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典全文

刑法典全文

发布时间: 2020-12-23 14:24:32

① 德国刑法典315条中文

撒旦法感到十分归属地f

② 日本刑法典全文求助

日本刑法典第六十五条第一项规定:“对于因犯罪人身份而构成的犯罪行为进行加功的人,虽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也是共犯。”第二项规定:“因身份而特别加重或者减轻刑罚时,对于没有这种身份的人,判处通常的刑罚。”日本刑法典第197条: 公务员或仲裁员,关于其职务实施不正当行为或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是受贿罪。 197条Ⅰ项:公务员或仲裁人就其职务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处5年以下惩役。其中,接受请托的,处7年以下惩役。 197条Ⅱ项:将成为公务员或仲裁人的人,就其应担任的职务接受请托,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而后又担任了公务员或仲裁人的,处5年以下惩役。 197条之2:公务员或仲裁人就其职务接受请托,让人将贿赂交付第三者,或者要求或约定如此交付的,处5年以下惩役。 197条之3之Ⅰ项:公务员或仲裁人犯前2条之罪,因而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的,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 197条之3之Ⅱ项:“公务员或仲裁人就其所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或者要求或约定交付贿赂于第三者,与前项同。” 197条之3之Ⅲ项:“曾任公务员或仲裁人的人,就其任职时接受请托所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而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的,处5年以下惩役。” 197条之4:“公务员接受请托,斡旋或已经促成别的公务员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作为报酬的,处5年以下惩役。”日本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条之三:公务员或仲裁员,关于其职务实施不正当行为或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是受贿罪。 日本刑法典第246条之二规定:“向他人处理事务使用的电子计算机输入虚伪信息或者不正当的指令,从而制作与财产权得失或者变更有关的不真实的电磁记录,或者提供与财产权的得失、变更的虚伪电磁记录给他人处理事务使用,取得财产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是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日本刑法典第81条(诱致外患)规定:“通谋外国,致使已对日本国行使武力的,处死刑。”第82条(援助外患)规定:“当外国对日本国行使武力时,为其服务或给予其他军事上的利益的,处死刑,无期或2年以上惩役。日本刑法典第80条、第93条则规定,犯预备或阴谋内乱罪、帮助内乱或帮助预备或阴谋内乱罪在未达到暴动前自首的,私战的预备或阴谋自首的,等等,免除刑罚日本刑法典第109条第1项规定:放火烧毁现非供人居住而且现无人在内的建筑物、船舰或者矿井的,处二年以上有期惩役。第2项规定:前项所列之物属于自己所有的,处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惩役,但未发生公共危险犯的,不处罚日本刑法典第110条规定:放火烧毁前两条规定以外之物,因而发生公共危险的,处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惩役日本刑法典第108条规定:放火烧毁现供人居住或者现有人在内的建筑物、火车、电车、船舰或者矿井的,处死刑,无期或者五年以上惩役。日本刑法典第188条 对神祠、佛堂、墓地或者其它礼拜场所公然实行不敬行为的,处六个月以下惩役、监禁或者十万元以下罚金。妨碍传教、礼拜或者葬仪的,处一年以下惩役、监禁或者十万元以下罚金。日本刑法典第238条规定“盗窃犯在窃取财物后为防止财物返还,或者为逃避逮捕或者隐灭罪迹,而实施暴行或者胁迫的,以强盗论。” 日本刑法典第205条规定“故意伤害致死处2年以上有期惩役。” 日本刑法典中并没有盗窃杀人的结合罪。只有强盗强奸罪,强盗杀人罪之类…… 2004年,日本立法机关又对刑法典作了重大修改。总则部分:将有期惩役与禁锢的期限由1个月以上15年以下,提高为1个月以上20年以下;将死刑、无期惩役与禁锢减为有期惩役与禁锢的期限,由15年提高到30年;将加重有期惩役与禁锢的期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建议你去买本《日本刑法典》吧 ..

③ 谁能介绍下苏联的刑法最好有苏联刑法的全文。

8-1(58条第一款)。反革命罪。反革命行为,是指任何以推翻、削弱、分裂工农阶级议会,或(依照苏联及加盟共和国宪法)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政权、工会、自治组织为目的的行为。

颠覆或削弱国外共产主义力量、本国经济建设以及任何苏联国家利益的行为,也以本罪论处。

在关系到共产国际以及世界工人阶级利益时,针对他国工人阶级政府的上述行为,同样可以构成本罪。【好霸道的管辖权!】

58-1a(58条第一款第一项)。背叛国家罪,指苏联公民对苏联军事力量、国家主权及不可侵犯的领土作出的破坏行为。例如间谍行为,出卖国家机密,私通外敌,架机叛逃国外等,皆构成本罪。

犯本款罪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有减轻情节者判处10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

军人犯本款罪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

军人架机叛逃,其成年亲属提供协助或知见不举的,处5—10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其他共同居住的成年亲属,处流放西伯利亚隔离区5年以上,并处剥夺政治权利。【这条规定真是五花八门。连同住的亲属也要株连到。现在看来是不是很无稽?在当时简直是当然的事。而且要留意,流放西伯利亚的刑期是没有任何法定上限的。如果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以下略)。】

军人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国家的,处10年有期徒刑。

其他公民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国家的,依照本条第12款之规定处罚。

本款规定的适用,扩大化严重。事实上放心吧,苏联刑法里没几条规定的适用是扩大化不严重的。劳改犯病得半死不能上工的,可以适用本款关于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定。战时绝对枪毙。和平时期,也许能混个减轻。

任何曾被敌人俘虏的红军士兵,都可以适用本条关于私通外敌的的规定。由于只有在战时才会被俘,又是军人,可以保证百分百枪毙。运气好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整个步兵排都拉下水。

曾有一波兰人,成年后到奥地利工作。由于苏联侵占了他的家乡,导致苏联刑法可以对其适用,他又无法证明自己在奥地利没出卖任何苏联利益,于是依照本款私通外敌的规定挨了枪子儿。

58-2(58条第二款)。武装暴动罪。基于反革命的故意,进行武装起义、协助他国入侵的,曾在苏联境内或其他地区参加、领导怀有上述目的的武装团伙的,强行割裂苏联及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联系,或试图分化与苏联具有盟约的其他国家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没收全部财产,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有减轻情节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这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反分裂国家,还包括打击历史反革命、维护苏联世界霸权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强盗在誓死保卫他抢来的赃物。另外量刑部分,能抓到的人判死刑,抓不到的(例如已经流亡国外的)则宣布为公敌、没收、剥夺,搞臭他。注意本文有半数条款是依照这一款判罚,就是说要是定了这些条款的罪名,只要被抓住了八成就是死。】

任何被苏联占领的国家与民族,只要表现出一点分离主义倾向,便会会依照本款引来大规模的处决和流放。

另外顺带一提,同样是1926苏俄刑法典第19条规定了有犯罪意图的人,与既遂犯同罪。很强大,适合与本文一切条款共同适用。例如,在一些刚被占领尚不稳定的地区,公开以母语说话便会被处决。

58-3。战时助敌罪。在战时以任何手段为交战国提供帮助的,或以任何手段试图干扰、阻碍作战行动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这种罪名哪国都有,但再次强调第二款的判罚是绝对死刑!真他妈够狠。】

本条适用于任何在敌国占领区生活过的苏联人。不管是自己开的店被德国兵光顾过,还是曾经捡过德军吃剩的干粮,都可以判刑。虽然不是人人都判,但只要愿意,想枪毙谁就枪毙谁。

58-4。对国际资产阶级提供任何协助的,不承认共产主义有权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亲自或指使他人进行反共产主义宣传,对共产主义制度进行诬陷或作出其他敌对行动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没收全部财产。【主要是言论罪。我看见一堆兜底条款。立法者是肉联厂出身还是设计核弹的?】

本条针对对资产阶级提供帮助的人。因不满暴政而流亡国外的苏联人或其他国家的前共产党,被抓住了便依照本款规定判刑。

58-5。利用本人或国外代理人的国际关系,使用伪造证件、公文、印章或其他不法手段影响外国或国际组织,使其对苏联宣战、进行武装干涉,或在国际事务中招致对苏联的其他不友好行动如贸易禁运、没收国外财产、断绝外交关系、撤销国际条约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这一条是指为苏联引来敌对行动,太另类,适用得不多。

58-6。间谍行为。为国外政府、反革命组织或个人、间谍组织转发、扣押,或以泄漏为目的收集国家机密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对苏联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没收全部财产。

向国外政府、反革命组织或个人、间谍组织以泄漏为目的转发、收集或传送国家机密以外的经济信息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构成本法第193条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款之罪的,数罪并罚。

这一款的扩大解释最为严重,因为有嫌疑也可以定罪。例如有海外关系,懂外语,上班路上遇上某外国使馆打字员的太太等。经历过文革的大概明白。

58-7。以反革命的故意,破坏国家的生产、运输、贸易、金融、信贷体系,或以其他手段干扰相应国家机关、国家机构及公司企业正常活动或致资本主义获利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田里长草,机器漏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些都是反革命分子暗中破坏的结果。要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少废话,快找个人出来枪毙。

58-8。领导或参与针对苏维埃权力或积极分子、革命工人、农民组织的恐怖活动的,即使行为人不属于任何恐怖组织,亦应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注意犯罪对象是积极分子和工农群众,而对行为后果没有任何规定。这一条是公报私仇的利器。你冲某党员吼一句“THE HELL WITH YOU”,就可以依照这一款抓起来枪毙。

曾有一卖菜的老妇被党员老爷撞翻了摊子,喊一句“这人瞎了眼了”,便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关了起来。

58-9。基于反革命的故意,以爆炸、纵火等方式对本国公共交通系统、运输系统、海运系统、其他国有建筑设施实施破坏或毁坏的,处以民事赔偿,并按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工人干活时拧断了根螺丝,可以依照这一条抓起来枪毙。至于其他各类无心的工程事故,无不让当事人断子绝孙。

58-10。恶意散布煽动推翻、分裂或削弱苏维埃联盟的言论,或为实施本条第二款、第九款犯罪而有上述行为,或以任何手段作出同类文化传播行为的,处6年以上有期徒刑。

实施上述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在战时实施上述行为,或恶意挑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最主要的言论罪。只规定了最低刑,不封顶。斯大林亲自批复,有期徒刑可以长达25年。至于恶劣影响是什么意思,更是随便解释。我国现行法律岂非如此?

58-11。任何意图实施本条犯罪而进行的二人以上的集会,或参加任何持有同类目的之犯罪集团的,依照其所涉嫌之犯罪定罪判罚。

例如20年前有人见到你和你妈聊天。你20年后骂党员被抓起来,你妈绝对是共犯。你们母子就是反革命集团。要是你爸没死,也算他一个骨干。

(如果你叫胡一刀,你妈叫风波恶,你娘俩就是胡风反革命集团咯~~)

58-12。明知有犯罪事实而未能阻止的,处6个月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条的扩大解释是,知情不报,就等于是你自己干的。如果有人杀了斯大林,你知道却不报告,那法院会认定你和那人各自杀了一个斯大林。

58-13。积极参与或积极打击工人阶级革命运动,阶级立场不明,在沙皇政权时代参与秘密警察工作,内战时期参加反革命政府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判罚。

历史反革命。

58-14。反革命破坏,即故意不履行法定职责,或因疏忽大意影响政府机关正常运作的,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部分或全部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

适用于不交征购粮的农民,工时不够的集体农庄成员,病得半死的劳改犯。

④ 在哪儿能找到《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全文

新加坡

⑤ 求美国联邦刑法条文

美国刑法虽源于英国普通法,但更倾向于通过立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版美国近现代除了联邦权和州的刑事立法之外,美国曾沿用英国普通法的犯罪分类。现在联邦和各州刑法典一般把犯罪分为重罪和轻罪两大类,有的还依据《模范刑法典》附加次轻罪、违警罪等分类。美国除按“等”对犯罪分类外,还对“等”分“级”,各州的划分也不统一。美国接受犯意的概念。现代英美刑法只考虑犯意,而不考虑动机。但不同的犯罪对犯意有不同的要求。美国的刑罚有死刑、监禁、缓刑、监禁与缓刑混合刑、赔偿损失、公众服务和罚金。美国的死刑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一些州被废除,20世纪有更多的州废除死刑。但后来有一些州恢复了死刑。1976年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保留死刑是完全必要的。对于死刑的执行方法,美国各州规定不同,有电椅、煤气室、注射、绞刑、枪决等方式。

⑥ 什么行业最能挣钱

最能挣钱的行业有互联网行业、娱乐行业、教育行业、智能行业、老年服务行业,下面是具体介绍。

1、互联网行业

现在互联网发展的势头非常猛,每时每刻可能都在发生着变化,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速,互联网和我们的时代同时在进步。很多做互联网的人都赚到了钱,一些毕业生如果是学习互联网的,在找工作上是可能定会吃香的。

2、娱乐行业

现在娱乐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速,娱乐行业的人都创新的不同符合人们的节目,每个时代人们的想法和需求都会有变化。娱乐行业现在也出现了很多的直播平台,都很赚钱。

(6)刑法典全文扩展阅读:

选行业技巧

1、分析机会成本

比如不想做原有行业选择改做互联网金融那机会成本是什么,不是为了面试而去准备的衣服、交通住宿等成本,而是不选金融行业,而去选择继续当前行业会获得的收益。

从正在从事行业的收益加上时间维度,可以看到选择金融行业的成本了,比如要比较十年内的收入,那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行业的薪资情况,做一个从第1年到第10年每一年的自己在两个行业中的薪资可能的一定范围。

2、分析边际成本

当分析边际效应的时候,要关注到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当从事现在已有的行业时,边界成本是同新的行业要低很多的。

这个时就要将时间拉长来看整个边际成本了,当选择一个新的行业的时候边际成本很高,但对应的边际收益是高还是低,需要做一个表来比对这两者。即已有行业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同新行业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在一个长时间维度的比较。

⑦ 《论语为政》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为政篇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②齐:整齐、约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之心。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⑧ 台湾刑法典全文

可能要用买的 哦

⑨ 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兵书是什么

《兵法二十四篇》是诸葛亮留给姜维的那本书,现在应该又卖的/网上也有看啊:兵法二十四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视听第三 赏罚第十 将苑之兵权篇
纳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将苑之逐恶篇
察疑第五 治乱第十二 将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将苑之将才篇
举措第七 斩断第十四 将苑之将器篇
考黜第八 思虑第十五 将苑之将弊篇
治军第九 阴察第十六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此之谓也。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刑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及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存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德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毂,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骈出入,袍裘索泽,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举措第七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治军第九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赏罚第十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赏伐不明,教令有 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 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 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 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 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 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 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 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 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治乱第十二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网则纪张,理 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进。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 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 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 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 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 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 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 ,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 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 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 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 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 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 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 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 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 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 之谓五德。
将苑之兵权篇
夫兵之权者, 是三军之司命, 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 不操 其势, 亦如鱼龙脱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势, 奔涛戏浪, 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结党相连, 毁 贤良; 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 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 四曰, 关察是非, 利以动众; 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 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 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之将才篇
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人将 . 事无苟免, 不为利扰,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胜而 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 信将. 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 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 驰射如飞, 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 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 志轻疆虏, 怯於小 战, 勇於大敌, 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 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
将苑之将器篇
将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祸, 为众所服, 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 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劳, 悉人饥寒, 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 日慎一日, 诚信宽大, 闲於理乱, 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 视如室家, 此天下之将.

将苑之将弊篇

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诸葛亮料到刘禅会丢江山了,所以他在他有身之年努力的搞了几次征讨,其实最后那次是很不成熟的。他自己也知道,但是没办法啊,所以想努力的征讨,可是就是太急于求成,所以失败,人算不如天算啊,他处心积虑的算计。确没把自己的身体给算进去,所以病死了。死了之前都还算计了一下敌人,就是司马壹。刘禅可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当时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就知道了。但是你仔细看看刘备死的时候说的话中,有种试探的语气:就是如果刘禅没能力,你可以自己做皇帝,当时赵云就拿着武器在旁边,如果诸葛亮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当时就会死的。当时诸葛亮真是怕死了,急忙弄了篇出师表来表明自己的心态。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已经败了。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公派出国读博 发布:2025-02-05 04:33:25 浏览:832
刑法二百一十条 发布:2025-02-05 04:18:29 浏览:512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
法院审执运行 发布:2025-02-05 03:26:23 浏览:366
icu护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5 02:19:18 浏览:200
民法哲学研究 发布:2025-02-05 02:09:11 浏览:464
注会备考攻略2020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1:37:32 浏览:409
吉安市安福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1:30:40 浏览:65
深圳律师合作 发布:2025-02-05 01:02:09 浏览:147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