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保护性

刑法的保护性

发布时间: 2022-06-10 14:25:05

『壹』 在打击犯罪中,刑法发挥了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1、规范(规制)功能/秩序维持功能

指刑法通过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表明国家对这种行为否定的价值判断,要求人们不要实施这种行为,并对实施这种行为者给予刑事处罚。而一般公民慑于刑罚的威力,也会按刑法的规定规制自己的行为,不去触犯刑法,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维护。

2、法益保护功能

指国家通过将侵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通过要求人们不要犯罪和对发生的犯罪行为予以刑罚惩罚来遏制犯罪,以来保护国家、社会、公民的正当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权保障功能

刑法的规定限制了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司法中的行为——要依法办事,不得滥捕滥判,从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权益不受刑罚权滥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刑罚权滥用侵害。西方有些学者称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宪章”,是“犯罪人的大宪章”。罪刑法定是实现刑法保障功能的最主要制度。

(1)刑法的保护性扩展阅读:

刑法原则其他原则:

一、罪责自负原则

1、罪责自负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谁犯了罪,就应当由谁承当刑事责任;刑罚只及于犯罪者本人,而不能连累无辜。

2、罪责自负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对于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能对其定罪;②刑罚的对象只能是犯罪者本人,对于仅与犯罪者有亲属、朋友、邻里等关系而没有参与犯罪的人,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含义和要求。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并要求主客观两方面的有机统一。

即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被告人,在其故意或者过失危害社会的心理支配下,客观上实施了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严重威胁或已经造成现实的侵害。如果缺少主观或者客观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条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

三、谦抑原则

所谓谦抑,是指缩减或者压缩。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换言之,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

『贰』 刑法的机能

(1)刑法保护机能。(2)刑法保障机能。(3)刑法评价机能。(4)刑法意志机能。(5)刑法教育机能通过适用刑罚,教育改造犯罪人,防止其重新犯罪,并_诫社会其他成员不要犯罪。(6)刑法控制机能。
法律分析
刑法机能是刑法的作用。刑法的机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刑法保护机能。即刑法为保护一定的社会关系不受犯罪侵害而制定和颁布,刑法通过宣布一定的危害行为是犯罪并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保护。(2)刑法保障机能。刑法保障任何公民只要没有实行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就不受国家刑罚的干预,对于构成犯罪的,也只能依法适用与其犯罪相适应的刑罚。(3)刑法评价机能。刑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通过适用刑罚,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4)刑法意志机能。刑法通过宣布一定的危害行为是犯罪并予以刑罚处罚,表明国家的意志,而要求公民的意志不能与国家的意志相背离。(5)刑法教育机能通过适用刑罚,教育改造犯罪人,防止其重新犯罪,并_诫社会其他成员不要犯罪。(6)刑法控制机能。刑法通过规定犯罪与刑罚,通过对犯罪予以惩罚,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控制,防止人们实施犯罪。刑法的上述机能必须协调配合,不可偏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叁』 男性性权利应否纳入刑法的保护范畴

男性性权利的保护,已经纳入了我国《刑法》保护的范围,以 强制猥亵、侮辱罪为例,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这里的他人,不仅限于妇女,也包括了男性。例如甲男强制猥亵乙男、甲女强制猥亵乙男,均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肆』 刑事诉讼法中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是指什么

《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 第五编:特别程序(新增加的) 第一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六十三条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进行。 第二百六十四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二百六十五条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第二百六十六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应当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近亲属,所在学校、单位或者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在讯问笔录中注明。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审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 讯问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审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 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适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第二百六十七条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六十八条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教育矫治。 第二百六十九条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 (一)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罪需要追诉的; (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上述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七十条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第二百七十一条在法庭调查中,人民法院应当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教育改造条件进行了解。 第二百七十二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二百七十三条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按照本法的其他规定进行。” 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四条对于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达成和解协议: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五条对于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协议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七十六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理。”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应当列明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及查封、扣押、冻结的情况,并附有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 第二百七十八条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申请,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人民法院受理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后,应当发出公告。公告期间为六个月。 人民法院在公告期满后对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进行审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利害关系人对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第二百七十九条人民法院经审理,对于经查证属于违法所得的财产,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应当裁定予以没收;对于不能认定是违法所得的,应当裁定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对于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裁定,可以提出上诉、抗诉。 第二百八十条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动投案或者被抓获的,人民法院应当终止审理。 对于没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财产确有错误的,应当予以返还。” 第四章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二百八十一条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致人死亡、重伤,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强制医疗。 第二百八十二条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于被申请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直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 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可以对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第二百八十三条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 第二百八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q

『伍』 刑法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刑法的作用为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具体规定如下:
《刑法》第二条【本法内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容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陆』 回复:刑法保护非法法益吗

当然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属于有附带条件的保护。比如典型的黑吃黑中,被黑的一方的非法法益是受刑法保护的。
例如:抢劫盗窃犯的赃物构成抢劫罪。这时刑法实际上保护的是盗窃犯的非法占有权益。当然,失主夺回自己的财产不属于抢劫。因此,这样的保护属于有条件的保护。
##########
因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不仅包括合法法益还包括非法法益),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对具体犯罪的客体理解不同,对构成要件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
在民法上属于非法占有,而刑法却予以保护。在民法上,非法占有确实不受到保护,但是,刑法角度则不同,刑法必须对某些情况下的非法占有进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意扩大的。
例如:在侵财案件中,失主、见义勇为者对盗窃犯的夺回行为就不能属于黑吃黑,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保护盗窃犯的非法占有。但是,在黑吃黑的情况下,被黑一方的非法占有就是属于刑法保护的法益,这时不能因为其法益的违法性而否认了黑吃黑的社会危害性。
如果刑法不保护这种情况下的非法法益,显然不符合刑法的立法目的。如果不保护特殊情况下的非法法益,就会导致黑吃黑成为合法行为,纵容犯罪。

『柒』 为什么刑法所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

刑法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而并非罪刑关系或者刑事法律关系。我国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刑法的基本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罪刑关系说”、“刑事法律关系说”所主张的刑法调整对象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犯罪人与国家追诉之间的关系”,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关系是刑法的内容,但并不是刑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决民事违法行为与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但民法的主要调整对象仍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刑法规定了“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但目的是要通过这些规定来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

(7)刑法的保护性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称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称不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捌』 刑法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刑法的作用就是为了震慑社会上的罪恶,替苦难者伸张正义。维持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性保护公民的应有权利。

刑法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和最严厉的法律,其实刑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震慑预防有犯罪思想的人不要越过底线,无论是谁越过了底线,都将会受到法律的公正惩罚。

刑法虽然是惩戒犯罪者的法律,但是同样也是保护犯罪者的。因为有了刑法的存在,才不会出现小错大罚的事情,只要你犯了罪,就可以对应刑法上的法条处以对应的惩罚,这样才更能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

刑法最严厉处罚就是死刑,我国对死刑的态度一直是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才会动用惩罚。毕竟刑法的初衷只是为了预防犯罪而不是惩罚。在这里告诫大家一句话,乎以恶小而为之,乎以善小而不为。

『玖』 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法律分析:民法规范大部分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刑法规范大部分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保护性法律关系是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能正常实现的情况下通过法律制裁而形成的,它是在违法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不需要使用法律制裁,主体权利就能正常实现的法律关系,它建立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 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拾』 刑法在法律中的特征有哪些

刑法的特征有: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2、刑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等。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热点内容
张亚坤法院 发布:2025-01-22 07:32:36 浏览:519
大学经济法企业法试题 发布:2025-01-22 07:10:59 浏览:487
伊斯兰法系法官 发布:2025-01-22 06:07:59 浏览:472
公司法合同法关系论文 发布:2025-01-22 06:07:23 浏览:943
钟律师说法 发布:2025-01-22 05:55:49 浏览:785
反恐怖法院 发布:2025-01-22 05:52:20 浏览:248
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第二节 发布:2025-01-22 05:50:49 浏览:181
法院新的目标 发布:2025-01-22 05:38:07 浏览:992
公司法与股权 发布:2025-01-22 05:16:43 浏览:62
法院模糊判决 发布:2025-01-22 05:08:21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