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精简
㈠ 中国历代刑法
到底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酷刑,又是怎麼执法呢?今天要来为大家介绍,真的光看就腿软!
◎剥皮
历史上最爱搞剥皮的人是明太祖。由於他是贫民出身,最恨贪官污吏,一旦被他抓到贪污,下场通常就是剥皮,他即位之初,曾抓到一对父子贪污,震怒之下,下令剥皮。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
「剥皮实草」则是后来的事,并且有规定,贪污多少两银子以上就处以此刑。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从这里撕开,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
◎腰斩
电视上的包青天,开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彷佛中国式的断头台。但是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包青天那三把铡刀其实是腰斩用的,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分成两段。
由於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时间,而这段时间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
◎五马分尸
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著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不要以为这没什麼,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另外常听到的「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不过历史上有一段记载,恐怕比大卸八块还惨。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餵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凌迟
说到凌迟处死,那可就不简单了。以前听人家骂「杀千刀的!」意思就是诅咒这个人给凌迟处死。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刽子手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刽子手也要受刑。
◎缢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在国外来说,多半是使用绞刑台,绞刑台的构造是在受刑人脚站的地方有个活门,等绳子套好,活门一开,受刑人就两脚悬空。
不过这样子处死的受刑人通常不是窒息而死,而是因为颈椎被拉断了,因此不会死得太痛苦。三毛就是这样自杀的,据说这样子自杀,只需要13公分的空间就足够把颈椎拉断。不过,中国人就没那麼人道了,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於断气...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这句成语也是从酷刑来的..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
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
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办?
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阉割
谈酷刑,大概绝对不能不谈阉割。而中国的历史上,有关阉割的东西可以写成一本书。阉割的历史非常久远,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简单的就像阿拉伯人,只要犯了强奸罪,人家就会帮你准备一块木坫,叫你把小弟弟搁在上头,然后一斧头剁掉。
复杂的就像中国人,由於代代都要靠宦官来服伺后妃(以免皇帝戴绿帽子),所以阉割的历史久远。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
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然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
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这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刖刑
关於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不起来,要出入行走都得靠拐杖。
◎插针
用插针当酷刑?没错,人身上有几个地方,针插下去可是会哭爹喊娘的。插哪里呢?插手指甲缝。俗语说:「十指连心」,被针插进指甲缝可会痛得椎心刺骨,不信你试试看。
以前这招也是用来逼供的,不知道为什麼,特别喜欢用在女生身上,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忍耐力比较差吧。不过也听说女生耐痛的能力比男生强,生孩子那种痛都撑得过来,男生绝对没办法。
这种酷刑很早以前就有人用了,很多笔记、小说里面都有提过。而且现在还有人在用。
◎活埋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对日抗战时,日军就常用这招,另外一些第三国家的游击队也常用,所以常常有新闻报导在什麼地方又发现千人冢....
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过没听过有什麼名人受过这种刑罚。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头,然后开始凌虐..
◎服毒
服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鸩」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据说这是一种鸟,鸟的羽毛含有剧毒,只要把羽毛泡在酒里,立成毒酒,饮之立毙。其次应该就是砒霜。这种毒药中外皆有使用,以前拿来毒老鼠,当然,要人死也是很好用的。而且据说砒霜没有什麼特别的气味,长期少量加在饮食中人注意不到,自然一步步被毒死....
◎棍刑
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
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历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另外红楼梦里,尤二娘「吞金」自杀,就是类似的原理,利用金子的重量,吞进去之后,也是穿破胃肠而死。
这种酷刑还有变形,就是对待淫妇用的「木马」。(满清十大酷刑那部电影里有)也是拿根木桩,从下体插进去,由於木桩在木马上,人又坐在木马上,身体的重量会往下落,木桩便会慢慢穿入,也让人死得很惨...
◎锯割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似乎与淩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锯割刑罚的惨像,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十分恐怖的阴影,使人畏惧震惊。
◎灌铅
这种酷刑,就是用铅或锡灌入受刑人的肠子里,锡的熔点是摄氏二三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二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梳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
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
㈡ 违法行为分类及举例 简化几点关键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的违法的行为
对于违反刑法的行为即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
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违法行为只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即可
㈢ 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法律上,所谓构成,是指产生某种法律关系成立所必须的各种事实条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实际上就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的条件。犯罪构成的理论在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㈣ 刑事诉讼法有什么好的课题吗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弱势的根源
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地位处于弱势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在权力的驱动下运行的,公民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只是权力运行的客体,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也只是司法的客体,他的地位是无法同作为司法权力的行使者的检察官和法官平等的。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了当事人地位平等 ,而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相关规定,实际上在刑事诉讼中只承认公民之间的平等,但作为国家代表的检察官与被告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是从国家机关的角度、从权力行使者的角度来制定规则的。在立法中赋予了国家机关充分的权力,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着墨甚少,而且多是义务性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机关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制裁机制,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规定较少或者即使有规定也缺乏有效的贯彻和保障机制。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多是以便于行使权力(包括侦查、起诉、审判权)为目的制定的,以《刑事诉讼法》中对强制措施的规定为例,《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第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第七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这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障只是一种书面上的表示,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操作机制,法院以及检察院是否按照规定来做,主动权在于他们自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是不可能据以主张权利的。
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更多地考虑了司法机关工作的便利性,相应的忽视了对权力行使对象的保护。虽然新刑事诉讼法较之以前强调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权力行使的任意性,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距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从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近五年来看,新文本所增设的权利符号基本上沦落成了没有具体指涉对象的自我指涉的符号,刑事司法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惯习" 所驱使,它依然未摆脱打击犯罪的工具面相:在侦查阶段律师仍然很难介入诉讼;刑讯逼供、久押不决、超期羁押的情况仍然存在;庭审走过场的现象也未见有多大改观;非常规化的"严打"活动仍在根据形势的需要被反复发动;甚至像公开审判这样的现代司法原则,本来是用来监督权力的正当行使,也被置换为用来展示犯罪、威慑犯罪……” 。仍以对强制措施的规定为例,对司法机关行使权力的限制性规定、采取强制措施的标准基本上是由司法机关自己掌握的,缺乏明确的客观性标准,并且对错误采取强制措施的制裁没有明确规定。
对刑事诉讼的被告人歧视以及对犯罪实施惩罚是对保护人权目的的逾越,是走到真理另一面的谬误。国家权力在公民权利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在公民面前高高在上,是中国的司法制度在立场上的错误,它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违背了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维护公民权利出发,在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不能任意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能为了司法权行使的便利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滥施刑罚。在刑事诉讼中对强制措施的运用只能以必要性为原则,可以不施行就不应施行,可以用监视居住就不应适用羁押。事实上,绝大多数案件都没有必要采取羁押措施,而我国在羁押中存在的限制被羁押者与其亲属、律师会面的措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对公民权利的粗暴践踏。人民民主要求所有公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要求任何人不能拥有剥夺、限制他人权利的权力,而只有出于前述目的才可以对具有侵害性的社会成员施以必要的限制措施。但这一限制决不能成为实施惩罚性措施的理由。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只能是保护人权,而不能是惩罚犯罪。超过必要限度的强制措施是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是国家对公民实施的犯罪。
作为法治高度发达的美国,其司法制度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美国司法中正当程序的原则 都可以视为是为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而设置的,可以看出美国的司法制度对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重视。正当程序并不只是为了保护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为什么美国要把正当程序的七个原则都放在保护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上面?这是因为虽然正当程序要同时做到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和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但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是非常容易受到侵害的,一般情况下,能做到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也就达到了正当程序的要求。再看看美国宪法,在如此精简的内容之中居然有多条是为保障被告人的利益而制定的,用如此大的篇幅足可体现美国人对维护被告人权利的重视。另一方面,再看看美国宪法中对国家权力的规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权力的限制,表现出立法者对人民可能重新被权力奴役的担心。从立场上看,这样的立法是从保护公民权利出发的,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众的权利。这篇宪法真正体现了美国普通民众的意愿,代表了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也真正起到了维护民主,限制国家权力在民众的意志下运转的作用,因此在它制定二百多年后,一直保持着美国的最高权威,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
㈤ 如何速成刑法分论
没有速成法!如果有就没人在天天用功学习,死记硬背了!
㈥ 我国刑法为什么模棱两可
因为1.法律是由言语构成的,而言语本身就具有模糊性
2.刑法需要精简,而不能繁琐,为了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其语言具有概括性
3.其莫能两可也是为了给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以以有限的法条调整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4.也有立法技术上中国做的还不够好的地方
㈦ 司法考试各科哪些老师讲得好
一、刑法
(一)老师介绍
刑法不错的老师有:徐光华,柏浪涛,罗翔,刘凤科,蔡雅奇,于越,方鹏,车润海。
徐光华:
已经是博导级别的老师,刑法的理论水平肯定很高。而且徐老师是年轻的博导,授课激情还在,听课也不会太闷。讲课风格比较讲究论理、比较柔和、务实,几乎没有任何废话,都是干货。
徐老师的授课也是以真题和司法解释为主,同时又理论冲突的也会把各个理论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分析给你听,然后告诉你正确的理论,实践中的判例、司法解释。书和讲义写的也很好,不吹嘘理论,都是以真题、司法解释为依据撰写
徐老师有很多精辟的总结,例如信用卡诈骗罪两三句话就可以做对所有题,非常好用,大家学不懂的可以去试试。
往年考生反馈徐老师的书比较厚,很多阐述理论和出处的内容没必要放进去,2020年徐老师的书进行删减和优化,少了100来页,把一些阐述理论的删了,直接给结论和例子,克制了身为博导爱写很多批注的习惯,这样会更应试一些,考生用起来效率也更好,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好的的改进。另外,徐光华老师的真题解析写的是最好的,对真题有疑问的,建议买一本来看。
柏浪涛:
书写的很好,清晰、有例子、有总结,不过多扩充,适合应试,没基础的也能看懂。刑法一定要自己读书,理清体系,《刑法攻略》可以多看看,写的很好。
柏浪涛老师授课也很多年了,课程质量也没问题,风格也属于比较柔的,比较喜欢开发学生的思路,说好几种可能的情况,让大家思考判断,没有给出结论,课程有些慢,结论下的不确定,所以很多基础差的,在职的不习惯,但对于基础好的效果就很不错,可以接触各个理论,自己思考。
柏浪涛老师分则的一些总结,用类似于理科公式的方法讲罪名构成,效果很不错,对理解罪名效果比较好。
柏浪涛老师2020年的真题书也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之前写的不详细的解析也都有优化,可以解决很多观点争议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改进。
罗翔:
讲课风趣,理论功底也很扎实,并且他也说过:如果一种国家级考试,缺乏统一的标准,而让考生不停地根据命题人的独到见解随意摇摆,这不可能培养出法治所需的人才,而只能出产法家的随从。所他也不爱推广自己的理论,以实践案例和司法解释为依据,适合命题的趋势。
罗翔老师的课程很不错,阐述和分析都很到位,能让你有深刻的印象,而且不枯燥,基础差的也能理解。
罗老师上课就是以各种案例讲知识点,很多也都是实践中发生的经典案例,听罗老师的课就像听法制节目一样,会对这些案例印象很深刻。
罗翔老师有法学教育者的光环,会写很多相关文章和在课程中扩充一些知识点,让大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所以罗老师的文章(他的微博和订阅号有)可以多去看看,对于一些理解不到位的点,也可以听听他课程的例子,加深理解。
刘凤科:
张明楷的弟子,因为讲授张明楷的理论而出名,而且在之前几年也特别爱专门考张明楷的理论,因为那几年很多题都是张明楷或他弟子出的,所以讲的很准,押题也很准,但近几年出题模式有所变化,导致刘凤科老师的这一特点不突出,但他授课也是很好的。
【出题模式改革的说明】近几年法考改革后,不是由某一个人出题,而是有个题库,题库的题目由选定的高校老师出(如西政我认识的很多老师都在出题),选中后编入题库,每年从中抽部分题目来作为试题,司法部那边强调的出题的原则是案例化、实践化,尽量用实践发生的案例出题,而不是强调考理论,所以近几年考生会反映越来越活(就是真实发生的案例,能不活吗?),单独考理论的那种题基本没有了,所以大家备考的时候也不要迷信出题人之类的,现在早就改革了,不要拿着出题人观点背,没用,不如多看看各地法院公报的案例。
刘凤科老师的课程自己独具风格,比较激昂、风趣,爱用“翠花、二娃”举例,课堂诙谐有趣,让人印象深刻,但有四川口音,部分北方的考生接受不了。
跟他的课一定要注意版本,尽量跟面授的版本,免费课会举很多貌似有趣的例子导致课时过长,时间被耽误,听着很爽,很有趣,但时间会比较久,记忆点也会不突出,而收费课就好很多,干脆利落。
另外,还有于越,蔡雅奇,方鹏老师也都讲的很不错,都可以跟,都是很不错的老师。
于越老师讲了好几年法考,质量也都很不错,只是之前在万国讲,推的少,但在法硕那边讲的很好,大部分法硕机构都是于越老师讲,法硕习惯的也可以跟于越老师,基础差的考生也能听懂。
蔡雅奇老师每天跑步很励志,也坚持每天更新刑法知识点的短视频,很受学生欢迎,知识点和授课当然也没问题,可以跟。
方鹏老师理论功底好,授课写书也都很不错,之前也被评选成法大最受欢迎的老师(罗翔老师也是),可以跟,但跟推荐法本基础好一些的跟。
(二)刑法老师推荐
我个人比较建议的是:徐光华,柏浪涛
两位老师的书和课都很好,基础差、基础好也都可以听懂。书有例子,简洁清晰,有总结,有体系,后期复习会好很多。课程都务实,废话少,书和讲义重点明确,总结到位,适合考试。
但需要注意的是:刑法有观点冲突,所以你如果基础不好,自己学的话,跟一个老师即可,不要跟两个,如果基础好的可以两个都学,选择自己认为更有道理的即可。
二、民法
(一)老师介绍
民法不错的老师有:钟秀勇,孟宪贵,李建伟,岳业鹏,张翔,韩祥波,方志平,王立争,杨烁,曹兴明
钟秀勇,用心,有才,学者风范,很好,民法讲的有温度,但课程延伸扩充多,语速慢,在职的很不习惯。
之前一直都首推老钟,但后面带在职的发现问题:老钟免费课很长,在职听一遍,看一遍书,做一遍题就要一个多月,会很耽误其他科目的学习。
还有老钟课程要有基础才能跟上,不然一些专业名词上来直接弄懵逼了,所以没基础的或者基础差的不要直接听老钟的课,可以自己先读书或者跟其他老师打基础,然后多做两遍民法真题再去跟钟秀勇的课,才有效果。
时间多的法本学生可以用老钟,很不错,最好用收费版本的课,也可以用免费课(但记得要加速,不然时间不够),但要记得要整理笔记。
时间少的要跟老钟一定要找收费版本。如果你民法要听两轮免费课,你的备考时间一定不够,其他科目一定会被压榨,法考是看整体成绩,不是单独看某一科!
孟献贵,年轻的技术流老师,讲课干练,纯干货,没有废话,并且很适合应试,书和讲义都有很多总结对比的表格,方便后期复习。
这两年我们用孟献贵老师的带班,反馈很不错,课时不会太长,总结的也好,听完会做题,有体系。
孟献贵老师的课和书都相对精简很多,书没有写的很深,达到应试的标准就好,同时也有很多表格和体系总结,基础差、时间少的用下来会觉得很不错。所以建议在职和基础差的可以跟孟献贵。
孟老师的书也融入了法条和很多判断题案例,可以把做题也一并解决了,对于基础差的效果会好一些。
张翔,西北政法民商法学院院长,博导级别的老师,讲课清晰、干货,没什么废话,不扩充太多,往年有学生说他知识点没有其他老师全,但法考时代题量压缩后,我个人认为完全足够高分了,理论深入程度和讲解也都很好。
基础好的也可以跟,时间也没有钟秀勇老师长,没废话,应试效率会跟高。
李建伟,博导级别的老师,讲授司考多年,民法的水平,授课都没问题,只是后面精力在学术上,法考讲的会少一些了,司考早些时候的年代,李建伟的地位是基本无人可以撼动的。
有些难的知识点,李建伟老师能一针见血的点破,水平很高,也很深入。基础好的如果不适应钟秀勇,可以跟李建伟老师,比较适合基础好的跟。
另外,还有岳业鹏、韩祥波,方志平,王立争,杨烁,曹兴明讲的也都很不错,都可以跟,都是很不错的老师。
岳业鹏老师的书写的非常好,清晰,简略,有总结,有例子,逻辑严密,非常适合应试!而且没有很深入,基础差的也都能看懂,并且不太乱,还比较薄,适合考试。喜欢读书,不喜欢听课的,而且时间不够的,可以用岳业鹏的书,清晰易懂。
杨硕老师在法硕那边比较有名,所以课程和书籍也都没问题,杨硕老师法考其实也讲了几年,但之前在万国,推的少,今年好像是在厚大,跟他法硕的可以继续法考跟他。
韩祥波老师也是很多年的老师,法考法硕都讲,内容控制的很好,不会扩充太多,深度也够,应试总结都有,基础差或基础好都可以跟。
其他老师就不在一一介绍,都是很不错的老师。
(二)民法老师推荐
我个人比较建议的是:
基础好的跟钟秀勇,李建伟,张翔(时间少的优先张翔)
基础差的跟孟献贵,岳业鹏
这几位老师都很不错,但钟秀勇、李建伟的书和授课会深一些,扩充比较多,所以基础差的跟着有压力,而且他们的书相对也都挺厚的,基础差的看完都压力很大,建议基础好的跟。张翔比较适中,内容精简些,讲的也很清晰,干货多,应试效果好,只是基础差的跟会相对吃力些,因为没废话和扩充,要高度集中精力,但有基础的用就没问题。
基础差的民法不宜耽误太多时间,民法在法考中属于难度比较大的科目,理论深,考点多,内容碎而杂,所以找个讲的通俗写的,精简些的。孟献贵讲的已经很充分和全面了,体系和题都带了,书也不厚,应试足够了,岳业鹏的书很清晰,很好,基础差的也能看懂,喜欢读书的可以跟他的书,效果好。
三、刑诉
(一)老师介绍
刑诉不错的老师有:左宁,向高甲,杨雄,肖沛权,温云云,陈龙,刘玫
左宁,播音嗓音,字正腔圆,讲课很清晰,听起来不容易分心,知识点讲的到位,不枯燥,也没废话,总结和口诀也有,很好的刑诉老师。基础好和基础差的都可以跟,而且左宁老师会讲解制度背后的法理,在法考改革的趋势下,可以更好的应对考试。但要注意,刑诉一定要自己学完后多巩固,多记(梳理笔记,然后背背),不然还是无法提高!
向高甲,课程风趣,有人格魅力,讲义和课程都非常用心,做的很细,排版标注都很好,上课和平时订阅号还会给学生唱歌调解氛围,能够在讲刑诉的时候对比民诉一些知识点。向高甲老师还有很多口诀总结,很多学生喜欢这些,可以帮助记忆,但部分学生不喜欢背口诀的就不太感冒。同时向高甲老师的讲义也是精心整理编排,排版和整理总结的都很好,比其他老师用心很多,也精简,还有很多总结和对比表格,背起来效果很不错,基础差的跟起来压力也不大。
肖沛权,和向高甲一样师从汪海燕,风格和讲义也比较相似,讲课清晰,讲义精简,知识点和重点都比较明确,近几年反馈很不错,之前学过其他老师学不懂的,可以跟下肖沛权试试,我个人觉得讲的很不错,讲义也精简,还有广东腔,听课像看港剧。
杨雄,讲义全,很适合那种学霸查知识点,但前面的书会把很多冲突、矛盾的司法解释放在一起,基础差的学生会不知道标准答案是哪个?授课相对比较闷一些,但也有点冷幽默,看个人喜好。
一般建议时间不够,基础不好的,杨雄的书即使买了也不要去看前面的知识点阐述,很耽误时间,直接用后面的表格复习,不然刑诉扩充太多,根本什么都记不住!一般杨雄老师授课也是直接讲后面表格,前面真的很耽误时间。
温云云,近2年喜欢的学生越来越多,授课有激情,对于法考是比较用心的,讲的很不错,该对比知识点有详细的对比,讲义整理的也挺全,主观题阶段学生推荐的更多,基础好或者基础差的也都可以跟,讲义和课都挺好的。
(二)刑诉老师推荐
我个人比较建议的是:左宁、向高甲、肖沛权、温云云
首先他们授课都很清
㈧ 中国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
中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又被称作民法或成文法。是以立法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国是没有判例的,一切依法审判;是以成文的法律原则作为审判标准,世界上沿用该体系的国家还有法、德、日等国家。
具体如下:
1、英国是英美法系的国家,即普通法,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法,是依判例审判的,即没有条文的宪法,法官以习惯法和前任判例作为审判标准。中国的大陆法主要依照成文的法律、法规、公约等规范性文件,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2、英国的普通法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一个案例的裁定结果会影响到以后的相似案件的审理。英国的法律专业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业界也具有一定的威望。每年都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学生选择去英国留学学习法律专业。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3、中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换届后的十届全国人大提出,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重点将是“提高立法质量”。法工委有关负责人称,基本形成即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将每个法律部门中支架性的、现实亟须的、条件成熟的法律制定和修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㈨ 中国古代刑法砍头何时兴起
自秦汉之后,死刑的种类渐趋集中,"砍头文化"逐渐取代"烹调文化"成为主流。
秦代死刑有腰斩、车裂、凿颠等,其中与砍头有关的包括斩(戮)刑,磔刑(分裂尸体后砍头,悬首张尸示众),枭首(砍头后高悬在木桩上示众),弃市(《礼记》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闹市中处死后将尸体暴露街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当然也是砍头的)。而其中最残忍的"具五刑",集黥、劓、刖、笞、枭首于一身,然后剁碎弃市,涉嫌诽谤的还要断舌,当真恐怖之尤。
汉代则进一步精简汰并,汉景帝并磔刑于弃市,车裂活埋等也一并取消,死刑主要剩下三种,枭首、腰斩、弃市而已。隋唐以后,五刑固定为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又分为斩、绞、斩决枭首、凌迟(又称寸磔,脔割)等。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非常重视尸体的完整性,所以绞刑比斩刑更客气一些,除元代有斩无绞外,各代均沿用之。
凌迟,俗称"剐",则是五代时的新发明,宋仁宗时才明文列入法典,与斩、绞并列。《宋史·刑法志》上说:"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指咽喉),当时之极法也。"凌迟有八刀、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一百二十刀的区别,而明代则进一步攀升到千刀以上,"千刀万剐"至此名实相符。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有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日记亦言之。"但据记载刘瑾实际上被割了 3357刀,本计划分三日割完,第一天三百五十七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刘瑾苏醒后再割,可惜才割到第二天刘瑾已一命呜呼。另外凌迟时每一刀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把肌肉割尽后再挖取内脏,最后枭首示众。如果犯人家属愿下重赂的,则第一刀也可以先刺心脏,死得干净利索。
自然,儒家所谓"恤刑慎杀,先教后刑"的思想也并非没有发挥一点作用。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