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司法监督
㈠ 人大代表作用和职责
法律分析:人大代表的职责,概括地说,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这就要求人大代表必须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活动准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既是代表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和形式,也是发挥代表作用的集中体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参与决策的作用。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都需要代表积极地、集体地参加,代表对人大会议上各项议案、报告的审议、表决,直接关系到这些议案、报告的通过与否,关系到决策的后果。人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反映着人大代表参加决策的能力和程度。二是监督推动的作用。人大通过的法律或者法规和决议、决定,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人大的监督是分不开的,因而也是与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也有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督促“一府一委两院”有效地开展工作。“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状况,反映着人大代表监督推动的力度和效果。三是桥梁纽带的作用。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认真履行代表的职责,一方面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宣传动员,组织发动,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可以起到党和国家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四是模范带头的作用。代表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做好代表工作和本职工作,并自觉接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这样,才能执行好代表职务,真正发挥好代表的作用,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服和拥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㈡ 我国宪法赋予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其中有没有监督权
有监督权的,人大代表应该忠实、积极地反映社情民意,代表群众对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这既是人大代表的权利也是人大代表的义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应该不断总结和提高人大代表监督工作水平,人大代表也应该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进行理性思考,并正确地开展活动。防止不妥当的做法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既影响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也影响人大代表正确行使监督权。
此外,人大代表还有审议权,表决权,提名权,选举权,提出议案权,质询权,提出罢免案权,提出建议、批评、意见权,提议权,言论表决免究权,人身特别保护权,执行代表职务保障权等。
㈢ 人大代表有没有监督权
人大代表是没有监督权的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其中主要拥有四项权力,即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人大代表反而要受人民的监督。
而监督权是人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除监督权外,人大还拥有立法权,任免权和决定权。所有其他的中央国家机关都受人大的监督。
所谓的人大代表的“监督权”应是指质询权!人大代表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的权力!
㈣ 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统一全体法官思想,不断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要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接受监督。人民法院居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司法裁判位置,是维护社会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法院接受人大监督是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司法为民宗旨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履行法律职责的高度接受监督。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宪法规定的最高形式的法律监督。接受人大监督是法院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是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确实施为目标的,是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对司法机关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全体法官真正树立起“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指导”的接受监督新理念。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 要根据法院工作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到实处。一是主动做好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告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人代会上的法院工作报告。在人大闭会期间,结合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和法院年度工作重点,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项报告或汇报。对人大代表在审议报告中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二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检查、视察和评查工作。积极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及审判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的检查评议,对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在检查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整改,务求实效。三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为人大执法检查组开展的调查或检查工作提供方便,积极协助配合,如实汇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意见,要不折不扣地加以研究解决和落实。四是主动通报法院工作情况,主动征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为了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能够系统地了解法院工作,更好地监督、支持和理解法院工作,凡是法院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都应当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出席、指导或向其通报会议情况。法院制定的重要文件也要报送至人大常委会。结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定期深入到人大代表中征求意见。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改进落实,及时进行反馈。五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担任司法监督员、司法咨询员。通过这一制度,使人大代表能够全面了解和监督案件的审理与执行,监督审判人员的执法情况,适时提出监督意见和咨询意见。要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审理。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旁听提供方便,事先积极邀请,并专设人大代表旁听席。 三、完善监督渠道,增强接受监督的实效性 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接受人大监督,使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对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的事项,要及时提交审议;认真听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报告落实情况。二是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办理,在要求期限内以书面形式答复,并抄送人大常委会。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说明原因。办理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遵循交办、承办、催办、审核、答复、总结等程序,保证答复的准确、及时。三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信访工作,认真复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监督程序提出的案件。对确属错判的案件,要按照法定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对裁判并无不当的,应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和理由。四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事任免监督。对于提请人大任命的法职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强化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法制观念。在通过人大任命前,要求拟任职人员端正思想,明确态度,认真全面地做好供职准备。要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选举、表决结果。对人大依法做出的任用、罢免、撤职、免职或接受辞职等决定,要坚决执行。五是重视和加强同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联系。把同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院督办室、立案庭、执行局和其他各业务庭都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加强沟通联系,确保人大监督渠道的顺畅。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级人民法院
㈤ 如何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维护司法权威,没有司法权威,就不可能有法治的权威。但司法权威必须建立在公正而有效率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司法不公正或者没有效率,就不可能获得社会的信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的权威。法治实践证明,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功效,特别是发挥人大的监督功能,制约司法权的滥用,以提升社会主义的法治权威
一、人大监督司法的必要性
在我国,法院、检察院是由本级人大产生的,向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这种监督有其深层次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一种权力它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即使在崇尚司法独立的西方国家,也有对司法权力的制约机制,比如媒体监督、弹劾权等。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国家权力集中由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统一行使,人大与司法机关既不是平衡关系,也不是领导关系,而是立法与执法、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再次,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人治”,导致我国缺乏司法独立的传统,群众对人大不监督司法这种制度缺乏起码的认同感,可以说,我国之所以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除了马列主义国家主权不能分割理论外,我国历史传统、群众心理和现实国情也是这一制度存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在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大力落实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另一方面不可能也不应当将司法机关排除在人大的监督范围之外。
最后,当前司法不公、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群众意见比较大,不加强监督,难以扼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漫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人大监督司法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下,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大产生,向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但宪法在建构监督制度时,对政府的监督与对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是有区别的:第一,宪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对法院、检察院只规定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没有规定应报告工作。但是,1954年、1975年、1978年三部宪法都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法院向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1954年、1975年两部宪法都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975年宪法还规定,地方各级检察院向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1978年宪法对此未作规定。第二,宪法规定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政府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但没有规定可以向法院、检察院提出质询案。由此可见,现行宪法没有规定法院、检察院应当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质询,这是宪法制定者们一项长远的制度设计。
人大对司法的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司法政策的监督,即监督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是否积极服务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适时调整司法政策。如果发现司法政策与国家根本任务结合不紧密,甚至相脱节,人大就可以监督司法机关采取措施调整司法政策,必要时可以就当前司法工作重点作出决议。
其次表现为对人的监督,即监督法官、检察官的品行和法律素质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收受贿赂、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与法官、检察官职务不相称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这些行为,即可予以罢免、撤职、免职等。
再次表现为对制度的监督,即监督司法制度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等,一旦发现司法制度运行受阻、不能保证公正司法时,即可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完善。
三、人大监督司法的形式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人大行使监督权可以采取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提出询问和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罢免、视察等形式。从法律规定看,这些形式既适用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适用于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但在具体运用时应区别情形分别对待。
(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否可以对法院、检察院提出询问和质询
如前所述,宪法没有规定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向法院、检察院提出质询案,但有关法律有明确规定。为此我们应当准确理解和执行法律的现有规定。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行使对法院、检察院的询问和质询权时,应当有所约束,提出询问和质询的事项一般应限于法官、检察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司法制度建设、司法政策方面的事项,但不能干预法院、检察院对具体案件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也就是说,代表不应当就具体个案如何审理提出询问和质询,特别不能对正在审理过程中的个案提出询问和质询。但如果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则可以提出询问和质询:一是法官、检察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有违法乱纪行为;二是案件审理明显违反法定程序;三是对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有难以解释的差别。
(二)各级人大是否每次会议都要听取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两院工作报告是否必须作出决议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每次会议都要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这既是宪法的规定,也是人大行使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但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不同,司法机关行使职权受到法律的约束,注重证据。虽然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有自由裁量权,但是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小;司法机关处理具体案件涉及的只是双方当事人,案件审判不公,虽然社会影响很坏,但直接受害的是当事人;司法机关不实行首长负责制,法官、检察官相对独立地行使职权,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对法官、检察官的影响有限,难以对全部审判工作、检察工作承担责任。因此,法院、检察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工作中遇有重大问题时才报告,例如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或根据人大决定、决议进行司法改革的情况,或者重大司法政策调整时,才需要向人大做工作报告。人大并不一定每次会议都必须听取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听取工作报告后也不一定都要作出决议。
(三)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否有权就具体案件的事实问题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行使对“一府两院”监督权的重要形式,对涉及法院、检察院的有关事项,应限于法官、检察官的品行、司法制度建设、司法政策方面,个人以为一般不宜对具体案件的事实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和对处理是否恰当、合理问题进行调查。如果属于法官、检察官品行有问题不适宜继续担任法官、检察官的,人大可以依法予以罢免、撤职、免职;如果属于司法制度有问题的,人大可以依法修改相关法律,改进和完善司法制度;如果属于司法政策方面的问题,人大可以作出决议调整司法政策。
(四)人大代表是否只要依法联名就可以提出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的罢免案而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按照现行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代表只要对由人大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不满意,即可依法联名提出罢免案。但对法官、检察官(特别是法官)提罢免案必须具有一定条件才行,须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品行、法律专业知识不适合担任法官、检察官时才能予以罢免,马克思说过:“法官(笔者以为检察官也是)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依法独立办案,严格忠实于法律。
总之,人大如何监督司法,不能把现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机械地适用于司法机关,必须根据司法机关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
四、人大监督司法的目的
人大监督必然会涉及个案,但又不以纠正个案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透过一些个案中的不正常现象搞清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进而发现司法机制是否存在缺陷,法官、检察官是否胜任。如果发现某个案件确属错案,人大也不能采取作决定的方式要求法院、检察院纠正,更不能代替法院、检察院直接予以纠正,人大只能通过提出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等形式合法性方面的缺陷,启动法院、检察院的自我纠错机制即审判监督程序,让法院、检察院自己认识到错误,自行纠正。如果法院、检察院不纠正,只要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则应当尊重法院、检察院的决定。如果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则可以依法予以罢免,这是人大监督最后、最有效的途径,但人大监督不能仅仅停留在纠正个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案发现产生错案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否则,人大监督就深入不下去,就不可能达到监督的真正目的。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职能的探讨》
----徐发明 张群虎
㈥ 无锡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根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司法工作是指本市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政府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下统称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及其相关工作。第三条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集体行使职权,不直接办理案件。
人大常委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司法机关正确的判决、裁定、决定及其他执法行为。第四条人大常委会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工作重大事项监督的决定、意见,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和办理。第五条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重要的日常工作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处理,具体工作由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工作机构办理。第六条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的以下工作实施监督:
(一)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上级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情况;
(二)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的情况;
(三)办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交办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四)依法办案,惩处违法犯罪,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况;
(五)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情况;
(六)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的或者任命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七)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诉、控告、检举的情况;
(八)依法应当由人大常委会监督和其他事项。第七条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司法工作的报告,必要时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报告时,其组成人员可以提出询问,被询问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回答询问,听取意见。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司法工作的专题汇报,并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对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人大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提出的意见,司法机关应当认真办理,并报告办理情况。第八条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其组成人员可以依法提出对司法机关的质询案。
质询案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答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半数以上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次答复。必要时,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就质询的问题作出决定,由受质询机关执行。第九条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中的特定问题,可以依法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可以根据调查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司法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可以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并可以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建议和意见,交司法机关办理。
在调查委员会或者调查小组调查情况时,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提供真实情况和材料。第十条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司法工作进行视察和执法检查,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听取视察和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第十一条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司法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和分别交有关司法机关。有关司法机关应当认真办理。第十二条人大常委会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对司法工作进行评议。被评议机关应当根据代表提出的评议意见,切实改进工作,及时被告处理情况并答复代表。第十三条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司法机关领导人员,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述职评议。
人大常委会可以组织对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机关其他人员进行述职评议。
述职人员应当认真述职,听取评议意见,改进工作。
人大常委会可以组织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和法律知识考试。第十四条人大常委会对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群众反映强烈或者其他应当监督的案件,可以根据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一)由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听取司法机关对案件办理情况的汇报;向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了解案件;调阅案件卷宗及相关材料;向司法机关提出建议和意义,要求限期报告办理结果;必要时,提请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
(二)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司法机关对案件办理情况的专题汇报;组织调查小组调查;向司法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责成司法机关限期办理并报告结果;必要时,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人大常委会会议对主任会议提请审议的案件审议后作出决定,责令司法机关报告案件办理情况;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发出监督意见书。
㈦ 人大代表怎样监督司法案件
关于人大代表监督权的行使方式,我国《代表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也就是说,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可以通过人大常委会向有关机关、组织提出,也可以自行向有关机关、组织提出。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提出,都具有监督的性质和效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就是说,公民有权利对司法机关以批评和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每位公民都有监督司法机关的权利,监督主体中当然也包括人大代表。但是这种建议和批评应以干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为限。鉴于有时个别代表反映的具体案件,是基于个人或单位、组织反映的意见,所以代表这时所代表的是个人或单位、组织。法律没有赋予人大代表可以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如何办理案件的权利。如果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强烈地要求或指令司法机关如何办理案件,显然不是正确的监督方式,是对司法机关行使权利的一种干扰。
在实际中,有的人大代表可能没有司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精通法律,往往也不了解案情,但是他接受委托,对案件一方当事人表示坚决支持,并为他多方奔走,积极呼吁,这就会造成误导,会使当事人误认为自己的要求绝对合法,于是强化了他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增强他不服司法机关生效决定的决心也增加了司法机关坚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和息诉工作的难度。这实际不利于维护司法机关工作的权威,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因为人大代表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神圣的职权,也许还因为人大代表手中还握有对司法机关工作报告的审议、批准权,所以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时对人大代表就案件提出的要求会产生较多的顾虑。这种顾虑形成的压力有时会使司法机关无所适从,要采纳意见,与公正原则不符,不采纳意见,可能被认为是不接受监督,这样的压力,对案件的公正处理不利,是不应该存在的。
在办理案件时,司法机关应该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坚决地服从法律。如果不这样,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成为空话,法律要得到统一正确的实施就无从谈起。人大代表在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时,也应该理性思考,并正确地开展活动,防止不妥当的做法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既影响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也影响人大代表正确行使监督权。
目前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并不是个个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依法秉公办事,难免有个别的自律不严,从个人和亲友的利益出发,以监督为名对司法机关的办案工作施加压力,这既不符合现代的法治精神,更玷污了人大代表的神圣和尊严。
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保障各级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和工作情况实施监督。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各级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和其他执法活动的情况,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工作情况的监督,适用本条例。第三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依法纠正违法行为,促进各级司法机关严格行使司法权,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第四条监督司法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重要日常工作由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处理,具体工作交由常委会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机构办理。第五条自治区各级司法机关应当自觉接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对于人大常委会、常委会主任会议和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应当研究办理,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办理情况,答复代表。第六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在司法工作中认真办理监督事项、秉公执法、成绩显著的本级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建议有关机关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监督内容和范围第七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司法机关下列事项实施监督:
(一)遵守和执行本级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发布的通令、通告、规定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作了的判决、裁定、决定主要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
(四)有无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索贿受贿、徇私枉法,以及采用刑讯逼供和体罚手段,对当事人造成人身伤害等违法违纪行为;
(五)以刑讯、体罚手段对当事人造成人身伤害,主管机关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
(六)办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七)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申诉、控告和检举案件的情况;
(八)依法应当由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其他事项。第八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案件范围: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影响较大的申诉案件;
(二)在组织的视察、执法检查和评议中发现的违法案件;
(三)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依法质询的案件;
(四)上级人大常委会及其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机构转办或者下级常委会书面提请监督的案件;
(五)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检举案件;
(六)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监督的其他案件。第九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司法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通过视察、执法检查、评议司法机关工作和个人述职等进行考察。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者不胜任工作的,可以依法罢免或者建议撤销其职务。第十条自治区、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对于下一级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司法工作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应当建议其改正或者决定撤销。第三章监督方式和程序第十一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采取下列方式监督司法工作:
(一)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二)组织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视察、检查和评议;
(三)审查规范性文件;
(四)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和重大案件办理情况的汇报;
(五)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质询案;
(六)组织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
(七)检查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情况;
(八)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九)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监督方式。第十二条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必要时可以作相应的决议、决定。
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其组成人员可以提出询问,被询问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问题。
㈨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促进司法公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依法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青岛海事法院(以下简称司法机关)的司法工作实行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司法机关应当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监督权。第四条 监督司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重要日常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研究处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协助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负责办理监督司法工作的具体事项。第二章 监督的内容第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三)对有关司法工作的议案及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
(四)案件办理情况;
(五)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六)实施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情况;
(七)应当依法监督的其他事项。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三)执行审判、检察纪律的情况;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控告、检举的违法行为;
(五)应当依法监督的其他事项。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的下列案件进行监督: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诉、控告、检举中需要监督的;
(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要求监督的;
(三)全国、省人大常委会交办或者区(市)人大常委会请求监督的;
(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中有违法或者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监督的。第三章 监督的方式和程序第八条 司法机关制定的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一个月内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第九条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对司法机关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对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向主任会议报告审查意见,主任会议审查确认后,责成有关机关纠正,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撤销的决议、决定。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听取并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专题报告或工作汇报。
主任会议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受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可以听取司法机关的专题报告、工作汇报。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审议报告的议题,可以由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或市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司法机关提出,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第十二条 决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草案的报告议题,应当在会议举行一个月以前通知报告机关。报告机关的报告文本、资料应当在会议举行七日以前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临时确定的报告议题,应当及时通知报告机关,报告机关按要求时间报告。第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或专题报告时,报告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报告不同意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作出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工作报告、专题报告或工作汇报提出的审议意见,需要作出答复的,有关机关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可以组织各自的组成人员以及人大代表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执法检查。第十五条 视察或执法检查时,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司法机关应当如实汇报情况,回答问题,提供资料。第十六条 视察或执法检查中提出的意见,司法机关应当认真办理。对发现的重大问题,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㈩ 人大代表监督的范围
法律分析: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以及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多年实践经验,监督法把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内容规定为两个方面,即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把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原则,规定为“五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和坚持公开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七条第(六)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 第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