体制和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健全完善司法行政戒毒制度。

二是建设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包括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领域法律服务,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推进公证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和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创新人民调解制度机制,健全社会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等内容。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司法行政法律制度,加强司法行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司法行政装备标准体系,完善司法行政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推进司法行政统计和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等内容。

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包括建立统一高效、职能科学、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管理体制,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健全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度机制,切实提高司法行政干警专业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干警职业保障制度等内容。

五是研究探索优化司法行政职权配置。要求围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一步优化配置司法行政职权,着力破解影响司法行政改革发展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

㈤ 2017两会热点解读 两会是什么意思

2017年“两会”热点

【热点一】“十三五”规划:引领新常态开拓新境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是冲刺的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继续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落地”?作为一份引领国家开创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两会审查、讨论的“十三五”规划草案,将回答国内外关注的诸多“中国之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一进程中,增加百姓获得感至关重要。
【热点二】供给侧改革:“高频词”化为具体“路线图”
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经济转型既要稳定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侧“三驾马车”,更要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的供给侧发动机来推动。供给侧还有哪些不合理、结构性改革如何发上力等,将成代表委员讨论焦点。
【热点三】扶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立下“军令状”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
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立下“军令状”,关键看执行。要督导各级政府精准扶贫,还得运用好考核“指挥棒”,真正提高扶贫实效。
【热点四】慈善法审议:“怀胎”十余年有望“呱呱落地”
慈善法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将走上前台。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多处修改,此次提交审议后还将有哪些变化,将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看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表示,慈善立法将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募捐的主体需要什么资格?“互联网+”慈善如何开展?骗捐诈捐如何预防?税收优惠如何实施?慈善信息如何公开?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热点五】司法改革:为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在前两批共18个省市司法改革试点基础上,今年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各地推开,成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措施如何深入推进,引人关注。
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洪浩说,司法改革要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热点六】民生改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民生短板如何尽快补齐?公共服务如何完善配套?一系列民生新期待,将成为两会热点。中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吴晓林说,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热点七】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正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悟空”卫星升空探索暗物质粒子、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新登记企业“井喷”、创新创业平台到处落地生根、创业投资迅速增长……一系列创新标志性事件,透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重大变革。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说,“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将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大支撑,科技创新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紧迫。
【热点八】绿色环保:让执法监督“硬起来”
从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到大气污染治理写入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环保,社会各界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充满期待。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认为,“十三五”开局,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各领域制定切实的具体措施和路线图。约束性指标要更明确、考核监督要更有效,关键是加强执法监管。
【热点九】拓展空间:“中国方案”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已经起航,G20将吸引更多目光。中国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路线图,将在今年两会上更加明晰。此外,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也令人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邵峰认为,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开放格局,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
【热点十】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廉洁政府为改革发展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反腐倡廉推动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秩序,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为改革发展增添动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表示,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新要求。人们期待着进一步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消除寻租腐败的空间,建立政策落实的责任机制和督查问责机制。

两会全称:
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㈥ 司法体制改革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14年至2017年9月,总 书 记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48个司法改革文件,其中涉及司法责任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等法院领域的重要改革方案31个,为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㈦ 司法体制四项改革是什么会议提出的

司法体制四项改革通过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努力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执法司法公开全面推进……随着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司法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意义:

1、司法体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模式,都需要对国家权力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秩序和安宁。至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具体形式,则与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等紧密相联。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权力统一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但并不是所有的权力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设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别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又是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机关。这是中国宪政制度在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

与西方宪政制度另一个不同的是,中国的检察机关是在人大之下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平行的国家机关,它和审判机关共同构成中国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任务是以履行国家的法律监督为专门职责,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正确实施。这是中国宪政制度在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2、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2006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决定》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对发挥审判和检察职能作用、加强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中央专门就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做出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与深入贯彻好《决定》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起来,推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大量地以诉讼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人民群众对通过司法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和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

司法环境出现的这种新变化,必然要对司法工作提出相应的新要求。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司法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观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期望,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切实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论断、新概括,也是对新时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把司法体制改革放在党和国家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突破制约司法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机制性障碍,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职能,使司法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强后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对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的领导来实现的。当然,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党对各级政权机关、组织和团体等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支持和保证它们依法履行职责方面。在司法领域,党对司法的领导重点是对司法工作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职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的举措要有利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确保司法机关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手中,有利于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㈧ 2017年两会重点内容

1“十三五”规划
2脱贫攻坚战
3供给侧改革
4“一带一路”
5慈善法修改
6司法体制改革
7绿色发展
8制度反腐

㈨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目前,此“意见”已在政法系统内下发,中央政法委正在抓紧制定实施改革意见的分工方案,改革实施工作正在积极稳妥推进。这是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央推出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抓好2004年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事项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运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核心是调整司法职权配置,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促进司法独立。主要改革内容包括政法经费保障、司法职权重新配置、规范司法行为、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政法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不独立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司法受制于当地政府,法院的经费及其法官工资、检察院的经费及其检察官工资等,都是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解决,司法机关的“财权”由政府部门“把持”,使得司法难以“硬”起来,司法很容易受到来自当地政府的干扰,形成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从财政负担上看,2006年全国检察系统的全部财政支出大约150亿元,法院系统大约200亿元,一共不到400亿元,加上基本建设费用和适当增加工资福利,总量仍在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以后法院、检察院的经费将由中央财政专项确定,建立分类保障政策和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解决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问题,从而开始打破司法经费由地方保障的格局,逐步化解司法的地方化难题。具体有可能会采取分地区,分级别,结合案件数量和诉讼费收入情况,采用因素计算法确定各法院的财政拨款数。
二、检察院刑侦职能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专司法律监督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原有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享有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等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权(自侦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可以由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但是对于检察院的自侦案件,则长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限制,只在检察院内部进行监督。根据“有权利就有监督”的原则,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检察院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刑侦职能从检察院剥离开,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主要专心做法律监督建设,以实现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目标,其中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和对于司法系统其他部门的监督。
三、法院执行职能划归司法局管辖,法院其他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在我国,法院判决后案件“执行难”很突出,影响到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包括法院执行在内的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四、看守所划归司法局管辖
长期以来,看守所作为主要的羁押场所,由同级公安机关管理。在侦查、羁押、改造主体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看守所对侦查机关的讯问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出现刑讯逼供现象。近年来曝光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中,都存在刑讯逼供,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看守所。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体现程序公正和控辩平衡,必须做到侦查权和羁押权的分权与制约。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看守所的管理移交到司法部(局)体系之下。
五、决定劳教权力由法院行驶
长期以来,由于其未经审判即限制人身自由的特点,劳教制度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长期呼吁取消劳教制度。劳动教养制度主要的依据是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及1979年由国务院公布施行的补充规定和1982年由国办转发的试行办法。胡教授认为,一个决定实施半个世纪,一个试行办法试行20多年,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此项权力由公安机关移交调整到法院来行使,以确保这项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化。
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司法体制改革提出要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转化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到执法实践中去,使之既有利于控制社会治安大局、增强群众安全感,又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适应新时期犯罪行为发生的变化,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犯罪从严打击。另一方面,对轻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行宽缓处理,尽量教育挽救,增加社会和谐。
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本着“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完善政法干警招录和培训机制,完善政法干警行为规范和职业保障制度,加强政法机关廉政建设,严肃查处政法干警违法违纪行为,改革完善司法考试制度和律师制度等。

㈩ 两会上司法最新消息

2015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由于在2014年有一系列司法改革重拳出击以及“呼格案”等特殊的印记,“法治”成为中国百姓的一个热频词,也让人们对今年两会上的法治建设进程有着特别的关注。
——修法遏制地方“红头文件”滥发
今年两会最大的一个法治关注点无疑是人代会上将要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这个草案,涵盖扩大地方立法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界定政府规章权限范围等很多方面,而长期以来被百姓俗称为“红头文件”的地方政府规章能否因此遏制住滥发的势头,备受关注。
根据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那么,一旦修法通过,一些带有摊派性质、侵犯权益的“红头文件”该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继续“打虎灭蝇”
每年的两会上,两高报告中都会用相当篇幅提到依法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情况,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数出有多少“虎”多少“蝇”被绳之以法。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纪委多次强调,反腐永远在路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两高报告中又会给公众交出怎样的一份“打虎灭蝇”成绩单以及下一步又将有怎样的法律举措配合、推进中央“打虎灭蝇”的行动,值得关注。
——防范“呼格案”重演
2014年,“呼格案”、念斌案重审引发了人们对冤假错案的持续关注。
冤假错案是司法痼疾。2014年,在中央政法委出台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改革措施防范冤假错案,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下发贯彻落实通知,建立了督促落实机制。
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中,有关防范冤假错案的措施会有哪些新的部署,值得关注。
——狠刹“提钱出狱”
减刑、假释本是激励入狱者“重新做人”的制度设计,但实践中有时异化为刑罚执行腐败的“后门”,成为有权、有钱者的“福利”,被群众怒斥为“提钱出狱”。
2014年初,中央政法委出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防治司法腐败的改革措施,中央政法各单位也分别发出实施办法并开展专项治理。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将对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提出怎样的建议对策,两高报告中将宣布怎样的遏制举措,值得关注。
——推进“阳光司法”
2014年,司法公开力度之大,确实让大家感受到了阳光: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开与查询平台、执行案件信息公开平台等陆续建立开通。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也已于去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
但是,司法不公、不透明甚至司法腐败的现象并没有消除,而推进司法改革、实行“阳光司法”是治病根本。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司法改革到底会迈出哪些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隔离带”等方面如何见实招,值得关注。

热点内容
西乡有按劳动法的厂没 发布:2025-01-22 12:28:09 浏览:832
小学生简单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22 12:16:55 浏览:277
企业管理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1-22 12:11:37 浏览:464
法律部门规章 发布:2025-01-22 12:07:27 浏览:727
松原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5-01-22 12:04:49 浏览:602
酒店大厅保安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2 11:21:37 浏览:936
盱眙法院庭长 发布:2025-01-22 11:06:23 浏览:950
吴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吗 发布:2025-01-22 10:43:29 浏览:728
驻马店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2 10:24:45 浏览:970
法院立案管辖 发布:2025-01-22 09:57:12 浏览: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