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刑法原文
❶ 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的含义
(1).物质性利益,包括物品,金钱上的利益。
(2).非物质性利益;如提供低息贷款、高档娱乐消费或给予高档房屋居住权等等。如果将这些朝“常规化”方向发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非物质利益贿赂拒之刑法门外,不利于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
而“非物质性利益”又发展到“非物质性利益贿赂”。
“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受贿者欲望的不断膨胀,不少身居要职的掌权者钱财富足,单靠金钱财物再难满足其胃口。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性利益的贿赂开始成为当前贿赂犯罪的一个新特点。当前,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帮助贿赂。即通过帮助手握权力的人或其亲属解决相应的问题、困难来获取以后的关照、好处等。如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子女解决升学、就业、提拔或出国问题,给予官员的亲属某种商业上绝对盈利的“机会”,帮助领导考试、发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为公务人员的房屋无偿提供装修设计或其它劳务,无偿向“实权者”长期出借住房或汽车等。
2、性贿赂。是指行贿人通过给行贿对象提供性服务以满足受贿人的欲望,从而达到利用受贿人的职权,实现其所谋求的不正当或不法利益之目的。南京大学法学院金卫东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诱惑力而言,性贿赂的社会危害性和持续性,有时甚至超过财物贿赂。性贿赂一旦既遂既具有多次为行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危害社会的行为,滋生腐败,导致权力质变,国有资产流失。性贿赂行为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它关系到官员的清廉,以及社会的风气。一方面,性贿赂使得拒腐力差的官员在潜移默化中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出卖了自己的廉政性。另一方面,这种行贿方式,象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官员成为色情行业和黑社会的保护伞,生活方式腐朽,也从深层次胜败坏了社会风气。
3、信息贿赂。即通过向有关人员提供尚未公开的信息的方式进行贿赂而获取好处的行为,如提供商业秘密、审判秘密、人事职务升迁信息、内幕交易等。以泄漏信息进行贿赂的原因在于所泄漏的信息可以在商业竟争、职务晋升中取得利益、也可以在权钱交易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接受人可以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利用,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4、感情贿赂。是为了建立感情而进行的资金投入。行贿人多是利用贿赂对象及其亲属婚丧嫁娶之机或生日、生病、升学、晋级之时,或在春节、仲秋等传统节日,以慰问、祝贺或问候等名义,以“红包”的形式进行感情投资的。感情贿赂的行贿方式绝大部分是法人单位或私人企业,也有个人,而受贿方则是个人居多,主要是有直接工作关系或业务关系的上级部门领导和经办人员,也有个别是法人单位。
5、业绩贿赂。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与领导的工作关系故意将其业绩推到领导身上,将自己干的说成是领导干的,有些领导为了升官发财竟然向下属索取业绩,并封官许愿,在领导得到提拔晋升之后,主动或被动为下属办事。有的领导因被抓住把柄而成为行贿人犯罪的帮凶或保护伞,近年来这类犯罪逐渐增多。
6、替代行为贿赂。替代行为贿赂方式大致有替代受过,替代受罚,替代认罪受刑,替代承担责任及替代考核,替代考试等,这种贿赂表面上看起来是小事情,但一旦成为贿赂人的把柄,就会使受贿人丧失原则和党纪国法,往往会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某位领导自己开车撞了人,却让司机去顶罪。
二、国外关于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的规定
严惩腐败的理念在立法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均规定,贿赂除了财物、财产性利益之外,还包括其他非物质性利益。
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8条第1款规定,行贿罪是指“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许诺、提议给予或给予该公职人员或其他人员或实体不应有的好处,以使该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受贿罪则是指“公职人员为其本人或其他人员或实体直接或间接索取或接受不应有的好处,以作为其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可见,《公约》的“贿赂”是指作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的“不应有的好处”,而该“好处”的范围显然大于财物。
2、其它一些国家的相关规定。国外许多立法规定,一切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贿赂,都可构成贿赂罪。德国刑法典将受贿对象规定为“利益”,当然包括非物质性利益;丹麦立法将其表述为“贿赂或其他不正当利益”,瑞士为“贿赂或免费利益”,罗马尼亚刑法典规定为金钱、有价物、其他利益;意大利规定为“财产或其他利益”,波兰规定为“财产或个人利益”,加拿大规定是“金钱、兑价物品、职务、住所或雇佣、贷款、奖赏或任何利益”,美国规定为“有价值的东西”。1915年,日本一法院判定,异性间的性交也可能成为贿赂罪的目的物,奠定了“性贿赂”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止贿赂条例》把“利益”解释为:礼物、贷款、费用、报酬、佣金职位、雇佣、契约;支付、免除、清还或清理贷款、责任;其他服务、优惠,包括免受刑罚、免受任何纪律、民事或刑事性质之诉讼或控告;执行或不执行任何权利、权力或职责等。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刑法也作了类似规定。可见,世界各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对“贿赂”范围的规定既指财物性利益,也包括其他利益,即除财物外一切足以供人需要或满足人们欲望的有形或无形利益。
三、我国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的立法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将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纳入贿赂范围势在必行。将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纳入贿赂犯罪中,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各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理论的共同发展趋势。
1、非物质利益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当前的贿赂中,非物质性利益与物质性利益在贿赂中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行贿者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用何种手段,无论贿赂的标的是金钱还是物品抑或是色情,目的都是为了投对方所好,以促成交易。在一定程度上,用“其他非物质性利益”去交换比用财物去交换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广泛、危害更大。如果对各种以“其他非物质性利益”为行为对象的贿赂犯罪不予刑事制裁,不仅不足以有效制止和预防该种贿赂犯罪的发生,而且容易导致放纵罪犯、纵容犯罪的不利后果。尤其是性贿赂,更是现在激烈的商战中被经营者惯用的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财物达不到的目的,性贿赂往往可以达到。性贿赂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违法行为的范畴,已对整个社会秩序构成了严重的、现实的破环,是一种明显、严重的蔑视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将这种贿赂排除在贿赂犯罪之外,将不利于打击这种日益猖獗的行为。
2、将非物质利益排除在贿赂范围之外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从贿赂罪的客体看,无论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还是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公正性或廉洁性的犯罪,“贿赂”均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而存在的,这一不法报酬应当“包括能够满足人需求与欲望的一切利益”。从贿赂罪“以利换权”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能满足人之需求的非财产性利益与包括财物在内的各种财产性利益并无本质的区别。对事实上具有同等社会危害性的贿赂行为,仅因贿赂的内容不同而作出罪与非罪这种性质迥异的法律评价,实质上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而且,贿赂罪的罪质表明,其当罚性主要在于该罪对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或廉洁性的侵犯,是否为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并非刑法设立该罪所考量的重点。刑法之所以打击贪污贿赂犯罪,主要是因为它侵犯了国家公职的廉洁性,而这些新出现的贿赂手段同样从本质上也构成了对这一国家公职人员廉洁性的侵害。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因此,贿赂的手段也会不断翻新,任何一种对“贿赂”范围的界定都会随社会生活的变迁而被扬弃。从社会生活的实情看,以某些不便计算价值的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实施贿赂已成为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重要手段,刑法应当对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在“民间口头文学”所描述的与领导的“五大关系”中,“一起嫖过娼”是排于“一起收过赃”之前的与领导最“铁”的一种关系,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贿赂”的巨大“威力”和独特“功效”,以及普通民众对我国腐败现状的看法。在这些“新兴”贿赂的社会危害日渐严重,民众严惩腐败的要求日益强烈,“贿赂”的词义在实际的社会观念上已发生重大变化 的情况下,代表民意的立法者也不能再停留在“计赃论罪”的境地,而对新的社会现象视而不见。毕竟,社会实践才是决定理论走向的最终力量——法律的设置和语言、观念的内涵都应当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4、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需要。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看,缔约国有义务“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使其国内法达到《公约》的基本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10月加入该《公约》,从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角度,我们必须使我国刑法中贿赂罪的构成要件达到《公约》所确立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在贿赂罪行为对象的范围问题上,我国刑法中贿赂的范围不得小于《公约》的相应范围。《公约》将贿赂定位于“不应有的好处”,而“好处” 的范围明显大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财物”。从文理上讲,现代汉语的“好处”是指“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并不局限于“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范围;从论理上说,能够成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的“不应有的好处”,当然会包括某些与“财物”、“财产性利益”一样,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和欲望之功能的“非财产性利益”。因此,将我国刑法贿赂罪的对象扩张及于某些非财产性利益,是《公约》的要求,也是我国必须履行的国际法义务。
腐败与贿赂是共生品,常常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从根源上去除腐败,才能给民众一个和谐的空间。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❷ 那个国家的刑法中有死刑的
一、 2005年10月4日止废除和保留死刑的国家 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 数字如下: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86个。 对所有普通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11个。 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24个。 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121个。 保留了死刑的国家: 75个。 以下为四类国家的名单(2005 年10月4日止);最后是自1976 年以来废除了死刑的国家的名单。最近几十年的情况显示, 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 1.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86个。 即法律对任何罪行不实行死刑,这些国家包括:安道尔, 安哥拉, 亚美尼亚, 澳洲, 奥地利, 阿塞拜疆, 比利时, 不丹, 波黑, 保加利亚, 柬埔寨, 加拿大, 佛得角, 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哥特底瓦, 克罗地亚, 塞浦路斯, 捷克, 丹麦, 吉布提, 多米尼加共和国, 东帝汶, 厄瓜多尔,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佐治亚, 德国, 希腊, 几内亚比绍, 海地,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意大利,基里巴斯, 利比里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马其顿, 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 毛里求斯, 墨西哥, 密克罗西亚岛 (联邦的状态 ),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泊尔, 荷兰, 新西兰, 尼加拉瓜,纽埃, 挪威,帕劳, 巴拿马, 巴拉圭,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萨摩亚, 圣马力诺, 圣多美岛和普林西比岛, 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塞舌尔群岛, 斯洛伐克语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所罗门群岛, 南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土库曼, 图瓦卢, 乌克兰, 英国, 乌拉圭, 瓦努阿图, 梵地冈, 委内瑞拉 2、 对所有普通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11个。 法律只为例外的国家罪行,譬如根据军法或叛国罪而产生的罪行设置死刑。这些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 阿根廷, 玻利维亚, 巴西, 智利, 库克群岛, 萨尔瓦多, 斐济,以色列, 拉脱维亚, 秘鲁。 3、 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24个。 对普通的罪行譬如谋杀保留死刑,但在过去 10 年期间,实践中未执行任何人死刑。 名单中还包括虽然法律上没有废除死刑,但做出国际承诺不使用死亡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 比宁, 汶莱,伯金那法索, 中非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冈比亚, 格林那达,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缅甸, 瑙鲁, 尼日尔, 巴布亚新几内亚, 俄联盟, 斯里兰卡, 苏里南, 多哥, 汤加, 突尼斯. 4、 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75个。 即对普通罪行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包括:阿富汗、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布达,贝拉鲁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布隆迪, 卡麦隆, 乍得, 中国, 科摩罗, 刚果 (民主党共和国), 古巴, 多米尼加, 埃及, 赤道几内亚,厄利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加蓬, 加纳, 危地马拉, 基尼, 圭亚那,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日本, 乔丹, 卡扎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亚, 马拉维, 马来西亚, 蒙古,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当局, 菲律宾, 卡塔尔, 卢旺达,圣克里斯托夫和内维斯,圣罗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沙特阿拉伯, 塞阿里昂, 新加坡, 索马里, 苏丹, 斯威士兰, 叙利亚, 台湾(地区), 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乌干达,阿联酋,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赞比亚, 津巴布韦 二、自 1976 年以来世界各国废除死刑的情况 1976 年: 葡萄牙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78 年: 丹麦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79 年: 卢森堡, 尼加拉瓜 和 挪威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巴西, 斐济 和秘鲁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1 年: 法国 和 佛得角对为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2 年: 荷兰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3 年: 塞浦路斯 、 萨尔瓦多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4 年: 阿根廷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5 年: 澳洲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7 年: 海地, 列支敦士登 、民主德国(1)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9 年: 柬埔寨, 新西兰, 罗马尼亚 和 斯洛文尼亚 (2) 对所有罪行 废除了死刑。 1990 年: 安道尔, 克罗地亚 (2), 捷克斯洛伐克 (3), 匈牙利, 爱尔兰,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和圣多美普林西比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2 年: 安哥拉, 巴拉圭 和 瑞士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1993 年: 几内亚比绍, 香港 (4) 和 塞舌尔群岛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4 年: 意大利对所有罪行 废除了死刑。 1995 年: 吉布提, 毛里求斯, 摩尔多瓦 和西班牙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6 年: 比利时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7 年: 佐治亚, 尼泊尔, 波兰和 南非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玻利维亚对普通罪行废除死刑。 1998 年: 阿塞拜疆, 保加利亚, 加拿大, 爱沙尼亚, 立陶宛和英国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9 年: 东帝汶, 土库曼 和 乌克兰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拉脱维亚 (5) 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0 年: 哥特底瓦和 马耳他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亡惩罚。 阿尔巴尼亚 (6) 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1 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7)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智利对普通的罪行 废除了死刑。 2002 年:塞浦路斯、 南斯拉夫 (以后为塞尔维亚和 黑山共和国) 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2003 年:亚美尼亚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4 年:不丹, 希腊, 萨摩亚, 塞内加尔 和 土耳其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2005 年:利比里亚 (8) 和 墨西哥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5 年9月:利比里亚对所有罪行废除了 死刑。 注: (1) 在 1990 民主德国成为了统一德国。1949 年西德的死刑就被废除了。 (2)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当他们是社会主义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一部分的时候就废除了死刑。 两个共和国于 1991 年获得独立。 (3) 在 1993 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两个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 (4) 在 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保留死刑的国家中废除死刑的地区。 (5) 在 1999 拉脱维亚人议会投票批准加入欧洲人权公约,在和平时期废除死刑。(6) 2000 年阿尔巴尼亚议会投票批准加入欧洲人权公约,在和平时期废除死刑。 (7) 在 2001 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批准了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8) 在 2005 年利比里亚批准了对《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二个任意协议, 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三、 2004年世界各国死刑执行和裁判的情况 在2004 年期间, 至少在 25 个国家有 3797 人们被执行了死刑。至少在64 个国家有 7395 人被判了死刑等待执行。 以下情况是根据已知的案件统计出来的; 真实的数字一定是更高的。 2004 年已经得知执行了死刑的国家:阿富汗、 孟加拉国、 帕劳、 中国、 埃及、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日本、 乔丹、 朝鲜、 科威特、 黎巴嫩、 巴基斯坦、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索马里、 苏丹、 叙利亚、 台湾、 塔吉克斯坦、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2004 年已经得知判决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巴哈马、 孟加拉国、 巴布达、帕劳 、 伯利兹、 汶莱、 布隆迪、 卡麦隆、 乍得、 中国、 刚果(民主党共和国)、 埃及、 赤道几内亚、厄利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危地马拉、 圭亚那、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日本、 乔丹、 肯尼亚、 朝鲜、 韩国、 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利比亚、 马来西亚、 摩洛哥、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当局、 巴布亚新几内亚、 菲律宾、 卡塔尔、 卢旺达、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阿里昂、 新加坡、 索马里、 斯里南卡、 苏丹、 叙利亚、台湾、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津巴布韦。 和往年一样, 大多数死刑的执行出现在全世界极少数国家。 2004 年有 97%的死刑执行发生在中国、伊朗、越南和美国。根据有限的和可利用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在2004年中国至少有3,400人被执行了死刑, 真实数字被认为是更高的。 伊朗执行死刑至少 159人, 越南至少 64人 。在 美国,则从 2003年的65人下降到2004年的59人。
求采纳
❸ 国家刑法对吸毒者是怎么规定的
吸毒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但不构成犯罪。
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吸食毒品罪。但是吸毒容易引发其他犯罪,吸毒人员犯什么罪,按什么罪处罚。单独的吸食毒品行为不属于犯罪,但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或采取者强制措施。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 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还应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毒。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
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
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只有经过尿液化验,毒品为阳性的才能确定为吸毒人员。
(3)丹麦刑法原文扩展阅读:
2017年6月,咸阳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敦促吸毒违法犯罪人员主动到案争取从宽处理的通告》,希望吸毒违法犯罪人员能主动到案 。
2017年6月26日是第30个“6.26”国际禁毒日,为了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宽严相济政策,有效遏制毒品违法犯罪的滋生蔓延,依据《刑法》、《禁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咸阳市公安局发布通告。
1、凡吸毒人员在本通告期限内主动到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辖区派出所或所在社区接受询问或登记,自愿参加社区戒毒的,一律予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理;逾期拒不到案或者继续进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一经查获,坚决依法从严惩处。
二、凡吸食、注射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冰毒、可卡因、摇头丸、氯胺酮的(K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麻醉或精神药品的人员,在本通告期限内,主动到案、回归社会,自愿接受社区戒毒的,不再给予强制隔离戒毒;对有涉毒犯罪前科或二次吸毒的违法犯罪人员,则一律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对有毒品犯罪前科或因涉毒被公安机关处理的吸毒人员,如在本通告期限内主动到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其中犯罪情节较轻的,依法给予免除处罚;对有检举揭发,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经公安机关查证属实,确系有立功表现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吸毒人员亲友、家属应当积极规劝有吸毒违法犯罪人员主动到案,接受从宽处理。经亲友陪同投案的,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公安机关抓获到案的,视为主动到案,依法予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五、宾馆、娱乐服务场所,出租屋的业主及从业人员对本场所内发现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予以制止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对既不制止又不报告的,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到案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从严惩处。资助、窝藏、包庇涉毒违法犯罪人员,或者为涉毒违法犯罪人员通风报信、毁灭证据等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同各类涉毒违法犯罪作斗争,对检举揭发、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协助抓获涉毒人员的有功人员,按规定予以奖励,并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对威胁、报复举报人、控告人、证人的,将依法从严惩处。
❹ 看“世界最清廉国家”丹麦如何反腐(
舆论监督、官员问责等共筑高效反腐体制
丹麦在“世界最清廉国家”榜单上长期高居榜首,该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官员问责制度、法律法规保障、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力措施共同构筑了高效、完善的反腐体制,社会对于腐败的零容忍和官员自身的清廉意识使该国鲜有腐败丑闻产生。
舆论监督机制功不可没
2012年11月30日,丹麦有媒体爆料称,丹麦文化大臣乌费•埃尔贝克任职后在其配偶工作的一所艺术学校举办了五场文化活动,花费18万丹麦克朗(1克朗约合1.06元人民币)。
(丹麦前文化大臣埃尔贝克在媒体爆料后5天之内便宣布辞职)
随后,18万克朗公费花销的细节也被悉数披露。除了一些艺术表演花费,其余大部分款项都用在了公款吃喝上。
按照丹麦法律对公务用餐开支的明确规定,公务用餐人均消费最多为1000克朗。只有在王室或首相接待外宾来访等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能超出这个限额。而账目显示,埃尔贝克有些公务用餐人均开销在1800克朗以上,已构成违法。
埃尔贝克的行为招致丹麦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激烈批评。随后,其配偶在校方没有按照法律要求公开发布招聘启事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该校工作的内幕也被披露,并有消息指埃尔贝克此前向该校拨付了600万克朗的文化赞助。
此事一出,其党内同僚及其他党派纷纷指责埃尔贝克利用职权谋求私利,违法反腐败法律和公务员守则,不再适合担任公职,反对党则更是强烈要求国家审计局对此事展开独立调查,追究其责任。
丹麦国家审计局主席彼得•拉尔森对媒体说:“埃尔贝克的这种行为有失公平公正,属于法律命令禁止的利用职务之便向特定对象输送利益、谋求私利,尽管这中间埃尔贝克没有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随着事件迅速升级,埃尔贝克迫于舆论压力于2012年12月5日宣布引咎辞职。
从“裙带门”曝光到埃尔贝克宣布辞职,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由此,丹麦反腐效率之高可见一斑。这也是多年来丹麦政坛十分罕见的官员因腐败丑闻下台的案例。
官员问责制度推行彻底
然而,辞职并不意味着腐败官员就可以全身而退。丹麦舆论一致认为,虽然埃尔贝克已经辞职,但该事件暴露的问题仍然存在,国家审计局必须继续对此事展开彻查。
在各党派及公众强烈要求下,丹麦国家审计局于12月12日决定对该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会议和活动的决策过程、操作程序及内部管理情况展开全面和深入调查,旨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维护丹麦“最清廉国家”形象和丹麦社会至高无上的清廉价值观。
从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来看,丹麦社会舆论对官员腐败案例的反响之强烈、涉案官员下台之快可谓是名符其实的“丹麦反腐速度”。丹麦在反腐和廉政方面向来被公认为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长踞世界最清廉国家之列。
埃尔贝克辞职当天,由全球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显示,丹麦、新西兰和芬兰以9.0分并列榜首,被评为本年度“世界最清廉国家”。至此,丹麦再次蝉联桂冠,此前也多次获此殊荣。究其原因,反腐倡廉意识在丹麦作为一种社会公德深入人心,清廉已成为人们心中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严格法律法规构筑反腐之本
丹麦有着严格、完善的法律条款和监督机制来防止腐败的发生。据了解,丹麦外交部下属的贸易委员会设有专门的反贪污腐败机构,主要为丹麦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及反腐帮助,避免因腐败造成的工作成本和投资风险增加,以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帮助丹麦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对腐败挑战。
据该机构负责人卡尔•克里斯蒂安•汉赛尔巴赫介绍,在反政府腐败和反商业腐败方面,丹麦2008年11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明确将向政府官员行贿和政府官员受贿行为列为犯罪,向外国官员行贿同样也是犯罪行为。
同时,企业若出于商业目的为政府官员安排旅行、特殊服务以及赠送礼品,均属犯罪行为,即便被对方拒绝亦视为犯罪。
此外,丹麦议会在2009年通过了一项《透明制度》法案,规定内阁大臣必须公开每月的公务用餐开支、出访费用、收到的礼物等情况,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财务透明度。
丹麦针对贪污受贿还制定了《零容忍政策》。以丹麦国际开发署为代表的公益捐助机构也都已施行了该政策。这意味着,在海外有商务活动的公司和组织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必须拒绝任何索贿受贿行为。
丹麦国际开发署还建立了一个电子邮件报告系统,公众可以对滥用开发署资金的行为随时进行监督和举报,更好地防止贪污腐败。
社会诚信体系成为有力保障
“透明国际”丹麦分部的调查报告显示,丹麦的社会诚信体系非常健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坚定不移的基本价值理念,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没有看人情、走关系的余地。公民之间存在极高的相互信任度,并对国家机构、公共部门有着充分信心。
正如“透明国际”丹麦分部主席波尔•莫恩森所说:“在丹麦,任何公民不需要为其合法享有的任何权利‘买单’。同样,你也不能花钱购买到你所不能合法享有的权利。”
根据记者在丹麦的多年观察,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在丹麦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多年来只发生过零星案件。而从最近的丹麦文化大臣“裙带门”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丹麦各党派、各媒体和社会各阶层对腐败行为均没有丝毫容忍之心。这是丹麦清廉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正因为其最严格、最完善和高效的反腐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丹麦才在“世界最清廉国家”榜单上长期领跑全球。尽管丹麦社会在反腐和清廉方面成绩突出,但丹麦人并未就此满足。
莫恩森对记者说:“清廉度排名第一不代表丹麦就没有改进的余地。”他指出,在反腐败中检举人的重要性不可小视,但对检举人缺乏足够有力的保护措施仍是丹麦目前在反腐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丹麦竞选活动的筹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透明化。
❺ “丹麦草案”的具体内容
重点翻译如下:
原文件的全称:《哥本哈根共识第271109号草案第15次会议第1号决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哥本哈根共识的采纳》
1. 长期协作行动的共享版本
2. 改观气候变化
3. 缓解气候变化
1) 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缓解气候变化的义务和具体行动
[编者注]在这一章节中有如下原文“The developed country Parties support a goal to rece their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aggregate by 80% or more by 2050 versus 1990 (X3 percent versus 2005).”翻译:“到2050年为止,对比1990年,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应当平均减少80%以上(即三倍于相对于2005年的比率)。”
2) 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缓解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编者注]在这一段有个亮点值得注意:发展中国家被重新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原发展中国家)和新近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含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文中所指的发展中国家是指前者,不包含中国。
仔细查看这一段,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为空白:“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ivial mitigation action could in aggregate yield a [Y percent] deviation in [2020] from business as usual and yielding their collective emissions peak before [20XX] and decline thereafter.”翻译:“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应减少Y%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20XX年之前达到峰值,在此之后排放值应当开始下降”
这说明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表态,而进一步的共识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磋商。”所以,希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见能停止争执,真正的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会议尽快达成协议。
3) 遏制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
4) 燃料燃烧
5) 碳排放市场
6) 政府政策
7) 应对措施
4. 技术
5. 用于支持改观、缓解、建立环保能力和技术合作的财政资源和市场投资
6. 测量、报告、核查、有效的国际合作
1) 发达国家的测量、报告、核查
2) 发展中国家的测量、报告、核查
3) 监测组
4) 有效的国际合作
7. 哥本哈根进程
附表A: 国家级的气候缓解目标 (用于设定到2025年为止, 各国增加减排的最低指标. 每个国家一份. )
附表B: 国家级的气候缓解目标 (用于设定到20XX年为止, 各国各类减排项目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如减少森林砍伐、可再生能源、土地净化等项目. 每个国家一份)
附表C: 短期启动资金 (各国从2010年至2012年用于减排的资金预算. 每个国家一份)
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这份名为“丹麦草案”的决议草案实际上是一份“西方密约”,因为它是由包括英国、美国和丹麦在内的几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共同起草的。该文件背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诸多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比如根据该草案设定的人均排放标准,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发达国家数额超过发展中国家一倍。
这份草案也没有突出规定发达国家量化减排任务的《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对发达国家自身毫无约束。
此外,草案还削弱了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导作用。该草案还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便拥有了一项特殊权力,它们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资金援助。
同时,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还在进行的时候,西方国家就炮制出这样一份密约,根本没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见考虑在内。由于这份决议草案明显是在“劫贫济富”,草案的内容一经公布立就即引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
在“丹麦草案”被披露几小时后,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的苏丹外交官卢蒙巴·迪亚平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这一文件内容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严肃的指出,“对发达国家而言,我要说,这是你们需要的协议,不是我们需要的”,并且谴责发达国家根本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对这份协议予以谴责。他说,协议中留有一些诸如X、Y的空白交由谈判协商,实际上是为发展中国家设置强制目标。他指出,这对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呼吁发达国家拿出行动的诚意,兑现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承诺。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也强硬表示:“丹麦草案”存在任何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暗示,那对他们来说绝对行不通。
❻ 1871德意志刑法典简介
全文358条,分总则,分则两编,总则5章,分则28章
总则5章,规定适用范围、犯罪、行为的后果、亲告和时效。分则28章,规定各种具体罪行和法定刑。这部法典是经过多年准备和反复争论后制定的,对各种犯罪行为规定得相当详细,不仅罪行种类较全,而且在每一罪行中又规定了在不同情节下法院应采取的措施,以减少分散的单行法规,并给法院以裁量的余地。该法典的主要特点有:①采取报应刑与矫正刑相结合的量刑办法;②实行多种多样的保安与矫正措施;③绝对废除死刑;④无期徒刑仅限于个别犯罪(如发动或准备侵略战争、谋杀、以灭绝种族为目的而杀人);⑤严格限制适用短期自由刑(6个月以下),而代之以罚金;⑥实行“日数罚金制”(Tagesbussensystem),即在刑法分则各条中只规定处罚金而不定数额,法院在判决时,根据罪行和被告经济情况,在法定幅度(5~360天,每天2~10000马克)内,宣告被告应处若干日罚金,每日罚金额为若干马克,共应缴纳罚金若干马克。日数罚金制原系1910年先在瑞典提出的,1921年5月芬兰刑法首先采用,后来墨西哥(1929)、瑞典(1931)、巴西(1935)、古巴(1936)、丹麦(1939)各国陆续采用。
❼ 什么事实听起来完全是虚构的,但实际上却是真实的
我将用历史上的四个真实事件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九位欧洲皇帝的合影。
1910年5月,9位欧洲君主齐聚伦敦,参加爱德华七世国王的葬礼并合影留念。虽然俄罗斯沙皇、意大利国王、罗马尼亚国王和奥匈帝国国王都失踪了,但这是历史上最完整的关于国王参与的照片(而不是全家福)。将来,他们中的四个会被抛弃,一个会被暗杀。
许多人认为坐在中间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这兄弟俩长得真像!因为他们的母亲是兄弟姐妹。)这两兄弟关系很好。据说,当乔治五世知道尼古拉二世被列宁同志杀害时,这位老人在一个悲伤的早晨保持了沉默!)
他们真的很像双胞胎。许多人如果变成替身,就认不出对方了。他们可以通过说话来分辨,哈哈😂。
这张照片是1913年拍的。左:尼古拉二世右:乔治五世(*请注意他们的服装!)兄弟俩穿着德国骑兵制服。尼古拉二世穿着德国威斯特伐利亚轻骑兵制服。乔治五世穿着莱茵河骑兵军服。过去,欧洲王室常常将本国军队象征性地赠送给他国,以示友好交流。
❽ 为什么不让安乐死
台湾著名主播傅达仁拥有传奇一生,他是篮球选手、教练、获得过金钟奖,在晚年时饱受胰脏癌地折磨,暴瘦到只剩49公斤。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积极推动台湾安乐死合法化,可惜没有成功,直到今年6月,他在家人陪同下,前往瑞士执行安乐死,分4口吞下了药剂,在儿子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在中国,安乐死,这个问题一直有非常大的争议。全国两会上,一直不乏有人推进安乐死的议案。提案中有一份调查数据,就是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支持率高达95%。医务人员目睹了太多生死,面对许多无法康复,但又生不如死的患者。
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了很多这样的患者,严重的脑外伤、脑出血,造成患者大脑的严重损伤。
“即使保住了性命,也是植物人。”这是我们经常对患者家属说的一句话。
医院里有很多神奇的仪器和药物,患者家属不说放弃,病人还有生命体征,医生就有责任继续抢救。
没有呼吸了,可以用呼吸机帮你呼吸;没有心跳了可以起搏器帮你心跳;血压掉了,可以用升压药,加上多管道的输液把液体灌进体内;发高热,可以用冰毯裹住你的全身;体温太低了,我们有温箱;失血过多,我们有足够的血液储备;还有胃管、尿管、肛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
现代医学很神奇,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让昏迷的患者继续生存10年、20年、30年。
但是,这样的生存,有意义么?
作家琼瑶因为目睹自己丈夫最后时刻的痛苦,就是否要抢救丈夫与儿女发生激烈的冲突。于是,早早的立下遗嘱,自己如果出现问题,拒绝一切医学抢救。因为她不想要“没有灵魂的肉体”,而是希望能够“有尊严的离开”。
目前,全球只有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立法允许安乐死,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允许“被动”安乐死,只准终止为延续个人生命而治疗的做法。我国法律禁止安乐死,一般的解释是因为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国家太大,在政策上必须区域保守,一旦放开口子,后面出了问题就难以封堵。
但并不代表安乐死立法没有必要。每个人有生命的权利,当然也应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很多晚期患者,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抑郁症患者尚可自杀,但是这些晚期患者的身体太虚弱,虚弱到连结束自己生命的力气都没有,甚至连基本的意识都没有。
现阶段,比较现实的做法可能是,像签器官捐献同意书一样,在生前如果可以像琼瑶一样,签下一份放弃抢救同意书,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病人的痛苦,无疑也是对生命的更大尊重。
本来,写到这里,文章就要结束。但转念一想,是不是自己也想的简单了?
我们看到的安乐死,好像是皆大欢喜。且不说,可能有人利用安乐死,剥夺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