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19
❶ 关于刑法第19条的疑问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其生理缺陷对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程度。
聋哑人和盲人由于生理功能上的缺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增加了对其
危害行为
的宽恕性,减弱了其可责性。
不是专家,妄言见谅。
❷ 聋哑刑法第19条
抢夺财物时有没有携带凶器?带凶器的 算抢劫罪 ,没带的 算抢夺罪
你给的信息太少了 没办法说太清楚
给你两个罪名的量刑标准吧
还有,刑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可以 ,而不是应当,所以法官有自由裁量权的,能不能减轻处罚要看案件情况和法官的裁量。
抢夺罪:
1.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抢夺罪,抢夺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携带凶器抢夺的,按照抢劫罪处罚。
抢劫罪: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构成抢劫罪,抢劫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❸ 触犯什么刑法会被判刑19年
1、《刑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2、如果是一次判处19年有期徒刑,只会发生在数罪并罚的场合,而且数罪的总和刑期不满35年,可以在20年以下确定具体执行的刑罚。
望采纳,谢谢。
❹ 中国刑法第19条第4项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❺ 刑法怎么保障人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人权保障的关系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合理借鉴中外法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和人权保障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保障人权的政治基础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继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共五个内容,前四个理念是对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权入宪是人民民主宪政和人权法律保障的重大发展。第一,确立了人权原则,完善了民主宪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实施的《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都没有使用“人权”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权利”概念。虽然从实际内容来看公民权利与“人权”概念并无二致,但是,由于宪法中没有“人权”概念和原则,使得我国的人权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宪政建设显得不够完整。此次修宪引入“人权”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宪政的内涵。
第二,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此次修宪在写入“人权”概念的同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原则性规定的条款之一,既赋予人权概念以确定的内涵,又从原则上提升了公民权利概念的实质含义和价值,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原则规定,强化了宪法的人权精神。人权作为一项原则写入宪法,不仅使《宪法》第33条关于公民权利的原则规定更加完整,对第二章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对整部宪法有关人权的内容起到统率作用,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未来发展将产生导向性影响。从宪法上宣告和确认人权,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变宪法原则为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切实遵行宪法的人权原则,就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人权主题,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将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和各项公民权利具体化到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去,建立健全以宪法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使公民各项人权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科学指针
人权的改善和进步需要法制作保障。法制则需要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南。刑法作为我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涉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从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法治理论 依据,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对公民人权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确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首先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现行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以具体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这一现代刑法的首要原则。它表明,当代中国刑法由偏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向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与保障个人权利并重的价值取向转变,体现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国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公民能够清楚地预测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同时,罪刑法定还能够使公民预测到他人的行为性质和后果,避免因担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惧和不安。
其次是确立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现行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实质是:任何犯罪人均应当平等地承担刑事义务,并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规定的刑事权利,不允许犯罪人因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等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刑罚。
再次是确立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亦可称为罪刑相当、罪刑均衡、罪刑相称,其基本意义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现行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对犯罪分子量刑的轻重,应当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权保障的实质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必须公正,从而使犯罪人的权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剥夺、限制与保护,同时被害人的权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护。
其二是强化和突出了对特殊群体人权的保护
对社会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是人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刑法的人权保护而言,强化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人权保护,无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责任能力不完备且易于教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各国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从宽处理的特殊对象。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特殊待遇,表现在:(1)明确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2)明确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即一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处死刑,即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判处死刑,包括不得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此外,为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行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惩治,明确规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新罪名,如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对于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刑法也明确规定要从重处罚。
2.对精神病人、盲人、又聋又哑人的特殊保护。现行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考虑到了精神病人由于存在精神障碍,其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的特殊情况,有助于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盲人、又聋又哑的人由于重要的生理功能丧失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进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不完备。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护。
3.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我国现行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1)保障妇女在犯罪时受到适当的从宽处理。现行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孕妇不适用死刑,这既是对妇女作为母亲的尊重,也是对胎儿的保护,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2)在妇女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刑法给予特殊保护。现行刑法强化了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关涉妇女合法权益特殊保护的罪名主要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拐卖妇女罪、重婚罪、组织卖淫罪等等,这些罪名构架起了我国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机制。
4.对少数民族公民的特殊保护。相对于1979年旧刑法而言,现行刑法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公民人权的保护。具体表现为:(1)继续在刑法总则中对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适用刑法典作出专门规定。(2)完善刑法分则关于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规定,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其三是刑罚更加人道化
刑罚人道无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现行刑法也充分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留并更加重视人道性的刑罚种类“管制”。管制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刑罚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它仅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并非剥夺其自由;其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未与社会隔离,仍在其工作岗位上;再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还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劳动待遇。二是限制和减少了死刑。我国现阶段在死刑问题上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坚持少杀,防止错杀。这一政策是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现行刑法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政策,对死刑进行了严格地限制和削减,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适用条件,将死刑的适用对象严格限制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放宽了死缓减轻为无期徒刑的条件,将1979年旧刑法规定的“确有悔改”修改为“没有故意犯罪”。(3)削减了死刑罪名。比如,将旧刑法规定的流氓罪分解为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淫乱罪,这几种罪均未设置死刑,这等于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则体现了反对酷刑、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我国政府一贯反对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予以遏制。现行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等酷刑范畴之罪名,这是我国政府反对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权的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对人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❻ 刑法19条的问题
是的,必须是又聋又哑,又叫做喑哑人。
❼ 如何理解与认定刑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盲
刑法第十九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又聋又哑或者盲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又聋又哑或者盲人,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其并未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属于无责任能力的人,因此,应当对其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负刑事责任;二是对又聋又哑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行为人具有又聋又哑或者眼睛失明的生理缺陷,属于生理发育不健全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了解事物,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辨认事物的能力也会低于正常人。因此,对他们的处罚要轻于正常人。但由于具有上述生理缺陷的人实施犯罪的情节,造成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以及行为人具有的生理缺陷等具体情况不同,处罚的轻重程度也应不同,因此,本条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谓“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指根据行为人的上述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不是必须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危害后果严重的,也可以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处理这类人犯罪,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❽ 刑诉法第十九条内容是什么
第十九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❾ 刑法19条关于生理有重大缺陷的人的刑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聋哑人必须是又聋又哑的人,这一条体现了对生理有缺陷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