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节约司法资源

节约司法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6-12 17:08:33

A. 《海商法》第9条如何理解

第一、物权法在规定船舶等特殊动产所有权转移时把海商法里的第三人修改为了善意第三人。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依据是海商法第9条第1款。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依据是物权法24条。从上述条款的比较可以分析,二者都是规定了登记对抗主义而不是登记生效主义,并不是关于所有权转移的规定而是关于登记的效力规定

第二、事实上海商规则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就是一种进步,规则也是可以由法律调整的并且法律规定比习惯更为经济实用时,应当支持立法规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他们各自的观点在这个字数限制在一万字的小框内是不能完全予以全面讲述清楚的,建议你还是看他们的专著或者相关论文来全面了解他们为什么观点如此

第三、关于改为善意第三人到底有什么损害?海商法第9条的规定是说如果交付但没登记则第三人都可以主张权利,而物权法24条的规定是说如果交付但是没登记则只有善意第三人才可以主张权利。差别在于新法物权法限制了主张权利的对象。物权法的修改是损还是利呢,个人认为是利于大于弊。简单说来,原海商法规定第三人包括了恶意第三人,那么一物二卖情形下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比如甲有渔船一艘转让于乙,在交付后在未办理登记的情况下甲又将渔船转让于丙,根据物权规则动产交付即所有权转移并且对于原因力合同而言甲乙合同有效,于是乙取得了渔船的所有权。关键在丙的权利如果维护,用原海商法规定即使丙恶意也有权对此主张权利而按照物权法规定只有丙为善意才有权主张权利。于是将上述假设再变成一下变成丙明知甲乙买卖并交付渔船后仍愿意与甲签订比甲乙条件更优厚的合同以争夺渔船,在这个时候丙是恶意的并且按照原海商法的规定是有权对渔船提出物权主张,即根据甲丙合同要求甲实际履行合同交付渔船并且要求乙返还原物排除妨害。至于丙在恶意情形下的主张能否成立在所不问,但是既然丙有权主张权利则司法资源必须分配给他们纠纷一部分,并且这样对保护市场交易也是不甚合理的。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最终新物权法的规定排除了恶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这样既能节约司法资源又能维护市场交易的稳定,利大于弊。

第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B. 私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的区别和优势

一、私力救济的优缺点

1、私力救济也称自力救济,是民事主体对自己的民事权利遭有侵害时依靠本人的力量实施自我保护。广义的私力救济包扩自力请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自主行为,狭义的私力救济则仅指自助行为。自力救济在民法理论上属保护制度之范畴。

2、从消极的角度运用,私力救济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抗辩事由之一,从积极的角度运用,私力救济是直观性的、对抗性的自我保护方法。

3、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法律中的私力救济是比较单一和不完善的,因为自力救济方式往往易失去法律的控制,具有不可预测性,极易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并且合法与与非法之间的限度难以界定,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

4、但是私力救济具有对我国社会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5、法律规范具有原则性和抽象性,法律条文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法律具有滞后性,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能全面预见。

6、法律发生作用往往是事后的和补救性的,对于预防和及时制止当前正在发生的利益冲突显得不是很实用。因此,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自力救济制度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

7、在国家公力救济之外,也即在法院的大门之外,自力救济行为广泛存在,并且大部分纷争都是通过自力救济而得以解决的。

8、自力救济在现实生活中被公民广泛应用着。第三,通过自力救济方式,私下解决纠纷,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好人不打官司”,“赢了官司赢不了钱”是民众的普遍心理。因此,把纠纷化解在民间,通过私力解决,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并且是合乎社会道德的。

9、可以说,自力救济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百姓的“习惯法”。第四,公正与效率是当今世界各国司法一致追求的目标。

10、然而当今世界又是一个“诉讼爆炸”的时代。大量的纠纷涌入法院,使得有限的司法资源已经不能承受诉讼之重,直接影响了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如庭前调解,诉讼外调解,行政裁决等、仲裁、自救等制度。目前我国法院案件负担也不容乐观。因此,自力救济制度,是节约司法资源,缓解司法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公力救济的优缺点

1、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如通过私力救济不能得到妥帖的保护效果,权利人可寻求公力救济之方式。所谓民事权利的公力救济,即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通过诉讼程序以国家强制力对民事权利实施的保护。

2、力救济以国家为后盾,以公正和效率为目的,有利于给与民事权利最强的保护。

3、通过对民事权利的民事诉讼、强制执行和行政诉讼三种保护方法,把对民事权利的保护纳入法律法规中。

4、但由于公力救济是由国家强制力和法律保证实施,容易造成司法垄断,产生司法腐败等现象,并且公力救济只由一条条的法律条文组成和保证,缺乏民众的认可度和普及度,容易显得空洞。

三、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优缺点的比较

1、比较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的优缺点可得,私力救济比之公力救济缺少法律的强制性和统一性,容易走向野性。但是私力救济却可以弥补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节约司法资源缓解司法压力,并且私力救济具有很深的民众认可度。

2、私力救济在法律上不及功力救济,但是私力救济在社会认可度和实用度上却比公力救济要强。

3、在社会生活和民事权利保护实践中,二者关系密切,交错互补。没有公力约束的私力救济不免走向野性,没有私力支撑的公力救济难免显得空洞。

4、私力救济是当事人不通过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决纠纷,但在这一过程中,私人却会有意无意借助法律的力量,其次,公力救济是私人武力的强制替代物,但“武力本身并非完全游离于裁决之外。”

5、公力救济并非纯粹“大公无私”,司法运作受各种因素制约或干预,司法独立是有限度的,甚至司法过程本身并不排斥私人的作用。在现代司法体系中,流淌着私力的“血液”。6

6、私力救济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公力救济的缺点,而公力救济的有点也可以更好的带动私力救济的实施,因此,应该将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有力的结合起来,让民事权利的保护更加完善。

(2)节约司法资源扩展阅读

一、“私力救济”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实力,通过实施自卫行为或者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权利。

二、 行走于公力救济边缘的私力救济,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权利救济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私力救济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领地,与公力救济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度。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四、社会救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社会救济源于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救济工作,如资遣国民党军队散兵游勇,接收、改造旧社会慈善团体,收容和改造烟民、游民、妓女,救济城市失业工人和贫民,以及安置孤老残幼、遣送外流农民等。

六、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由单纯维持贫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发展为以扶优、扶贫为重心,解决贫困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由救济型向福利型转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救济原有的社会功能逐步由社会保险所代替,如建立合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等。

七、力救济(public remedy),是保护民事权利的主要手段,指当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时,权利人行使诉讼权,诉请人民法院依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保护自己。公力救济又可分为公助救济和公权救济。

(2)节约司法资源扩展阅读来源:网络-公力救济

网络-社会救济

网络-私力救济

C. 为什么二审或者再审中撤回起诉的,不得重复起诉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吗

理由是为了保护和节约司法资源,又要再次浪费一次一审的司法资源,而且还会有当事人来来回回的起诉再撤诉再起诉,如果以后还准许起诉的话,已经用过一审的司法资源了。法院是公众的,司法资源也是公众的。

例子:一审不准离婚后,双方有无改善夫妻关系。一般情况下,法院都不会二审,但是也要看具体情况。

《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3)节约司法资源扩展阅读:

第一审普通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第六十九条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七十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第七十一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第七十二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第七十三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

第七十四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一)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第七十五条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

第七十六条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七条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第七十八条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责任。

被告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合法,但未依法给予补偿的,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补偿。

第七十九条复议机关与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复议决定和原行政行为一并作出裁判。

第八十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第八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三节简易程序

第八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

(三)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D. 什么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你好。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涵盖叁个方面的内容:
1、既要惩罚犯罪,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2、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程序公正的内容包括程序公开、程序中立、程序平等、程序安定、程序保障;
3、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一、惩罚犯罪与尊重和保障人权

所谓惩罚犯罪,是指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在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适用刑法,以抑制犯罪,以及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作用来抑制犯罪。所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指在通过刑事诉讼惩罚犯罪的过程中,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具体包括:(1)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有罪的人受到公正处罚;(3)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

惩罚犯罪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既统一又对立。一方面,正确惩罚犯罪与尊重和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也不能脱离惩罚犯罪;一般认为惩罚犯罪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应当并重。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诉讼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即结果公正,指案件的结局处理所体现的公正。刑事案件的实体公正,具体要求是:(1)据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实的认定,应当做到证据确实、充分;(2)正确适用刑法,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罪名;(3)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依法适度判处刑罚;(4)对于错误处理的案件,采取救济方法及时纠正、及时补偿。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具体要求是:(1)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2)认真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利;(3)严禁刑讯逼供和其它非法手段取证;(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5)保障诉讼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6)按照法定期限办案、结案。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其独立的内涵和标准,不能互相代替。

三、诉讼效率

追求诉讼效率,意味着应当降低诉讼成本,加速诉讼运作,减少案件拖延和积压。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是:公正第一,效率第二。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E. 《侵权责任法》为什么要规定因同一侵权行

立法中,有的常委委员、部门和专家提出,在许多情况 下,根据死者年龄、收入状况等情形,确定的死亡赔偿数额有所不同,但在因同一事故造成多人死亡时,为便于解决纠纷,实践 中,不少采用相同数额予以赔偿,例如有的地方,对药物损害事 故中的多个死者统一赔偿每人20万元,这样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侵权责任法》应当吸收实践中的这些有益做法, 增加相关规定。据此,《侵权责任法》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 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从国外经验以及我国实践情况看,在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中,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主要有以下好 处:一是在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引发的众多诉讼中,对 众多的损害项目和考虑因素逐一举证比较烦琐,而且有时证明较为困难。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可以避免原告的举证困 难,并防止因此而导致的诉讼迟延,让其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得赔 偿。二是考虑每个死者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死亡赔偿金,不但未必能计算到损害的全部内容,而且让法院面临较为沉重的负 担,不利于节省司法资源。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不但可 将受害人及其亲属受到的肉体、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损害覆盖于其中,有效避免挂一漏万,更好保护受害人利益,还可以减轻 法院负担,节约司法资源。三是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可 以维护众多原告之间的团结。在处理导致多人死亡的侵权案件时,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既迅速救济了原告,也防止了 原告之间相互攀比,避免同一事故中的众多原告之间赔偿数额 差距过大引发社会争论。实际上,从我国近些年的司法实践看,在一些因同一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侵权案件中,由于法院最终判决的死亡赔偿金在众多原告之间差异较大,引起了当事人不 满,社会效果也不是很好。

F. 民事案开一次庭,法官问被告和原告是否同意调解,双方同意调解,可法院直接给判决书,没开庭宣判合理吗

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的,因为是除离婚案件调解是必须的程序外,其他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也就是也可以不调解。调解的话如果双方调解不成,法院就直接判决,判决并不一定要开庭。同意调解和能调解成是两回事,法官感觉双方调解方案差距太大的话就会放弃调解。
法律分析
上诉的程序是在收到判决书15日内向原审法院或上一级法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等通知缴纳上诉费。判决书最后一段写的很清楚的。民事诉讼调解是指诉讼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就双方所诉标的进行和解协商,并试图达成相关协议的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调解有利于及时化解争议,节约司法资源。调解结案与判决结案相比,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及时、快捷、简便。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减少了诉讼程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并且有利于减轻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在平等协商,双方都做一定让步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比法院依法所做出的判决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一般情况下不会激化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如果案件经过法庭调查及激烈的法庭辩论后,双方当事人之间未能达成协议,则矛盾有可能被激化。在开庭结束后,如果双方当事人还未能冷静下来,被激化的矛盾就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暴力事件,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G. 刑法为什么要规定时效

一、刑法设置追诉时效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
1. 节约刑事司法资源。由于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以后,犯罪证据很可能已经灭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不仅可能有劳无获,而且会影响司法机关对现行犯罪的追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大量现行案件因积压、拖延而成为“旧案”,降低司法效率、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时效制度的设置则可以使司法机关从上述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摆脱陈年旧案的纠缠,提高刑事司法效率,节约刑事司法资源;
2.维护刑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因为对陈年旧案进行刑事追诉,司法机关“无功而返”的可能性较大,这会损害刑事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伤害公众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这显然是立法者所不愿看到的;
3.确保刑事案件的及时解决。刑事诉讼程序的及时终结是一项与实现实体正义同样重要的独立价值目标。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国家设置刑事追究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能够以和平和权威的方式得到解决。而追诉时效制度的存在,则能够促使刑事司法机关积极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促使刑事自诉人及时控诉犯罪行为人,以确保刑事案件的及时解决;
4.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些已经过了法定期限、行为人未再犯罪的案件,本身就说明了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已不明显,追究其刑事责任也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而对于那些自诉人与犯罪人之间的隔阂已消除的案件而言“, 旧账重提”只会破坏当事人之间业已稳定了的关系;
5. 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对于那些没有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控诉的自诉案件而言,导致案件超过法定追诉期限的原因本身就说明刑事自诉人对自己所受侵害的漠视。对此,刑事追诉时效的存在,就避免了法律对这些“权利的睡眠者”进行无原则的保护和宽容,避免对社会公众“法律惰性”的助长,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二、刑法上追诉时效制度的设置,对于刑事法律关系有着重大影响,具体来说:
1. 对于国家司法机关而言,意味着对国家刑事司法权的约束和限制。即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是有法定期限的,如果超过这个法定期限,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以外) 司法机关的刑事追诉权就自动消灭,就不能再因同一犯罪事实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司法机关已经立案侦查或提起诉讼、开庭审判的,就应当分别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这(在相关制度配合下) 能够促使刑事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刑事案件的久拖不办;
2. 对于刑事自诉案件而言,则意味着对刑事自诉人刑事诉权的约束和限制。即如果刑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没有在法定追诉期限内向法院提起控诉,则在其后的任何时候,刑事自诉人因同一事实提起的刑事控诉均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3. 对于犯罪行为人而言,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的存在,意味着法律承认———任何公民,即使他本应因某行为构成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但只要在法定追诉期间没有受到刑事追诉,那么其原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就得以彻底解脱,在其后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因同一犯罪事实而受到刑事追究,他就应该被法律认定为无罪的公民、免受刑事处罚。换一个角度讲,任何公民都拥有了一项法律权利———不因已过刑事追诉时效的行为被定罪处罚的权利。

H. 刑法67条是什么内容

法律分析:《刑法》第67条是关于刑罚的具体运用的问题,规定了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的自首(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及坦白的内容及处罚原则,这样做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也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刑法的作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I. 铜仁市数科纠纷调解中心是干嘛的

它属于贷款催收组织。它是经司法局授权,与地方法院合作的公益单位属于在民政局注册的民间组织。目前,其项目部门遍布全国各地,主要目的是提高民事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主要负责金融、产权类案件的诉前调解,推动双方达成和解。业务涵盖数据保存、智能调解、智能诉讼、智能执法等。

调解中心的一般工作流程如下:调解中心通常是在诉讼前介入,也可能是在诉讼前介入,也就是说,调解中心的介入一般都经历了借贷机构本身的前期催收过程,这表明借款人已经严重逾期。

调解员工作程序:

一、受理纠纷。一是纠纷当事人主动申请调解;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纠纷后主动调解;三是上级部门交办调解。受理纠纷后,如发现纠纷不属于人民调解范围,或者当事人表示异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起诉或提请有关部门解决。

二、调解前的准备工作。一是受理纠纷后,要向当事人、知情人和周围群众、当事人所在单位进行调查,掌握纠纷情况、弄清纠纷性质,拟定调解方案;二是应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三、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进行说服教育和劝导,使得当事人在知道"利害得失"的情况下接受调解。如果当事人能互谅互让,调解人员应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调解人员应当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建议性解决方案,使他们经过协商,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

四、做好回访工作。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应先进行劝解;拒不履行的,如未经司法确认,告知当事人通过诉讼维护合法权益;经过司法确认的,告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维护合法权益。

五、做好调解卷宗等档案资料的存档保管工作。

J. 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200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文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正确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第二章忠诚

第五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第六条尊崇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第七条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民生,服务群众,亲民、为民、利民、便民。

第八条热爱人民检察事业,珍惜检察官荣誉,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检察权的公信力。

第十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

第十三条勤勉敬业,尽心竭力,不因个人事务及其他非公事由而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

第三章公正

第十四条树立忠于职守、秉公办案的观念,坚守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良知,保持客观公正、维护人权的立场,养成正直善良、谦抑平和的品格,培育刚正不阿、严谨细致的作风。

第十五条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为金钱所诱惑,不为人情所动摇,不为权势所屈服。

第十六条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对法定回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众对办案公正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主动请求回避。

第十九条树立程序意识,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维护程序正义。

第二十条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尊重诉讼当事人、参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人格,保障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努力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水平,严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第二十五条严格执行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执法过错行为,要实事求是,敢于及时纠正,勇于承担责任。

第四章清廉

第二十六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职业价值取向,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并教育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员模范执行有关廉政规定,秉持清正廉洁的情操。

第二十七条不以权谋私,以案谋利,借办案插手经济纠纷。

第二十八条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检察官的身份、声誉及影响,为自己、家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从事、参与经商办企业、违法违规营利活动,以及其他可能有损检察官廉洁形象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参加营利性或者可能借检察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

第二十九条不收受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案件利害关系人或者单位及其所委托的人以任何名义馈赠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购物凭证以及干股等;不参加其安排的宴请、娱乐休闲、旅游度假等可能影响公正办案的活动;不接受其提供的各种费用报销,出借的钱款、交通通讯工具、贵重物品及其他利益。

第五章文明

第三十四条注重学习,精研法律,精通检察业务,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第三十五条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惩罚与教育并重、惩治与预防并重,宽严相济,以人为本。

第三十六条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执法理念文明,执法行为文明,执法作风文明,执法语言文明。

第四十一条明礼诚信,在社会交往中尊重、理解、关心他人,讲诚实、守信用、践承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第四十二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慎独慎微,行为检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

(10)节约司法资源扩展阅读:

“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是检察官正确履行职责的八字箴言,其基本精神早在2002年出台的《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中即已被确立。

检察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检察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平正义这一司法目标能否实现。制定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提升检察官职业道德水平,是检察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

准则把职业道德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推进检察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检察官素质、树立检察官良好职业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热点内容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5 16:30:43 浏览:995
创远律师事务所黑律所 发布:2024-11-15 16:26:11 浏览:21
法院调查股票 发布:2024-11-15 15:57:34 浏览:269
开封人民法院执行网 发布:2024-11-15 15:35:07 浏览:332
酒驾法律知识问答 发布:2024-11-15 15:24:02 浏览:678
法治文章名 发布:2024-11-15 15:16:25 浏览:367
新车贴膜法规 发布:2024-11-15 15:14:09 浏览:949
淘宝司法拍卖费用 发布:2024-11-15 15:14:01 浏览:71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方案 发布:2024-11-15 14:03:56 浏览:74
美国纽约律师 发布:2024-11-15 13:58:45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