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暴利

民法暴利

发布时间: 2022-06-14 23:17:53

民法典家庭暴力追究责任

根据你的叙述家暴行为在村委会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公安局报案让 警察介入处理货到法院起诉家暴者让 法律制裁家暴者的违法行为维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㈡ 民法基本原则怎样集中反映市民社会的本质与规律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含义:
1、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2、是贯穿于各种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 •3、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与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民法发源于罗马法,但真正成就于近代欧洲,近代欧洲国家由于共同承继了罗马私法传统价值观,同时又共同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在民法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法律价值观,并且依不同层次的法律原则加以体现,居于最高层次的贯穿全部民法体系的共同价值准则为民法基本原则 •近代民法:人格平等;私有权神圣;契约自由;过失责任。 •从极端尊重个人自由,转向兼顾社会公共福利或社会公正(法律思想) •现代社会修正民法基本原则:所有权与社会公正;契约与社会公正;客观责任的引入 功能和作用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不确定性和高度抽象性注定它不具备直接适用性,只能指导(对立法、司法、民事活动都有指导意义);约束;补充
•四、作用:1、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2、一切民事主体均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3、解释民事法律规范的依据 •4、补充法律漏洞、发展学说与判例的基础 第二节 平等原则 •一、近代民法在天赋人权思想影响下,在法典中首次确立了人格平等原则。1804年《法国民法典》;1907年《瑞士民法典》 •人格平等原则在近代民法的确立,意味着近现代民法上个人的地位可以归纳为“承认所有的人的法律人格完全平等”,由此确认的法律人格是“可由自身的意思自由地成为与自己有关的立法者”,是不考虑知识、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力量之差异的抽象的人,在其背后是“在理性、意思方面强而智的人像”。 •二、人格平等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资格平等;主体地位平等(《民法通则》第3条);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三、我们如何践行平等 •平等原则最集中地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合同当事人的法律要求。被学者称为无须明文规定的公理性原则。 •1、树立正确的平等观(程序的平等观) •实现程序平等的结果,必然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则需引入弱者权益倾斜保护制度来平衡 •2、反对特权(官商勾结) •3、消除身份的影响 第三节 自愿原则 •一、民法作为私法,崇尚意思自治。 •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并视其为民法基础。所谓意思自治,即当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务。意思自治的真谛在于自由和理性,而其基本特点在于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以及自己责任与过失责任。 •一)意志自由:1、人身自由;2、财产自由;3、合同自由 •二)自己责任:任何有责任能力的人都要履行自己自愿承诺的义务及应负的责任; •三)过失责任:任何人都要对自己过失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在立法上的表现 •1、规范民事主体行为方面多采用当事人可自行选择协商的任意性条款供当事人选择,当事人自己意思表示优先; •2、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预; •3、双方和多方的民事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由当事人自行协商 第四节 公平原则 •一、“公平”与公正、合理、正义的概念相近,是人们崇高的理念,也是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因此民法更强调公平(利益、责任、风险的均衡负担)。 •二、公平原则的含义包括: •1、民法在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承担上,体现公平原则,兼顾各方当事人利益;(要求人们对利益或损害的分配在主观心理上及客观结果上应持公平态度) •2、公平原则主要是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法律形式的合同关系的要求;(遵循价值规律,等价有偿,反对暴利,民事行为在结果上显失公平,应协调利益平衡) •3、负担和风险的平衡。民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尽力做到民事主体各方当事人交易风险的平衡负担 •与后面我们将要讨论的诚信原则相比,此原则更强调客观利益的平衡,后者则倾向道德评判。 第五节 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一、民法学界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学说归纳整理后有以下观点: •1、“语义说”,即诚实信用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 •2、“一般条款说”,认为诚信原则的外延不十分确定,但具有强制效力的一般条款 •3、“立法意志说”,主张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当事人双方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 •4、“双重功能说”,主张诚信原则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兼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功能 •5、“两种诚信说”,诚信原则是适用于全部民事关系的民法基本原则,它又分化为客观诚信和主观诚信两个分支,前者要求人们正当的行为,后者要求人们具有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 二、诚实信用在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体现 •1、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与他人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均应诚实,不作假,不欺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2、民事主体应恪守信用,履行义务;不履行义务使他人造成损害时,应自觉承担责任 •3、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的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的行为(保密、协助,帮助) •4、法官及仲裁员处理民事案件时贯彻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事实为依据,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平衡当事人利益 •5、在立法上,不仅需要在民事基本法上确立诚实信用为基本原则,而且还应根据需要制定若干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条款 第六节 禁止权利滥用 •一、权利人行使权利超过正当界限,有损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为权利的滥用。滥用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二、民法一方面奉行私权神圣原则,充分保护私权;另一方面又提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将权利之行使限制在不违反法律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这就协调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三、在大陆法系国家,权利不得滥用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当然内容,即权利行使有违诚实信用者为权利滥用。它成为独立之原则,主要是现代民法推动权利社会化的结果。“个人权利行使要维护社会福祉”(日本民法典) •四、判断是否滥用权利,结合各国民事立法的利弊,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 •主观,从社会一般观念出发判断其有损害他人的主观目的; •客观,损人不利己,或损人很多,利己很少,对社会利益造成不平衡。 •(法的经济学分析,个人选择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第七节 公序良俗原则 •一、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程序 •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民事行为无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应把握立法精神,以国家的基本国策为基点,认定是否违反公共秩序;以社会大众的一般道德观念,认定是否违反善良风俗。逐步类型化。 学理上概括的类型 •1)危害国家公序类型; •2)危害家庭关系类型; •3)危害性道德行为类型; •4)射幸行为类型(乃以投机取巧为目的,而取得给付,其给付范围之多寡,系以偶然事故的发生而认定其给付权利的存在。射幸行为原则上因法律禁止而无效,但如法律有特别允许者为有效,如保险契约、股票买卖、期货买卖,彩票买卖等 ); •5)违反人格和人格尊严的行为类型; •6)限制经济自由; •7)违反公平竞争; •8)违反消费者保护; •8)违反劳动者保护; •9)暴利行为; •思考讨论案例:泸州“二奶”受遗赠权被“公序良俗”否决案 总结一下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公序良俗原则 •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本章思考复习题 •1、民法基本原则是如何集中地反映市民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2、各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各原则之间有什么联系?

㈢ 民法典规定家庭暴力损害赔偿金项目有哪些

家庭暴力损害赔偿金项目有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人身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㈣ 民法总则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是什么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解读

就第1款而言,重点需要理解的是但书规定,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这其实是将强制性管理性规定排除在外,因为强制性管理性规定并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这种提高强制性规范位阶(如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将强制性规范限制在效力性规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究其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载《法学家》2016年第3期。比较法上认为,出于对大众利益的保护,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内容的可能性,为此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德国法上类似于第153条第1款规定是第134条。若要适用第134条使法律行为无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对该禁止的违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然从第134条本身无法得出某法律规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这必须根据各个法律条款的意义及目的,最终解释确定。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的法律逻辑是违反了某一强制性规范且若让其有效则有违该强制性规定的目的,故必须使其无效。而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的那样,因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换言之,德国法是结合规范目的及法律行为综合判断法律行为效力,而我国现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规定属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然后因为某一法律行为违反,故无效。

关于违反禁止性法律的后果,只有当该条款未作出其他规定时,该法律行为才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于此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对的只是法律行为被缔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希望阻碍法律行为的效果。因此违反此类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规定因反对法律行为内容,故禁止其发生效力,即违反此类内容禁止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两个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行为,则要特别审查该法律行为应当无效还是考虑到无过错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诈而缔结的购买赃物的合同。如果使之无效,则对善意的被欺诈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是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原则上无效,但为履行该无效负担行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处分行为价值中立,原则上并不存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既否定了负担行为内容又不允许商品的移转,那么不仅负担行为无效,处分行为同样无效。

就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负担行为无效角度看,除负担行为无效外,为缔结被禁止的负担行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权的行为同样无效。

鉴于禁止性规定文义限制,某一法律行为虽未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实现的法律效果却被该禁止性规定所禁止,为实现禁止性规定之立法目的,应当使该法律行为无效。这就是典型的规避行为。换言之,不管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这种方式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只要目的违反就要无效。于此这就意味着禁止性法律规定必须超出其文义适用于按照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而应适用的情况。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然后甲授意符合条件的乙前往购买,然后赠与给甲。虽然甲没有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所有权,故应当使该赠与行为无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内容,确定了“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

于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填补的概念,应根据普通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经过德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常见类型如下:(1)目标在于实施被普遍否定的行为;(2)过分的束缚性合同;(3)过分利用垄断地位可能违反善良风俗;(4)给某一债权人提供过分的担保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5)违反婚姻家庭法规;(6)暴利行为(采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严重不对称)。

2.无效的前提需要违反善良风俗。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必须知悉违反善良风俗的事实情,但不以其认为违反善良风俗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则上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违反善良风俗。否则如果只有一方违反善良风俗,那么若让合同无效,对正当的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违反公序良俗正好体现在向行为相对方实施的行为中,那么例外情况下单方面违反风俗即已足够。

3.判断违反善良风俗的时间,这要区分法律行为缔结时间与法律效果发生时间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以缔结法律行为时为准,故即使善良风俗嗣后发生变化,也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则以发生效果的时间为准,毕竟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并非在于惩罚卑鄙的道德观念,而是阻止应被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实发生变更时,产生法律后果的时间同样重要。比如,为报答与自己通奸的情人,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其作为唯一继承人。这一遗嘱显然违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后两人结婚,则被继承人死亡时,该遗嘱就不能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

就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为无效,合同请求权不成立。与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一样,原则上无效的只是负担行为,而不包括处分行为;但若违反善良风俗恰好存在于对财产归属的变更中,则该处分行为无效。比如,为了担保债权人债权,债务人将其所有责任财产均转让给债权人作为担保,这对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产生重大不利,属于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应当无效。

第二,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受到悖俗行为侵害且不可归责者可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我国现行法虽然没有《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之规定,但《民法总则》第157条第2句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这里的责任最起码可包括如下两种类型: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㈤ 对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的行为该如何处

1、《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合同条款无效:(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2、民法很重要的一点是保障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订立合同的任何一方可以说基本上是为了一定利益,只不过双方的利益有大小之分。但是只要不存在《合同法》规定的上述情形,合同就不应当认定为无效。 3、至于是否违反《合同法》的上述规定,第一、第二项就不用多说,予以排除;那么是否为以“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呢?这里所谓的“非法目的”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比如签订阴阳合同来逃税就是非法目的,但牟取暴利显然不是“非法目的”,而是正当的利益追求。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呢?也并没有,因为合同限制在合同的签订双方,并不会损害社会利益。综上,牟取暴利的合同,也是当事人基于真实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并未违背《合同法》上述规定,应当予以保护。

㈥ 民法典规定遇到家庭暴力女人该怎么办

《民法典》规定遇到家庭暴力女人应当起诉离婚,提交起诉状,并提供家暴的相应的证据,比如报警证明、验伤证明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在一方有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以及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情况下,应当判决离婚。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㈦ 民法典网络暴力是第几条法条

法律分析:第九百九十九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和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九条 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权利人因错误通知造成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㈧ 牟取暴利的合同是不是一定是无效合同。阐述观点正误。专业大侠进来回答下!谢了!

不一定为无效的合同。
如下为无效合同的法律认定。
合同的某一方是否有明显的误导对方呢或者对方对交易存在重大误解?若存在这种情况,则属于可撤销效力的合同。但是需要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认定。

法律依据: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合同条款无效: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但是如果还损害了国家利益,则属于无效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问。

㈨ 民法典对家暴的定义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对家庭暴力没有定义,其规定有如果几种:1、法律规定在一个家庭内部,各家庭成员间应当和睦友爱,禁止家庭暴力的出现;2、夫妻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最终调解无效,而且请求离婚原因中包括家庭暴力因素的,应当予以离婚;3、在离婚诉讼中,由于家庭暴力导致夫妻双方面临离婚的,无过错一方有权获得损害赔偿。前述三种就是民法典对家庭暴力的相关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热点内容
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6 16:32:45 浏览:922
法院等级保护 发布:2024-11-16 16:31:42 浏览:378
民法典网赌 发布:2024-11-16 16:24:39 浏览:181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发布:2024-11-16 15:54:15 浏览:97
电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4-11-16 14:39:20 浏览:448
劳动法孕妇发工资的制度 发布:2024-11-16 14:19:20 浏览:31
跨国公司规避劳动法 发布:2024-11-16 14:04:02 浏览:782
合同法法规定一定要交五险一金 发布:2024-11-16 14:03:19 浏览:446
行政法学课件 发布:2024-11-16 14:03:06 浏览:525
双方签订的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3:00:30 浏览: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