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刑法图片劓辟
①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但是并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启以后制定的,可能是为追念其先祖而名为“禹刑”。禹刑是因有“乱政”而作,语出《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 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二、《禹刑》的性质、内容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昏、墨、贼、杀”。这是晋国叔向在答复韩宣子有关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处理情况时,所征引的法律条文。
语出:“《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叔向认为,晋国《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后来夏代的法律沿袭。据叔向解释,“昏”:自己做个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
②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这是怎样一种刑法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夏朝的刑法制度是什么样的呢?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
虽然死刑观念应在新石器时代早已产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个将死刑法律化的人物。夏后槐的“圜土”、商汤被夏桀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圜土是一种原始的监狱,在地下刨挖圆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篱笆圈围土牢。《大禹谟》谓“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评价夏后立刑法是对民众进行治理的一种手段。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
③ 夏朝的军队和刑法分别是什么
夏朝军队:《左传.哀公元年》记伍子胥之言说:夏少康逃亡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内.这里将容田、众并提,并将之与军事概念“旅”相联系,反映了夏代实行的是临时征召的民战,兵民合一.夏朝的军队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以及铠甲,受夏王直接指挥.
夏朝刑法:据对《尚书∷洪范》的研究,可以确定为死、墨、劓、膑、宫和幽闭6种,其中宫与幽闭是根据适用对象性别不同而方法有别,实为一类.可见从夏朝起,中国已建立了一套以肉刑、死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即五刑制度.这套刑法制度基本上为殷、周两代袭用,并对后世的刑法制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夏朝还修筑了监狱,称“夏台”或“钩台”.
④ 夏朝的五刑是什么意思
所谓“五刑”是指中国早期社会五种常用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1、墨刑
又称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色,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一种使受刑人蒙受耻辱、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2、鼻刑
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鼻子是人体重要器官,与人的尊严关系更切,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劓刑也带有耻辱刑的性质。
3、剕刑
有时也写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称为剕,砍手称为刖。另外,与砍手砍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方法。
4、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宫刑极为残酷,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
5、大辟
是死刑的统称。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极端残酷。特别是在商代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4)夏刑法图片劓辟扩展阅读: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据记载《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五刑",共三千条。
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夏朝法制应初具规模。
⑤ 刑鼻 是什么刑罚
1、确切地说,应该叫“劓刑(yi xing)“,即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回。属于古代答“五刑”之一,另四刑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并涂墨)、刖刑(砍足,又称剕刑,战国军事家孙膑即受此刑)、宫刑(阉割,又称腐刑,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即受此刑)、大辟(死刑);
2、劓刑年代久远,据考证在上古时代已有此刑,直到周朝正式定名。直到汉文帝时予以从官方刑罚中废除,但后世仍有人执行,至南朝梁武帝萧衍时再次废除。此后,未再入官方正式刑罚名录中。
⑥ 何谓《禹刑》、《汤刑》
禹刑和汤刑
(夏、商二朝都有严酷的刑法来惩治腐败行为和违法乱纪者,可是后来都没能遏制帝王的享乐和王朝的覆灭。)
中国最早的两部刑法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惩治阴谋叛乱的反抗者和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者,同时,为了规范统治者内部的品德,惩治贪污腐化、争权夺利等丑恶行为,就要施行各种刑罚。为了施用刑罚有所依据,又必须制订统一的刑法。中国最早的刑法,就是夏朝制订的《禹刑》和商朝制订的《汤刑》,它们都是以这个朝代的第一位帝王来命名的。这两部刑法的全文虽然已经失传,但它的有些条文还散见于许多古书中。从这些条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统治者制订刑法的用心和它的严厉程度。
严刑中又要注意慎重
《夏书》上关于刑法说:“昏、墨、贼,杀。”这是《禹刑》内容的一个方面:所谓“昏”,是自己干了丑恶的事,还要掠夺别人的美名;所谓“墨”,是贪污腐化,败坏官纪;所谓“贼”,是乱杀无辜,毫无顾忌。刑法规定,犯了“昏、墨、贼”三种罪行,必须处以死刑。相传这条刑法是皋陶制定的。从这条刑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针对统治阶级内部,即约束当官者的纪律而制定的。掠夺别人的美名、败坏官纪、乱杀无辜,只有当官者才有可能。由此可见,在阶级社会一开始,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纪律约束是很严格的。
《禹刑》对于犯罪者据说采用五种刑罚,即:大辟、膑、宫、劓、墨。“大辟”是处死刑,“膑”是挖掉膝盖骨,“宫”是割掉生殖器,“劓”是割掉鼻子,“墨”是脸上刺字并涂以墨。这是《禹刑》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刑法中有处以大辟的罪二百条,处以膑刑的罪三百条,处以宫刑的罪五百条,处以劓刑、墨刑的罪各千条,所以后世有“夏刑三千条”之说。从这些刑法的条目之多和对身体摧残之烈,可见在初期的阶级社会中,刑罚是多么残酷。
不过,统治者为了防止刑罚的滥用,还制订了一些使用刑法时的注意事项。《夏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所谓“不辜”,是没有罪的人;所谓“不经”,是没有按常法办事,处理太宽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可因过于宽大而放掉犯罪的人。过于宽大,还可以补救;杀掉无罪的人,是无法挽回的。
遏制腐败和惩治不孝的条款
商汤为官府所订的刑法中传说有这样一条:“在宫廷中长期歌舞作乐,是一种腐败的风气。要处以刑罚,每个官员出丝二遂。”商汤制定这条刑法,是为了接受夏桀的教训。夏桀奢侈腐化,终日在宫廷中观看歌舞,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商汤为了后世子孙避免重蹈夏桀的覆辙,便制定了这一条刑法。丝绸在古代是很珍贵的,“二遂”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据说足以使人倾家荡产。
不过,这条刑法,到商代末期,并没有起到遏制腐败的作用。商纣王和宠妃们在一起,整天歌舞作乐,终于又重现了夏桀灭亡的悲剧。
《商书》中关于刑法的规定有一条这样写道:“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就是说,在商朝三百条刑法中,以“不孝”之罪判刑最重。商汤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子女孝顺父母是维护家庭稳固的基础;只有家庭稳固了,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再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只有孝顺父母的子女,才能尊敬其他长辈,才能尽忠于君王,报效于国家。因此,“孝”对社会和国家来说,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把“不孝”列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是商汤高瞻远瞩的决策。
对破坏社会公德者严惩不贷
传说商汤的刑法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在公共场所丢弃烟灰、乱抛垃圾,看起来是小事,但它影响公共卫生,污染市容环境,有时还会引起邻里纠纷,打架斗殴。这种行为,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极坏的道德作风。商汤有鉴于此,规定给“弃灰于公道者”以“断其手”的严重刑罚,惩一儆百,对维护社会公德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这条刑法看上去似乎重了一些,但它是有长远的考虑的。
《禹刑》和《汤刑》是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最初的两部刑法。这两部刑法中的不少规定,对于今天的法制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充满幻想色彩的人面陶器(商代人像雕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充满神秘与幻想色彩的作品,表现了人的意识还处于幼稚、蒙昧阶段时对于人与大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艺术品仍散射出质朴的魅力,令人浮想联翩。)
⑦ 夏朝的五刑分别是什么
所谓“五刑”是指中国早期社会五种常用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1)墨刑
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色,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一种使受刑人蒙受耻辱、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2)劓刑
鼻刑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鼻子是人体重要器官,与人的尊严关系更切,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劓刑也带有耻辱刑的性质。
(3)剕刑
剕刑有时也写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称为剕,砍手称为刖。另外,与砍手砍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处世哲学罚方法。在夏朝,此类刑罚也成为最主要的常用刑之一。
(4)宫刑
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对男性为去势,对女性为幽闭。宫刑极为残酷,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
⑧ 秦朝的刑法有几种!
死刑来,肉刑,苔刑,徒自刑,迁刑,髡刑,罚金,赎刑,剥夺政治权利,或流放出境 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有夺爵、废、削籍几种。
⑨ 中国奴隶制社会夏朝的五刑是哪些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我国奴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这五种法定刑由轻到重,构建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因为这四种刑罚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yì)、膑、宫、大辟五种刑法。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奴隶制五刑作为中国奴隶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刑法,始于夏,发达于商、周。影响及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yì)刑-割鼻子,膑-去膝盖骨,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着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残忍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