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司法权威
Ⅰ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具体内容
法律分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中央政法委印发的《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统称“三个规定”。
法律依据:《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司法权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处理案件,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办案,确保公正廉洁司法,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违反规定过问和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打探案情,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为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保证公正司法,根据有关法律和纪律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Ⅱ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维护法律权威
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政府依法管理;社会依法运行;公民依法办事。
和谐社会的实现,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维护司法权威扩展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加之全球化浪潮的洗礼,社会自身对法治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党和国家从前主要依靠政策及人治化手段管理社会的做法将由依法办事所取代。
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领袖个人权威的无限寄托将由对法律与制度权威的依赖所取代,法治将取代人治。这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些趋势是邓小平关于法律与制度权威的思想中已经孕育和预示了的。
并且,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是联结中国社会法治化的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中国人民将借助这座丰碑与桥梁,以中国法制建设已取得的成就作为基础,去构筑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大厦,从而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
Ⅲ 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其意义更加重大,对全面依法治国更加必要。
(3)维护司法权威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Ⅳ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什么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司法权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处理案件,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第三条
对司法工作负有领导职责的机关,因履行职责需要,可以依照工作程序了解案件情况,组织研究司法政策,统筹协调依法处理工作,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为司法机关创造公正司法的环境,但不得对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司法裁判等作出具体决定。
第四条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不得执行任何领导干部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
【拓展资料】
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司法人员应当全面、如实记录,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以组织名义向司法机关发文发函对案件处理提出要求的,或者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司法人员均应当如实记录并留存相关材料。
第六条
司法人员如实记录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情况的行为,受法律和组织保护。领导干部不得对司法人员打击报复。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司法人员免职、调离、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第七条
司法机关应当每季度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报送同级党委政法委和上级司法机关。必要时,可以立即报告。党委政法委应当及时研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报告同级党委,同时抄送纪检监察机关、党委组织部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领导干部属于上级党委或者其他党组织管理的,应当向上级党委报告或者向其他党组织通报情况。
第八条
领导干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违法干预司法活动,党委政法委按程序报经批准后予以通报,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开:(一)在线索核查、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的;(二)要求办案人员或办案单位负责人私下会见案件当事人或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的;(三)授意、纵容身边工作人员或者亲属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的;(四)为了地方利益或者部门利益,以听取汇报、开协调会、发文件等形式,超越职权对案件处理提出倾向性意见或者具体要求的;(五)其他违法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
第九条
领导干部有本规定第八条所列行为之一,造成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领导干部对司法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依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Ⅳ 简述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一、来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源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二、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崇尚法律思维、重视法律权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不断强化执法机关执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正执行,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做 到这样几点:
是要有法可依。
是要有法必依。
是要执法必公。
是要违法必究。
Ⅵ 树立司法权威是打造什么
(一)司法机关应当以提高司法权威作为己任
在公正、效率主题前面加上权威。公正与效率虽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但权威已成为当前司法最为急迫的问题,21世纪司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威问题。权威问题不能解决,公正判决不过白纸一张,效率更是无从实现(主要体现在执行与再审)。应当将“权威、公正、效率”列为21世纪的主题,这6个字是司法工作的最大的大局,司法公正是衡量案件质量的唯一标准。
1、严格规范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上所述,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受到一审适用法律错误的前提限制。目前,因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一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冲突导致的改判案件,占全部改判案件的一半以上。这类一审判决也对,二审改了也没有错的案件,从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是错误的,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权威。
2、严格限制提起再审条件,缩小提起再审案件的范围。一是对一审生效的案件,因为当事人放弃上诉权利,除了发现新证据以及原判确有严重错误的,一般不予再审。二是对抗诉案件,没有明显错误,应当予以维持原判。三是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判决确有严重错误的,可以提审,一般不要批示下级法院提起再审。在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法院内部严格限制提起再审条件,缩小提起再审案件的范围,无疑可以减少上访人数与次数,也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
3、严格法院的中立性,不能再提不适当的口号。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上一律平等,废除特权合议庭,如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合议庭。对调解问题不能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公正司法依法裁判是法院的主要职能。进入法院的案件,绝大部分是经过当事人多次协商或由有关部门调解不成以后,矛盾比较尖锐的案件,能调解就调解,调解不了就依法裁判,不能下达调解指标。不宜进行有损司法权威的工作,比如将国徽系在马背上进山开庭,比如在田间地头开庭,比如参加“满意”评议、行风评议。
4、绝对禁止法院本身进行有损司法权威的宣传,呼吁杜绝由专家对法官办案进行指手画脚的媒体评论。
5、正确对待人大代表评议法院报告。当前,每年一度的人大代表评议报告,搞得各级法院十分紧张,就怕赞成票不多,送材料征求意见,欠下代表很多人情,为公正处理这些代表今后充当当事人的案件带来困难。最高法院这几年赞成票大约在70%左右,表面上看不太高,但含金量最高。各级法院的报告都是各级代表审查的主要对象,也是火力集中的靶点。人大代表多由各级党政领导、企业主组成,上一级代表的候选人名单由下一级党委确定,代表的产生以及组成成份决定了代表不会对人大报告提出尖锐意见,会对政府报告大唱赞歌,计划与财政报告因为过于简略、专业性等特点,代表很难提出不同意见。而检察院因为独有的威慑力量以及社会矛盾面较少两大因素,代表的意见自然也比较少。最终被选为靶点的当然是各级法院的报告。法院因为每年案件数量多,触动千千万万人的具体利益,社会矛盾十分集中,意见较多较尖锐是正常的。一些代表或代表亲属因为或多或少有案件在法院,属于一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讨论法院报告就更具火药味。而个别代表素质不高,对法院有意见,实质上仅是个人的特权在法院没有得到满足而已。
6、切实为基层法院解困。当前的财政体制按照财政局长们的话是,中央过着好日子,省级过着宽日子,地市过着紧日子,县区过着苦日子,乡镇已经没日子。基层法院的经费紧张不仅影响了案件审理效率,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权威。特别是一些基层法院法官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队伍不稳定,法院对外负债累累,成为当事人的债务人,信誉扫地,毫无权威可言。目前,除了小部份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以外,这种状况随着取消“杂粮”,而“皇粮”保障只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的新形势,必将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据笔者保守估算,全国当前已有70%左右的乡镇无法清偿外欠资金,致使乡镇一级政府信誉扫地,干群矛盾突出。如果法院系统没有相应的措施,乡镇政府的今天就是基层法院的明天。
7、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敏感案件采用陪审员制度。对英美法系陪审员制度异议的主要原因就是费用太高、效率低下。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实际情况,全面采用陪审员制度显然并不现实,但对一些重大敏感案件可以选择采用。陪审员制度的避雷针功效,无疑将会大大减少社会对法院在重大敏感案件上的质疑。
(二)在现行政治体制之下,逐步树立司法权威
1、在宪法之下,完善党内组织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时期。针对这种状况,提高司法权威的最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司法机关的党内地位。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人大之下设立政府、法院、检察院。据此在地方各级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前提之下,政府、法院、检察院的正职由副书记兼任。这种体制既符合当前宪法规定,又能在比较大的程度上排除干扰,在司法机关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不失为保障审判、检察业务独立的一条暂时措施。这条措施虽然还比不上行政司法合一,在本质上还处于从属地位,但比起当前,已算是进了一大步。
2、尽早出台强制执行法律。目前执行工作不仅是法院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损害司法权威的关键点。强制执行法除了像草稿规定的将司法拘留由15天变更为3个月,以及加大对财产的执行力度外。还应当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被执行人做出规定。目前,相当一部份企业主,削尖脑袋进入县级以上人大,固然有好的一面,但给法院执行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人民代表本应率先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司法权威,但有些代表利用特权,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法院也无可奈何。对这些代表,如果在法律上还给予特殊保护,法律就没有正义可言。笔者建议,对因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应当予以罢免,或者可以直接对代表采取人身强制措施,而无需同级人大常委会的批准。
司法活动被视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司法没有权威或者权威正在逐渐削弱渐趋没落时,意味着最后这道防线必将消失或者形同虚设。就算是一场球赛,很难想象裁判要是没有权威,要是吹响的哨声、打出的手势被运动员置之不理,要是裁判在执行裁判权时,会受到运动员的围攻、殴打,一场球赛还将如何进行?法院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裁判者,面对既有农民、教授各色人等,也有政府、法人各种组织的运动员,如果没有权威,法制社会还将如何运转下去?
Ⅶ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是指《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司法权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处理案件,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违反规定过问和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打探案情,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法律依据】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第二条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司法权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处理案件,都不得要求司法机关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第二条
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违反规定过问和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打探案情,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二条
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应当符合法律纪律规定,防止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以不正当方式对案件办理进行干涉或者施加影响。
Ⅷ 联系实际,根据你对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的理解,谈谈你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要坚决贯彻宪法确立”的法治原则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根本原则,依法治国必须在坚决贯彻这一原则下进行。
二、树立法律的权威,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
法律的权威有赖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它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益。这样的法律才能做到内在的协调和统一,而不是相互矛盾冲突。
三、树立法律的权威,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司法、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制度改革入手,长政府的执法机制和司法制度进一步适应审场经济,同时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效防止、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制度,遏制执法、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是当前树立法律权威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8)维护司法权威扩展阅读:
维护法律权威的必要性
一、法律具有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法律具有预防作用
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Ⅸ 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1、遵纪守法,树立法律信仰。
2、学习法律知识,正确认识法律与政府的关系。
3、多参加普法宣传,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
4、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意识。
5、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6、对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举报,或用于作证,配合公检法机关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做到这样几点:
1、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
3、执法必公;
4、违法必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