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再罚刑法
A. 刑事犯罪一事不二罚
法律分析:刑法是有一事不再罚原则。
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中国行政处罚领域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
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
(1)一事不再罚刑法扩展阅读
不属于一事不再罚原则:
1、行为人数个违法行为应分别处罚。行为人实施了不同性质的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可按前述原则分别处罚,这是原则。
2、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触犯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各有权处罚机关可同时给予行为罚或其他不同种类的处罚。如一机关给予行为人罚款后,另一机关依据不同法律规定给予罚款以外的其他处罚。
3、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一个法律规范的两个法条,行政机关可一次作出两个处罚。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六条 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B. 刑事犯罪一事不二罚法条规定
法律分析:刑事犯罪一事不二罚法条规定,具体如下:1、一事不再理原则,指对同一行为,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对行为人再行追诉和审判;2、一事不再理原则适用的前提是法院作出生效裁判;3、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防止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前后矛盾的裁判,以维护司法的威信,保证法秩序的安定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C. 刑诉法中的一事不双罚有规定吗
法律分析:一事不再罚在《刑事诉讼法》当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刑法》当中也有相似的规定,对于同一个犯罪行为是不能够评价两次的,在我国,行政处罚当中就有规定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D. 是否违反了一事不再罚的规定
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中国行政处罚领域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按此规定,一事不再罚可界定为:行政主体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罚款)的行政处罚。
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吊销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可以是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
E. 法律一事不再罚题目如何理解:
A项错误。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注意:一事不再罚仅仅是指不再罚款。】
B项正确。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一条: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C项不清楚。明天有空再帮你看看。
D项错误。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派出所无权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
F. 一事不再罚的渊源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罚原则起源于诉讼法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其在刑法上的适用已无疑义,但其在行政法上是否同样适用却有可商榷之处。该原则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根基于人权的保护,同时又涉及到人性尊严,法的安定性,比例原则等法的基本原则,因此法治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已经将一事不再罚原则上升为具有宪法位阶的原则,因此其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刑法,在行政法领域也是可以适用的。
G. 一事不再罚适用人社局工龄认定吗
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是一项重要责任制度,我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事不再罚”原则有其特殊内涵。本文在对其特殊内涵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借鉴刑法中的“罪数形态”理论,将“同一个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即“一事”)进行分类,结合食品药品执法实践,探讨如何正确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
正确理解“一事”
“一事不再罚”是法理学上的概念,在西方国家立法中,其原意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个(次)以上的处罚。其目的在于防止法律规范设定冲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由此可见,我国《行政处罚法》在表述上没有突出“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并把不予“两罚”限制在“罚款”这一行政处罚种类上。
以上规定只是解决了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中的“不再罚”问题,但对于如何正确把握“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核心问题,即何谓 “同一个违法行为”(即“一事”),却没有明确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同一个违法行为”有三种观点:一是“法律规范说”,即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一个违反行政管理关系的行为;二是“构成要件说”,即当事人的行为只要符合某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就可以确认存在一个违法行为,这里的“同一违法行为”不是事实性的,而是法律性的;三是“违法事实说”,即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事实,而并非违反一个法律规范或一个行政管理关系。笔者赞同“违法事实说”,但“违法事实说”并未对“事实”的内涵作出进一步界定。笔者认为,“一事”应当是指独立的、完整的、客观的“一事”。所谓“独立”,是指违法事实不依赖于其他事实能单独存在;所谓“完整”,是指违法事实的逻辑要件齐备,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所谓“客观”,是指违法事实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一事”的分类及处罚原则
面对复杂的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只有在正确认定违法行为个数的前提下,才能依据“法律竞合”理论对每个违法行为进行法律适用和裁量。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根据行政法相关理论,并借鉴刑法中的“罪数形态”理论,对实践中的“一事”进行分析。
第一,单纯违法行为。单纯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只违反了一个食品药品法律规范。此种行为不存在法律规范竞合问题,执法部门仅需依据违法行为触犯的法律规范给予相应行政处罚。
第二,“想象竞合”违法行为。“想象竞合”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法律条款。也就是说,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但符合数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由于不能对一个行为进行重复评价,故“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是想象中的数个违法行为,其实质还是一个违法行为。
例如,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企业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标签中的“产地”项应标示受委托企业所在地级市。若企业将“产地”项标注为受委托企业所在地级市之外的其他地址,即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触犯了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三)项的规定,从另一角度看,该行为亦可视为虚假标注产地的行为,触犯了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一般来说,对于“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应采取“择一重处”的原则,适用处罚较重的条款。
第三,牵连违法行为。牵连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以实施某一违法行为为目的,但其手段或造成的后果又触犯其他法律规范的情况。也就是说,行为人出于一个目的,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违法行为,触犯不同的规范条款,且两个以上的独立违法行为具有方法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
例如:某酒厂因为牟取暴利,将工业酒精掺入所加工的白酒中被查获。经检测,因掺入工业酒精致使该白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导致消费者饮用后酒精中毒。本案中,酒厂的违法行为包括两个:一是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系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可以依据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罚;二是生产的白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进行处罚。酒厂的目的是牟取暴利,手段是用工业酒精勾兑食用酒精,导致的结果是所产白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按照牵连违法行为“择一重处”的处罚原则,本案应以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进行定性处罚。
第四,连续违法行为。连续违法行为是指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触犯同一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例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先是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鸡胸肉生产加工肉松50公斤;后又以同一手段加工肉松40公斤。
刑事处罚中,连续犯应以一罪处断。对于食品药品连续违法行为,应当遵守“一事不再罚”原则,按一个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以当事人连续违法所造成社会危害的大小,正确适用行政处罚。例如,上述使用过期鸡胸肉加工肉松行为,应以当事人多次违法生产的累计数量作为实施一次行政处罚的标准。
第五,持续违法行为。持续违法行为是指违法行为和状态在一定时间、地点处于持续状态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持续违法行为与连续违法行为的区别是:持续违法行为无间断,而连续违法行为可以存在一定时间的间断。在执法实践中,典型的持续违法行为是无证生产经营。
H. 刑事案件一事不二罚解释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共同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实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即从其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个违法行为的特征。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据。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应当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同一违法行为已经受到处罚,不应根据同一法律依据再受处罚;第二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再给予同一违法行为处罚。《刑法》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I.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
如何理解“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某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罚款,或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时,只能由一个行政机关作出一次处罚。该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两个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如果处罚是罚款,则只能罚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罚款以外的其它形式的处罚,不能两次都是罚款;其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法律、法规的规定,该法律、法规规定对该违法行为可以并处两种处罚。那么,行政机关可以对该违法行为人同时并处两种罚款,这并不违背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一事不再罚原则中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是指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
所谓独立,是指行为从开始到终结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都认为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处罚完毕后,这一违法行为便告终结。例如,某甲骑车带人的违法行为,因为是可以马上纠正的,所以被交警罚款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的终结。如以后再出现此种违法行为,无论相隔时间长短,都应认定为另一违法行为。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违法行为情况比较复杂,立即改正确有困难,因此处罚完毕后应限期改正,而不能以罚代改。这也体现了行政处罚的首要任务是纠正违法行为。所以,只有当限期结束后,此违法行为才应终结。例如,交警对某乙驾驶无牌照摩托车的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后,因为此违法行为不能立即改正,应要求其限期改正。在限期改正期间,交警不能对此违法行为再次处罚。在限期改正期间,交警不能对此违法行为再次处罚。限期改正期间届满,某乙如再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则应认定为以同一故意实施的又一违法行为,对此行为予以处罚,并不构成重复处罚。
二、是指一个违法行为,而非一次违法事件。
一次违法事件可能只有一个违法行为,也可能包含几个违法行为。而为了保证处罚公正,防止处罚畸轻,彻底地、及时地纠正违法行为,对此机构违法行为应单独分别进行处罚。例如,某人在赌博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争执,并将他人打成轻微伤。在这一违法事件中包含了赌博和打人两个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分别给予处罚。在此案中,会出现处罚人收到两次处罚的情况,但这是基于两个不同违法行为的前提而产生的,并未触犯一事不再罚原则。
三、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而不是指“同样的”违法行为。
当事人作出的违法行为被处罚完毕后,又作出了与之相同的违法行为,则实际上是当事人又实施了新的违法行为,是与被处罚行为“同样的”违法行为,是必须要再次受到处罚的违法行为,而不能认定为“同一个”违法行为。
四、同一个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的同一违法行为人。
当某人实施违法行为后,另一人又实施了此种违法行为,但由于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所以上述两个违法行为是不相同的,行政机关可以分别对两个行为人进行处罚。
五、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该违法行为的全貌。
如果违法行为人针对该行为向行政处罚主体作出了重大欺瞒,且该欺瞒导致处罚主体对该违法行为定性和施罚产生重大影响,则处罚主体在第一次处罚后可以根据新查明的事实情况对违法当事人追加处罚。
以下情形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多个行为违反了同一行政法规范的,可以由行政机关分别作出裁决同时合并执行。此时每一种违法行为均应依法给予一次处罚,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
二、当某一行为既违反行政法规规范,又同时违反刑法规范时,可以实行双重处罚,两者不能互相代替,两种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两种法律后果。从法律依据上来看,这种双重处罚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如违反海关法规,进行走私,情节严重的,除按照海关法规没收物品并且可以罚款外,处一定年限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当某一行为既违反了行政法规范,同时又违反民法规范时,应该实行双重制裁。一般来讲,凡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就要承担民事责任;凡是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破坏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就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有两方面侵犯行为的,则要同时承担民事和行政处罚双重责任。
三、行政处罚的转处(改处或易科)。在一些具体的行政法规范中,规定行政机关对行为人给予一种处罚后,处罚难以执行,行政机关可以改施另外一种形式的行政处罚。这种转处的情况也不属于“一事不再罚”范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公安机关对违反本规定的外国人给予罚款处罚后,外国人无力缴纳罚款的,公安机关可以改处拘留。这种规定并不是确认了行政机关可以对行为人重复处罚,而是当一次处罚无法执行,无法达到法律效果的情形下,改用其他可以达到目的的处罚手段,以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
四、行政违法中的屡犯。违法行为经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后,没有得到纠正,继续危害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的,行政机关可以再次给予处罚;行为人在因某一违法行为被处罚后不久,又重新实施与已处罚过的违法行为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可以对重新实施的违法行为再次给予处罚,而不受“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限制。
五、执行罚与行政处罚的并处。执行罚是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人,由主管行政机关采取罚款的方式促使其履行义务的一种强制手段。当行为人被施行行政处罚后,又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所设的义务(如罚款),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再处以罚款以促使其履行处罚义务,这时的罚款是一种强制执行方式,目的在于促使义务的执行,而不在于惩罚违法。即行政处罚与执行罚可以对违法者一并适用,而不属于“一事不再罚”约束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